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倩 《当代医学》2013,(19):50-51
目的对比分析早晚服用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降压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12月间收治的8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杓型高血压及用药时间分为Ⅰ~Ⅳ组,每组20例。Ⅰ组为杓型高血压患者,每天早7时服用10mg贝那普利;Ⅱ组为杓型高血压患者,每天晚7时服用10mg贝那普利;Ⅲ组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每天早7时服用10mg贝那普利;Ⅳ组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每天晚7时服用10mg贝那普利,用药周期均为28d,用药前后48h对患者的血压进行动态监测。比较早晚服用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降压效果。结果Ⅰ~Ⅳ组的降压效果均较明显,Ⅰ~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Ⅳ组比较,用药后Ⅳ组转变为杓型高血压的患者多于Ⅲ组。结论早晚服用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均较明显,但晚上服用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降压效果更为明显。能够使非杓型高血压向杓型高血压转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服药方法对杓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影响.方法:60例2级和3级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顿服组30例、分服组30例,6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也随机分为顿服组30例、分服组30例.顿服组每天7:00服非洛地平缓释片5 mg和厄贝沙坦150 mg分服组每天7:00服非洛地平缓释片5 mg,晚7:00服厄贝沙...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洛汀新对不同血压模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干预效应,并探讨其原理。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组(n=32)与非杓型组(n=28),在停用所有降压药及对HRV有影响的药物2周后应用洛汀新治疗6周,记录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指标。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指标均较治疗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且杓型组各项指标增幅均大于非杓型组,P〈0.05。结论洛汀新可以改善不同血压模式高血压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 且其效果对杓型高血压患者要优于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主要原因是后者自主神经的损害和功能障碍要重于前者。  相似文献   

4.
李悦维 《四川医学》2012,(9):1637-1639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给予氨氯地平和福辛普利对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0例在我科治疗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清晨顿服氨氯地平和福辛普利,观察组为清晨服用氨氯地平,然后晚间服用福辛普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降压效果和杓型血压的纠正情况。结果①治疗8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血压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两组患者白天血压指标的降低值差异不明显(P>0.05),而夜间血压和清晨6点血压,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②观察组杓型血压节律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示清晨服用氨氯地平夜间服用福辛普利能有效控制24h血压,且临床改善杓型血压节律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5.
冯光瑞  杨波 《疑难病杂志》2012,11(6):458-459
目的比较早晨和晚上服用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降压效果。方法 54例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分成杓型高血压组(30例)和非杓型高血压组(24例)。杓型高血压组与非杓型高血压组各分成2个亚组,分别为A、B、C、D组,A、C组早上7:00予贝那普利10 mg,B、D组晚上19:00给药,均服用4周,治疗前和治疗后动态血压监测,每30分钟1次,监测48 h,比较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结果无论是杓型高血压组还是非杓型高血压组,早上或晚上服用贝那普利均有明显的降压效果,2种服药方法的降压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非杓型血压组,晚上服用贝那普利更有利于非杓型血压向杓型血压转变。结论晚上服用贝那普利可能更有益于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患者后对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为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速度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贝那普利(或)和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87例高血压患者,服药前、服药4周及服药3个月后测量高血压患者的baPWV、血压和动态血压,用欧姆龙PWV/ABI分析仪测量患者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结果:baPWV与年龄、24hSBP、24hSSD、24hDSD有关(P〈0.05),与24hDBP无关(P〉0.05);服用贝那普利4周后有76%的患者血压达标,血压达标的患者服药4周与服药前的baPWV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未达标患者服药4周与服药前的baPWV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3个月后,所有病人血压均达标,原来血压达标组的baPWV与原来未达标组的baPW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来血压达标组进一步改善。两组治疗前后baPWV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PWV与24h平均收缩压及血压变异性有关。贝那普利降压治疗对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有影响,积极降压治疗有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弹性。持续平稳降血压有利于进一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人心率变异性(HRV)与血压曲线类型及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住院并行动态心电图检测的40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SDNN)检测结果,将SDNN< 100 ms 241例患者纳入HRV偏低组,SDNN≥100 ms 159例纳入HRV正常组,对两组HRV指标、血压曲线类型以及心室重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HRV偏低组检出非杓型有34例(21%)、杓型有113例(71%)、反杓型有6例(4%)、深杓型有6例(4%),HRV正常组检出非杓型171例(71%)、杓型63例(26%)、反杓型5例(2%)、深杓型2例(1%),HRV偏低组血压曲线昼夜节律波动较HRV正常组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V正常组和HRV偏低组两组患者组内非杓型患者左心房的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d),室间隔厚度(IVS)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指标均高于杓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V偏低组非杓型患者的LAD、IVS、LVDd、LVPWd和LVMI指标均高于HRV正常组非杓型患者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V下降使血压昼夜节律减弱,HRV是导致心室更易发生重构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不同时间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对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对符合条件的5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杓型组(n=21)和非杓型组(n=38),将38例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分为左旋氨氯地平晨起服药组(n=21)和晚上服药组(n=17),剂量2.5 mg/d,治疗8周后再次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晨起服药组和晚上服药组平均白昼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种服药方法对dSBP、dDBP的降压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nSBP、nDBP的降压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上服药组对非杓型高血压的纠正率高于晨起服药组(P〈0.05)。结论晚上服用左旋氨氯地平能较好的纠正夜间高血压,使非杓型血压转变为杓型血压,更好的保护靶器官。  相似文献   

9.
