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及同步间隙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 2种机械通气模式,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支持作用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进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InSurE)治疗失败的50例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按照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将其分别纳入观察组(n=25,采用HFOV通气模式治疗)和对照组(n=25,采用SIMV+PSV通气模式治疗)。对2组受试儿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不同分级RDS受试儿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对2组受试儿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肺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等RDS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所有受试儿监护人签署参加本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2组受试儿性别构成比、胎龄、出生体重、生后时间、分娩方式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机械通气治疗24 h后,观察组受试儿PaO2、PaCO2水平及OI明显高于、低于及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0.2±13.8) mmHg (1 mmHg=0.133 kPa)与(82.6±11.5) mmHg, (38.1±5.2) mmHg与(46.5±6.1) mmHg及10.6±2.7与17.3±3.9,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15、P=0.040,t=5.240、P<0.001,t=7.484、P<0.001)。③观察组受试儿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82.6±7.3) h vs (93.7±8.9) h,(27.5±2.5) h vs (31.5±3.0) h],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2、5.121,P<0.05)。④观察组Ⅱ、Ⅲ、Ⅳ级RDS受试儿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⑤观察组受试儿机械通气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0%(1/25),低于对照组的32.0%(8/25),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8, P<0.05)。 结论对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取SIMV+PSV通气模式治疗,较HFOV能显著改善其临床症状,减少机械通气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SIMV+PSV通气模式治疗,是该类受试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DuoPAP)联合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至12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住的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且出生6h内需要无创呼吸支持的79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DuoPAP组(39例)应用InSurE策略后给予DuoPAP治疗;NCPAP组(40例)应用InSurE策略后给予NCPAP治疗.记录所有患儿治疗后的血气变化及氧合指数(OI),以及患儿72h内再次插管机械通气率、无创呼吸支持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等的发生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DuoPAP组的动脉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pH在2h(t值分别为5.721、6.175、2.188)、12h(t值分别为3.370、2.010、2.090)均高于NCPAP组(均P<0.05).DuoPAP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2)在2h(t=-3.092)、12h(t=-2.868)、24h(t=-4.427)均低于NCPAP组(均P<0.05),在48h和72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uoPAP组总无创呼吸支持时间(t=8.437)、72h内再次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χ2=5.785)、重复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比率(χ2=5.785)、总住院时间(t=2.258)、总住院费用(t=5.507)均低于NCPAP组(均P<0.05).DuoPAP组与NCPAP组的并发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uoPAP组与NCPAP组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全肠道喂养时间、体重增长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DuoPAP联合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RDS能更好地改善气体交换,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有创通气,从而减少了住院时间及上机时间,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DuoPAP与InSurE技术联合应用能更大限度地发挥PS的作用,减少患儿对额外PS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HFNC)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 2种无创通气呼吸支持治疗,对轻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初始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73例轻度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HHHFNC组(n=38)与NCPAP组(n=35),对其分别采取HHHFNC与NCPAP模式治疗。观察2组患儿初始呼吸支持治疗前及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如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则采用配对t检验。2组无创通气时间及中转机械通气治疗率、无创通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分别采用成组t检验或χ2检验。本研究经过徐州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文号:XZXY-LJ-20161122-010),患儿家长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入组时日龄、母亲产前24 h至7 d糖皮质激素使用率、HHHFNC或NCPAP治疗中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①HHHFNC组患儿初始呼吸支持治疗后1 h、24 h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如pH值、PaO2,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初始呼吸支持治疗后24 h PaCO2,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H值比较:t=2.090、2.945,P=0.040、0.004; PaO2比较:t=8.250、7.730,P均<0.001;PaCO2比较:t=9.677、P<0.001)。NCPAP组患儿初始呼吸支持治疗后1 h、24 h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如pH值、PaO2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aCO2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H值比较:t=2.020、3.632,P=0.047、0.001;PaO2比较:t=10.380、10.797,P均<0.001;PaCO2比较:t=2.666、10.627,P=0.010、<0.001)。