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在慢性胃炎筛查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体检人群,分别检测PGⅠ、PGⅡ和幽门螺旋杆菌(HP),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PGR);对浅表性胃炎患者根据HP感染分组,鉴别PGⅠ和PGⅡ与HP感染的关系;观察PGⅠ、PGⅡ和PGR对慢性胃炎的筛查作用。结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残胃胃炎患者的血清PGⅠ和PG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3组的PGⅠ/PGⅡ比值(PG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R在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R在活动性胃炎组显著低于非活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阳性)与活动性胃炎呈显著正相关(r=0.719,P0.01)。PGⅠ、PGⅡ和PGR联合检测萎缩性胃炎患者的阳性率为62.3%。结论慢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和PGⅡ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而PGR显著低于正常人群,将来可能用于慢性胃炎的筛查或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PG)在胃部疾病中的变化规律,探讨血清PG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根据胃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202例患者分为浅表性胃炎组(88例)、萎缩性胃炎组(67例)和胃癌组(47例)。ELISA检测3组患者的血清PGⅠ和PGⅡ水平,并计算胃蛋白酶原比值(PGR);胶体金法检测血清HP抗体,对3组患者的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血清PGⅠ、PGⅡ水平和PGR胃癌组明显低于浅表性胃炎组,3组间血清PGⅠ水平和PG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血清H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0.2%、63.7%和72.3%,不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PGⅠ水平和PGR诊断萎缩性胃炎曲线下的面积(AUG)分别为0.634和0.626、诊断胃癌AUG分别为0.751和0.695。结论血清PGⅠ水平和PGR是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辅助性诊断的指标,可用于胃癌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致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组织中环氧合酶-2 (COX-2)和血清骨桥蛋白(OPN)、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Ⅱ)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16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根据病情程度: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组);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M组);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DYS组);胃癌(GCA组);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组)为对照组,13C-尿素呼气试验用质谱法测定;胃黏膜组织 COX-2测定采用免疫组化法;OPN和PG Ⅰ、Ⅱ水平指标均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结果 HP感染率CAG组与CS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AG组、IM组和DYS组的感染率均显著高于CSG组(均P<0.05),GCA(胃癌)组阳性率升高更为显著(P<0.01),相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2阳性率其余4组均分别显著高于CSG组(P<0.01),相邻组中除CAG组外互相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OPN水平4组较CSG组均显著升高(P<0.05),CAG组和GCA组升高更为显著(均P<0.01);PGⅠ、PGⅡ水平CAG组、IM组和DYS组与CSG组比较和相邻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P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病变,COX-2、OPN及PGⅠ和PGⅠ/PGⅡ比值测定,对于CAG和GCA的病理机制和辅助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联合幽门螺旋杆菌(Hp)IgG抗体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在台州市肿瘤医院住院的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癌前病变患者52例、胃癌患者46例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PGⅠ和PGⅡ浓度,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清Hp-IgG抗体,并对各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GⅠ浓度和PGR在胃癌组显著低于癌前病变组,癌前病变组显著低于萎缩性胃炎组(P0.05),萎缩性胃炎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血清中的PGⅡ浓度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萎缩性胃炎组、癌前病变组和胃癌组Hp-IgG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p-IgG抗体阳性组PGⅠ浓度和PGR显著低于Hp-IgG抗体阴性组,而PGⅡ浓度显著高于Hp-IgG抗体阴性组(P0.05)。