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有血吸虫感染的肝癌患者肝癌组织p53、c-Myc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肝癌生物学行为进行研究,探讨血吸虫感染与肝细胞癌的关系.方法 5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分为两组:原发性肝细胞癌伴有血吸虫病组(HCS组)23例和原发性肝细胞癌不伴有血吸虫病组(HC组)3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所有患者的p53、c-Myc蛋白表达;同时对p53、c-Mye与肝细胞癌的多种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在两组中分别为73.9%(17/23)和31.4%(11/35).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c-Myc蛋白阳性率在HCS组和HC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p53及c-Myc在肝癌组织中的检出率与肝外转移、术后复发及肿瘤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5或0.01).结论 血吸虫感染对肝癌组织中p53突变蛋白的过量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p53及c-Myc在肝癌组织中的检出率与代表肿瘤不良生物学特征的指标肝外转移、术后复发及肿瘤分化程度明显相关.联合检测p53、c-Myc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可作为估价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抑癌基因PTEN及p53在肝细胞肝癌中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41例肝细胞肝癌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中PTEN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41例癌旁组织PTEN全部阳性表达,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TEN阳性表达率39%,阳性信号显示于胞浆中。p53阳性表达率51%,PTEN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明显相关,高分化癌的阳性率为73%,低分化癌阳性率27%。肝细胞肝癌细胞中存在较高比例的PTEN蛋白阴性表达,说明在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中PTEN基因失活起着重要作用,它的阳性表达可能有一定的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3.
朱刚剑  李艳 《临床内科杂志》2008,25(11):750-752
目的对血吸虫病患者肝癌细胞p53和c-myc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探讨血吸虫感染与肝细胞癌的关系。方法将5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分为两组:原发性肝细胞癌伴有血吸虫病组(HCS组)23例和原发性肝细胞癌不伴有血吸虫病组(HC组)3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所有患者的p53蛋白和c-myc蛋白的表达,同时对p53、c-myc与肝细胞癌的多种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在HCS组和HC组中分别为73.9%和31.4%,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53及c-myc在肝癌组织中的检出率与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及肿瘤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5或0.01)。结论血吸虫感染对肝癌细胞中p53突变蛋白的过量表达有一定促进作用;p53及c-myc在肝癌组织中的检出率与代表肿瘤不良生物学特征的指标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及肿瘤分化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研究表明肝细胞癌的发生与Ras.MAPK信号转导有关.p38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家簇中重要的一员,他参与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38MAP K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快速增殖、无限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其还参与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一些有机物致肝癌的过程:某些抗肿瘤药物通过p38MAPK发挥抗肿瘤效应.此外,p38MAPK还参与肝癌耐药形成.本文就近年来肝细胞癌在有关p38MAPK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人们认为,癌抑制遗传基因 p53异常与癌症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据报道,肝细胞癌(肝癌)中20%~30%有 p53蛋白异常出现。本次日本关西医科大学伊藤隆之等把肝癌 p53蛋白异常出现与细胞增殖能力的关  相似文献   

6.
关于增殖期细胞核抗原(Ki-67)和癌抑制遗传基因(p53)的异常,以往对结肠癌和结肠腺瘤的研究较多,而对肝细胞癌的研究却甚少,此次作者用石蜡包埋切片加微波处理及免疫组织染色技术成功地检测出肝癌细胞的Ki-67和p53。观察对象为超声波引导下针刺活检确诊的肝癌29例,正常对照5例。肿瘤直径在2cm以下13例为A组,2cm以上16例为B组。对两组间的血清AFP值、血管造影改变、组织学分化程度和Ki-67、p53标记率进行比较。免疫组织染色是将20%福  相似文献   

7.
HBx致肝细胞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是我国肝细胞肝癌(HCC)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体内外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x(HBx)可诱导肝细胞的恶性转化及癌变,成为目前研究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发生机制的热点.近来在HBx与抑癌基因,如p53的新成员p73以及p16,p21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肝细胞恶性转化与癌变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初步成果,但其关系错综复杂,这方面不断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HBx致肝细胞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对探寻乙肝相关性肝癌新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中国北方人群原发性肝癌p14ARF启动子甲基化的分析,探讨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111例原发性肝癌组织和22例癌旁组织中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然后与肿瘤种类、病因、病理以及肿瘤分期等临床数据进行关联。结果肝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频率分别为33.7%(29/86)和5.0%(1/2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肝细胞癌p14ARF基因的启动子甲基化频率在不同肿瘤分期显著相关(P=0.027),而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以及是否感染HBV无关,肝内胆管细胞癌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频率在不同肿瘤分期、有无HBV感染以及不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细胞癌中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p14ARF基因失活并影响TP53功能的方式之一,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在我国肝细胞癌p53基因点突变发生频率及形式,并以DNA测序法进行验证。方法参照国际p53突变公共数据库资料,以发生频率最高的7个点突变序列设计探针,制备p53基因点突变专用寡核苷酸芯片,应用该技术检测我国肝细胞癌p53基因7个常见突变位点的突变频率及形式,以DNA测序法验证结果,比较不同分组时p53基因点突变差异。结果共检测肝细胞癌石蜡包埋标本54例,p53基因突变率为38.9%(21/54)。54例中广西肝癌高发病区组17例,广西低发病区组(低发区组)19例,区(省)外组18例,三组突变率分别为47%、21%、50%。p53突变主要发生在249编码区,主要突变形式为249ser突变(由AGG→AGT,第三碱基G→T颠换);以DNA测序法对结果进行验证,两种技术检测结果重合率100%。结论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可作为检测肝癌p53基因突变的一种新的、可靠和便捷的手段;我国肝癌不同地区之间p53基因突变在频率及形式上既有差异性又有类似性,可能预示不同地区肝细胞癌的病因学异同性。  相似文献   

