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经皮气管切开在重症颅脑外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收治的60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予以传统气管切开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经皮气管切开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愈合),并记录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术中低氧血症、术后皮下气肿、切口渗血、切口感染、切口溢痰)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愈合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术中、术后无气胸、纵膈气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组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9%(P0.05)。结论 经皮气管切开作为抢救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重要手段,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防止院内肺部感染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ICU出现的94例行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行气管切开而未发生肺部感染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患者的基础情况、诊治护理方法、环境等情况,对比分析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总结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气管切开后防止肺部感染的护理方法及要点.结果 呼吸系统疾病、有吸烟史、护理人员年资低、长期使用大量抗生素、应用H2受体阻滞剂及制酸剂、多人同处一间病房等是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 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针对性的避免导致感染发生的治疗护理因素、环境因素,尤其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加强肺部感染的防控.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3):411-412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实施传统气管切开术及经皮扩张术的效果对比。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重症监护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实施经皮扩张微创气管切开术,对照组实施传统气管切开术,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低,切口较小,手术时间短,与对照组呈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对照组为16.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危重症患者实施经皮扩张微创气管切开术可减少手术创伤,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控制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350例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350例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102例(29.1%)发生肺部感染,作为感染组;248例未发生肺部感染,作为非感染组。单因素分析发现2组住院时间、基础疾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白蛋白水平、术前使用抗生素、意识障碍、气管切开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35 g/L、住院时间≥3周、存在意识障碍及气管切开为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与白蛋白水平低下、住院时间延长、出现意识障碍及气管切开密切相关,临床上应根据这些危险因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孟舒  夏海龙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5):593-595,599
目的探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即刻行经皮气管切开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诊治的出血量>50 mL的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气管切开的时机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术后即刻行经皮气管切开术,对照组在术后72 h内行经皮气管切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气管套管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气管套管留置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ADL分级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即刻行经皮气管切开术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型气管切开堵管帽在气管切开患者堵管过程中的安全性。方法 自制新型气管切开堵管帽,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回顾性分析新型气管切开堵管帽实施前后各1年内所有入住本院急重症医学科行气管切开并经积极治疗后成功拔除气管套管患者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患者舒适度、意外事件发生率和一次性堵管成功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和意识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最多见的基础疾病均为脑肿瘤术后患者和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新型气管切开堵管帽堵管方法能显著增加患者堵管过程中的舒适度,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P<0.05)。结论 运用新型气管切开堵管帽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堵管能显著增加患者堵管过程的舒适度,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保障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患者采用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2015年2月~2017年2月来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进行气管切开术患者81例,按照手术需要将其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采用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治疗,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气管切开术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大小和术后产生切口感染、皮下气肿、心率失常、吞咽障碍以及声带损伤情况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6.68±5.62)min、切口长度(1.08±0.17)cm、出血量(14.05±5.06)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32.1±10.53)min、切口长度(3.16±0.37)cm、出血量(51.84±19.01)ml(P0.05);术后观察组出现有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6.38%,显著的低于对照组7例(20.59%)(P0.05)。结论对于ICU患者,采用PDT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手术具有时间短、出血量低、切口长度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重症肺炎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市市北医院重症监护室(ICU)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且行气管切开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气管切开常规护理)与EBN组(给予气管切开循证护理),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9.
