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脉导管未闭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常足月儿生后24~48h动脉导管已呈功能性关闭,而早产儿的动脉导管常不能关闭,或功能性关闭后又重新开放。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3天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率约为40%。PDA的临床结果取决于左向右分流的程度,可加重呼吸窘迫、促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肾脏低灌注及脑缺血、继发肠缺血。70%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需要药物或手术关闭动脉导管。  相似文献   

2.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约60%伴有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此症估计有1/3病例需要在出生后早期关闭导管。但是对于动脉导管闭合采取内科抑或外科治疗尚有争论。近年来,应用前列腺素抑制剂关闭早产儿PDA引起儿科界广泛兴趣。据报告导管闭合率可达80~90%。但是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1 236例早产儿进行分析。于出生7 d行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发生PDA的早产儿排除口服布洛芬的禁忌证者入组。实际进入调查376例。予口服/鼻饲布洛芬治疗后72 h再次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PDA的关闭率,分析引起布洛芬治疗PDA失败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小胎龄、低出生体质量、宫内窘迫、出生窒息病史、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呼吸支持、导管直径、导管两端压差、导管水平峰值流速等是引起PDA药物治疗失败的高危因素(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呼吸支持、导管直径、导管两端压差、导管水平峰值流速等是PDA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胎龄和出生体质量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关注引起早产儿PDA药物治疗失败的高危因素,早期防治PDA可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在早产儿通过未闭的动脉导管,常有明显的左至右分流,这可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婴的心肺功能恶化,引起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且用毛地黄和利尿剂治疗常无效,以致需要手术结扎动脉导管。前列腺素能影响动脉导管平滑肌的张力,有人提出应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物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使导管收缩,甚至完全关闭。消炎痛为强有力的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甚至在用药后24小时内就可使导管关闭。应用氯喹亦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导致血液左向右分流,若分流量比较大,将使由於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而已受损伤的肺功能更进一步地恶化,亦可影响其他肺部疾患的临床过程,如Wilson-Mikity综合征、新生儿肺炎或频繁发作的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等。因此,对於PDA伴有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其他肺部疾患早产儿的处理,在过去几年中一直成为热烈争论的问题,其中特别是应用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的药理作用来关闭动脉导管,并且在严重PDA患儿中作为取代手术结扎的可能措施,已陆续有过报道。本文就此问题作进一步介绍。  相似文献   