2组患儿初始呼吸支持治疗后1 h、24 h的pH值、PaCO2、PaO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中转机械通气治疗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HHFNC组患儿鼻损伤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NCPAP组的17.1%(6/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7,P=0.025)。 结论HHHFNC与NCPAP对轻度NRDS患儿初始呼吸支持治疗疗效相当,HHHFNC导致的鼻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NCPAP。由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并且未根据轻度NRDS患儿出生胎龄及出生体重进一步分层分析,HHHFNC与NCPAP对轻度NRDS患儿的初始呼吸支持治疗疗效,尚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HFNC)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拔管失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后,准备拔除气管插管转为无创辅助通气治疗的72例胎龄为28~32周的RDS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n=37,采用拔除气管插管前24 h开始应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拔除气管插管后HHHFNC方案预防拔管失败)及对照组(n=35,拔除气管插管后单独采用NCPAP方案预防拔管失败)。采用成组t检验或χ2检验,对2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临床疗效、无创辅助通气相关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经过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文号:2017伦审第13号),患儿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 2组RDS早产儿性别构成比、出生胎龄、孕次、出生体重,以及母亲胎膜早破发生率、剖宫产术分娩率、受孕方式构成比、产前24 h至7 d糖皮质激素使用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Ⅲ级RDS发生率、生后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联合治疗组RDS早产儿拔管失败率、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暂停次数分别为8.1%(3/37),3.5 d(1.0~15.0 d),11.0 d(4.0~28.0 d),15.5 d(6.0~29.0 d),11.0次(7.0~15.0次),均显著低于、短于或少于对照组的20.0%(7/35),6.5 d(2.5~18.0 d),15.0 d(6.0~32.0 d),22.0 d(7.0~36.0 d),18.0次(8.0~25.0次),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12、P=0.030,Z=-2.030、P=0.018,Z=-2.129、P=0.012,Z=-2.889、P=0.008,Z=-2.105、P=0.022)。联合治疗组早产儿达到足量经口喂养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分别为10.0 d(6.0~20.0 d)和16.0 d(8.0~28.0 d),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Z=-2.857、P=0.010)。③联合治疗组RDS早产儿无创辅助通气相关并发症鼻损伤、腹胀及头部塑形发生率分别为10.8%(4/37)、10.8%(4/37)及8.1%(3/37),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9%(8/35)、28.6%(10/35)及31.4%(11/35),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82、5.140、5.982,P=0.028、0.021、0.012)。 结论较单独应用NCPAP,采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HHHFNC方案预防RDS早产儿拔管失败,可降低拔管失败率、鼻损伤及腹胀等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无创辅助通气及用氧时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压力支持通气(PSV)联合容量保证通气(VGV)模式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联合VGV模式,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以及白细胞介素(IL)-17对RDS早产儿预后判断价值。 方法选择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68例出生时胎龄<37周的RDS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线随机分配网站,将6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SIMV+VGV组(n=34,接受SIMV+VGV模式治疗)与PSV+VGV组(n=34,接受PSV+VGV模式治疗)。对所有早产儿均于出生后2~12 h内,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所有早产儿机械通气治疗前及治疗后(出生28 d后)血清IL-17水平。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早产儿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及机械通气治疗前、后血清IL-17水平等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对2组早产儿性别、娩出方式构成比,早产儿脑室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气管拔管后肺不张发生率,氧依赖率、再插管率、死亡率及母亲产前激素使用率等进行比较。绘制机械通气治疗前血清IL-17水平预测RDS早产儿预后(死亡、存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ROC-AUC),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确定机械通气治疗前血清IL-17水平预测RDS早产儿预后的最佳临界值,并计算其敏感度和特异度。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2组早产儿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娩出方式构成比,早产儿机械通气治疗前血清IL-17水平及母亲产前激素使用率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SV+VGV组RDS早产儿出生28 d后的氧依赖率、气管拔管后肺不张发生率、再插管率分别为5.9%(2/34)、8.8%(3/34)、2.9%(1/34),均显著低于SIMV+VGV组的23.5%(8/34)、35.3%(12/34)、67.6%(23/34),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21、6.928、31.167,P=0.040、0.008、<0.001)。③SIMV+VGV组、PSV+VGV组早产儿治疗后血清IL-17水平分别为(1 740.8±522.6)pg/mL与(519.3±187.4)pg/m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 227.3±882.9)pg/mL与(2 397.1±795.9)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35、2.578,P<0.001、=0.016);并且SIMV+VGV组早产儿治疗后血清IL-17水平显著高于PSV+VGV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3,P<0.001)。④机械通气治疗前,死亡早产儿血清IL-17水平显著高于存活早产儿,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6,P=0.009)。机械通气治疗后,死亡与存活早产儿血清IL-17水平均显著下降,但是死亡早产儿血清IL-17水平仍然显著高于存活早产儿,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4.000,P=0.002)。⑤机械通气治疗前血清IL-17水平预测RDS早产儿预后的ROC-AUC为0.810(95%CI:0.627~0.993,P=0.001)。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机械通气治疗前血清IL-17水平预测RDS早产儿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2 759.1 pg/mL,而且预测RDS早产儿预后的敏感度为81.8%,特异度为91.2%。 结论PSV联合VGV模式治疗RDS早产儿,可显著降低其出生28 d后氧依赖率、气管拔管后肺不张发生率、再插管率,降低RDS早产儿血清IL-17水平。