结论检测血清PGⅠ、PGⅡ及Hp-IgG抗体表达水平有助于胃癌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幽门螺杆菌(Hp)抗体联合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7月经胃镜检查并病理确诊的实验组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检测血清PGⅠ、PGⅡ水平;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清Hp-IG抗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浅表性胃炎组PGⅠ、PGⅡ和PG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PGⅠ、PGⅡ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PGⅠ、PGR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p-IG抗体阳性检出率以胃溃疡组为最高(68.1%);血清HpIG抗体阳性组的PGR显著低于Hp-IG抗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Ⅰ、PGR下降可作为萎缩性胃炎和胃癌人群早期筛查的血清学指标,Hp感染可影响PGR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血清胃蛋白酶原(PG)及幽门螺杆菌(Hp)-IgG抗体在萎缩性胃炎筛查中的作用.方法 222例患者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分为两组:观察组(萎缩性胃炎)159例及对照组(非萎缩性胃炎)63例.其中观察组萎缩部位为胃窦部50例,胃体部71例及全胃多灶性3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血清PG Ⅰ及PGⅡ水平,根据PG Ⅰ/PGⅡ计算PGR.采用定性分析法检测血清Hp-IgG抗体.结果 观察组血清PG I及PGR分别为(57.82±23.15)μg/L、4.41±1.8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04±29.36) μg/L、10.10±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血清Hp-IgG抗体阳性率为86.16%(137/1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97%(3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窦部与胃体部、全胃多灶性PG Ⅰ、PG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窦部不同萎缩程度PG Ⅰ及PG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胃体部与全胃多灶性不同萎缩程度PG Ⅰ及PG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PG Ⅰ及PGR变化与Hp-IgG抗体与萎缩性胃炎有关,可作为筛查萎缩性胃炎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促胃液素-17(G-17)及幽门螺杆菌(Hp)抗体用于胃癌癌前病变筛查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慢性胃炎患者166例临床资料,均行PGI、PGII、PGR、G-17及Hp抗体检测,分析胃黏膜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及OLGA/OLGIM分期不同患者PG、G-17水平变化情况,同时比较ABC法检测下不同组胃癌癌前状态检出情况。结果胃窦萎缩患者血清G-17水平显著低于无萎缩者(P0.05);胃体萎缩患者血清PGR水平显著低于无萎缩者(P0.05);全萎缩患者血清PGⅠ和PGR水平均显著低于无萎缩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窦肠化、胃体肠化及全肠化患者G-17水平显著低于无肠化者(P0.05);患者血清PGⅠ水平随OLGA分期提高逐渐降低,其中Ⅳ期血清PGⅠ水平显著低于其他期(P0.05);OLGA分期Ⅱ期患者血清G-17水平显著低于0期(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血清PGⅠ水平随OLGIM分期提高逐渐降低,其中Ⅳ期血清PGⅠ水平显著低于其他期(P0.05);OLGIM分期Ⅱ期患者血清G-17水平显著低于0期(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危组患者出现癌前病变比例高于低危组,但低危组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占比分别达50.00%、15.58%。结论血清PG、G-17及ABC法均可用于胃癌癌前病变筛查,但低危人群仍具有一定癌前病变罹患风险。  相似文献   

8.
探讨消化性溃疡(PU)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蛋白酶原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22年6月于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消化科就诊后确诊为Hp感染阳性的PU患者123例作为阳性组,Hp感染阴性的PU患者115例作为阴性组,并选取同期因参与胃癌筛查项目需作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活检的健康个体11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及PGR(PGⅠ/PGⅡ)水平;比较Hp阳性组与阴性组不同溃疡类型患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分析PU患者PGⅠ、PGⅡ水平与Hp感染阳性的相关性;比较不同溃疡类型PU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血清PGⅠ、PGⅡ水平。结果 阴性组和阳性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GⅠ、PG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GR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GⅠ、PGⅡ水平均高于阴性组,PGR小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不同溃疡类型患者治疗前血清PGⅠ、PGⅡ水平均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GⅠ、PGⅡ水平与Hp感染呈正相关(r=0.256、0.419,均P<0.05)。