10.
树鼩实验性肝癌发生过程p53基因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由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黄曲霉毒索B1(AFB1)诱发的树鼩肝细胞癌变过程,p53基因的表达及变化。方法 将树鼩分为四组:A组:HBV AFB1;B组:只感染HBV;c组:只摄入AFB1;D组:作空白对照。定期肝活检,用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实验树鼩肝及肿瘤组织进行检测。 结果 (1)接受HBV及AFB1双因素的A组,肝细胞癌(HCC)发生率(66.7%)明显高于只接受HBV的B组或AFB1的C组(30%),而且HCC的平均发生时间也明显早于C组,(120.0±16.6)周与(153.3±5.8)周,t=3.336,P<0.01。(2)在第75周前各组动物肝均未检出突变的p53蛋白。(3)105周时,A组p53蛋白表达率为78.6%,B组为60%,C组为71.4%,D组为10%(x2≥5.03,P<0.05)。在A、C组检出p53基因异常带。(4)树鼩肝癌p53基因突变点分别位于275、78及13密码子;其野生型p53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与人的p53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1.7%、93.4%。 结论 再次证实HBV和AFB1有协同致肝癌作用;突变的p53蛋白出现于肝细胞发生癌变之前,p53基因的突变促进了肝癌的发生和演进。HBV可能协同AFB1致p53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1.
肝细胞癌肿瘤抑制基因p53过度表达及点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重庆地区肝细胞癌 p53突变发生率,并进一步探讨 p53突变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一种敏感的 ARF 免疫组化和 PCR、银染 PCR-SSCP 方法检测本地区38例肝细胞癌(HCC)组织中肿瘤抑制基因p53的过度表达及点突变.结果 16例有P53蛋白过度表达(41.2%),7例有 p53基因249位密码子点突变(18.4%),2例249位密码子外第7外显子点突变.9例 p53基因有突变的肝癌中8例 P53蛋白阳性,两者符合率为88.9%.p53基因蛋白过度表达和点突变与 HCC 分化和转移有关.本组 HCC p53基因突变率与该地区黄曲霉素(AFB1)含量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分布一致.结论该结果提示 p53基因突变与 AFB1和 HBV 等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有关,其中 AFB1主要与 p53基因249位密码子特异型突变有关,而 HBV 可能在散发型突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p53基因与肝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癌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我国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占全球每年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的55%[1],其中80%以上的肝癌是肝细胞癌(HCC)型.p53被誉为"分子警察",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是维持细胞基因组的稳定,负调节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凋亡.研究发现,人类恶性肿瘤中至少有50%发生了p53基因改变[2].随着人们对肝癌的发病机制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53与肝癌发生的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3].本文就p53在肝癌中的表达和检测方法,以及p53与肝癌临床特征关系和基因治疗的进展作综述.  相似文献   

