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超声图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36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超声图像特征。结果超声图像表现为实质肿块型12例,占33.3%;囊样液化型15例,占41.7%;混合型9例,占25%。术前超声诊断肝泡状棘球蚴病符合率为88.9%(32/36),误诊率为11.1%(4/36)。结论肝泡状棘球蚴病超声图像具有其特征性,对术前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经阴道和经腹超声在妇科手术患者的临床价值,选取简单、准确的超声检查方法。方法:选取我院463例妇科手术的患者,其中附件病变242例,子宫病变221例,手术前分别行经阴道和经腹部超声检查,比较两种超声检查方法的结果与临床病理的符合率。结果:经阴道超声检查有426例与临床病理结果一致,符合率92.00%,经腹部超声检查有334例与临床病理一致,符合率为72.14%,其中242例附件病变经阴道超声检查有211例与临床病理结果一致,符合率为87.19%,经腹部超声检查有147例与临床病理结果一致,符合率为60.74%;221例子宫病变经阴道超声检查有215例与临床病理结果一致,符合率为97.29%,经腹部超声检查有187例与临床病理结果一致,符合率为84.62%。结论:妇科手术患者用经阴道超声检查比经腹部超声检查结果更准确,特别是在附件病变中经阴道超声检查显著提高了疾病诊断率,临床可以在已婚女性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3.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临床不典型银屑病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临床不典型银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了102例拟诊银屑病送检的组织病理资料。结果61例(59.80%)病理诊断明确,其中诊断为银屑病者24例(23.53%),其它疾病者37例(36.27%),未明确诊断者41例(40.2%)。脓疱型银屑病的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7.5%。结论临床医生有充分的理由对临床不典型银屑病损害积极送检。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9月—2020年1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36例DFSP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结果:36例DFSP患者中,男女比例1.6∶1;平均发病年龄(36.8±11.4)岁。皮损以躯干最为多见[25例(69.4%)],其次为四肢[7例(19.4%)]。超声检查示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层,呈不均匀低回声,边界清楚,肿瘤内具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磁共振成像(MRI)平扫示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明显均匀强化。36例患者组织病理分型均为经典型,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6.7%,免疫组化示CD34和vimentin表达阳性,S-100蛋白和CD68表达阴性。该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27.6%。结论:DFSP多见于中年男性,病程缓慢,临床误诊率高。超声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为疾病的诊断、手术方式及范围提供参考。该病复发率高,手术应局部扩大切除,尤其需注意切除的范围和深度,加强长期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基因芯片在检测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脲原体(UU)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97例NG检测样本、663例CT检测样本及653例UU检测样本均用现有临床常规检测(培养法检测NG及UU,免疫层析法检测CT)、PCR检测及基因芯片检测。以临床常规检测为参照,分析基因芯片检测与临床常规检测结果的符合情况;以临床常规检测和PCR检测为参照,分析基因芯片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与临床常规方法的符合率为:NG阳性符合率为99.2%,阴性符合率为97.9%;CT阳性符合率为100%,阴性符合率为97.2%;UU阳性符合率为84.5%,阴性符合率为97.1%。基因芯片检测NG的敏感性为99.1%,特异性为99.3%;基因芯片检测CT的敏感性为98.9%,特异性为99.5%;基因芯片检测UU的敏感性为98.5%,特异性为99.5%。结论基因芯片检测泌尿生殖道NG、UU及CT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在泌尿生殖道病原学诊断中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4例鲍温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方法:对我院近5年来诊治的14例鲍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病理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鲍温病多见于中老年,多见于55岁以上者,皮损以单发为主;本组病理中有4例(28.57%)呈Paget病样生长;2例肿瘤细胞有部分突破基底膜。光动力治疗效果较好。早期误诊8例(57%)。结论: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本病的依据,医务人员应加强对鲍温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子宫肌壁间妊娠的临床价值,为早期临床诊断中提高治疗效率提供借鉴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4月到2019年1月台州医院诊治的3例疑似子宫肌壁间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后使用阴道二维超声及阴道三维超声进行诊断,后根据临床病理实证回顾分析,比较两种超声检查的声像图特征、分型诊断效能及诊断结果的准确率,分析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对经阴道二维超声及阴道三维超声诊断的图像特征进行比较,两种超声诊断方式在附件异常、是否有其他异常等方面的图像显示相似,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结果对包块离肌层厚度的判断更加精确。阴道二维超声对子宫肌壁间妊娠存在漏诊情况。