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乳腺癌术后放疗对局部复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乳腺癌术后放疗的作用。方法:选择117例根治术后乳腺癌患者,用x^2检验比较3年局部复发率。结果:全组3年局部复发率12.8%,无内乳、腋窝复发患者。胸壁复发占局部复发的80%(12/15)。无腋窝淋巴结转移,但乳腺肿块位于内象限、中央区或腋窝淋巴结转移1—3个的80例中,3年局部复发率为8.75%,对于接受或未接受术后放疗患者分别为10.3%、7.3%,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于乳腺肿块<5cm或≥5cm患者分别为3.17%、29.41%,差异有显著性(P=0.004)。结论:无腋窝淋巴结转移但乳腺肿块位于内象限、中央区或腋窝淋巴结转移1—3个可不作为术后常规术后放疗指征,但此种情况下若乳腺肿块≥5cm,或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尤其当腋窝淋巴结转移>10个时,应该进行包括胸壁照射在内的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2.
1病例报告患者男,68岁。因右侧胸壁恶性肿瘤切除术后2年,再次发现肿块6个月于2011-01-02入住我科。2年前患者在外院行右侧胸壁肿瘤切除术(具体术式不详),术后病理示右侧胸壁汗腺癌,术后未行进一步治疗。无相关疾病家族史。查体:右侧胸壁可触及一菜花样肿块,约6cm×5cm大小,色黑,表面破溃伴出血,质硬,界欠清,活动度差,触痛明显,伴周围皮肤红肿,皮温不高,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胸部B超示右侧胸壁低回声肿块,血供丰富。腹部B超示脾稍大,右侧胸壁见53mm  相似文献   

3.
1病例报告患者女,59岁。因腹部肿块切除术后复发,于2009-09-16入我院就诊。患者1年前无意发现右下腹一约4 cm×5 cm大小的肿物,渐增大。遂于2008-11入我院就诊于外科,行腹部CT示,右中下腹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参考CT值20和  相似文献   

4.
1病例资料 患者,女,46岁,因查体发现腹部肿物10 d入院.患者10 d前于当地医院查体时彩超检查发现左侧腹部一肿物,无疼痛,左侧腹部轻微腹胀,排便后腹胀无缓解,大便规律,约1次/d,为成形软便,偶尔大便较稀不成形,无便血、黑便,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痛,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入院时查体:一般状况良好,双侧下肢无水肿,腹部查体:左下腹部可触及一包块,大小约9 cm×10 cm,类圆形,质硬,活动度差,锁骨上及腹股沟淋巴结均未触及肿大.腹部彩超示:左下腹腹腔内探及一实性略强回声包块,大小约11.1 cm×6.6 cm ×9.6 cm,边界清,形态规则,内部回声不均质,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显示.腹部CT示:左下腹部可见一软组织密度肿块,其内密度不均匀,部分CT值约-15 HU,边界区清楚;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入院诊断:腹膜后肿物,脂肪肉瘤?卵巢畸胎瘤?.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发现右腋下肿块2个月,于2009-07-24入院。患者住院前2个月无意发现右腋下肿块,大小约2 cm×3 cm,轻微疼痛,B超示"右腋下低回声团块,CDFI探见彩色血流信号(淋巴结可能)"。经抗炎治疗后症状无缓解,肿块逐渐增大至约4 cm×5 cm,融合成团,质地较硬,边界欠清,表面尚光滑,可推动,有压痛,锁骨上区未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入院后查胸片、乳房钼靶、腹部B超、阴道B超等均无异常。肿瘤标记物:CEA 0.5  相似文献   

6.
全股骨人工假体置换治疗右股骨骨肉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报告 患者男,15岁。因发现右侧大腿肿块15d于2003年8月5日入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患者自述右大腿中下段肿痛,活动时加重,夜间疼痛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79岁,该患者因右足跟肿块逐渐增大2年,于1995年11月10日来院就诊。患者右足跟部色素(数年前玉米茬扎伤后遗留)于1993年11月开始破清,在外院行激光治疗后破溃加重,取病理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自服各种中药及放疗,肿瘤未能控制区逐渐增大。来院时查体右足跟外侧可见6cm×7cm×5cm黑色肿块,表面不平,附着分泌物,边界不清,肿块周围皮肤散在黑色卫星结节,最远至足心及外踝下方。右腹股沟可及1枚肿大淋巴结1.5cm×1.5cm,光滑,活动。胸部X线片,腹部B超等均未见异常。治疗:于1996年11月11日开始给予肿瘤局部化疗,5-氟脲…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46岁。1998年4月起感上腹部疼痛不适,以隐痛为主,呈无规律间歇性。于当地医院做CT:肝占位。遂于1999年12月3日转入我院。常规检查B超发现左腹部占位,拟诊“胰尾癌”,于同年12月13日手术。术中见肿瘤位于横结肠系膜,近脾门区,肿瘤约10cm×8cm×8cm,呈椭圆形,压迫横结肠,与横结肠不相连。同时探查肝脏见肝左叶可及5cm×5cm×3cm之不规则肿块,肝右叶有10cm×8cm×8cm之肿块,质硬,周围粘连明显。病理检查:送检肿块较大,10.2cm×9.3cm×8cm,有包膜,表面灰红色,有小结节突起。切面大部坏死,呈灰黄色,质地粗糙…  相似文献   

