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阴鲍温病和鲍温样丘疹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温病(Bowen’s disease)和鲍温样丘疹病(Bowenoid papulosis)都是曾被用来描述外阴鳞状上皮异常的名称,前者在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中早已不用;而后者在日常的临床和病理诊断中仍然被独立使用。除上述两者外,曾经被用来描述外阴鳞状上皮癌前或浸润前病变的名称还包括: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异型增生或结构不良(dysplasia),Queyrat增殖性红斑(Queyrat erythroplasia),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单纯性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simplex)等。1976年,国际外阴疾病研究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ulvar Disease,ISSVD)和国际妇科  相似文献   

2.
1 病例报告患者 49岁 ,已婚育 ,绝经 3年 ,因外阴溃疡伴瘙痒 1年半就诊 ,门诊活检 ,病理报告提示“外阴鲍温病”收住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曾多次外院求诊 ,疑“外阴白塞病”,予对症治疗 ,未见好转 ,2 0 0 0年 4月疑会阴疣予激光治疗无效。2 0 0 0年 6月起患部出现隐痛 ,2 0 0 0年 7月来院门诊诊治 ,病变部位取活检 ,病理报告示“外阴鲍温病”切缘未净收住入院手术。入院后经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各重要脏器均无明显异常 ,妇科检查 :外阴左侧近阴道口见一 2 cm× 1.5 cm大小灰白色的皮肤改变 ,未高出皮肤 ,分界清楚 (中间有一 0…  相似文献   

3.
顾宇  朱兰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16(1):65-66,68
外阴Paget病,鲍温病及鲍温样丘疹病在临床上属于特殊类型的外阴上皮内瘤变(VIN)。其临床表现与VIN有一定的相似性,鉴别诊断主要靠组织病理学表现。近年来对各种特殊的VIN疾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进展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不断提出新的依据。目前对于不同类型VIN的治疗原则多以手术切除为主,最近的研究逐渐趋向于缩小手术范围,以及尝试使用放疗或局部药物治疗的方法。外阴鲍温病及鲍温样丘疹病经过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但需长期随诊。外阴Paget病术后复发率高,可能与其病变多中心性特点有关,并且研究发现其病灶脂肪酸合酶FAS及p53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病灶间质浸润相关。  相似文献   

4.
普通型外阴上皮内瘤变19例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按照国际外阴疾病学会(ISSVD)2004年新分类标准对原外阴上皮内瘤变(VIN)Ⅱ级及以上级别以及鲍温病、鲍温样丘疹病的病理切片进行重新判读的结果及其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调阅北京协和医院1999年至2006年入院手术的全部VIN Ⅱ及以上级别患者、鲍温病及鲍温样丘疹病患者共19例的手术病理切片,请病理医师根据ISSVD 2004新分类标准重新阅片分类,并总结其临床随访结果.结果根据ISSVD 2004分类标准,所有19例患者的病理诊断均符合普通型VIN.进一步区分亚型,惟一1例鲍温病患者的两处病灶中,1处符合疣型VIN,另1处符合基底细胞型VIN,其余患者的病灶均符合疣型VIN.患者初次手术切除的治愈率为89%(17/19);术后随访中有2例出现复发,但再次手术治疗效果好,复发病灶的病理均符合疣型VIN.结论原VIN Ⅱ及以上级别病变以及鲍温病、鲍温样丘疹病按ISSVD 2004分类标准以普通型VIN(疣型)为主,新的分类标准使VIN的病理诊断明显简化.手术切除治疗普通型VIN效果满意,但术后密切随访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外阴鲍温病和鲍温样丘疹病属特殊类型的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VIN),是发生于皮肤的鳞状上皮原位癌,为表皮内癌,累及皮肤及皮肤粘膜的交界部位,属罕见疾病。现报告特殊类型VIN11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进行合理、恰当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6.
外阴癌病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阴癌发病少见,其病因不清。目前认为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外阴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但HPV阴性外阴癌主要与外阴硬化苔癣及p53突变有关,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单纯疱疹病毒(HSV)Ⅱ是外阴癌发生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由不同念珠菌(主要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外阴阴道炎症,是最常见的妇女外阴阴道炎症之一。且近年来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患病年龄广泛,常见的症状是外阴瘙痒,常伴有外阴的烧灼感和阴道疼痛,同时白带增多,性状发生改变(黏稠、豆渣样或凝乳状),严重者可出现尿频、尿痛及性交痛,且易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8.
外阴瘤 1.分类规则 此分类(见表1)仅适用于原发性外阴癌,其必须经组织学证实。外阴癌如扩展至阴  相似文献   

9.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诊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为常见的外阴、阴道炎症。约有10%的非妊娠妇女,30%的妊娠妇女阴道中有假丝酵母菌寄生而无症状。70%妇女一生中至少感染过一次。白色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是主要病原体(80%~90%),其他如光滑假丝酵母菌(candida glabrata)、热带假丝酵母菌(candida tropicalis)、近平滑假丝酵母菌(candida parasilosis)等占少数。  相似文献   

