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胆斑枯病是龙胆栽培过程中的主要病害。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及实验室研究,探讨了龙胆斑枯病的发病规律及病害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并从农业措施、土壤与种苗处理、化学农药防治和中药防治等角度提出了有效防治措施。研究表明:黑龙江龙胆斑枯病的病原菌为Septoria mi- crospora speg.和Septoria gentianae Thum.;农学措施防治研究表明优质健壮种苗、较高的栽培密度、与高杆作物间作可有效缓解龙胆斑枯病;就有效成分而言,獐牙菜苦苷含量与病情之间无明显规律性,但龙胆苦苷含量随病情指数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植物新农药防治龙胆斑枯病药效试验表明,9种中药乙醇提取物对龙胆斑枯病病菌(Septoria microspora Speg.)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龙胆斑枯病是龙胆栽培过程中的主要病害。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及实验室研究,探讨了龙胆斑枯病的发病规律及病害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并从农业措施、土壤与种苗处理、化学农药防治和中药防治等角度提出了有效防治措施。研究表明:黑龙江龙胆斑枯病的病原菌为Septoria mi- crospora speg.和Septoria gentianae Thum.;农学措施防治研究表明优质健壮种苗、较高的栽培密度、与高杆作物间作可有效缓解龙胆斑枯病;就有效成分而言,獐牙菜苦苷含量与病情之间无明显规律性,但龙胆苦苷含量随病情指数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植物新农药防治龙胆斑枯病药效试验表明,9种中药乙醇提取物对龙胆斑枯病病菌(Septoria microspora Speg.)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龙胆斑枯病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枯病已成为龙胆草的毁灭性灾害,严重制约龙胆药材的生产.本文就龙胆斑枯病的病原菌、侵染来源、发生特点、病害症状、病害影响及综合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更好地防治龙胆斑枯病,提高龙胆的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龙胆斑枯病的化学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用药剂防治龙胆斑枯病.方法:移栽前以不同药剂处理种苗,田间发病后调查不同处理的防治效果;在龙胆斑枯病发病期间,以不同药剂进行喷雾防治.结果:以甲其托布津600倍液和700倍液浸种苗12h后移载,防治效果最佳;田间药效筛选表明,以百菌清500倍、甲基托布津500倍、杀毒矾500倍防治效果最佳,经5次用药,于9月中旬把龙胆病情指数控制在60以下.结论:采用药剂处理种苗,结合田间施药防治可有效的防治龙胆斑枯病,使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5.
中药提取物对龙胆叶枯病病原菌抗菌活性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抗龙胆叶枯病菌活性的中药。方法以龙胆叶枯病菌(Alternaria sp.)为供试菌种,对9种中药乙醇提取物进行抗龙胆叶枯病菌活性实验,采用有限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结果9种中药乙醇提取物均有抑菌作用,其中蛇床子、川楝子提取物14 d的最低抑菌浓度MIC100小于0.1 g/ml。结论蛇床子、川楝子具有较强的抗龙胆叶枯病菌作用,可进一步开发为防治龙胆叶枯病药物。  相似文献   

6.
药剂浸苗及田间用药防治龙胆斑枯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新的化学药剂防治龙胆斑枯病。方法在移栽前采用不同药剂对种苗进行处理以及发病后采用不同的化学药剂对龙胆斑枯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通过病情调查,评价防治效果。结果田间防治试验以丙环唑1000倍液防治效果最佳;种苗处理以施佳乐800倍液浸种苗4 h后移栽,防治效果最佳。结论通过种苗处理和发病后的化学防治,对龙胆斑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鉴定粗糙龙胆斑枯病特异性的病原菌,为改进农业防治和中药防治等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黑龙江省北安、七台河、佳木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园四个不同地区的龙胆斑枯病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分别得到15、9、12、8个菌株,总计44株病原菌,利用GC—MS气质联用色谱法检测菌株全细胞脂肪酸并进行聚类分析和DNA分子生物学标记技术进行系统地鉴定。结论:北-11022、七-31022两菌株与Septoria microsporaSpeg在化学特性、DNA分子标记方面不能聚为一类,并各为一类,且形态上存在差异,但均属于Septoria micmspora Speg.种下的两个变种,分别为新变种Septoria microspora(Speg)var.sp.X.J.Wang和新变种Septoria micmspora(speg)var.sp.S.F.Wang.。  相似文献   

8.
云南栽培滇龙胆病害种类及生态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o ZL  Zhang JY  Jin H  Yang MQ  Yang WZ  Yang Y  Yang TM  Shi YN  Yang SB  Liu L 《中药材》2012,35(1):6-11
目的:了解栽培滇龙胆病害种类,为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田间调查、症状观察、样本采集、病原菌分离、形态鉴定及柯赫氏验证程序来鉴定确诊。结果:栽培滇龙胆的病害为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褐斑病(Alternaria tenuis)、锈病(Aecidiumpers)、圆斑枯病(Pestalotiopsis)、匐柄霉叶枯病(Stemphylium sp.)、壳二孢叶枯病(Ascochyta sp.)、格孢腔菌(多胞菌)叶枯病(Pleospora sp.)及胞囊线虫病(Hetero-dera spp.)和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spp.)。其中以炭疽病为主要病害,发病株率40%以上,严重度达4~5级;其次是锈病,发病株率10%以下;其他病害发病株率在2%以下。结论:滇龙胆以上几种病害为首次报道,滇龙胆是这些病原菌的新记录寄主。针对这些病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龙胆与坚龙胆对照提取物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龙胆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中龙胆苦苷和另外4个特征峰峰面积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其制备工艺,并建立龙胆和坚龙胆对照提取物指纹图谱。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药材最粗粉加10倍量水,回流提取3次,每次1 h,获得粗提物;粗提物浓缩至含原药材6.60 g/100 m L,加3倍量乙酸乙酯,萃取2次,萃取液蒸干,真空干燥。龙胆、坚龙胆对照提取物中龙胆苦苷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31.37%、25.20%。龙胆对照提取物指纹图谱标定龙胆苦苷和另外4个特征峰,整体相似度大于0.99;坚龙胆对照提取物指纹图谱标定龙胆苦苷和另外4个特征峰,整体相似度大于0.98。结论对照提取物制备工艺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龙胆药材、饮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提高龙胆种子发芽率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申志英  方坤 《中药材》2004,27(11):801-802
龙胆种子发芽试验获得初步结果:种子需低温沙藏,发芽适温为25℃;流水冲洗3~4h、光照或5%KNO3处理,发芽率可达95.5%;100ppm赤霉素处理非沙藏种子或150W微波辐射15s,也可获80%以上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