陆永灵 《吉林医学》2013,34(18):3584-3585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104例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轻中度)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晚服组和晨服组,两组分别在晚7时和早7时给予替米沙坦80 mg口服,1次/d,连用12周。治疗结束后复查动态血压,分析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在24 h SBP、24 h DBP、dSBP和dDBP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nSBP和nDBP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晨服组和晚服组分别有21.15%和51.92%患者由非杓型高血压转变为杓型高血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米沙坦可以有效的降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而晚上用药可以更好的将非杓型高血压转变为杓型高血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与卡托普利、咪达普利相关咳嗽的发生率及应对策略。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方法,1~2级高血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者,分为卡托普利组和咪达普利组,分别给予卡托普利75~150mg,3次/d,口服,咪达普利2.5~10.0mg,1次/d,顿服,出现咳嗽症状者,加服拜阿司匹林0.3g,1次/d,观察治疗4周,比较二组咳嗽发生率及加服拜阿司匹林后咳嗽改善情况。结果卡托普利组咳嗽发生率20.92%,咪达普利组咳嗽发生率9.15%,二组比较咳嗽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咳嗽患者加服拜阿司匹林0.3g/d后,咳嗽明显减轻或消失者,卡托普利组48.28%,咪达普利组46.15%,二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普利相关咳嗽发生率明显低于卡托普利,ACEI相关咳嗽患者加服阿司匹林部分有效。  相似文献   

11.
刘剑  宫英 《中外医疗》2014,(27):8-10
目的探讨分析替米沙坦在不同的时间点给药治疗非杓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严格筛选170例轻、中度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晨服药组(83例)、晚服药组(8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剂量的替米沙坦(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晨服组是于早上8点一次性给予患者80 mg的替米沙坦;晚服药组是于夜8点一次性给予患者80 mg的替米沙坦,两组患者服药频率均为1次/d。连续给药12周后检测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来衡量患者昼夜血压节律的差异。结果两个实验组都有患者由非杓性高血压逐渐转变为杓性高血压,晨服药组的转变率为21%,晚服药组的转变率为53%,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服用替米沙坦期间都出现了不良反应,但不良反应轻微,无需进行特殊的治疗,两组之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该研究表明替米沙坦能够显著地治疗非杓性高血压,且在晚间服用药物的效果更佳,为临床用药时间的选择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盐酸贝那普利片对原发性轻中度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60例1、2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早上顿服组)、B组(早晚分服组),连续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清晨高峰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昼问平均收缩压(dSBP)、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B组的nSBP、nDBP达标率明显高于A组(P〈0.01)。清晨血压方面,B组患者清晨SBP和DBP显著低于A组(P〈0.05)。在血压昼夜节律纠正方面,A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16.7%,B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63.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原发性轻中度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联合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盐酸贝那普利片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早晚分次给药可以较好地纠正清晨高血压和夜间血压的高负荷状态,有利于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转变为杓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与ACE I/D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其ACE I/D基因多态性,然后对其全部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ABPM),根据ABPM结果分为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组。结果 DD型在非杓型组比例显著升高,II型在杓型组比例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 ID型在非杓型组比例高于杓型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非杓型高血压与ACE基因DD型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变化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踝肱指数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将75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杓型组190例,非杓型组204例,超杓型组186例,反杓型组179例,分别计算各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并进行踝肱指数测量。结果: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反杓型组>非杓型组>超杓型组>杓型组,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肱指数:杓型组=超杓型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杓型组、超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反杓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影响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及踝肱指数的重要因素,恢复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对防治动脉硬化及靶器官保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治疗杓形和非杓形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降压效果及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1。