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治疗前血清PGⅠ、PGⅡ水平及PG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治疗后血清PGⅠ、PG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而PGR均大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U患者Hp感染与胃蛋白酶指标水平变化有关,Hp感染呈阳性时胃蛋白酶指标水平随之升高。通过检测PU患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可为临床诊治PU患者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宁夏灵武地区中老年人群血清胃蛋白酶原(PG)的分布情况,研究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随机从灵武地区2017年-2018年45岁以上中老年健康体检人群中抽取1 310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体检资料对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空腹采集静脉血进行"胃功能四项"检测,分析胃蛋白酶原在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居住地、不同年龄组人群中的差异以及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血清PGⅠ、PGⅡ、PGR以及HP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不同民族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GⅠ水平城镇比乡村显著升高,而PGⅡ水平城镇比乡村显著降低;血清PGⅠ、PGⅡ水平HP阳性组比HP阴性组明显升高,PGR指标HP阳性组比HP阴性组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灵武地区中老年人群的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与居住地等因素有关,且与HP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13)C-尿素呼气试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126例。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组85例,对照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41例。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PGⅠ、PGⅡ水平;~(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上述方法诊断效能。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患者血清PGⅠ、PGⅠ/PGⅡ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3)C-尿素呼气试验对Hp感染的诊断准确率96.83%、敏感度97.06%、特异性96.55%、阳性预测值97.06%、阴性预测值96.55%。两组患者中Hp阳性者血清PGⅠ、PGⅡ均明显高于Hp阴性者,PGⅠ/PGⅡ明显低于Hp阴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患者中Hp阳性和阴性者血清PGⅠ、PGⅠ/PGⅡ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PGⅠ、PGⅡ、~(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可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筛查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糖类抗原724(CA724)、胃蛋白酶Ⅰ(PGⅠ)、胃蛋白酶Ⅱ(PGⅡ)、胃泌素17、幽门螺旋杆菌(Hp)抗体在胃癌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50例为胃癌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为萎缩性胃炎组,健康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采集各组受试者外周静脉血并分离血清,检测血清PGⅠ、PGⅡ、胃泌素17及Hp抗体(Hp-IgG)阳性率。结果血清CA724、PGⅠ、PGⅡ、胃泌素17及Hp-IgG阳性率在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p-IgG阳性患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明显低于Hp-IgG阴性患者,血清CA724、胃泌素17水平明显高于Hp-IgG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清CA724、PGⅠ、PGⅡ、胃泌素17及Hp-IgG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胃癌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CA724、PGⅠ、PGⅡ、胃泌素17、Hp-IgG可用于胃癌早期筛查和临床转归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开展福建省胃癌筛查血清学指标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Ⅰ和PGⅡ比值(PGⅠ/PGⅡ ratio,PGR)、胃泌素-17(gastrin 17,G-17)最佳临界值研究,提高胃癌早期检出率和诊断率。方法 根据胃镜及病理活检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研究对象空腹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定性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IgG抗体。计算PGR比值,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PGⅠ、PGR、G-17最佳临界值。结果 胃癌组血清PGⅠ和PGR水平低于正常对照和萎缩性胃炎组(均有P<0.05),萎缩性胃炎组PGⅠ和PGR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均有P<0.05)。