随着气管切开术适应证的逐渐增加,气管切开患者数量逐年上升,因此,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与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颅脑重症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咳嗽、吞咽反射减弱甚至消失,并且有部分患者可伴有肺部损伤、呼吸不畅、肺部感染等,气道分泌物无法自行排出,造成患者气道通气不畅甚至梗阻,加重脑缺氧、脑水肿,加重原有颅脑病情。气管切开术在颅脑重症患者中是一项重要的有效的治疗措施。它能够有效地改善呼吸,保证呼吸道通畅。但若操作、护理不当,则可加重原有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并发重症吸入性肺炎采取早期集束化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入住本院胸心外科的食管癌术后并发重症吸入性肺炎的患者共15例,进行早期集束化治疗。所有患者采取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头高位、早期目标性血流动力学支持、鼻肠管营养治疗、有效抗生素应用等集束化治疗措施。观察其体温、痰量和性状、血常规、肝肾功能、胸部CT片及下呼吸道细菌学检查;另取本科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术后并发重症吸入性肺炎的患者22例作为对照。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集束化治疗后,患者住院病死率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6.67%vs.13.64%,P<0.05),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也明显缩短[(9.26±6.13)dvs.(14.07±9.55)d,P<0.05]。结论早期集束化治疗能有效提高食管癌术后重症吸入性肺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室优质护理预防重症患者术后感染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0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重症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抽签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比较分析2组患者术后的感染情况、ADL评分及临床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细菌定植及感染情况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进食、洗澡、修饰(刷牙、洗脸等)、穿衣等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术室重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的感染机率,提升术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12例重症医学科全麻术后患者气管插管延迟拔除的原因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2例全麻术后患者气管插管延迟拔除的原因进行分析及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结果 12例患者顺利拔除气管插管,2例气管切开,其中1例在气管切开后29 d因肺部感染导致呼吸衰竭死亡。结论对于全麻术后患者出现气管插管延迟拔除,采取积极的治疗及护理措施,防止肺部并发症出现,促进患者康复,缩短重症医学科留观时间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不同时机气管切开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将63例经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根据术后行气管切开术时间分为A、B两组,A组(29例)术后24 h内行气管切开术,B组(34例)术后24 h后行气管切开术,以两组病例的肺部感染率、病死率作为评价标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按脑出血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标准(ADL)评定,A组Ⅰ级5例、Ⅱ级5例、Ⅲ级12例、Ⅳ级2例、Ⅴ级(死亡)5例;肺部感染11例;B组Ⅰ级4例、Ⅱ级7例、Ⅲ级12例、Ⅳ级2例、Ⅴ级(死亡)9例;肺部感染23例。A组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病死率低于B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气管切开能预防低氧血症发生和减少肺部感染,且有效的护理对气管切开效果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重症肌无力及其危象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例重症肌无力病人的治疗护理及1例重症肌危象病人行气管插管术后的抢救经过进行总结,6例重症肌无力病人痊愈出院,1例重症肌无力危象行气管插管术后经积极治疗及护理,最后痊愈出院.指出对重症肌无力病人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而对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早期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和人工辅助呼吸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正>气管切开作为重症患者常见治疗手段,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气管切开后放置的气管套管作为重要的人体植入材料,其的类型的选择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与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密切相关。患者选择适宜的气管套管,包括选择适宜的材质及型号。套管型号和类型的选择由气道直径的大小以及个体需求的不同来决定~([1-2])。由于医院可供选择的产品类型有限,部分患者不能使用最适宜的套管。另外,新的气管套管产品不断出现,各种气管套管辅  相似文献   

16.
刘晓刚 《临床医学》2012,32(9):52-53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郑州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重症并需要气管切开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传统气管切开术组与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组,每组各50例,观察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需要的时间、手术时的出血量、切口的大小以及手术后切口的愈合时间、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组术后情况在手术需要的时间、手术时的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等方面较传统气管切开术组的效果均较好(P<0.01),更令患者及家属满意。结论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重症医学科中应用时更优越,其能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易于操作,出血量也少,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FURS)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输尿管结石并发重症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26例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病例资料,术前预先放置或不放置双J管,分析手术时间、术后感染发生率及重症感染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6. 4±18. 5) min,住院时间(3. 7±1. 4) d,术后发热病例12例(3. 7%),重症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发生率为1. 5%。患者均救治成功,无重症感染、不良反应及死亡患者。结论术前未控制感染和术中肾盂内高压是术后重症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时发现和及早抗感染、抗休克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广泛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中。目前在抢救胸部外伤、胸腹部术后并发危重肺部感染者中作用倍受重视,较早行镜下吸痰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我院用纤支镜抢救在胸部外伤及术后并发重症肺部感染29例患者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55例OSAHS患者行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治疗,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和口腔护理,其中25重症病例采用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和出血情况,加强呼吸道和口腔护理,尤其是术后留置鼻腔气管插管病例,加强气管插管护理,保持气管通畅,正确指导饮食.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 加强OSAHS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可减轻患者术前焦虑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重症颅脑损伤气管行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原因及反制措施进行分析。方法:从我院2013年7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中选取5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研究患者肺部感染的细菌学特点及方式,以便采取对应的防治措施。结果: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包括年龄≥60岁、昏迷时间≥1周、慢性疾病及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患者肺部感染率均高于其他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7例患者当中有29例患者肺部感染(50.88%),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最高(61.29%);其次为鲍蔓不动杆菌(15.79%),铜绿假单胞菌(36.24%),金换色葡萄球菌(21.05%)。结论:在临床上,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以发生肺部感染,通过给予有效的防治措施与合理药物的使用,能够有效减少肺部感染发生的几率,进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