9.
恶臭假单胞菌致乳腺癌术后胸壁脓肿一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49岁,因右乳腺癌在我院乳腺外科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右乳浸润性导管癌,肿块2.5 cm×2.0 cm×1.0 cm,送检腋窝淋巴结16枚未见转移,为ⅡA期(pT2N0M0).术后4 d无明显引流而拔除腋下及胸骨旁引流管.  相似文献   

10.
信心动态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42岁.因“发现左乳肿块5年”于2016-01-10入住我科.患者2011-01由其母亲发现左乳上象限肿块,直径达7 cm,患者因恐惧而拒绝手术.2011-01-2015-05,4年期间未予诊疗.2015-05患者发现原肿块下方出现一核桃大小肿块,伴破溃,于2015-09-23在我院行乳腺彩超检查,结果示左乳低回声肿块,左腋窝肿大淋巴结,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4a级(图1).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报告患者男 ,63岁 ,因上腹部疼痛 4d于 2 0 0 2年 1 1月 1 3日入院。 5年前曾患脑栓塞 ,当时血压 2 90 1 60mmHg(1mmHg =1 33 32 2Pa) ,口服硝苯定 ,血压控制在 1 70 1 2 0~ 1 60 1 1 0mm Hg,1年前患“糖尿病” ,口服美必达。入院查体 (已停服药物 3d) :血压 2 30 1 60mmHg,心率 80次 min ,血糖 1 3mmol L ,腹部CT中下腹部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前方 ,腹膜后可见 5 0cm×6 8cm大小圆形高密度影像 ,边界清 ,密度均匀 ,增强扫描肿块血供丰富 ,呈向心性增强 ,密度不均 ,与双侧肾及肾上腺无关系 ,余未见异常。酚妥拉明抑制试验 (+)…  相似文献   

12.
1病例报告例1:患者女,58岁。因发现左乳肿物4个月就诊,活检诊断乳腺癌,于1998年8月6日在新汶矿业集团中心医院行左乳腺癌根治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左乳外上象限,约5.5 cm×4 cm×6 cm,累及胸壁,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雌激素受体(-)  相似文献   

13.
可手术食管癌采用手术与放射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un XD  Yu JM  Fan XL  Ren RM  Li MH  Zhang GL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10):784-787
目的探讨对可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采用后程加速超分割适形放射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69例可手术的胸段食管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手术组135例,放疗组134例。手术组距肿瘤上下缘各5cm以上切除食管及其周围的淋巴脂肪组织,常规摘检≥5mm的区域淋巴结。放疗组临床靶区(CTV)前程设野原则:胸上段食管癌包括双侧锁骨上区及病变下缘以下4cm,胸中段食管癌上下缘各外放4cm,胸下段食管癌包括上缘以上4cm及胃左淋巴引流区,食管处宽度5~6cm,以9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CTV,设3~5个照射野,常规分割,每次1.8~2.0Gy,照射50.0~50.4Gy,然后缩野(病变上下缘各外放2cm)加速超分割(1.5Gy/次,2次/d,间隔≥6h)照射18~21Gy,总剂量为68.4~71.0Gy。结果放疗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6%、56.2%和34.7%,手术组分别为93.3%、61.5%和36.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组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5.9%、43.7%和23.1%,放疗组分别为73.3%、39.7%和20.6%,两者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可手术的食管癌采用后程加速超分割适形放射治疗,其疗效与手术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14.
1病例报告患者男,48岁。体检发现肝右叶占位病变于2005年3月20日入院。入院后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未及肿块,右上腹肋缘下4cm可触及肝脏下缘,质地中等,无结节感,无压痛。CT示肝右叶明显缩小,可见约5.0cm×4.0cm的肿瘤,边缘不规则,脾脏增大。B超示肝脏回声不均,具结节感,肝右叶见直径5.0cm低回声团,边界不规则,内回声不匀。提示诊断:肝癌,脾脏增大。血清生化检查:AFP11080ng/mL,CEA2.0ng/mL,HBsAg(+),HCA(-),肝功能正常,既往肝炎病史10余年。术中探查:肿瘤约5.0cm×5.0cm大小,质硬,与周围组织无黏连,手术切除顺利。术后经2…  相似文献   