胃癌组血清PGⅡ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Z=3.016,P=0.008),但与萎缩性胃炎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15,P=0.909)。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均高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者(均有P<0.05),但PGR水平低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者(Z=10.135,P<0.001)。血清PGⅠ、PGR、G-17筛查胃癌最佳临界值分别为98.63 μg/L、8.13、5.68 pmol/L。结论 血清PGⅠ和PGR下降、G-17升高提示胃癌发生的可能;应建立各地胃癌筛查血清PGⅠ、PGR、G-17的最佳临界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Hp)现症感染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及胃泌素-17(gastrin-17,G-17)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体检中心就诊者306例。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Ⅱ,PGⅡ)及G-17,并计算PGⅠ与PGⅡ的比值(pepsinogen ratio,PGR)。调查问卷记录受检者有无上腹部不适症状。分别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上腹部症状人群Hp阳性及Hp阴性两种状态下,血清PGⅠ、PGⅡ、PGR及G-17的差异。结果男性Hp阳性组PGⅡ及G-17升高,PGR降低(P﹤0.05);女性Hp阳性组PGⅠ、PGⅡ及G-17升高,PGR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59岁人群Hp阳性组PGⅠ、PGⅡ及G-17升高,PGR降低;20~39岁及60~79岁人群Hp阳性组仅PGⅡ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上腹部症状者中,Hp阳性组PGⅠ、PGⅡ及G-17升高,PGR降低(P﹤0.05);无上腹部症状者中,Hp阳性组PGⅡ及G-17升高,PGR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人群,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对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分泌有不同程度影响,有待大样本数据进一步研究考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1(pepsinogen 1,PGⅠ)、血清胃蛋白酶原2(pepsinogen 2,PGⅡ)、幽门螺杆菌抗体(Helicobacter Pylori immunoglobulin G,Hp-IgG)联合检测应用于高危人群胃部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诊断效果,以期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自2015年1月-2018年3月在山东省巨野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并经过病理学检测确诊为胃癌的中老年患者95例作为胃癌组,选择同期发生胃癌前病变的中老年患者225例,其中萎缩性胃炎患者117例作为萎缩组,良性胃癌前病变即浅表性胃炎患者108例作为浅表组,另外择取同期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69名作为参照组。对四组研究对象PGⅠ、PGⅡ、PGR的临床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分析;观察胃癌组、萎缩组和浅表组三组患者Hp-IgG的阳性率;观察Hp-IgG阳性与胃癌组患者、萎缩组患者PGⅠ、PGⅡ、PGR表达水平的关系;对Hp-IgG、PGⅠ、PGⅡ单独检测及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和敏感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癌组患者PGⅠ、PGR表达水平分别为(55.59±18.64)μg/L、(3.62±1.37)μg/L,均低于萎缩组、浅表组和参照组(P<0.05);PGⅡ的表达水平(20.95±4.05)μg/L分别高于萎缩组、浅表组和参照组(P<0.05);萎缩组的PGⅠ、PGR表达水平分别低于浅表组和参照组(P<0.05);胃癌组患者Hp-IgG的阳性率为90.5%,分别高于萎缩组的65.8%和浅表组的48.1%(P<0.05);萎缩组Hp-IgG的阳性率高于浅表组(P<0.05);萎缩组Hp-IgG阳性患者的PGⅠ、PGⅡ表达水平高于同组Hp-IgG阴性患者(P<0.05);对胃癌诊断而言,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特异度0.874、敏感度0.769分别高于三项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 PGⅠ、PGⅡ、Hp-IgG联合检测在高危人群胃部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诊断中具有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Ⅰ/PGⅡ比值(PGR)和胃泌素-17(G-17)联合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86例胃癌患者(胃癌组)、55例萎缩性胃炎患者(萎缩性胃炎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PGⅠ、PGⅡ及G-17水平,并对各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萎缩性胃炎组PGⅠ、PGR和G-17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胃癌组PGⅠ和PGR水平显著低于萎缩性胃炎组,PGⅡ和G-17水平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指标单独检测阳性率偏低,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效能。结论血清中PGⅠ、PGⅡ及G-17浓度变化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中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和胃泌素-17(gastrin-17,G-17)在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 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7例非萎缩性胃炎、37例萎缩性胃炎和65例胃癌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G-17的水平和PGⅠ/PGⅡ的比值(PGR)。 