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胰腺囊实性假乳头状瘤(SCPT)的CT诊断及与胰腺其他囊实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胰腺SCP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5例患者肿瘤位于胰体尾部,3例位于胰头体交界区,肿块大多数较大,最大截面达10 cm×10 cm,最小3 cm×4 cm,均含囊实性成分,但大部囊性成分较多;在囊实性交界部分,实质与囊性部分呈片状相间分布.CT增强扫描动脉期实质成分可见明显强化,至门静脉期肿瘤强化略高于动脉期,但强化程度均略低于正常胰腺组织.4例患者有钙化.结论 胰腺SCP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并注意与胰腺癌,黏液性、浆液性囊性瘤或癌及假性囊肿等鉴别,有利于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外科手术后病理组织学证实的SPTP患者的术前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结果肿瘤2例发生在胰头颈部,10例发生在胰尾部。直径3.0~10.4cm。3例为实性病灶;9例为含有囊壁的囊实性肿块,囊性、实性成分比例各有不同,3例肿瘤内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5例见钙化灶。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及囊壁有强化,动脉期呈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轻中度强化,延迟期肿瘤实性部分强化体积及程度更大,囊性和实性结构变得清晰,但均低于正常胰腺。结论 SPT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诊断价值,提高对SPTP的CT征象的认识。方法搜集2005年1月~2012年6月我院9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SPTP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病变分布于胰头3例,胰体尾部6例。病理类型:8例为良性,1例为恶性。生长方式:主要表现为外生性膨胀性生长。肿块密度:囊性,实性和囊实性。强化特点:实性及囊实性肿块静脉期均较动脉期明显强化,且增强扫描各期肿块CT值均低于胰腺实质。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可定位诊断,并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uedopapilary tumor of pancrea,SPTP)的CT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对5例经病理证实的SPTP患者的CT表现及病理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5例SPTP患者中,男1例,女4例。CT平扫表现为胰腺区囊实性肿块,包膜大多完整,增强扫描示动脉期实性部分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逐渐增加,与胰腺分界清。组织学上,以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成假乳头状结构且伴有退行性改变为其特征。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病理变化是CT表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和MRI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CT和MRI表现。本组11例行CT扫描,9例行MRI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征及强化方式。结果发生于胰头部3例,胰头颈部1例,胰颈部1例,胰体部1例,胰体尾部5例,胰尾部3例。本组14例病灶均为单发。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10例,不规则分叶状4例。肿瘤最大径线2.1~10.8cm(平均7.77cm)。CT平扫均显示密度不均,其内见大小不一斑片状囊变、坏死区,增强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延迟期中度-明显强化。所有病例增强后均强化不均,呈进行性强化,3例病灶内见斑片状出血灶,2例病灶内有钙化,2例侵犯邻近胰腺,1例伴肝转移。MRI多表现为较大的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囊实性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中等-高信号或混杂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增强肿瘤实质部分呈中等度持续性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的密度或信号变化能够反映病灶组织学成分的不同,CT和MRI在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观察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诊断价值。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SPTP的CT检查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①肿瘤位于胰头部4例,尾部3例,体、颈部2例。7例呈圆形,2例呈分叶状。瘤体直径2.7~12.6cm,平均4.9cm。②CT平扫肿瘤实性部分8例呈稍低密度,1例呈等密度,囊性部分呈低密度;4例可见钙化;增强动脉期肿瘤实性部分呈轻度强化7例,中度强化2例;门脉期7例实性部分呈渐进填充强化,2例较动脉期强化无明显变化;延迟期肿瘤呈不均匀低密度。包膜动脉期轻或中度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呈相对高密度。2例位于胰头颈体部肿瘤不同程度推压邻近血管;1例位于胰尾推挤脾门;3例胰头区肿块推压十二指肠。结论 SPT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及病理特征,做出正确诊断,同时还能准确显示包膜、肿瘤与胰腺及邻近结构解剖关系,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万载鑫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7):2653-2653,2665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表现特征,提高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平扫和增强表现。结果肿瘤位于胰尾4例,胰体2例,胰头3例。CT平扫9例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CT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肿瘤实质性部分呈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延迟期逐渐强化明显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重要征象,囊性部分在动脉期和静脉期均无强化,增强扫描肿块各期强化CT值均低于正常胰腺实质部分。结论 CT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重要检查方法,动脉期肿瘤实质性部分呈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延迟期逐渐强化明显,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诊断和鉴别特征和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对本院在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26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CT诊断资料,对患者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瘤的病变形态、密度以及包膜和钙化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多以圆形和椭圆形居多,与胰腺的分界较为清晰,少数患者伴有胰管扩张。CT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肿瘤实质性部分呈均匀轻度强化,动脉期延迟期逐渐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征,对该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征,探讨MS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MSCT影像特征及临床特点。结果12例可见钙化,其中8例成蛋壳样钙化,4例斑片状及结节样钙化;1例可见胰管扩张。31例实性假乳头状瘤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动脉期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也呈渐进性增加,囊性及坏死部分不强化。31例均未见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以MSCT特征性表现,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后病理组织学证实的1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均采用16层螺旋CT行上腹部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检查,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y,电流175mAs,层厚0.75mm,成像层厚5mm,于肘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检查图像。结果9例病例中,肿瘤位于胰头者3例,位于胰尾者5例,位于胰体者1例,肿瘤直径约1.7~7.8cm,平均约4.2cm。1例以囊性成分为主,其余8例为囊实性,3例肿瘤组织内见不规则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囊性成分不强化,实性成分及包膜呈动态强化。结论CT能够较明确的诊断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相似文献   

12.