15.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9岁.因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四肢红色肿块入院.无瘙痒、疼痛,无破溃,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8.5℃,伴乏力,患儿自发病以来,感觉乏力,精神欠佳,自服头孢类药物及退热药(具体用法不详)后,皮肤颜色变浅,肿块有所缩小,但仍有发热.2011-08-01于当地医院检查血液常规示WBC4.31×109 L-1,RBC 4.81×1012 L-1,HB 132 g/L,PLT 127×109 L-1,肝功能:AST 131 U/L,ALT 117 U/L;诊断结果为脂膜炎.在当地住院治疗17 d,住院期间给予头孢曲松和阿昔洛韦等抗感染,患儿体温仍不稳定,皮肤肿块稍减小,无触痛,个别肿块破溃.患儿于2011-08-18为求进一步诊治来青岛市市立医院.入院查体为精神欠佳,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膨隆,左腹部可触及2.5 cm×2.5 cm肿块,表面发紫,无破溃.  相似文献   

16.
1 病例介绍患者 ,女性 ,5 8岁 ,因发现左锁骨上无痛性包块 4月于 1999年 11月入院。缘于 4月前偶然发现左锁骨上区域有一无痛性肿块 ,逐渐长大。不伴咳嗽、胸闷、纳差、腹痛等不适。查体 :左锁骨上区域饱满 ,可触及 6 cm× 8cm大小的包块 ,质硬、固定、界限清楚 ,无触痛及局部红肿。其余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头颈、胸部、腹部查体均无阳性发现。影像及内镜检查 :胸、腹及盆腔 CT检查示 :胸部、腹部各器官无异常发现 ,子宫体有 4.5 cm× 4.8cm类圆形肿块。多次复查 B超提示子宫肌瘤 ,余无阳性发现。胃镜、肠镜检查仅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相似文献   

17.
乳腺叶状肿瘤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臻强  杨名添 《肿瘤防治杂志》2005,12(20):1559-1562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9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叶状肿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肿块切除15例;乳腺区段切除16例;乳腺单纯切除26例;改良根治术32例。术后病理腋窝淋巴结转移1例。全组共有13例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为14.6%(13/89)。肿块切除、乳腺区段切除、乳腺单纯切除和改良根治术者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60.0%(9/15)、12.5%(2/16)、7.7%(2/26)和0(o/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例有远处转移,其中3例肺转移,1例脑转移.1例胰腺转移。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生存顸后的因素,远处转移是影响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P〈0.01。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确诊有赖术后病理检查。行肿块切除术的复发率较高,必须慎用;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低,腋窝清除不需常规进行。顸后较好.远处转移是影响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1病案摘要 患者女性,54岁,因“发现左乳肿块半月”于2009年9月4日入院。患者半月前发现左乳枣样大小肿块,门诊行乳腺钼钯检查,考虑“左乳肿块骨样组织旁软组织良性病变”。入院后查体:左乳外上象限约3cm×2.5cm肿块1枚,质硬,有压痛,边界尚清,活动好,与皮肤无粘连。右乳未及肿块。彩超检查示:左侧乳腺低回声团,考虑纤维瘤钙化可能;两侧乳腺小叶增生;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56岁。2002年9月发现左乳包块,行左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左乳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大小7.0cm×4.5cm×1.3cm,左乳肿块切口处四周及基底部未见肿瘤组织,左腋下淋巴结1枚大小1.2cm×0.5cm×0.3cm为转移性淋巴结;2002年10月17日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ER癌细胞弱阳性,PR(-),p53癌细胞弱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顺铂(DDP)、依托泊苷(Vp-16)和六甲蛮胺(HMM)联合化疗治疗铂类敏感复发性卵巢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距前次铂类化疗6个月以上复发的卵巢癌患者用DDP Vp-16 HMM化疗,其中21例直接用该方案化疗,27例行再次减瘤术后再用此方案化疗。具体方案:DDP60mg/m^2,静脉滴入,d1;Vp-16 50mg/d,口服,d1~d14;HMM200mg/d,口服,d15~d28。28d为1个疗程。结果:化疗中位疗程数5个。非手术组中19例可评价化疗效果,完全有效6例,部分有效8例,总有效率73.7%(95%CI 48.8%~90.9%)。全组42例患者可评价生存期,中位肿瘤非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9.5和19.6个月。其中理想手术(15例)、亚理想手术(8例)、非手术(19例)组患者的中位PFS和O9S分别为13.5和28.4个月、8.5和14.0个月、8.8和17.3个月。理想减瘤术患者的PFS和OS均明显优于亚理想手术(P值分别为0.0117和0.0083)和非手术的患者(P分别为0.0027和0.0054)。该方案主要毒副反应是恶心呕吐,Ⅲ~Ⅳ度发生率达62.5%,其中10例患者因此而中断化疗。血液学毒性和肾毒性较轻。结论:DDP Vp-16 HMM是治疗铂类敏感复发性卵巢癌的有效方案之一,其主要毒副反应是恶心呕吐,通过控制多数患者可以耐受。理想的再次减瘤术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