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26岁。因间断腹胀8个月、加重1个月以“肝硬化伴腹水”于2006年2月20日入院。患者于2005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在当地医院查腹部B超:肝略大,肝内占位性病变;脾大、脾静脉轻度增宽、脾占位性病变;盆腔少量积液。肝脏CT示:“肝脾肿大明显、肝脾散在弥漫性低密度影”,肝脏MRI检查示:“肝脾肿大,肝脾散在弥漫性高密度影”。2006年1月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2.
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ocal nodulan hyperplasia FNH)罕见,现报告一例如下: 男,18岁。右上腹部包块13年,近半年自觉包块逐渐增大,病程中无任何不适感,1989年3月作CT、B超检查提示肝右叶巨大占位性病变收治入院。体检:一般情  相似文献   

3.
<正>1病例资料男性患者,58岁,3年前因右上腹部胀闷不适来医院就诊。CT检查发现肝左叶占位性病变,直径约4 cm,考虑血管瘤,未处理,未定期复查。1年前仍感上腹部不适来医院复诊,CT检查发现肝左叶占位性病变,直径约8 cm,考虑肝癌可能,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肝细胞癌。9个月前行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  相似文献   

4.
<正>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2岁,因“发现腹部肿物2年”于2020年6月入本院。患者无腹部不适以及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2年前于当地医院行超声检查提示肝囊肿,大小3 cm。入院前复查肝脏增强CT提示肝脏占位性病变,大小8 cm。患者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大小便均正常,体质量未见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5.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0岁,因"体检发现肝占位,胆囊结石4 d"于2017年10月20日入住本院。患者4 d前体检时发现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进一步行腹部增强CT检查提示:肝占位(囊腺癌可能性大),未行任何治疗,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本院,门诊以"肝占位"收入。近期患者饮食睡眠尚可,无恶心、呕吐,无发热,体质量无明显变化,大、小便如常,病程中患者无其他特殊不适。既往:体健。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肝掌、蜘蛛  相似文献   

6.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0岁,因"体检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10 d"于2014年12月26日收入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既往史:发现乙型肝炎半个月,否认吸烟、饮酒史,无特殊用药史。患者于10 d前体检时行肝脏增强CT检查提示肝脏占位性病变,伴腹泻,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查体:体温36.3℃,脉搏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2/83 mm Hg,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腹部肿块,肝脏及脾脏未触及,肠鸣音  相似文献   

7.
高某,男,45岁。因消瘦、肝区不适半月住院。体检:慢性病容,心肺(-),肝剑突下5.5cm,肝右肋下3.0cm,莫菲氏征(±)。实验室检查:AKP25金氏单位,AFP(-).血清总胆红素37.6μmol/L,一分钟胆红素17.1μmol/L,TTT2单位。B超:肝脏中度肿大,边缘不光滑,肝内呈不均质小光团反射:毛细胆管扩张呈“双枪征”,胆囊2.1×5.6cm~2,壁不光滑,壁厚0.6cm,囊内(-)。临床诊断:①肝内占位性病变,②胆囊炎。转院后腹部CT扫描;胰头大,分叶,边缘不规则;胆囊增大,肝内肝管扩张。疑诊胰头癌。又经腹部B超检查提示:①胆总管末端阻塞性全胆管扩张,②胰头实质性占位,③右肝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 36岁,因上腹部不适,纳差两月,上腹部肿物进行性肿大一个半月,于1989年3月入院。病人于2个月前开始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食欲不振,半月后发现上腹部有鸡蛋大肿物,且逐日增大,当地县医院查 B 超诊为肝内占位性病变(有巨大液性暗区,穿刺液镜检未见癌细胞及阿米巴原虫,仅见少量变性细胞)。近日来,以上症状加重,且时有呕吐胃内容物,全身乏力,体温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因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4年余,右上腹痛8个月,于2009年4月20日入院.患者于2004年12月因腹泻(5~6次/d,不成形便,无黏液及血,便前下腹部隐痛,便后可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经检查发现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疑诊为"肝脏良性肿瘤",未予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10.
例1,兄,53岁,因上腹部不适3个月,查肝功能正常,αFP 阳性,B 超提示肝占位性病变,于1980年在某医院行过剖腹探查,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术后3个月死亡。例2,大弟,55岁,因消瘦、乏力2个月,查肝功能正常范围,AFP 阳性,B 超检查提示肝占位性病变,于1986年行肝穿刺,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发病后半年内死亡。例3,二弟,55岁,因腹胀、食欲减退、贫血2个月,在当地医院 B 超正常,因病情转重而来我院,查肝功能提示低蛋白  相似文献   