在分型判断方面,与手术病理相符者,阴道二维超声1例,阴道三维超声2例。结论阴道三维超声对子宫肌壁间妊娠进行诊断,声像图呈现更加清晰直观,对病理的诊断分型有更高的应用价值,为早期采取医疗措施提供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放射性核素药物^99Tc^m-MIBI显像对继发性于尿毒症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术前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例因尿毒症所致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和肾性骨病患者的术前^99Tc^m-MIBI双时相显像资料,并对比患者术前超声和手术切除异常甲状旁腺组织的病理资料。所有32例患者术后病理均有甲状旁腺异常病变,其中甲状旁腺增生12例,甲状旁腺增生伴腺瘤14例,甲状旁腺腺瘤6例;在手术切除的79枚病灶中,77枚为甲状旁腺病变,2枚为甲状腺病变。结果32例患者术前^99Tc^m-MIBI显像均有甲状旁腺异常浓聚灶,即阳性病灶,共82枚;其中1枚病灶患者2例,2枚病灶16例,3枚病灶8例,4枚病灶6例,2枚以上病灶患者占93.7%;^99Tc^m-MIBI显像的82枚阳性病灶中,77枚手术证实为甲状旁腺病灶,另2枚手术为甲状腺腺瘤,3枚阳性病灶未行切除。术前32例患者的B超则显示:阳性病例26例,发现病灶65枚,其与手术所见一致59枚。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99Tc^m-MIBI显像对继发于尿毒症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病例定性诊断符合率100%(32/32),对可手术切除的甲状旁腺病灶的检出率为100%(77/77),对病灶的阳性预测值为93.9%(77/82);而B超的病例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1.3%(26/32),对可手术切除的甲状旁腺病灶检出率为76.6%(59/77),对病灶的阳性预测值为90.7%(59/65)。结论^99Tc^m-MIBI显像对继发性于尿毒症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术前定位诊断有极高价值,明显高于B超检查,应作为术前的常规病灶定位检查。  相似文献   

9.
杨丹 《中国性科学》2013,22(6):12-14
目的:分析体检中运用核磁共振成像(MRI)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从2010年3月-2012年11月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出的宫颈癌惠者42例,以病理报告检查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自愿进行MRI检查的患者的检出情况。比较分析采用MRI对肿瘤分期的判断与临床病理分期的不同。结果:运用MRI检查宫颈癌的检出率为95.2%(40/42),采用MRI对肿瘤分期判断准确率与临床病理分期判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MRI对宫颈癌的诊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EB—Echo)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77例EB—Echo检查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EB—Echo检查阳性率为89.3%(158/177),影响了许多患者的诊断和治疗。EB—Echo对158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及时正确诊断治疗及19例胸痛或呼吸困难患者协助排除心源性病因提供了重要信息。结论EB—Echo在急诊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杜云芳 《中国性科学》2013,22(10):54-56
目的:探讨超声对药物流产后持续阴道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4例早孕药物流产后仍有持续阴道出血患者行超声检查,并进行声像图分析.结果:药物流产后持续阴道出血患者的声像图特征:(1)宫腔妊娠囊无明显变化;(2)子宫内膜粗糙、宫内小片状、团块样强回声;(3)宫腔内或宫颈处见不规则团块状回声、混合回声、斑点状高回声.结论:经腹及经阴道超声对药物流产后持续阴道出血患者的诊断可以为临床处理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者外周血白介素17蛋白和mRNA水平及辅助性T细胞17(Th17)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63例AD患者及30例正常人对照血浆中IL-17蛋白水平。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两组外周血中IL-17 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AD患者和对照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Thl7细胞的比例。分析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与AD患者病情严重度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期AD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为1.83% ± 0.47%,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85% ± 0.45%,t = 4.128,P < 0.01)和慢性期组(1.12% ± 0.69%,t = 2.439,P < 0.05)。AD组外周血中血浆IL-17水平为98.37 ng/L,高于正常人组63.75 ng/L,U = 168,P < 0.05。AD组外周血IL-17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人对照组。AD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和血IL-17蛋白水平与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积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 = 0.68l,P < 0.01;r = 0.427,P < 0.05)。结论 急性期AD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显著升高, IL-17蛋白分泌及基因表达水平存在异常,与病情严重度明显相关,提示IL-17和Th17细胞可能在AD发病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分析36例坏疽性脓皮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比较和评价PARACELSUS评分和Delphi标准的适用性和一致性。