RDS早产儿机械通气治疗前血清IL-17水平对其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同步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SIPPV)及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早产儿频发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 将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34周发生频发呼吸暂停的早产儿40例纳入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NSIPPV)组,并随机抽取2014年1月1日-12月31该院≤34周发生频发呼吸暂停的早产儿40例纳入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组,两组患儿胎龄均小于34周,出生时胎龄、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分别给予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效果。结果 NSIPPV组治疗频发呼吸暂停总有效率更高(P<0.01),两组给予辅助通气后1 h和12 h,24 h,48 h的pH、PCO2,PO2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总辅助通气时间和总氧气暴露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NIPPV组治疗失败转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几率明显少于NCPAP组(P<0.01),气漏发生率较NCPAP低(P均<0.01)。结论 NSIPPV治疗早产儿频发呼吸暂停较NCPAP更有效,血气结果明显改善,并减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几率,减少气漏发生,减少总体辅助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HHFNC)呼吸支持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机械通气撤机后的应用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80例RDS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分为鼻塞式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和HHFNC组,每组各40例。NCPAP组行NCPAP通气治疗,HHFNC组行HHFNC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儿通气治疗前和治疗48 h后的血气指标变化、无创通气时间和重新气管插管率及两组患儿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48 h后,两组患儿的血气指标均显著改善,其中动脉血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和pH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HHFNC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显著低于NCPAP组(P<0. 05);两组患儿的无创通气时间和重新气管插管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儿的气胸、院内感染和颅内出血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HHFNC组患儿的鼻部损伤和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NCPAP组(P<0. 05)。结论 HHFNC有助于改善RDS早产儿的血气指标,提高患儿的通气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Duo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于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收治的90例胎龄为28~32周的RDS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n=47,采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DuoPAP治疗)及对照组(n=43,采用DuoPAP治疗,不使用枸橼酸咖啡因)。采用成组t检验、χ2检验及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对2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呼吸支持后0、24、48 h血气分析及呼吸功能指标,临床疗效,呼吸支持治疗相关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等,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经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文号:2015伦审第32号),患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 2组RDS早产儿中,男性患儿比例、孕次、胎龄、出生体重、生后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以及母亲胎膜早破率、剖宫产率、产前24 h至7 d皮质激素使用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2组RDS早产儿呼吸支持0 h的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PaO2/吸入氧气分数比值(P/F)比较,以及呼吸支持24、48 h的p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RDS早产儿呼吸支持后24、48 h的PaO2及P/F,均高于对照组,PaCO2则低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 h:t=3.431,P=0.017;t=3.451,P=0.047;t=-4.241,P=0.008。48 h:t=3.238,P=0.048;t=3.576,P=0.009;t=-3.527,P=0.031)。③联合治疗组RDS早产儿DuoPAP使用时间、总吸氧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暂停次数、撤机失败率、1剂肺表面活性剂(PS)使用率分别为3.0 d(1.0~14.0 d),7.5 d(4.0~21.0 d),16.0 d(6.0~28.0 d),10.0次(7.0~14.0次),8.5%,21.3%,均显著短于、少于、低于对照组的5.5 d(2.0~18.0 d),11.5 d(6.0~32.0 d),21.0 d(7.0~35.0 d),24.0次(18.0~28.0次),25.6%,41.9%,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30,P=0.012;Z=-2.129,P=0.011;Z=-2.889,P=0.009;Z=-2.105,P=0.018;χ2=4.712,P=0.030;χ2=4.439,P=0.035)。④ 2组RDS早产儿气漏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等呼吸支持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以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心率变化等枸橼酸咖啡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枸橼酸咖啡因联合DuoPAP治疗早产儿RDS,能有效改善其氧合,减少CO2潴留,缩短无创机械通气及用氧时间,提高撤机成功率,并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院》2017,(3):409-411
目的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产科出生,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排除合并先天畸形等的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69例,随机分为早期使用NIPPV组35例和早期使用NCPAP组34例,若这2种方式不能维持患儿生命体征则使用气管内插管,并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气管内滴入,接呼吸机辅助呼吸。观察患儿出生5天后总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PS使用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病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无创呼吸机支持总时间、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总用氧时间、气胸发病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率、总住院时间、死亡率。