2级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141例,分为杓形组104例和非杓形组37例,均用厄贝沙坦(150mg,qd)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左心室重构指标(LVMW、EDV、ESV、EF)的变化。结果两组降压效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形组优于非杓形组(P〈0.05);杓形组有明显左室重构作用,而非杓形组无左室重构作用(P〉0.05)。结论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效果显著,对杓形原发性高血压可达到左心室重构效果,但对非杓形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效果比杓形差,左心室重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方片(2.5mg/6.25mg,Lodoz)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收缩压(SBP)〈180mmHg、舒张压(DBP)95~109mmHg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Lodoz共4周,用24h动态血压监测评价治疗4周后动态血压和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1)治疗4周后,“杓型”和“非杓型”组的24hSBP/DBP分别降低9.57/7.75mmHg和12.61/9.88mmHg,日间SBP/DBP分别降低10.59/8.20mmHg和10.91/8.00mmHg,“杓型”和“非杓型”组间的24h和日间SBP/DBP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杓型”组夜间SBP/DBP降低6.12/5.65mmHg,“非杓型”组降低17.33/13.61mmHg,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3)“杓型”组的夜间SBP/DBP下降百分比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压昼夜曲线仍为“杓型”。“非杓型”组的SBP/DBP夜间下降百分比在治疗后显著增加(P〈0.01),SBP/DBP的夜间下降百分比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方片(2.5mg/6.25mg/d)对“非杓型”组患者的夜间SBP/DBP降低作用较明显,有益于保持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卡托普利对高血压痛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和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各40例,均口服卡托普利6个月,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治疗前后的动态血压和心脏结构及其功能的变化。结果 非杓型组与杓型组相比较,治疗前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心肌重量及左室心肌重量指数明显增加,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减慢,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及A/E比值增大。均P〈0.05;口服卡托普利6个月后,40例非杓型组患者恢复为杓型血压节律者22例(55%),未恢复为杓型血压节律者18例(45%),与杓型组相比较,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心肌重量、左室心肌重量指数、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及A/E比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较杓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导致左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下降,而卡托普利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可使部分非杓型高血压恢复为杓型高血压,从而使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不同血压模式对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高血压病患者及100例健康人群24 h动态血压参数、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水平、内皮功能参数[血栓调节蛋白(TM)、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等临床资料.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动态血压水平及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高血压组及非杓型高血压组,每组各100例.比较3组间动态血压参数、CFPwV、TM、NO、NOS的水平,并将各动态血压参数与CFPwV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杓型高血压组、非杓型高血压组各动态血压参数、CFPwV、TM升高,NO、NOS降低(P<0.05);与杓型高血压组比较,在非杓型高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24 h收缩压变异性(24hSBVP)、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VP)、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VP)、CFPwV、TM升高,NO、NOS降低(P<0.05).(2)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nSBP、nDBP、nSBVP、nDBVP是CFPwV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1)非杓型高血压对内皮功能的损伤较杓型高血压更大,异常高血压模式加速内皮损伤,更易导致动脉硬化.(2)动态血压参数水平与动脉硬化相关,尤其是24hSBP、dSBP、nSBP、nDBP、nSBVP、nDBVP;针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的同时管理夜间血压水平,纠正异常血压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原因.方法 通过对45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四组:夜间血压下降率>20%为超勺型组;10%≤夜间血压下降率≤200为勺型组;0≤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勺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0为反勺型组.收集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分析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杓型,非杓型高血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检测了54例高血压患者。结果显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及左心室重量指数明显高于正常人及杓型高血压,提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较杓型高血压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