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产后发热李某 ,女 ,2 6岁 ,1995年 8月 2日初诊。该患 10d前顺产一女婴 ,产后 4d开始发热 ,恶露腥臭 ,诊断为产后感染 ,经青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治疗 5d ,仍发热 ,体温在 38℃~ 39 3℃之间。证见 :面色萎黄 ,少气懒言 ,倦怠乏力 ,食少便溏 ,舌淡苔白 ,脉细无力。证属中气下陷 ,气虚发热 ,治宜升举中气 ,甘温除热。处方 :黄芪 2 4g ,党参 15g ,白术 12g ,陈皮 8g ,升麻 6g ,柴胡 12g ,当归 10g ,金银花 15g ,连翘 6g ,甘草 6g。每日1剂 ,水煎服。服 3剂 ,体温降至 37 4℃。再进 3剂 ,体温恢复正常 ,饮食增加 ,余症均除病愈。2 崩漏王某 ,…  相似文献   

2.
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3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资料 :2 6例小儿患者均为门诊 ,1 1例为住院小儿患者 ,女 1 3例 ,男 2 4例 ;年龄 9个月~ 5岁之间 ,病程 3~9d,为夏季小儿发热不退伴有肠胃不和小儿患者。 T38℃~ 4 0℃之间  治疗方法 :四逆散加味 ,柴胡、枳实各 5g,杭白芍 2 g,白术、连翘各 6g,蝉衣 1 .5g,偏腹胀者加陈皮 3g,便秘去白术加大黄 0 .5g,气虚者加太子参 3g,呕吐者去杭白芍加竹茹 3g,每日 1剂水煎服 ,分 3次温服。  治疗结果 :小儿发热服药后 ,体温逐渐正常 ( T37℃ ) ,痊愈 2 9例 ,有效 8例 ,(当天服药后体温降至正常 ,但下半夜又发热 ,服中药 2剂后体温降至正常 ,…  相似文献   

3.
例一:曾××,女,21岁,1989年3月3日初诊,患者剖宫产术后发烧一周,体温波动于38.8℃左右,白细胞计数14.4×10~9/L,嗜中性85%,经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大剂量抗菌素治疗,效果不佳,症见发热,汗出,小腹疼痛拒按,恶露甚少,夹杂淤块,舌质暗边有淤点,脉数,证属产后淤血阻滞胞宫而发热,拟生化汤加味。处方:当归、川芎、桃仁、元胡、益母草各12克,赤芍15克,柴胡、炮姜、甘草各6克,水煎服,日一剂。服药四剂后,体温降至36.8℃,热退病瘥而愈。按:产后多淤,其淤血既是胞脉受损后的病理产物,又是引起诸多产后病变的致病因素。《医宗  相似文献   

4.
临床瓷料8例均为19~32岁的青壮年;其中有6例为第1胎产后,1例为第2胎手术产产后,1例为第4胎产后;体温均超过38℃,最高者达39.6℃。发热原因均系产后感染。白血球在12000以上,最高者达32500。发热持续天数为3~6天不等,应用中药日期,起自产后第3~11天,诊前均已用过西药,如各种抗菌素,以及一般对症疗法如安乃近、冬眠灵、葡萄糖盐水和安乃近小剂量穴位注射等。其中5例经用西药效果不显,其他3例应用西药后高热已有下降趋势,但仍有关晕或头痛、胸闷、口苦,或见泛恶纳呆等症;其中2例伴有高血压。8例患者于加用中药后,最快者服药2剂即退热,最慢者5剂;平均服3剂。  相似文献   

5.
洪我嘉老中医,行医四十载,擅长妇科,兼通各科,在治疗急症方面亦颇多建树,今取其昔日验案数则介绍于下.产后发热 洪某,女,28岁,1977年10月12日初诊.产后6天,恶露未净.今高热不退已3天,伴微恶风,咽痛,全身酸痛,心烦少寐,胸闷纳呆,口渴尿赤,小腹胀痛,大便自调,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体温39.5℃.乃新产之后,血亏营弱,卫表不固,风邪客之,郁而化热.宜宣泄清热,处方:黑荆芥、鸡内金各9g,连翘、淡豆豉、黑栀子、黑山楂各10g,甘草3g,水煎服日1剂.2剂热退,诸症见愈.  相似文献   

