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张俊庚  闫先钦 《河南中医》1994,14(4):200-201
作者认为,将太阳中风说成表虚证,伤寒为表实证,把桂,麻汤视为治疗表虚,表实之方,实韧仲师之旨。中风,伤寒的不同是感受风,寒偏重的差异,即感受风邪偏重者发为中风,感受寒邪偏重者发为伤寒,故应以中风,伤寒论焉,不应以表虚,表实别之,桂枝汤无固表使用汁之功,亦非治疗表虚证之方。  相似文献   

2.
对太阳中风属太阳表虚之虚证观点提出质疑。从太阳表虚证溯源、太阳中风证属性为实两个方面分析仲景对太阳中风的虚实原意。认为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法方药、疗效反应均证明太阳中风为表实证。  相似文献   

3.
太阳中风,非脑血管意外之中风,乃《伤寒论·太阳篇》具有“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等症状即桂枝汤证之伤风感冒。以素体卫弱表虚或原有慢性病者为多见。近年来笔者本仲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旨,单用针灸治疗太阳中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第24条云:“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剌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对于这条经文的理解,不少注家均认为:其中所提及的太阳病指的是太阳中风,因而其中所提及的治法自然也指的是太阳中风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治法。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该条言太阳病,当包括太阳病的两大类型,即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若仅以太阳中风言之,则有欠全面。兹论述于后,以求斧正。 众所周知,由于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之的对之方,故太阳中风患者服桂枝汤后,一般都能(执水)然汗出而解。但是也  相似文献   

5.
许积成 《新中医》1995,27(4):55-55,54
浅谈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之病机许积成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是《伤寒论》中太阳病的两个证型。宋·成无己有中风证为“风并于卫,卫实而荣虚”,伤寒证为“寒并于荣,荣实而卫虚”之说[1]。此论一出,后世遵崇,相沿至今。本文从两证的受邪性质、病变部位、方药机制等方...  相似文献   

6.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主要用于治疗卫强营弱,太阳中风表虚证。方中桂枝、生姜、甘草辛甘化阳治疗卫强,芍药、甘草、大枣酸甘化阴治疗营阴不足证。桂枝汤既能外治伤寒,又能内治杂病,不单为太阳中风表虚证而设。所以清代柯韵白赞誉桂枝汤为“外证得之解肌调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笔者临床用桂枝汤治疗多种病证效果满意,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太阳中风是太阳病的一大证候类型,桂枝汤则为其主治方。然而《伤寒论》中,桂枝汤应用凡十九见,若仔细研究一下其脉证内容,则会知道又不尽是由风邪感犯太阳所致。由此可见,桂枝汤实际主治的证侯范围,远比太阳中风证大的多,它包括太阳中风证却不与之等同。学习《伤寒论》,研究桂枝汤的功能作用与主治范围,如若不能很好地参透个中意趣,势必狭小其所见而类诸管中窥天。桂枝汤证包括太阳中风证;感犯其他外邪的太阳病,因病机发生转化而成为桂枝汤的适应证,姑可名之曰病机变化后的其他太阳证候;太阳杂病。一、太阳中风证  相似文献   

8.
思聪  安军明  安琪 《河南中医》2019,39(12):1828-1831
安军明教授认为,中风后失语症的主要病因为风、痰、瘀,其治疗中风后失语症时,主要以醒脑开窍、泻火逐痰、祛瘀通经为主。安教授治疗中风后失语症的主穴为百会、四神聪、廉泉、八邪、印堂、风池、太阳。安教授通过刺激百会穴来调节督脉,从而增强患者的运动与认知功能,又因百会为诸阳之会,统一身之阳气,通过针刺百会穴及其四周的四神聪穴,共奏调理神窍,开喑利咽之功。安教授在治疗时还常取足太阳膀胱经穴位。针刺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刺激,加强了人体气血的运行,达到温经散寒、调和气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正桂枝汤源于《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和大枣组成。此方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传统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该方药用历史悠久,配伍严谨,疗效卓著,其主治并不局限于太阳中风之表证,而是能够用于治疗多脏腑、多病证之良剂。笔者临床常用本方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方义简析桂枝汤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篇》之主方,用于太阳病中风证。临床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太阳中风证护理初探林家坤刘玉珍(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萍乡337000)关键词太阳中风证《伤寒论》护理太阳中风,是在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脉证基础上,更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症的一种太阳表虚证,不同于“脑血管意外”的中风。《伤寒论...  相似文献   