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住院确诊为坏疽性脓皮病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将PARACELSUS评分和Delphi标准分别应用于上述患者的诊断,并根据kappa值评估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36例患者中,6例(16.67%)发病前有明确的诱发因素,31例(86.11%)自觉皮疹不同程度疼痛。31例(86.11%)皮疹形态以溃疡型为主,主要累及双下肢,16例(44.44%)为全身多部位受累。4例(11.11%)合并炎症性肠病,3例(8.33%)合并炎症性关节炎。系统用药以糖皮质激素、雷公藤和环孢素为主,8例(22.22%)使用了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用PARACELSUS评分诊断22例(64.71%),用Delphi标准诊断17例(50.00%)。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两种诊断标准的一致性为中等,kappa值为0.47(95% CI:0.19 ~ 0.76,P = 0.004)。结论 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表现以经典溃疡型为主,常伴有炎症性肠病和炎症性关节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要治疗药物。PARACELSUS评分和Delphi标准侧重于坏疽性脓皮病的不同方面,在缺乏典型病理结果的情况下,推荐使用PARACELSUS评分诊断坏疽性脓皮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 细胞)与Th17细胞失平衡在特应性皮炎(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1例AD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与Th17细胞的比例,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reg细胞与Th17细胞转录因子Foxp3、RORγt mRNA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17(IL-17)和白介素23(IL-23)的含量;同时以38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线性相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D患者组外周血Treg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比例为2.01% ± 0.57%,Foxp3 mRNA的表达量为0.65 ± 0.19;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04% ± 1.44%和1.71 ± 0.69,AD患者组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12.47和9.47,P值均 < 0.01)。AD患者组外周血Th17细胞(CD4+IL-17+T细胞)比例为1.77% ± 0.55%,RORγt mRNA表达量为5.97 ± 1.45;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39% ± 0.15%和1.49 ± 0.57,AD患者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14.82和17.78,P值均< 0.01。AD患者组Treg/Th17细胞比值(1.26 ± 0.61)较健康对照组(14.53 ± 5.77)明显降低(t = 14.11,P < 0.01)。急性期AD患者Treg/Th17细胞比值为0.88 ± 0.04,与亚急性期(1.29 ± 0.11,t = 4.02,P < 0.01)和慢性期(2.05 ± 0.24,t = 4.83,P < 0.01)AD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D患者亚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 = 2.89,P < 0.05)。AD患者血清中IL-17和IL-23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 < 0.01),而TGF-β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96,P > 0.05)。中、重度A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与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 = -0.40,P < 0.05),与Th17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 = 0.42,P < 0.05)。结论 AD患者外周血Treg和Th17细胞比例、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RORγt 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中相应细胞因子含量发生变化,Treg/Th17细胞失平衡可能参与了AD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急诊心电图ST段抬高病因,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和非心肌梗死鉴别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117名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病因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总结动态复查心电图、CK—MB、胸痛胸闷症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病例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诊117名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的病因其中:急性心肌梗死76例,占64.9%,早复极综合征9例,占7.7%,变异性心绞痛8例,占6.8%,病毒性心肌炎6例,占5.1%,肥厚性心肌病5例,占4.3%,急性胆囊炎、胆石症4例,占3.4%,急性心包炎3例,占2.6%,左心室肥厚2例,占1.7%室壁瘤2例,占1.7%,脑出血1例,占0.8%、急性胰腺炎1例,占0.8%。