6.
小柴胡汤治疗产褥发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产褥发热 ,收效甚佳 ,现介绍于下。基本方为柴胡、黄芩、生地各 10~ 15 g,当归 10~ 2 0 g,党参、白芍各 10~ 30 g,川芎 5~ 10 g,姜半夏、赤芍、甘草各 10 g,大枣 3枚 ,生姜 3片。恶露臭秽、腹痛 ,加败酱草、蒲公英各 30 g,金银花 2 0 g;恶露紫黯夹块 ,加益母草、鸡血藤各 30 g,桃仁、红花各10 g;表邪未尽 ,加淡豆豉 30 g,葛根 15 g,薄荷、荆芥各 10 g;阳明热盛 ,加生石膏 30 g;神昏抽搐 ,加石决明、生牡蛎各 30 g,干地黄 2 0 g,木瓜 15 g。每日 1剂 ,水煎分 2次温服。治疗 38例 ,服药 7剂后 ,2 7例体温恢复正常 ,…  相似文献   

7.
葛青煎治疗癌性发热1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治疗方法 葛青煎组成:葛根、鳖甲各30g,白蔹、青蒿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疗效标准 显效:体温降至37℃以下,持续半月以上;有效:体温较治疗前下降1℃以上,但尚未降至正常,持续达半月以上;无效:体温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典型病例 张某,女,54岁,系右肺小细胞癌脑转移。化疗过程中持续发热,体温波动在37.8℃~39.2℃之间,经静脉点滴西力欣月余未能控制。症见身热午后尤甚,干  相似文献   

8.
妇产科手术指妇科手术,产科中的剖腹产手术等手术。手术后非感染性发热为妇产科术后并非常见的而且较棘手的症状。我科曾被邀请会诊对妇产科手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病人进行共32例。通过中医的辨证治疗,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32例均为本院妇产科住院患者,最大年龄48岁,最小年龄25岁;其中妇科术后9例,产科术后23例;最长病程2周,最短病程1周;最高体温38.7℃,最低体温37.4℃。气虚发热18例,血瘀发热4例,湿阻发热10例。共同症状:手术后发热,通常为下午发热,部分伤口愈合较慢但无伤口感染,抗感染治疗无明显改善,血常规检查多正常。气虚发热:并有乏力,纳少,产妇可有乳汁少,恶露较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血瘀发热:并有午后热甚,腹痛,产妇恶露为咖啡色样,舌黯红、苔薄白,脉细涩。湿阻发热:其体温多于37.5℃~38℃左右,缠绵不绝,纳呆,恶心,腹胀,大便不爽,形体较胖,产妇可有乳汁不通,舌淡红、苔白腻或厚,脉濡。治疗方法气虚发热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主要药物:白术12g,茯苓10g,黄芪、党参各15g,当归、升麻各9g等。血瘀发热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主要药物:当归、生地各10g,川芎、桃仁各9g,红花6g,黄芪...  相似文献   

9.
妇产科手术指妇科手术,产科中的剖腹产手术等手术。手术后非感染性发热为妇产科术后并非常见的而且较棘手的症状。我科曾被邀请会诊对妇产科手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病人进行共32例。通过中医的辨证治疗,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32例均为本院妇产科住院患者,最大年龄48岁,最小年龄25岁;其中妇科术后9例,产科术后23例;最长病程2周,最短病程1周;最高体温38.7℃,最低体温37.4℃。气虚发热18例,血瘀发热4例,湿阻发热10例。共同症状:手术后发热,通常为下午发热,部分伤口愈合较慢但无伤口感染,抗感染治疗无明显改善,血常规检查多正常。气虚发热:并有乏力,纳少,产妇可有乳汁少,恶露较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血瘀发热:并有午后热甚,腹痛,产妇恶露为咖啡色样,舌黯红、苔薄白,脉细涩。湿阻发热:其体温多于37.5℃~38℃左右,缠绵不绝,纳呆,恶心,腹胀,大便不爽,形体较胖,产妇可有乳汁不通,舌淡红、苔白腻或厚,脉濡。治疗方法气虚发热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主要药物:白术12g,茯苓10g,黄芪、党参各15g,当归、升麻各9g等。血瘀发热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主要药物:当归、生地各10g,川芎、桃仁各9g,红花6g,黄芪...  相似文献   