11.
刘晓娟 《西部中医药》2008,21(11):57-57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68例。治疗组取督脉穴为主,配合阳明经穴,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刺治疗;对照组以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77.94%。结论:本法治疗中风偏瘫不但临床治愈率高,且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2.
针剌督脉穴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68例。治疗组取督脉穴为主,配合阳明经穴,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刺治疗;对照组以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77.94%。结论:本法治疗中风偏瘫不但临床治愈率高,且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3.
桂枝汤分时加减调寤寐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桂枝汤乃治太阳中风表虚证之主方,而又不仅于此,内伤杂病的发热及自汗出、气上冲、妊娠恶阻、产后中风等证,均可治之。又经后世变通,凡内伤杂病及妇、儿、皮肤科等,乃至养生防病,无不用之效验,真正为群方之魁。中医治病贵在辨证论治,强调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的个性化治疗,何以一剂桂枝汤竟能“通治百病”?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调和营卫。  相似文献   

14.
<正> 《伤寒论》第2条日:“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 缓者,名为中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日:“中风为之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也”。上述两条病名虽都为中风,但两者截然不同,前者为证候名,后者则为病名,故虽名同而义异。现区别如下: 1 病因病机的区别:《伤寒论》所谓之中风,即太阳中风,其病机如《伤寒论》第12和97条所述:“太阳中风,阳浮阴弱…”、“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与传经。方法:分析介绍太阳经气的产生、运行和敷布,指出太阳病大致分为伤寒、中风、温病三类。从气机的角度详细分析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结果:太阳伤寒是气机闭合太过,而太阳中风是气机开泄太过。提出温病的治疗宜忌,以及火法、水法与火逆、水逆的关系。结论:《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与传经对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太阳中风证与桂枝汤之关系。方法:从分析《伤寒论》第12条入手进行分析探讨。结果:①太阳中风证不等同于桂枝汤证,两者大部分相同,但并不是同一证候;②营卫失调是营气对卫气的吸引力不足,卫气对营气的约束力失常;③"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形象生动地表述了太阳中风证恶寒、发热的方式、部位、程度;④桂枝汤是一首无汗能发,有汗能止的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方剂,同时又是既能治疗外感热病、又能治疗内伤杂病的方剂,并非后世认为是止汗方剂;⑤芍药在桂枝汤中的作用是养营补阴,与桂枝的温阳补卫相呼应,并非后世所说敛汗敛阴。结论:太阳中风证与桂枝汤证两者大部分相同,但并不等同,不是同一证候,不能简单视之,应细细分辨。  相似文献   

17.
桂枝汤临床应用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枝汤源出《伤寒论》,为治太阳中风之名方,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具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名医方论》称:“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杂症、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用之。”...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桂枝汤的功用桂枝汤一般用于外证之太阳中风表虚自汗而热不解,以之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此外还可用于内证之阴阳失调所致的一系列病证,如《金匮要略方论》中所述的“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由此可知,桂枝汤的适应证,不仅仅是专治太阳中风表虚证的主方,而且还可治疗一切内伤之阴阳失调,气机失常所致的一系列证候。而  相似文献   

19.
背寒症,即背部怕冷,中老年患者较常见,笔者将其归结为6种主要证型,运用仲景经方治疗效果颇佳,介绍如下。1太阳病背寒症由外邪束表,卫阳被郁所致。背部为太阳经主循部位,故背部怕冷明显,常伴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脉浮。有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之别,分别选用桂枝汤和麻黄汤治疗。2  相似文献   

20.
六经表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初学伤寒论的人都错误的认为只有太阳经有表证,其实“表证非独太阳,六经皆有表证”。尤在泾曰:“夫风寒中人.无有常经,是以伤寒不必定自太阳,中寒不必定自三阴。论中凡言阳明中风,阳明病若中寒及少阳中风,太阴少阴厥阴中等语,皆是本经自受风寒之证,非从太阳传来者也,学者辨诸。”本人现就此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望各位同道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