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清代医学家徐大椿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发药交待。所谓发药交待是指在发药过程中,药剂调配人员把所配中药的煎法、用法、注意事项、特殊药物处理等交待给病人,也是医院开展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现将此问题从5个方面作以讨论如下:1 交待中药的煎煮方法  相似文献   

2.
《光明中医》2014,(11):2452-2452
治病之法,自当欲其速愈。世之论者,皆以为治早而药中病,则愈速,治缓而药不中病,则愈迟;此常民。然亦有不论治之迟早,而愈期有一定者。《内经》脏气法时论云∶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其他言病愈之期不一。《伤寒论》云∶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又云∶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此皆宜静养调摄以待之,不可乱投药石。  相似文献   

3.
中医服药法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自神农尝百草辨别了药物后 ,古人服药从咀嚼药草、取汁服用开始 ,随着汤液、丸、散等剂型的出现 ,服用方法也有了发展。在《金匮要略》中可见一斑 ,从书中可以看到仲景很讲究服药的方法。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曰 :“病之愈不愈 ,不但方必中病 ,方虽中病 ,而服之不得其法 ,则非特无力 ,而反有害 ,此不可不知也。”可见重视中医服药法亦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金匮要略》中服药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服药温度 仲景要求服用表散外邪的方药 ,要温服。如桂枝芍药知母…  相似文献   

4.
中医服药法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金匮要略》书中仲景很讲究服药的方法。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曰:“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力,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可见重视服药法亦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环...  相似文献   

5.
"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应释义为曾病霍乱,今又伤寒,是指曾患霍乱的体质又感发伤寒,而非论述霍乱与伤寒的区别;"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可理解为"本呕,下利者,不可止也",此非不治,而是不可止,使邪有出路,待正复而邪去。临床治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此即治病求本;要注意当愈不愈而发生的变证,观其脉症,随证治之;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辨证论治亦当考虑其动态变化,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6.
经方煎服法是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方剂的炮制、煎煮方法、服药方法及服药后调养护理方法的总称。《医学源流论》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病之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殊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服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而在夜”。  相似文献   

7.
郑峰 《光明中医》2008,23(12):2032-2033
千百年来传统中医药为保护人们的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确的给药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内容。清·徐灵胎于《医学源流论》中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可见掌握中医给药的相关护理知识可确保疗效,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丹波元胤云:“此条,诸注失凿……脱,或然之词,宜为语助看”(《金匮要略述义》  相似文献   

9.
正国家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医治疗部分推荐清肺排毒汤使用时加注:如有条件,每次服完药可加服大米汤半碗,舌干津液亏虚者可加服至一碗。为什么要专门提大米汤呢?大米汤对治疗有什么作用呢?《医学源流论》云:"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  相似文献   

10.
中药汤剂服用之法是否恰当,对临床疗效也有一定影响。如徐灵胎说:“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笔者就以下几方面谈淡汤剂的服法与同道商榷。 1 服药时间 元代的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根据这一  相似文献   

11.
浅谈中药的煎服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煎药法与服药法是汤剂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尽管药物的配伍与剂型的选择十分严密,若煎服法不当,则药亦无功。正如李时珍曰:“只服汤药,虽品特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无功”。徐大椿亦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这说明  相似文献   

12.
血气即阴阳也,不论男女长幼均具之。人之有病皆知调气,而血之一字念不到焉。至于调气不愈,加以消痰、逐水,无所不至,其病自如是,皆血之为患,伏于冥冥之中而不可测识矣。假如妇人得病于经水来去之时,固有可验而知者,其若经脉久遏而不行,与夫协热而伤血,变生他证,如之何而见之?  相似文献   

13.
中药汤剂临床疗效下降问题已引起人们普遍关注,造成中药汤剂临床疗效下降的因素颇多,比较复杂,然而忽略中药服药时间亦是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曾云“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力,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故重视中药服药时间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人体活动具有周期节律性,  相似文献   

14.
中医方剂的服药法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服药法是提高中医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古代医家对服药法历来颇为重视,清代徐大椿在其《医学源流论》中指出:“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力,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然而现在的中医临床诊疗,多数医生普遍采用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方剂的服法包括服药时间和服用方法,这些均会对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1]。因此,历代医家对服药方法都十分重视。正如徐大椿所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2]。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多数方剂的服药方法都作了详细的记述,且不乏独特之处,现归纳其特点如下。1依病情定服法同一疾病,根据病情的轻重确定相应  相似文献   

16.
一、病机分析本条的关键之词是小便不利。因此,弄清其成因就能正确理解五苓散证。众所周知,发汗为太阳病表证阶段之正法,汗之得当者一汗而愈,故太阳表证不解者只要津液不伤均可以汗解之,一汗不解者尚可再汗。但太阳病也有汗之不解,汗之而变不可再汗者。在同一条文中论述两种不同情况如解与不解、变与不变是常用的笔法,本条就是  相似文献   

17.
一、配穴处方要灵活,不可拘执不变,在古今文献中虽然谈到了某穴治某病,某病取某穴,不过示其大概,应用变通还在于人。如腰背痛症,古说:“腰背委中求”,今人莫不以此穴治腰痛,然而有时用之却不一定有效。曾治一患者腰背痛甚,取委中未效,后经进一步诊察,发现这个患者有胃肠病,同时舌苔厚腻,于是改用足三里、大肠俞等穴,其病乃愈。又  相似文献   

18.
临床治疗崩漏,多见迁延不愈者,常因辨证难寻病机规律所致。黄熙理主任认为,该病虚、热、瘀三者夹杂,势有急缓,肾有亏损,提出了“补虚不可碍脾,清热不可伤阴,止血不可留瘀”等基本思考方向。以此经验指导遣方用药,每获奇效。笔者跟师多年,择笔记之缀要归纳,引据传统典籍之论述,并附临床典型医案二则。  相似文献   

19.
服药方法对组方配伍有一定的影响,正如《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就《方剂学》(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五版教材)中所载成方而言,服用时需用酒、茶调服,人参汤、米汤送服,以及醋、童便、姜汤、盐汤、枣汤、藕汁、萝卜汁、银花汤、薄荷汤等送服者共20余种。这些多为方剂中的佐使药。其配伍意义在不同的方剂中,起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古今医案按·七情·忧》曰:“丹溪治陈状元弟,因忧病咳唾血,面黧色,药之十日不效。谓其兄曰:此病得之失志伤肾,必用喜解,乃可愈。即求一足衣食之地处之,于是大喜,即时色退,不药而愈。由是而言,治病必求其本,虽药中其病,苟不察其得病之因,亦不能愈也。”原文大意:朱丹溪给陈状元的弟弟治病,他是因为忧思成疾而咳血,面色黧黑,用了10天药都不见效。朱丹溪对他的哥哥说:他的病是因为不得志而伤肾所致,一定要使用让他高兴的方法才能使他痊愈。于是找到一个衣服、粮食都充足的地方让他小住。他十分高兴,面色随即好转,没有用药病就好了。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