6.
田方  石文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10):1142-1147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常见疾病,目前早产儿PDA的自然发展过程仍未完全明确,PDA发生的有些高危因素仍存在争议,对PDA是否进行药物、手术干预,以及何时进行药物、手术干预仍存在争议。尽管已经有相当多的证据证实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可能有害,但目前尚缺乏关闭导管治疗方案的远期益处或害处的相关证据。大多数临床试验旨在评估短期导管开放对患儿的影响。目前尚无评估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对早产儿死亡率及并发症影响的临床试验。近年来PDA治疗上最大的变化是减少对PDA的治疗。该文重点总结胎龄28周早产儿PDA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PDA)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9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脏超声检查及治疗转归情况分为无PDA组,PDA自然关闭组、药物关闭组、手术关闭组,分析其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征。结果 PDA自然关闭率58.7%。自然关闭组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比例均大于药物和手术关闭组,药物及手术关闭组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及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比例高于自然关闭组(P0.05)。不同时间段自然关闭组的动脉导管直径均明显小于药物和手术关闭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出生胎龄、PS应用及48 h动脉导管直径与PDA转归显著相关。自然关闭组PDA分流类型均以关闭型为主,而药物及手术关闭组在48 h以肺高压型及进展型为主,在4 d、7 d时均以进展型为主。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DA自然关闭率较高,出生胎龄越小以及应用PS的患儿自然关闭率越低;动脉导管直径越大且分流类型为进展型或脉冲型的PDA不易自然关闭。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发生率、影响因素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提供监测及干预治疗的建议。方法  86例胎龄 2 8~ 3 6周、无呼吸机治疗 (未用或已停用 )的早产儿 ,出生 2~ 5d行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对诊断为PDA的早产儿动态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 生后 3~ 4d超声心动图诊断PDA 2 2例 ,胎龄 (3 3 .1± 2 .0 )周。生后 8.5d 2 0例复查 ,16例动脉导管自行关闭 ;4例PDA早产儿经治疗 ,动脉导管关闭 2例 (1例吲哚美辛 ;1例动脉导管再开放 )。最终遗留PDA 3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出生体质量越低 ,PDA发生机率越高 (χ2 =2 .890 7 P =0 .0 891) ;生后窒息及严重疾病增加PDA发生的危险性 (χ2 =4.3 72 9 P =0 .0 3 65 ;χ2 =11.65 90 P =0 .0 0 0 6)。PDA存在使早产儿左心房 /主动脉根内径比值增高 (1.0 8± 0 .18vs 1.0 0± 0 .0 7 P =0 .0 48) ,心功能良好。结论 平均胎龄 3 3周、平均日龄 3d、一般状况较好的早产儿超声心动图诊断PDA机率 2 5 .6% ,85 %早产儿PDA可自行关闭。低出生体质量、出生窒息、严重疾病及症状性PDA发生或持续均是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早产儿伴有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处理在过去几年中成了热烈争论的问题。鉴于RDS的症状严重,病情多变,故不易估计PDA在自然病程中的影响。这样,治疗方法也就难于掌握。一般认为:对无症状的小量左向右分流的婴儿不需处理,这种PDA几乎肯定会自然关闭而不需要以后作外科结扎术。众所公认,少数RDS患儿的病程中有大量左向右导管分流的明显体征:脉搏强而有力、心脏扩大、肺充血,超声心动图显示左房扩大,并且需要长期的呼吸支持疗法。有些病例在获得初步改善后又须再用人工换气的措施。这些病例中,很多经过药物处理后充血性心力衰竭获得改善,但另一些病例需要手术关闭未闭的动脉导管。有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消炎痛关闭新生儿(足月儿及早产儿)动肪导管未闭(PDA)的效果,对经心脏彩超确诊的新生儿PDA90例,其中72例(足月儿33例,早产儿39例)口服消炎痛治疗,另18例未用消炎痛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消炎痛治疗组动脉导管关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早产儿关闭率(92.37%)高于足月儿(78.78%),并明显高于对照组(92.37%比42.8%);足月儿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消炎痛治疗组中有21例合并其他先心病,结果单纯PDA导管关闭率(94.12%)明显高于合并其他先心痛的PDA组(61.9%).早产儿动脉导管的自闭率低于足月儿.结论口服消炎痛治疗早产儿PDA的效果优于足月儿,单纯PDA优于合并其他先心病者,足月儿在治疗原发病后PDA自闭的可能性大,早产儿自闭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1.
Sharpe氏首先提出应用消炎痛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理作用来关闭动脉导管。有两篇文章报告用消炎痛治疗伴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50例中49例获得成功。本组应用消炎痛治疗11例动脉导管未闭伴有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中仅2例的导管得以永久性关闭;另2例导管用药24后小时内暂时性关闭,在48~72小时后,左向右的分流又复发了;其余7例患儿的杂音持续存在,4例曾进  相似文献   

12.
1959年Burnard首先注意到动脉导管未闭(PDA)与早产儿的关系,报导早产儿较足月儿更常听到PDA杂音。以后Powell等指出导管常能自然关闭。1971年Girling等报告少于36周孕龄出生的婴儿中19%患本病,有呼吸窘迫综合症者(RDS)发病率更高,38例中仅1例病儿内科治疗失败。次年作者报告加利  相似文献   