10.
<正> 治疗方药 柴胡12~30g,黄芩10g,半夏、鸡内金各10~30g,金钱草30~60g,海金砂、郁金各10~20g,陈皮10~15g,生甘草6g,生姜3~8片。辨证加减;发热重者加金银花30~50g;胁肋疼痛明显者加玄胡、川楝子各10g;恶心呕吐甚者加旋覆花10g,代赭石30g;胃脘胀满者加厚朴10g;纳呆者加三仙各3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或潘泻叶等;黄染者加茵陈30~60g,栀子15g。水煎服。1dl~2剂。 治疗结果 30例中,痊愈(服药3~15剂诸症消失、胆囊B超正常者)23例;好转(服药5~15剂、症状好转者)7例。  相似文献   

11.
临床资料 50例患者均排除感染因素,产妇年龄最小20岁,最大41岁,其中初产妇46例,经产妇4例;产后时间最短3天,最长36天,平均6天;体温最低37.6℃,最高38.8℃,平均体温38℃;顺产16例,产钳或吸引器助产31例,剖腹产3例。方药及用方法药用黄芪50g,当归10g。若淤血内停,恶露不下或少而有块,少腹疼痛者加红花、丹  相似文献   

12.
三仁汤治疗内伤发热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兰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7):314-314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主治湿温初起 ,湿重于热的方剂。笔者临床用此方治疗内科以发热为主症的疾病 ,屡有效验 ,举例如下。1 产后发热陈某某 ,女 ,3 6岁。患者于 1 997年 1 2月2 1日因胎膜早破 ,前置胎盘而行剖腹产手术 ,术后一直持续低热 ,经西药丁卡、灭滴灵、头孢拉啶、菌必治等数种抗炎药治疗 ,体温仍然持续不退 ,1 2月 3 0日病房主管医生请本科会诊。诊见 :精神略软 ,午后身热 (体温 3 7. 5℃~ 3 8. 5℃ ) ,恶露量少 ,胃纳欠佳。苔薄白 ,脉细弦。拟化湿清热 ,考虑产后不久 ,佐以活血化瘀。予三仁汤加减治之 :杏仁、姜半夏各 1 0 g,…  相似文献   

13.
患者,60岁,退休干部,2000年11月27日诊。患者素体虚弱,昨日始觉恶寒发热,体温37.9℃,头痛周身酸楚,鼻塞流清涕咳嗽,神疲乏力,语声低微,纳呆便溏,舌红苔薄脉洪而虚。证属肺虚腠理不固之外感风寒证,方用补中益气汤化裁治之。处方:炙黄芪30g、党参9g、当归10g、白术12g、升麻3g、柴胡5g、防风10g、苏叶10g、青蒿10g、桔梗3g、甘草5g,水煎日1剂,药进1剂,体温降至37.1℃,再服两剂。诸证消失告愈。  相似文献   

14.
张和 《四川中医》1997,15(6):38-38
笔者自1993年6月以来,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产后发热1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6例患者中,年龄均为21~27岁。其中有15例为第一胎产后,1例为第二胎手术产后。体温均超过38℃,最高者达39.4℃,发热原因均系产后感染。白细胞均在12.7×109/L以上,最高达22.8×109/L。发热持续无数为3~6天不等,诊前均已用过西药,效果不显。[治疗方法]基本方:软柴胡、炒白芍各6g,炒黄芩、党参、姜半夏、丹参、益母草各10g,川芎5g,甘草3g,生姜二片。加减:恶露未净、腹痛拒按者,去白芍、生姜,合生化汤同用;发热微恶寒、…  相似文献   

15.
临床资料 年龄 2 0~ 2 5岁 10例 ,2 6~ 3 0岁15例 ,3 1~ 3 5岁 3例 ,3 6~ 40岁 2例 ;第 1胎 18例 ,第 2胎 10例 ,第 3胎 2例 ;病程 2 0~ 2 5 d2 5例 ,2 5~ 3 0 d4例 ,3 1~ 3 5 d1例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为剖宫产术后 2 0 d阴道恶露不净者。其临床特征为恶露淋漓不断 ,色紫暗或夹血块 ,小腹痛疼拒按 ,乏力 ,舌紫黑音或边有紫斑。  治疗方法 生化汤加味药物组成 :炙黄芪3 0 g,当归、益母草各 15 g,桃仁、红花各 10 g,川芎9g,炮姜、泽兰、炙甘草各 5 g。临床加减 :大便干者加生大黄 5~ 10 g。汗多者加桂枝、白芍各 12 g;纳差者加神…  相似文献   

