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莹  沙玉根 《海南医学》2012,23(21):149-150
目的总结12例儿童过敏性紫癜并发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并发肠套叠的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及护理资料。结果 12例患儿均出现典型皮肤紫癜,其中10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并伴有消化道出血,4例伴有肠坏死,1例并发肠穿孔。9例手术治疗,3例空气灌肠后整复。7例空气灌肠未见肠套叠,术中发现为小肠套叠。所有患儿均有糖皮质激素应用病史,禁食时间超过3d者加用静脉营养。8例腹痛与皮疹反复者加用丙种球蛋白2g/kg,1例行血液灌流。2例合并紫癜性肾炎,随访预后良好。12例患儿均临床治愈。结论过敏性紫癜并发肠套叠以小肠套叠多见,早期诊断,清除炎性介质及外科与护理干预有助于患儿临床恢复。  相似文献   

2.
王领 《吉林医学》2007,28(17):1874-1874
目的:探讨肠套叠时的早期、晚期X线征象及空气灌肠的几个注意事项在空气灌肠时的价值。方法:回顾180例经B超及手术证实为肠套叠的病例经空气灌肠的过程,提出治疗肠套叠的空气灌肠的几个注意事项。结果:180例肠套叠中有163例经空气灌肠已使肠套叠复位。结论:空气灌肠是治疗肠套叠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B超指导下行中药灌肠的病例选择、操作要点及对婴幼儿肠套叠的诊断、疗效等临床价值的认识。方法婴幼儿肠套叠68例,先予补液及镇静解痉等处理,然后在B超指导下行中药灌肠治疗。灌肠成功者予补液、抗感染等治疗,并予以口服活性碳评估治疗效果。结果B超指导下中药灌肠成功率为98.5%,较国内报道的空气灌肠复位成功(93%左右)高,患儿复位后均在8h内可排出黑色炭剂,无肠坏死等并发症。结论B超指导下顺腑汤中药灌肠治疗,不但可利用水液汤剂压力使套叠肠管复位,亦可通过肠管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促进患儿复位后肠功能恢复,且可避免X线透视下行空气灌肠所致射线伤害,操作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45例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寻找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最佳方案。方法对发病在536h内的45例病例,将X线监护下空气灌肠复位作为首选的方法,压力一般保持在60~90mmHg之间,最大压力不宜超过110mmHg,配合辅助手法整复,在X线监护下对小儿肠套叠进行空气灌肠复位。结果45例中除2例因合并有严重肠粘连,经X线监护下空气灌肠复位失败而改行手术复位治疗外,其余43例均获得成功,有效的降低了手术的几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结论在X线或B超监护下空气灌肠可作为治疗小儿肠套叠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儿肠套叠X线表现及总结小儿空气灌肠整复经验.方法 收集300例小儿肠套叠X线影像以及整复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小儿肠套叠X线影像表现为局限性小肠拱形扩张,右下腹小肠液气平面征并伴有明显的逆蠕动,软组织肿块征;空气灌肠整复失败X线影像常表现为袖套征,回盲部小肠聚集卷曲的团块征,未套入的小肠扩张及大量积气、积液征.结论 小儿肠套叠X线影像表现彼具特征性,小儿空气灌肠肠套叠整复失败亦具有一定特征的X线表现,电视透视下的小肠空气灌肠整复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可靠安全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对B超指导下行中药灌肠的病例选择、操作要点及对婴幼儿肠套叠的诊断、疗效等临床价值的认识.方法 婴幼儿肠套叠68例,先予补液及镇静解痉等处理,然后在B超指导下行中药灌肠治疗.灌肠成功者予补液、抗感染等治疗,并予以口服活性碳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B超指导下中药灌肠成功率为98.5%,较国内报道的空气灌肠复位成功(93%左右)高,患儿复位后均在8h内可排出黑色炭剂,无肠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B超指导下顺腑汤中药灌肠治疗,不但可利用水液汤剂压力使套叠肠管复位,亦可通过肠管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促进患儿复位后肠功能恢复,且可避免X线透视下行空气灌肠所致射线伤害,操作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灌肠复位小儿肠套叠38例,探讨X线腹平片对小儿肠套叠诊断的价值,空气灌肠对小儿肠套叠诊断和复位,B超对肠套叠检查,钡灌肠对小儿肠套叠诊治.比较各种检查方法在小儿肠套叠诊断和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共收集笔者所在科室灌肠复位小儿肠套叠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3个月至3岁,均为原发性肠套叠,灌肠复位后,复位率为90%.通过对多种肠套叠影像诊断作比较.结果 对小儿肠套叠诊断部分病例腹平片才有X线征象,B超检查是肠套叠非常有效的辅助检查,钡灌肠时可见到钡剂前进受阻呈充盈缺损,在适当压力下,套入部退向回盲部,但由于钡灌肠对复杂型套叠诊断率低还有穿孔的危险,现在已少用,而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所有病例,均可见肠管内的套入部呈软组织块影.结论 是X线腹平片对小儿肠套叠诊断有局限性,钡灌肠对肠套叠有穿孔的危险,尽量少用,B超检查是肠套叠最方便且无创伤的辅助检查,有关文献认同诊断符合率达到85%左右,而空气灌肠为小儿肠套叠的确诊提供准确的诊断方法,而确诊后能行复位治疗的,即可在透视中空气灌肠,复位率为90%.而快速、安全、成功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放射科医生有必要熟悉和掌握小儿肠套叠的各种诊断,以及复位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像学在小儿肠套叠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1096例肠套叠患儿B超、数字化X线机、CT及电子结肠镜影像学特点、诊断价值和治疗的效果。结果:肠套叠B超以"同心圆征"及"套筒征"为典型特征,诊断准确率99.5%。数字化X线机以"半球征"或"宫颈征"为典型特征,诊断准确率100%。二者准确率无显著性差异。CT诊断肠套叠可靠,尤其是小肠套叠更佳,电子结肠镜可以直观套叠头部。以空气为整复介质,整复率93.2%;空气灌肠失败74例均手术治愈。结论:利用B超、数字化X线机诊治肠套叠辅以手术,是儿童诊治肠套叠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郑稳  韩英 《基层医学论坛》2005,9(6):505-506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综合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临床表现结合X线腹透、肛诊、腹部B超检查、空气灌肠及复位,适时手术。结果全部病例均治愈。结论小儿急性肠套叠首选诊断方法为腹部B超,其次为空气灌肠。首选治疗措施空气灌肠复位,其次为适时的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小儿腹泻并发肠套叠的临床表现,探讨其治疗的特殊性。方法 回顾分析62例小儿腹泻并发肠套叠病例起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结果 62例腹泻并发肠套叠患儿,53例在X线下作空气低压灌肠整复成功36例。占67.9%,9例重症肠套叠直接手术和17例复位失败转手术治疗患儿;术后死亡2例;均死于中毒性休克,其余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 小儿腹泻是小儿肠套叠主要促发因素之一。早期正确诊断和兼顾二者给予恰当的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空气灌肠仍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