杨井岗 《江西医药》2007,42(4):347-349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胰腺囊性病变的CT表现,提高胰腺病变的CT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症实的20例胰腺囊性病变的CT表现.螺旋CT采用平扫和双期(动脉,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层厚7.0mm,螺距1.0,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总量100ml,注射流率3ml/s,动脉、门脉期扫描分别为30s和70s.结果 胰腺假性囊肿12例,平扫为囊状水样密度影,增强扫描,囊壁轻度强化,内无分隔.胰腺脓肿4例,平扫为类圆形液性密度,CT值为24Hu左右,内见小气泡影,囊壁呈环形明显强化.胰腺囊腺瘤4例,平扫为类圆形的水样或肌肉样密度影,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及壁结节呈不规则强化,囊壁厚度<2mm.胰腺囊腺癌2例,平扫星囊状水样密度及壁结节,其内有分隔,增强扫描囊壁、壁结节及分隔可见不规则明显强化,囊壁厚度>2mm,1例伴有肝内转移.结论 胰腺囊性病变有各自的CT特征,但也有相似之处,必须结合临床病史加以鉴别,难以鉴别时,必须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3.
CT可清晰显示胰腺的大小、形态、密度和结构,区分病变为囊性或实性是胰腺疾病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增强扫描可更好的显示病变及其与血管的关系.近年,采用双期,三期扫描可动态观察胰腺及胰腺病变的供血情况,更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现在CT已成为胰腺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现就其在胰腺检查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王杰  胡松 《中国医药指南》2014,(19):202-203
目的对CT诊断和鉴别诊断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病理确诊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18例,对其在术前展开CT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8例患者经CT检查发现有9例患者病灶位于胰腺头颈部,8例位于胰腺体尾部,另外1例位于腹膜后。CT平扫密度不均,多为低密度,6例患者肿块边界清晰。曾强扫描证实病变呈囊实性,与胰腺存在清晰的分界,实性成分为主者6例,囊性成分为主者2例,囊实性成分为主者10例。结论经CT扫描可以实现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进行准确诊断和鉴别的效果,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5.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4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月强  李梦虹  张恩龙 《河北医药》2009,31(20):2784-2784
2007至2008年我院行胰体尾及脾切除术治疗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4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4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1~29岁,平均年龄24岁。所有病例均表现有左上腹隐痛不适。术前B型超声均显示胰尾部囊实性占位,肿物大小直径4~10 cm不等,周边清晰。CT表现为密度不均但边界清晰的病灶,内部不规则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周缘明显强化,内部不均匀强化。血CEA、CA19-9均阴性。1.2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胰体尾及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62岁,左腰背酸痛并腹部包块五年余,B超示左肾区巨大囊实性包块,CT示左腹膜后可见一巨大囊实性肿块影,大小约19 cm×12 cm×20 cm,CT值约为15~22 hU,边缘尚清楚,内部及边缘可见少许脂肪密度影,未见明显钙化密度影,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有不规则强化,并可见异常供血血管影.左肾被压迫推移至腹主动脉右前侧及肾轴旋转.CT诊断为左腹膜后混合型脂肪肉瘤.病理:混合型脂肪肉瘤后巨大脂肪肉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且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8例SPT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SPT在螺旋CT上的特征性表现。结果 38例患者中,女35例,男3例,共39个病灶(1例为胰头、胰尾各1个病灶),其中囊实性36个(92.3%),实性3个(7.7%);胰体部、胰尾部各13个(各33.3%),胰颈部7个(17.9%),胰头部6个(15.4%)。36例(94.7%)病灶包膜完整,与胰腺实质分界清晰;2例(5.3%)病灶局部与胰腺组织分界不清,其中1例伴肝脏转移。11个(28.2%)病变内可见钙化。三期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动脉期实性部分轻度强化,门脉期、延迟期进一步强化,但病变实性部分强化低于正常胰腺组织。本组1例(2.6%)肝内见相似强化结节灶,余病例胆总管、胰腺管均未见扩张,后腹膜未见肿大淋巴结。结论 SPT的MD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术前CT检查对SPT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源CT增强扫描在胰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诊治的30例经手术活检证实的胰腺癌的双源CT增强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影像表现、邻近血管及脏器是否受侵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 30例中平扫呈低密度的20例,8例呈略低密度,2例呈等密度.平扫发现胰头部不规则增大或钩突部圆钝,胰腺体尾部增大或分叶结构消失;可见液化坏死的低密度灶.双源CT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性强化,其实质明显低于正常胰腺实质强化.结论 双源CT增强扫描对胰腺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瘤的CT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结果 4例为女性。CT平扫表现为胰腺的囊实性占位,增强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具有完整包膜。6例中5例与手术结果一致,1例误诊为胰腺癌。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好发于年轻女性,具有一定CT特异征象,在术前CT诊断可以达到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the pancreas,SPTP)由Frantz于1959年首先报告,以后随着发病率的提高而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曾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同义名称包括乳头状囊性肿瘤,胰腺实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胰腺囊实性腺泡细胞瘤,胰腺囊实性肿瘤,胰腺乳头状囊实性肿瘤。WHO(2004)肿瘤组织学分类将统一命名为实性假乳头状瘤。它被冠以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主要是由于其同时具有实性和乳头状两种组织学结构特点,而实际上其中乳头的结构是由于肿瘤细胞的退行性变以及细胞的粘着力下降和囊腔形成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