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早期甲钴胺行神经阻滞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预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仪  黄冰  曾振华  顾新珠 《浙江医学》2010,32(3):390-39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的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它是带状疱疹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9%~50%。因其疼痛剧烈而顽固,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常需双泵联合治疗或CT引导下脊神经背根节射频热凝神经毁损治疗才能奏效,因而预防PHN的发生极为重要。本文观察了早期神经阻滞用甲钴胺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少数患者皮疹消退后,可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笔者应用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8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穴位注射卡介菌素多糖核酸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急性带状疱疹最常见也最难治疗的并发症。我院皮肤科对带状疱疹发生初期患者,在口服阿昔洛韦片的基础上,合用卡介菌素多糖核酸肌肉注射或穴位注射,预防PHN的发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皮肤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皮损治愈后的慢性疼痛综合征,是急性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本文着重介绍近年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定义、临床表现、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经根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72例,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45例)给予神经根阻滞加口服药物治疗,对照组(27例)单纯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达62.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24,P< 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根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有效缓解疼痛,不良反应少,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常见的并发症,在老年患者中发生率更高,疼痛更顽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002—2008年,我们收治60例PHN患者,采用静滴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取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刘洁  邓列华  罗育武  林泽 《广东医学》2003,24(2):173-174
目的:探讨老年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近4年来60岁以上因带状疱疹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4例患者中63%伴有各种基础疾病,68%的患者神经痛早于皮疹出现,皮疹分布多在三叉神经(31%)和肋间神经(33%)区域,合并症以黏膜受累为主,33%的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平均疗程为18.8d。结论: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多,体质虚弱,临床以病程长、易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神经痛为特点,因此应加强早期治疗,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的常见并发症。笔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结合刺络拔罐法治疗PHN患者6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皮损消退后的慢性疼痛综合征,是急性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最常见亦是最难治疗的并发症。笔者于带状疱疹发生初期(皮损出现7天内),在口服阿昔洛韦片、肌肉注射卡介菌素多糖核酸的基础上,合用穴位埋线,以期预防PHN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吴多韬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60-206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出现带状疱疹(HZ)的特征性急性节段性皮疹痊愈4—6周后,仍留有沿神经走向扩布的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剧痛。是一种非常顽固之痛症。2002—2006年,海南省妇幼保健院皮肤科门诊共治疗28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应用综合治疗方法,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危险因素及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 对469名带状疱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遗留后遗神经痛患者66例,对可能与后遗神经痛有关的危险因素进行 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结果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比例为14.072%(66/469).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对应的Exp(B)=OR=1.050>1,P=0.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VAS(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对应的Exp(B)=OR=1.024>1,P=0.027,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治疗对应的Exp(B)=OR=4.882>1,P=0.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和治疗前VAS评分是PHN的危险因素,对于年龄较高,疼痛较明显的患者应及早接受规范诊治;针灸疗法是其保护性因素,使用抗病毒药物同时可联合针灸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及刺血拔罐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病毒、止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针刺及刺血拔罐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疼痛持续时间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疼痛持续时间及PHN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及刺血拔罐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有助于减轻神经痛,并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常见并发症,是一种顽固的慢性疼痛综合征,其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各种治疗方法均未能完全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本文综述了药物治疗PHN的现状,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抗惊厥药、阿片类制剂和局部疗法。带状疱疹疫苗将会是预防PHN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带状疱疹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神经痛是本病特征之一,约90%以上的患者会有疼痛,且与其他类型的疼痛相比更具有程度剧烈的特征.神经痛程度轻重与年龄有关,老年患者常疼痛剧烈,且易发展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因此,临床治疗中减轻疼痛,减少PHN的发生尤为重要.笔者对神经阻滞减轻中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疼痛的效果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为带状疱疹急性炎症期后持续1个月以上局限性疼痛[1].60岁以上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痛的发病率可高达24%[2],患者常自觉撕裂样、烧灼样、闪电样疼痛,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早期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皮损治愈后的慢性疼痛综合征,是急性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最常见的也是最难治疗的并发症[1]。  相似文献   

17.
<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急性带状疱疹患者疱疹消退后仍有神经痛,或疱疹发生后局部疼痛持续1月以上者[1],好发于年老体弱者,其疼痛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有文献报道PHN可  相似文献   

18.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疱疹好转后,在皮损部位遗留下慢性、持续性神经疼痛的综合征。约10%的带状疱疹患者可并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尤以60岁以上老年、体弱、免疫力低下者为多见,临床表现为疱疹消退后仍有局部烧灼痛,针  相似文献   

19.
<正>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神经痛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在临床上治疗以止痛、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和后遗神经痛为原则,若急性期疼痛控制不佳,40%的50岁以上患者可能会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1],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增加治疗成本。本文主要探讨早期小剂量使用普瑞巴林治疗老年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的疗效以及对后遗神  相似文献   

20.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表现为剧烈的顽固性疼痛,可持续数月至半年时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自2008年起将疼痛护理应用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护理中,减轻了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了其生活质量,促进了疾病的康复,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