结果萎缩性胃炎组的PGⅠ水平和PGR值较非萎缩性胃炎组明显降低(P<0.05);胃癌组的PGⅠ水平和PGR值较非萎缩性胃炎组及萎缩性胃炎组明显降低(P<0.05);胃癌组的PGⅡ水平较非萎缩性胃炎组明显升高(P<0.05);胃癌组的G-17水平较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组明显升高(P<0.05);胃癌组胃窦癌比胃体癌组者的血清G-17水平明显升高(P<0.05)。 结论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可以作为筛查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血清学指标,血清胃泌素-17对于鉴别胃窦和胃体癌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血清中的胃蛋白酶原(PG)可以分为PGⅠ和PGⅡ2种蛋白。当胃黏膜发生病变时,PG分泌细胞受累,PG的水平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检测血清PGⅠ和PGⅡ水平及其比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胃黏膜组织学的改变,对于临床诊断胃部病变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国外文献报道,约有80%的中度至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可以检测到胃幽门螺杆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测筛查中血清胃蛋白酶原(PG)、幽门螺杆菌(Hp)Ig G抗体所起到的临床指导意义与价值。方法收集辽河油田总医院于2013年5月—2016年2月接受常规检查的患有胃病的158例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讨论分析,首先将胃病患者分成4组,分别为浅表性胃炎患者组(34例)、胃癌患者组(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组(35例)和胃溃疡患者组(39例),并选取5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的检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获得,计算两者比值(PGⅠ/PGⅡ)记为PGR,Hp-Ig G抗体的检测利用胶体金法获得。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胃溃疡患者组血清PGⅠ、PGⅡ升高明显,PGR显著偏低(P0.05);胃癌、萎缩性胃炎两组患者血清PGⅠ明显降低,PGR显著偏低,而血清PGⅡ呈显著升高(P0.05);浅表性胃炎患者组三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Hp感染阳性率中胃溃疡患者组明显升高,但与其他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可以通过检查及观察患者血清中PG水平的异常变化来对胃癌及癌前病变进行早期诊断,而且血清PG水平与Hp感染无显著相关性。根据临床研究数据可知,当数据处于PGⅠ≤70~80ng/ml,且PGR≤7.0~7.5时筛查准确率较高;临床工作中应将PG检测水平、胃镜检查和病理学分析三者紧密结合,从而提高癌症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测筛查中血清胃蛋白酶原(PG)、幽门螺杆菌(Hp)Ig G抗体所起到的临床指导意义与价值。方法收集辽河油田总医院于2013年5月—2016年2月接受常规检查的患有胃病的158例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讨论分析,首先将胃病患者分成4组,分别为浅表性胃炎患者组(34例)、胃癌患者组(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组(35例)和胃溃疡患者组(39例),并选取5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的检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获得,计算两者比值(PGⅠ/PGⅡ)记为PGR,Hp-Ig G抗体的检测利用胶体金法获得。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胃溃疡患者组血清PGⅠ、PGⅡ升高明显,PGR显著偏低(P0.05);胃癌、萎缩性胃炎两组患者血清PGⅠ明显降低,PGR显著偏低,而血清PGⅡ呈显著升高(P0.05);浅表性胃炎患者组三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Hp感染阳性率中胃溃疡患者组明显升高,但与其他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可以通过检查及观察患者血清中PG水平的异常变化来对胃癌及癌前病变进行早期诊断,而且血清PG水平与Hp感染无显著相关性。根据临床研究数据可知,当数据处于PGⅠ≤70~80ng/ml,且PGR≤7.0~7.5时筛查准确率较高;临床工作中应将PG检测水平、胃镜检查和病理学分析三者紧密结合,从而提高癌症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Ⅰ/PGⅡ比值(PGR)变化及胃泌素-17(G-17)对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胃癌32例、萎缩性胃炎15例、浅表性胃炎28例、胃溃疡20例和正常对照组35例。分析比较各组间血清PG、G-17水平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癌组血清PG I、PGR水平下降,而PGⅡ、G-17水平升高;萎缩性胃炎组血清PGⅠ、PGR和G-17水平下降,而PGⅡ水平升高;胃溃疡组血清PGⅠ、PGⅡ水平明显升高,PGR水平降低,G-17水平升高,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浅表性胃炎组血清PGⅠ、PGⅡ、PGR及G-17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中低分化组血清PGⅠ、PGⅡ、PGR水平与高分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术后组PGⅠ、PGⅡ明显低于术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PGⅠ、PGⅡ及G-17对提高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