11.
郝坤艳  严粉琴  何长伦  李素梅  李鑫  于乐成 《肝脏》2012,17(11):833-834
患者,男性,54岁,因上腹部持续隐痛不适2月余于2012年5月9日入院。病程中患者偶有上腹部饱胀不适,食欲较前稍减退,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便血。外院腹部B超提示肝内多发占位,我院门诊查血清AFP1306.69μg/L(正常参考值0~20μg/L)。上腹部CT平扫+增强(见图1):肝内多发低密度影,部分边缘欠清;肝胃间隙内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内似有钙化样密度,与胰体及胃分界欠清,考虑占位性病变;右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超声、CT、MRI)、临床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病理证实的31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变部位、病灶最大径线、病理诊断等资料,统计超声、CT、MRI等检查方法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正确诊断情况,并进行随访,统计并发症,观察疗效。结果 31例患者中,体检发现占位者21例,有症状表现者10例;AST轻度异常者2例,HBsAg阳性者6例,CA19-9水平升高者1例。影像学检查:(1)31例患者均行腹部彩超检查,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0例,诊断率为32.26%;9例患者加行超声造影检查,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7例,诊断率为77.78%;(2)31例患者均行肝脏平扫增强CT扫描,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2例,诊断率38.71%;(3)11例患者行上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8例,诊断率72.72%。MRI的诊断率明显高于彩超及CT(均P0.05)。病理学检查: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诊断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直径为2~11 cm,平均(4.6±2.1)cm。治疗方法及预后:31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腹腔镜肝切除18例,开腹肝切除13例。与开腹肝切除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肠道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P0.05);31例患者随访29例(93.55%),随访时间3~24个月,均存活,生活质量良好,无复发转移。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是一种预后较好的肝脏良性增生性病变,多种影像学及病理学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率,对于不能排除肝细胞癌等恶性肿瘤或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者应行手术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扩散成像在诊断肝脏占位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化分析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磁共振扩散成像(DWI)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规律。对69个常见肝脏占位性病变病灶(肝血管瘤、肝囊肿、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行磁共振扩散成像检查,计算病灶的ADC值。四种常见肝脏占位性病变病灶的ADC均值,肝血管瘤:(2.38±0.56)×10~(-3)mm~2/s肝囊肿:(2.47±0.71)×10~(-3)mm~2/s原发性肝癌:(1.23±0.14)×10~(-3)mm~2/s肝转移瘤:(1.44±0.46)×10~(-3)mm~2/s。综合量化分析病灶的ADC值的变化,能更准确的判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准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肝脏弥漫性病变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肝实质弥漫性病变 ,早期常无明显改变或仅有肝肿大 ,随着病程的进展 ,一些病变出现特征性声像图表现。有的病变引起肝脏回声减弱 ,又称“暗肝” ;有的引起回声增强 ,又称“亮肝”。引起“暗肝”的原因有 ( 1)炎性病变 :急性肝炎 (病毒性、中毒性 ) ;( 2 )充血性病变 (充血性心力衰竭 ) ;( 3)侵润性病变 (淋巴瘤、白血病 )。引起“亮肝”的原因有 ( 1)脂肪变 ;( 2 )肝硬化、肝纤维化 ;( 3)慢性肝炎 ;( 4 )脂质、糖原储蓄性疾病 ;( 5 )肝血吸虫病、血色病 ;( 6 )肉芽肿性病变。现我们就常见的脂肪肝、肝硬化…  相似文献   

15.
1病例资料患者,女,26岁,因"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3 d"于2011年11月22日入院。既往:因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年,口服黄体酮治疗。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吲哚菁绿(ICG)15 min滞留率为6.6%。腹部增强MRI示:肝脏多发囊肿,肝左叶内侧段、右叶前  相似文献   

16.
血色病是指铁质在肝脏、胰腺等组织沉积,引起这些器官结构和功能改变而引发的疾病。目前有关脾脏[1]、神经系统[2]和肝脏[3]的血色病报道较少。我院在2011年4月收治1例继发性肝血色病患者,现报道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42岁,汉族,山东烟台人。曾于2010年8月23日查体发现肝占位性病变,腹部超声提示肝实质性占位。超声造影检查示轻度脂肪肝及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类癌伴反复腹水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 ,6 8岁 ,因反复右上腹胀痛 17年 ,加重伴腹水 1年入院。 1985年 ,无诱因下渐感右上腹胀痛 ,不伴寒战、发热、黄疸、恶心、呕吐及黑便。B超、CT均提示“肝内占位性病变”。于 1987年在外院剖腹探查 ,术中发现肝脏呈“多囊性改变” ,诊断为“多发性肝囊肿” ,行“囊肿”切除术。病理诊断 :原发性肝类癌。术后无不适。 1998年又感右上腹胀痛 ,复查B超仍提示肝内占位性病变 ,于外院手术切除肝内肿物 ,病理检查示“原发性肝类癌” ,诊断 :复发性肝类癌。 2 0 0 1年上半年逐渐出现乏力、纳差、腹胀、小便量减少、双下肢水肿 ,半年内体重…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47岁。因右上腹部疼痛3个月入院。腹痛呈持续性钝痛,不放射,无恶心呕吐,病后无发热,大、小便正常。查体:体温36.7℃,脉搏85分/次,呼吸20次/分,血压18/12KPa。肝右肋缘下可扪及2.0cm,剑突下5.0cm,压痛,表面光滑,随呼吸上、下移动,脾不肿大。HBsAg阴性,AFP 2μg/L。肝脏B超于左叶肝静脉旁探及1个2.9cm× 2.4cm弱回声团,边界清,有晕环,内部回声欠均。CT发现肝左叶内有一3.0cm×2.5cm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术前诊断: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19.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7岁,以"发现肝脏囊性占位4年"为主诉于2014年5月4日收入本院。患者4年前至当地医院体检腹部彩超示肝左叶囊性回声,大小约10 mm×20 mm,未予处理,2个月前复查腹部彩超提示肝左叶囊性回声(50 mm×60 mm),内透声欠佳,无腹痛、腹胀,无反酸、嗳气,无呕血、黑便,无腹泻、便秘及里急后重,无食欲减退等,为求进一步诊治至本院。  相似文献   

20.
<正>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9岁,因“检查发现左肝占位5 d”于2020年12月21日收入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5 d前患者因持续发热于外院就诊,自诉偶感上腹胀痛不适,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促及呼吸困难,无腹胀及腹泻。胸部CT示:右肺中叶纤维化灶,左肺上叶节段性不张,肝脏占位。遂进一步行上腹部CT平扫+增强示:(1)考虑肝左叶原发性肝癌并肝内转移可能性大;(2)胆囊结石;(3)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后转入本科,患者精神、饮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