结果 NIPPV组早产儿出生5天后总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PS使用率均低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短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BPD发生率、VAP发生率、总用氧时间、气胸发病率、NEC发病率、总住院时间、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使用NIPPV可降低RDS患儿出生5天后总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降低PS使用率,缩短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临床疗效优于NCPA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呼吸支持优化策略,即早期应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高危早产儿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选择性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策略,在RDS管理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6年5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胎龄≤32孕周,或出生体重<1 200 g,有自主呼吸的95例RDS高危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采取的早期呼吸支持治疗策略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n=57,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6年5月,在本院接受早期呼吸支持优化策略进行早期干预的RDS高危早产儿);对照组(n=38,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1月,在本院接受早期呼吸支持策略,即预防性使用PS进行早期干预的RDS高危早产儿)。统计学分析2组RDS高危早产儿预防性PS使用率、总PS使用率、生后5 d内气管插管率或机械通气(MV)率、RDS发生率、RDS导致的死亡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2组采用的治疗方案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2组RDS高危早产儿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构成比、呼吸窘迫严重程度,以及胃液泡沫试验阴性率、剖宫产率、多胎率等RDS高危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RDS高危早产儿预防性PS使用率、总PS使用率、生后5 d内气管插管率,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880、11.515、13.068,P<0.001);而RDS发生率、生后5 d内MV率、RDS导致的死亡率及BPD发生率2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RDS高危早产儿于早期进行CPAP+选择性使用PS为主的早期呼吸支持优化策略,可显著减少预防性PS使用率、总PS使用率及生后5 d内气管插管率,并且不增加RDS高危早产儿的不良预后(RDS导致的死亡率与BPD发生率)。因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这一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早期呼吸支持优化策略是否值得基层医院借鉴,则尚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RCT)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1.
张晓文  李晏萱 《中国校医》2010,24(6):410-411,413
目的探讨固尔苏与地西泮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将需用固尔苏治疗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3例)采用直接气管内注入固尔苏(100mg/kg);实验组(23例)在气管内注入固尔苏前静脉推注地西泮(0.1~0.25mg/kg),观察2组患儿的心率、血氧饱和度、自主呼吸、气管内药物反流情况。结果气管内注入固尔苏过程中,2组患儿自主呼吸、药物反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率、血氧饱和度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泮静推后,气管内注入固尔苏,能控制患儿自主呼吸,减少气管内药物反流,而心率、血氧饱和度维持稳定;同时给予恰当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纤维支气管镜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诊治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该院2000年1月~2005年2月收治的90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小儿行127例次的纤支镜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明确诊断气道狭窄10例;食道气管瘘6例;肺出血8例;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45例次,31例次有细菌生长,阳性率68.89%;肺不张28例,以炎症为主占85.77%(24/28),治愈率为92.86%(26/28);反复性肺部感染31例,治愈率87.10%(27/31)。结论:纤支镜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具有诊断及治疗双重作用,而且其安全性好,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中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本地区引起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的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患儿545例,符合ALRI诊断标准,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患儿急性期血清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IFVA)、乙型流感病毒(IFVB)和副流感病毒(PIV1、PIV2、PIV3)特异性IgM;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和免疫球蛋白。用碱性磷酸酶标记链霉卵白素(S-A/AP)法检测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545例ALRI中共检出病毒感染258例,病毒感染率47.3%,单一病毒感染184例(71.3%),其中RSV57例(22.1%),ADV41例(16.1%),IFVA23例(8.9%),IFVB29例(11.3%),PIV(1、2、3)33例(12.8.2%),混和病毒感染共65例(29.1%),以IFV+PIV27例(10.4%)多见。1个月、12个月、3岁三个年龄组病毒性肺炎患儿血清lgG、lgA、lgM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T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比较,CD3↓、CD4↓、CD4/CD8↓、CD8↑,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病毒感染是婴幼ALRI的主要病原,血清病毒特异性IgM对于婴幼儿ALRI的早期快速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在小儿病毒性肺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儿呼吸道感染与围产期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78例婴儿围生期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对出生后3个月内随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统计分析3个月内所有婴儿中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及其与围生期因素的关系。结果:共有60例婴儿在出生后3个月内发生过呼吸道感染,剖宫产、曾接受侵入性治疗、未接受母乳喂养以及羊水浑浊这4项围生期因素是婴儿呼吸道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而且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影响也不同,纯母乳喂养婴儿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低。结论:大力提倡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同时加强出生后的监护可降低婴儿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呼吸衰竭新生儿加强护理的结果。方法:在系统监测和程序化治疗的基础上,给予158例呼吸衰竭新生儿加强护理,与常规护理组相比较。结果:与常规护理组相比,加强护理组治愈率明显提高(67%,108/162;87%,137/158,P<0.05);死亡率下降(33%;13%,P<0.05)。结论:加强护理能显著提高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愈率,其核心是加强呼吸道护理。  相似文献   

16.