16.
笔者近期用解表通下法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热4 0例 ,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4 0例中男 2 3例 ,女 1 7例 ;年龄 8~ 72岁 ;病程最长 3天 ,最短 8小时。所有病例均以高热为主症 ,体温最高 4 0℃ ,最低 38.5℃ ,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方法采用自拟的解表通下汤治疗。药物组成 :苏叶、荆芥、藿香、白芷、大黄 (后下 )各 1 0 g,银花、连翘、黄芩各 1 5g,板蓝根 30 g甘草 6g。上药水煎 ,每剂取汁 2 0 0 -2 50 ml,口服。日二剂分 4次服。治疗效果4 0例患者经治疗后 :31例显效 (2天内体温降至正常 ) ,7例有效 (3天内体温降至正…  相似文献   

17.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少阳诸证而设,近十年来笔者用此方治疗产后发热86例,收效满意,兹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86例中,年龄20~43岁。其中第一胎分娩者68例,第二胎分娩者18例,病程最长14天,最短2~3天,体温均在38℃~40℃之间。治疗方法基本方及化裁:柴胡9克,黄芩9克,人参6克,法夏9克,炙甘草6克,大枣10枚。加减法:恶露未净或恶露量少,腹痛拒按者加桃仁、益母草、川芎各10克;兼有大便秘结者可加酒制大黄10克。原方人参可用党参代。上药每日一剂,水煎取汁,分两次内服.治疗结果显效(发热在服药后1~3天内消退,伴见症状随之消失,血象正常)54例,有效(体温2~3天内开始下降,一周左右基本正常,伴随症状亦基本消失)28例;无  相似文献   

18.
生化汤出自《博青主女科》,为产后治疗恶露不绝的常用方,笔者应用加味生化汤治疗产后尿潴留,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本病例共24例,年龄最大34岁,最小21岁;顺产15例,难产6例,引产3例;病程最短者为2d,最长者为7d。其中,病程2d内未进行任何治疗者为10例,病程超过2d者14例,均使用过西药、热敷、导尿术无效。2 方剂组成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炮姜6g,益母草12g,甘草5g,桑白皮10g。气虚者加党参、黄芪;阳虚者加桂枝;口渴者加麦冬;发热者加黄芩。3 疗效观察服药2剂,小便畅通者为显效;服药3~5剂,小便收稿日期:2000-03-02畅通者为…  相似文献   

19.
笔者自拟五叶汤治疗小儿夏季热,获效满意,现介绍如下。五叶汤由人参叶6g,紫苏叶、鲜荷叶各5g,大青叶、淡竹叶各4g组成。如高热无汗,加香薷、葛根、青蒿;烦躁惊厥,加蝉衣、钩藤、炒僵蚕;口渴欲饮,加干石斛、知母、芦根;纳呆,消瘦,加冬白术、炒扁豆、大红枣;尿频清长,加白莲须、五味子、桑螵蛸。如治王某,男,2岁。发热(38.5~40.0℃)月余,无汗或少汗,口渴少饮,精神疲乏,面色欠华,纳呆,消瘦。舌质淡红少津、苔薄黄,指纹淡紫透至气关。诊为夏季热,予五叶汤随症加减,6剂后热退,余症均减,续服5剂痊愈。五叶汤中,人参叶生津安神,苏叶发表宽中,荷叶…  相似文献   

20.
<正> 1 桂枝汤治产后高热 褚某,23岁,1996年12月23日初诊。诉产后7d,发热2d。患者因产后将息失宜,不慎风寒,初觉畏寒,继则发热,已历2d。刻诊:高热自汗,微恶风寒,头痛鼻塞,偶有咳嗽,口渴欲饮,无腹痛,恶露正常,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浮数。体温:39.5℃。辨证属产后正虚,卫外不固,感受风寒。风寒化热。法当扶正祛邪,辛温解表。以桂枝汤加减速投。处方:桂枝、柴胡、知母、生姜各20g、白芍10g,甘草5g,红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2剂药后,高热竟退,诸恙悉除,深感经方疗效之神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