10.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WC)是最常见的妇女外阴阴道炎症之一。据国外报道,在所有外阴、阴道炎中其发生率最高,达到39%,有75%的妇女一生中至少有1次VVC感染史,而每年发生4次及以上的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的患者,约占5%。WC的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着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也成为临床妇产科医生较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外阴硬化性苔癣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硬化性苔癣(lichen sclerosus,LS)是以皮肤萎缩变薄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病。男女发病之比为1:10。女性硬化性苔癣主要发生于外阴及肛周皮肤,称为外阴硬化性苔癣(vulvar lichen sclerc,sus,VLS)。VLS病因不明,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治疗较为困难,容易复发,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文就VLS的临床诊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专题讨论 外阴白色病变  外阴白色病变的治疗概况 (1)……………………………  外阴白色病变的超微结构改变 (1)………………………  外阴白色病变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 )……………………  外阴白色病变的病理变化 (3)……………………………  外阴白色病变的传统保守治疗 (5 )………………………  外阴白色病变的超声治疗 (6 )……………………………  外阴白色病变的手术治疗 (7)……………………………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女性膀胱、尿道解剖及生理特征 (6 5 )……………………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流行病学 (6 7)……  相似文献   

13.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每年发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4次及以上或发生与抗生素治疗无关的、厂VC3次以上者称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有5%的妇女反复发生VVC,严重影响着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本文复习有关文献,就RVVC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外阴癌发病少见,其病因不清.目前认为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外阴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但HPV阴性外阴癌主要与外阴硬化苔癣及p53突变有关,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单纯疱疹病毒(HSV)Ⅱ是外阴癌发生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1(GSTP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外阴硬化性苔癣和外阴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8—2009年接受手术治疗或活检切除的外阴鳞癌患者30例,外阴硬化性苔藓15例。外阴整形术中去除的正常外阴皮肤组织1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STP1和SOD在外阴硬化性苔藓及外阴鳞癌中的表达,并收集外阴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GSTP1和SOD均在正常外阴皮肤表皮基底细胞和真皮层散在的细胞中表达。在外阴鳞状细胞癌中GSTP1和SOD表达均增加(P0.05)。GSTP1和SOD在Ⅰ~Ⅱ期外阴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Ⅲ~Ⅳ期(P0.05),在高分化中表达明显低于中低分化(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中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GSTP1和SOD在外阴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2=0.1474,P=0.01)。在外阴硬化性苔癣中GSTP1表达增多,SOD表达减少(P0.05)。结论 GSTP1和SOD过表达与外阴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SOD减少与外阴硬化性苔癣的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检出率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经阴道镜活检诊断为外阴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患者(外阴HSIL组), 按1∶1纳入同期病理诊断为外阴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的患者(外阴LSIL组)。回顾性分析外阴SIL的检出率, 并比较两组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阳性率及亚型分布、细胞学检查结果、阴道镜诊断、病变部位等临床特征。结果 (1)2018—2022年阴道镜引导下活检外阴SIL的检出率逐年升高, 分别为1.64%(740/45 057)、2.34%(1 110/47 402)、2.68%(1 108/41 335)、3.26%(1 536/47 078)、3.31%(667/20 155), 平均检出率为2.57%(5 161/201 027)。(2)本研究纳入外阴HSIL组患者1 096例, 外阴LSIL组按1∶1纳入同期患者1 096例。2 192例外阴SIL患者中, 2 150例有HPV检测结果, 总HPV阳性率为92.7%(1 993/2 150), 其中外阴HSI...  相似文献   

17.
外阴佩吉特(Paget)病是一种少见的外阴皮肤恶性肿瘤,多发生在绝经后,手术后仍具有较高的复发率。1993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共收治外阴佩吉特病7例。现将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作一总结,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氟康唑3日疗法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院自 2 0 0 0年 1月 1日至 2 0 0 2年 7月 1日对 12 0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采用同剂量不同治疗时间的氟康唑 (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治疗。病例来源于我院门诊就诊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 ,年龄 2 0~ 6 5岁 ,按 1∶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6 0例。两组一般情况、年龄、职业、身体状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 >0 0 5 ) ,有可比性。方法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诊断标准 :( 1)病史 :外阴阴道瘙痒、外阴阴道烧灼感或刺激感。 ( 2 )外阴潮红、外阴水肿、外阴表皮脱落、阴道潮红、阴道分泌物多呈微乳块状。 ( 3)念珠菌镜检阳性。分别于…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GF)在正常外阴皮肤、外阴上皮内瘤变(VIN)和外阴鳞状细胞癌(VSC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外阴癌变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检测。EGF的表达与外阴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相比较。结果:正常外阴组织、低级别VINs、高级别VINs、外阴癌中EGF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20)、18.2%(2/11)、82.8%(9/11)、100%(60/60),P<0.05。在高、中、低分化的浸润性外阴癌中,EGF的细胞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2%、42.7%、47.1%,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EGF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0.2%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49.8%。结论:EGF蛋白的异常表达在外阴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为外阴癌的预后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及bcl-2蛋白的表达在维吾尔族妇女外阴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SP法对67份维吾尔族妇女外阴手术切除存档蜡块(其中外阴癌57份,癌旁正常外阴组织10份)进行HPV16/18型及bcl-2蛋白的检测。结果:(1)57份外阴癌及10份癌旁正常外阴组织中,无一例HPV16/18型阳性表达;bcl-2蛋白在外阴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0.18%(40/57),在10份癌旁组织中表达均阴性。(2)bcl-2在Ⅰ期、Ⅱ期及Ⅲ~IV期外阴癌中分别为70.18%,75.0%及50.0%,其在各期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302),bcl-2蛋白表达在外阴癌淋巴结阳性组(88.88%)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组(51.62%),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44)。结论:维吾尔族外阴角化型鳞状上皮癌的发生可能与HPV感染无关。bcl-2的表达与维吾尔族外阴角化型鳞状上皮癌密切相关。bcl-2的表达与外阴癌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但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