13.
动脉导管开放(PDA)是早产儿常见病症,导致早产儿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应积极处理.药物关闭PDA仍是最有效、方便和经济的治疗方法,吲哚美辛一直是内科保守治疗的主要用药,PDA关闭率为46%~89%,但吲哚美辛有效血药浓度安全范围较窄,且可导致肾功能障碍、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肠穿孔等不良反应.近年国外采用布洛芬治疗早产儿PDA,取得较好疗效,关闭率为73.0%~95.5%,且对肾脏、脑及消化道血流动力学影响显著减少.药物治疗无效且严重影响心肺功能者可选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对早产儿的影响和危害。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选择2007—2010年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根据出院时或死亡前动脉导管关闭情况分为动脉导管关闭组和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组。比较两组早产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氧疗情况、预后及住院费用等多方面的差异。结果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组(59例)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喂养不耐受和Ⅲ~Ⅳ级脑室内出血的比例、需要呼吸支持的比例及用氧时间均高于动脉导管关闭组(1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8%比32.1%,33.9%比17.9%,8.5%比0.9%,66.4%比32.1%,7.0天(3.0,13.0)比6.0天(0,9.8),P均<0.05];两组发生NEC、Ⅰ~Ⅱ级脑室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早产儿视网膜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持续开放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多于动脉导管关闭组[(26.3±14.9)天比(20.0±12.9)天,(21079±13166)元比(17761±10849)元,P均<0.05]。结论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可使早产儿相关并发症增加,对呼吸支持的要求增多,也增加了住院时间和费用。  相似文献   

15.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闻的诊疗进展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110003)刘春峰早产儿动脉导管的关闭常较足月儿延迟[1]。急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早产儿动脉导管关闭延迟常致呼吸状况恶化,而且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频度也较高[2]。由于早产儿心脏收缩储备...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治疗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与动脉导管已经闭合的早产儿相比,有PDA的早产儿更易发生严重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等并发症,而且死亡的机率更高。1972年Kitterman首次应用外科治疗方法闭合动脉导管;1976年Heymann首次应用消炎痛治疗早产儿PDA。他们试图通过这些治疗手段来改善PDA患儿的预后。其后,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早产儿PDA治疗方面的研究,他们都记录了用环氧合酶抑制剂(消炎痛、布洛芬、甲芬那酸等)或外科治疗方法进行早产儿PDA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学者对这些治疗手段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比较和系统评价。现拟就关于早产儿有显著左向右分流的PDA使用不同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动脉导管于出生后肺呼吸开始的同时旋即功能性闭锁,其闭锁与动脉血氧分压及前列腺素有关。未成熟儿特别是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常并发动脉导管来闭(PDA)。自1976年报告前列腺合成阻滞剂——消炎痛有可能治疗未成熟儿的 PDA 以来,该疗法已在全世界普及。但是,对前列腺素合成阻滞剂无反应,只好行手术结扎的为多见。在胎内有慢性低氧血症的宫内生长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由于人工呼吸器和静脉高营养的应用,早产儿的成活率明显提高。但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台征治疗过程中,肺部状况好转后又恶化,发现这和动脉导管(PDA)开放有关。PDA的及时诊断和治疗进一步提高了早产儿的成活率和减少了病残率。  相似文献   

19.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病因之一,发病率与出生体重成反比(表1),并与早产儿的成活率有密切的关系(表2)。随着对PDA研究的深入,对发病机制及治疗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消炎痛在临床上的应用,把PDA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对治疗效果影响。方法选取发生症状性PDA早产儿42例,予口服或鼻饲布洛芬混悬滴剂,共3次,首剂10mg/kg,于24、48h后各予5mg/kg。观察内容包括每一疗程布洛芬治疗的效果和总布洛芬治疗的最终效果。记录相关因素包括性别、体质量、日龄、婴儿的宫内发育状况、治疗前动脉导管内径、首剂布洛芬应用时的日龄(h)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本组早产儿经布洛芬1个疗程治疗,PDA的关闭率为78.5%。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最终关闭PDA的总有效率为85.7%。患儿出生体质量和首次布洛芬应用时间对PDA的关闭效果有显著影响(P〈0.05)。而孕周、婴儿性别、应用布洛芬前PDA内径和胎儿的宫内发育状况,对布洛芬的使用效果无影响(P〉0.05)。结论布洛芬对关闭早产儿PDA有良好效果,且较安全,其效果随着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增加而增强,首剂布洛芬应用时间越早,其PDA关闭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