结论急诊心电图ST段抬高主要病因是急性心肌梗死,动态复查心电图、CK—MB、胸痛胸闷症状三者的联合诊断,是除冠状动脉造影以外诊断急诊心肌梗死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研究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对性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接收性功能异常的患者68例将其设为病例组,并将70例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两组的血清性激素水平包括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垂体催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和睾酮(T),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符合率。结果:病例组的FSH、LH以及PR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的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和对照组的P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病例组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符合率分别为98.53%、98.53%和100.00%,与对照组的97.14%、98.57%和98.57%相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对性功能异常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符合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溶栓后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预测。方法对108例发病〈12h临床诊断AMI的患者进行急诊溶栓治疗,以同期58例临床诊断为AM/但因年龄〉70岁或发病时间〉12h而未行溶栓治疗。另取临床诊断冠心病而无AMI者82例为对照组。各组患者在就诊时或溶栓时(DO组)及就诊或溶栓后24h(D1组)、第5天(D5组)行心电图检查,测量QTd;以心脏复苏或心脏猝死为研究终点,分为1年内猝死组、存活超过1年组。结果AMI未溶栓组的QTd为(87.5±14.2)ms,显著长于对照组[(36.4±15.3)ms,P〈0.01)]。AMI溶栓后血管再通组的QTd为(62.3±13.6)ms,显著短于未溶栓组(P〈0.05);溶栓后血管未开通组的QTd为(71.3±17.8)ms,与未溶栓组无显著差异(P〉0.05)。AMI未溶栓组早期(〈5d)频发室早、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8.0%,显著高于行AMI溶栓后血管再通组(17%,P〈0.01)。AMI溶栓治疗再通后一年内猝死发生率1.4%,显著低于未溶栓组(8.6%,P〈0.01)与对照组(1.7%)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AMI后QTd显著延长,急诊溶栓后QTd显著缩短。QTd可以作为预测AMI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葡萄酒色痣(PWS)的超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经病理或临床证实并经超声检查的PWS患者128例(病灶162处)。根据超声表现,将PWS分为平坦型、增厚型、结节型,对其超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坦型PWS患者共95例,病灶118处,病灶处皮肤层厚度显著高于相应健侧,但两者厚度差异主要在0.2 mm以下;低回声79处(67%),未见血流信号75处(64%),测及静脉频谱15处,峰值(3.33 ± 1.80) cm/s。增厚型PWS患者17例,病灶24处,病灶处皮肤层厚度(1.80 ± 0.70) mm,亦显著高于相应健侧[(1.14 ± 0.4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834,P < 0.001);病灶低回声24处(100%),不丰富血流信号15处(62%),测及静脉频谱18处,峰值(6.61 ± 3.87) cm/s。结节型PWS患者16例,病灶20处,病灶厚度(6.45 ± 4.68) mm,低回声18处(90%),丰富血流信号15处(75%),测及静脉频谱15处,峰值(10.00 ± 5.39) cm/s,动脉频谱19处,收缩期峰值(24.58 ± 13.82) cm/s,阻力指数0.59 ± 0.13。增厚型和结节型PWS皮损厚度显著高于平坦型(均P < 0.05),结节型显著高于增厚型(P < 0.05);3型静脉峰值亦各不相同(F = 10.630,P < 0.001),且增厚型和结节型PWS皮损静脉峰值显著高于平坦型(均P < 0.05),而结节型与增厚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声对PWS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急性荨麻疹的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山西大医院诊治的185例急性荨麻疹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及不良反应。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5例患者中男63例,女122例,发病年龄(32.87 ± 14.18)岁。78例(42.2%)能够准确告知诱因,33例(17.8%)为感染或感染后用药诱发;82例(44.3%)伴发热;血细胞分析示132例(71.4%)白细胞计数升高,128例(69.2%)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171例检查C反应蛋白的患者中118例(69%)升高。185例患者均予一般抗过敏治疗,183例痊愈,其中153例(83.6%)应用抗生素,26例(14.2%)单用抗生素,24例(13.1%)用阿奇霉素;联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治疗127(69.4%)例,111例(60.7%)所用抗生素为阿奇霉素。88例有感染征象的痊愈患者中,85例(96.6%)有感染指标升高(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全部或部分升高),69例(78.4%)使用阿奇霉素;95例无感染征象的痊愈患者中,83例(87.4%)有感染指标升高,61例(64.2%)使用阿奇霉素,两组有感染指标升高的患者比例及使用阿奇霉素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164、4.476,P < 0.05)。结论 感染是急性荨麻疹常见的病因,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对判断急性荨麻疹有无感染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感染征象或有感染指标升高者需要联合抗感染治疗,痊愈患者中应用阿奇霉素治疗感染性急性荨麻疹的比例高于其他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