17.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是一种最常见的导致慢性肺部病变的疾病。尽管新生儿科诊疗技术不断提升,但BPD发病率仍居高不下。BPD早产儿较非BPD早产儿,具有更高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呼吸道药物使用率及再次住院率。BPD早产儿肺通气、换气及肺泡弥散功能均较正常足月儿明显受损,这种改变甚至延续到成年人时期,但迄今尚不能确定这种改变与成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否存在相关性。笔者拟就BPD早产儿呼吸系统疾病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索BPD对早产儿呼吸系统疾病预后的远期影响,提高临床对BPD早产儿的重视,为早期预防BPD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或健康婴幼儿维生素A营养状况与其贫血的关系。方法收集435例婴幼儿的临床资料,依据年龄分为0. 5~1岁组、2~3岁组、4~6岁组;依据有无呼吸道感染症状进行分组,其中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状51例为观察组,无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婴幼儿384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婴幼儿维生素A和血红蛋白(HGB)的水平,通过统计分析婴幼儿维生素A营养状况与其贫血的关系。结果 435例婴幼儿中,男264例,女171例,年龄0. 5~6岁,平均年龄(3. 43±0. 35)岁。观察组维生素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而两组HGB水平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不同年龄组间维生素A和HGB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1),随着年龄的增加,婴幼儿维生素A和HGB水平均有所升高。随着维生素A水平的升高,婴幼儿HGB水平亦明显上升,贫血发生率降低,而在维生素A水平低于0. 1 mg/L时,婴幼儿贫血发生率最高(16. 86%)。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维生素A和HGB水平均与年龄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r=0. 46、0. 64,均P<0. 01),并且维生素A与HGB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r=0. 27,P=0. 01)。结论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婴幼儿维生素A水平较健康婴幼儿明显降低,提示其维生素A营养状况较差,并且维生素A水平与贫血发生率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肺部超声表现,探讨肺部超声检查对于NRDS患儿的病情评估及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69例NRDS早产儿,以及同期于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55例非肺部疾病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并分别纳入NRDS组与对照组。对所有患儿于治疗前、对NRDS组患儿于治疗72 h时,分别进行肺部超声检查。总结、分析NRDS组患儿肺部超声表现。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超声检查结果;采用配对χ2检验,比较NRDS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72 h时肺部超声检查结果。2组患儿性别构成、胎龄及出生体重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审批文号:伦审2014[5]号),并获得所有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结果①NRDS组患儿的肺部超声表现主要包括肺实变、胸膜线异常、A线消失、胸腔积液、白肺及肺搏动等。随着病情好转,NRDS组患儿肺部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其肺实变范围逐渐缩小、支气管充气征减轻、胸膜线恢复正常及逐渐出现A线。②NRDS组患儿肺实变、胸膜线异常、A线消失、胸腔积液、白肺及肺搏动发生率分别为100.0%(69/69)、100.0%(69/69)、100.0%(69/69)、14.5%(10/69)、91.3%(63/69)及76.8%(53/6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55)、0(0/55)、0(0/55)、5.5%(3/55)、0(0/55)及9.1%(5/55),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2组患儿B线存在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NRDS组新生儿治疗72 h时,肺部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肺实变、胸膜线异常、A线消失、白肺及肺搏动发生率分别为40.6%(28/69)、36.2%(25/69)、26.1%(18/69)、17.4%(12/69)及20.3%(14/69),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而B线存在比例(30.4%,21/69)则显著高于治疗前的13.0%(9/69),并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024、42.023、49.020、49.020、37.026、10.083;均为P<0.001);胸腔积液发生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RDS患儿肺部超声表现可反映其病情。肺部超声检查对于评估NRDS患儿肺部情况,具有及时性、无创性、可重复性及无场地限制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