13.
张巍  张昆  张铁军  斗章 《山东医药》2012,52(37):43-44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变微组织中的缺氧诱导因子(HIF)和p53水平,分析二者与肝癌浸润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肝细胞癌患者7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病理分期肝癌细胞p53水平、免疫组化法观察HIF表达水平,分析肝功能指标(ALT、ALB)、AFP与HIF、p53的关系。结果肿瘤直径>5 cm、包膜破坏者HIF明显下降,p53相对增高;既往患慢性肝炎、慢性肝硬化者HIF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 HIF与p53是肝癌浸润发展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组织芯片已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但用于研究相关癌基因在结肠癌中表达变化的报道尚较少。目的:研究结肠癌、结肠腺瘤和癌旁结肠黏膜组织中p53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取85例结肠癌、18例结肠腺瘤和9例癌旁结肠黏膜组织分别制成72点和104点两块组织芯片,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芯片中p53、bel-2和bax的表达。结果:p53、bcl.2和bax在结肠癌、结肠腺瘤和癌旁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p53、bel-2在结肠癌中的表达高于结肠腺瘤和癌旁结肠黏膜组织,bax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低于结肠腺瘤和癌旁结肠黏膜组织。p53和bax在不同组织学分化程度结肠癌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P〈0.05),但两者之间无相关性(L=-0.081,P〉0.05),p53与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rs=0.245,P〈0.01)。bcl-2的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参数无关。结论:p53异常表达可能是结肠癌发生中的较晚期事件,bcl-2高表达和bax低表达可能参与了结肠癌的形成过程。bax低表达的结肠癌细胞更具有恶性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肝细胞癌(HCC)之间的关系以及HCV可能的致癌机理。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2例肝细胞癌标本癌及癌周组织中的HCVNS3抗原、ras基因的P21及抑癌基因P53蛋白。结果 肝细胞癌及癌周肝组织中有HCVNS3抗原检出,支持HCV与HCC之间有关联。在HCC的癌及癌周组织中P21呈致密的过量表达,提示ras癌基因的激活在HCC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P53的阳性率较P21低,但p53的突变似乎也是肝癌发生的协同因素之一。组织中P21的过量表达与HCVNS3抗原阳性检出呈正相关。结论 HCV感染作为HCC的密切相关因素之一,可能通过激活某些癌基因或使某些抑癌基因突变而致肝细胞癌变。  相似文献   

16.
应用抗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单克隆抗体,PAP免疫组化染色,对肝癌、肝硬化及乙型肝炎进行了研究。42例肝癌(包括肝细胞型肝癌和胆管型肝癌),GST-π阳性率为85.7%,乙型肝炎和肝硬化阳性率分别为30%,65%。高分化肝细胞癌和胆管型肝癌全部呈阳性表达,而低分化肝细胞癌呈阴性表达。正常肝组织GST-π仅在部分胆管上皮呈弱阳性表达。结果提示:GST-π可能是高分化肝细胞型肝癌和胆管型肝癌的标志酶,GST-π用来鉴别低分化肝细胞癌和胆管型肝癌可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HCC)中p53基因249密码子(p53 E7 cd249)点突变情况。方法 用PCR法及HAEⅢ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HAEⅢ/RFLP)检测河南豫东地区38例HCC石蜡包埋组织及2例肝细胞癌株中p53 E7cd249点突变情况,DNA测序证实。选取广西桂西南地区的10例HCC作对照。结果 来自河南豫东地区的HCC p53 E7 cd249点突变率为10.5%(4/38),对照组广西桂西南地区的HCC p53 E7 cd249点突变为40%(4/10),二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例肝细胞癌株中均未发现HCC p53 E7 cd249点突变。结论 河南豫东地区HCC中p53基因E7 cd249点突变为非高发事件;p53 E7 cd249点突变可能发生在肝细胞癌变的晚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细胞周期抑制因子p21<'WAF1/CIP1>(p21)可在转录水平抑制Polo-like kinase1(Plk1)基因的表达,本文旨在探讨Plk1和p21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应用Westem Blot方法检测10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Plk1和p21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将pFlex-21表达质粒瞬时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进一步检测p21过表达对Plk1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Plk1在10例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配对癌旁组织,p21蛋白在7对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配对癌旁组织.HepG2细胞瞬时表达p21质粒后,Plk1的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均无变化(P>0.05).结论 Plk1和p2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肿瘤特异性.肝癌组织中p21蛋白过表达可能不具有抑制Plk1表达的作用,具体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有丝分裂抑制因子(p57kip2)表达特征及其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63例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20例良性肝病组织中VEGF和p57kip2表达。结果肝癌组织中VEGF及p57kip2表达均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VEGF高表达者生存期明显短于低表达者,p57kip2高表达者存活期明显长于低表达者;P均〈0.05。p57kip2表达与VEGF表达呈负相关(rs'=-0.272 5,P=0.030 7)。结论 VEGF和p57kip2可能参与了肝细胞癌生长过程的调控,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自然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20.
探讨肝细胞肝癌p16蛋白的表达情况及DNA含量的定量分析及临床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多功能真彩色图像分析仪检测 60例肝细胞肝癌p16蛋白表达量和DNA含量 ,同时取 2 0例癌旁肝硬化组织作对照。 60例肝细胞肝癌p16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肝硬化组织。p16蛋白表达量随病理分级增高而降低。肝细胞肝癌DNA相对倍体均值 (U值 )随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高 (P <0 0 5 )。结论 :p16蛋白的表达情况与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恶性程度有关 ,肝细胞肝癌DNA含量与病理学特征及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两者相结合可作为临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