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十之《伤寒论》来自南朝梁阮孝绪《七录》著录的《辨伤寒》十卷,后世称《千金翼方》之《伤寒论》为"唐本"或"孙思邈本"。唐本可追溯到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可补宋本方剂之阙,可正宋本文字之讹,可补宋本所阙之条文。清代王樸庄在研究《唐本伤寒论》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2.
高继冲本《伤寒论》与《永类钤方·伤寒》日本东京都町田市玉川学园冈田医院冈田研吉日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病院东洋医学中心郭秀梅【关键词】伤寒论,永类钤方《太平圣惠方》卷八的伤寒论。就是林亿等在《伤寒论·序》所提到的“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的淳化本,这一中...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建安十年。该书在流传过程中,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和编次,唐代孙思邈和王熹亦曾加以收集而作出贡献,至北宋治平间校正医书并雕板印行、金代成无已注解之后,始普遍流行。现存《伤寒论》的各种版本,以宋本和成本最为重要,此外尚有同体而别名的《金匮玉函经》、康平本、康治本等。民国之后又出现三种俱称古本的十六卷《伤寒杂病论》,即长沙本、四川本和桂林本,但多被认为系伪书,其中桂林本近年有逐渐受到重视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11,31(8):825-828
<伤寒论>底本是<汤液经法>32卷,魏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之,刘宋元徽元年<秘阁四部书目录>著录<辨伤寒><杂病方>,东晋末刘宋初陈延之<小品方>著录<辨伤寒>九卷<杂病方>八卷,粱阮孝绪<七录>著录<辨伤寒>十卷,明赵开美本传于清代,递传至今.其中安政本对中国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5.
淳化本《伤寒论》是六朝传本,于北宋淳化三年(992)收录于《太平圣惠方》卷八。此本是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宋本《伤寒论》及《千金翼方》卷九卷十选定的校本之一。今以淳化本校宋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研读宋本《伤寒论》,宜参此本。  相似文献   

6.
《普济残卷高本伤寒论》简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宋·林亿等校正<伤寒论·序>中着重提到一个背景颇深的<伤寒论>传本:"开宝中(宋太祖赵匡胤年号,公元968~976年),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证.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仇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习惯上把这个<伤寒论>传本称作"高继冲本<伤寒论>".马继兴先生<中医文献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对此作了首次考证,该书第123页"高继冲本与淳化本<伤寒论>"一节约略说到:高继冲原是五代时期荆南国的末主,963年国亡降宋任节度史.开宝中高继冲将其编录本进献宋朝,此后不久即978年(太平兴国三年)宋政府开始编集<太平圣惠方>一书.至992年(淳化三年)纂成刊行.其中卷八首为伤寒叙论、脉候、日数,次为六经病形证,次为可与不可诸篇,末为附方.其文字体例全与<伤寒论>相同,可证卷八全文应是古传本之一,可称为淳化本<伤寒论>,而高继冲本为其底本.高继冲本的重要特点是保存了<伤寒论>古本中的一些原始资料,很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高继冲本<伤寒论>系宋代开宝年间(公元968~975年)经五代十国荆南国末位君主高继冲编录后进献的古<伤寒论>传本,千百年来,学者大都误认为是<太平圣惠方·卷八>--"淳化本<伤寒论>".笔者通过考证,认为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由宋朝官方颁布于世的宋本<伤寒论>,就是高继冲本<伤寒论>.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林亿序:“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雠校。”现将高继冲其人及所献《伤寒论》简要稽考于后。高继冲(943—973),字赞平,事迹见《新五代史》卷69《南平世家》,《宋史》卷488《荊南高氏》,宋人王称著《东都事略》卷24。高继冲祖籍陕州硖(Xiá)石(硖石在今河南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书,今所通行者有二:其一《伤寒论》,其一《金匮要略》也.据今本《伤寒论》自序称:"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隋书·经籍志》:"张仲景方十五卷."注、"仲景后汉人,梁有《黄素药方》二十五卷,亡."又:《医方论七卷》(无名字),下注"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疗伤寒身验方》一卷,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亡".又:"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按隋志所称张仲景方十五卷,较仲景自序所说卷数为少,若加入共余数种则又超出梁之《黄素药方》、《辨伤寒》等书,其卷帙亦有数十卷之多,均与自序不合.  相似文献   

10.
厥阴病的内涵与证治要点可以用“杂”“变”来形容,以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为例,厥阴病56条,其中仅有4条提及“厥阴”二字,自古以来对厥阴的界定也并非清晰,文章研究厥阴病以《脉经》卷七、淳化本《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卷七与卷八、《千金翼方》本、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为文献基础,旨在通过从诸善本的对比认知过程中了解厥阴病不同时期的不同记载,体悟“三阴三阳”“伤寒日期论”“经络”对厥阴内涵的影响,进而探索厥阴病阴阳顺逆等相关特点,以期对现代中医临床予以帮助。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于汉末约公元200—210年成书,至宋治平2年(公元1065年)林亿等将伤寒部份的文字定型为《伤寒论》,在此八百余年间,史料记载的张仲景书目及卷数纷然杂陈。宋治平至今又历九百余年,《伤寒论》的版本及有关专著又有大量增加,古今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整理研究。现就近30年主要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一、《伤寒论》定型以前的古传本马氏指出传世医书中的古本有:“脉经”本《伤寒杂病论》。王叔和所撰之《脉经》十卷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内容收录了《伤寒杂病论》的文字,这是《伤寒杂病论》现存最早的一种古本。“千金”本和“千金翼”本《伤寒杂病论》。在唐孙思邈  相似文献   

12.
《千金要方》"伤寒"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千金要方》系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撰 ,千百年来 ,多数医家据该书卷九“江南诸师 ,秘仲景要方不传”一段文字 ,误认为孙氏撰著《千金要方》之际 ,尚未见到过《伤寒杂病论》,或仅看到了《伤寒杂病论》的片言只语等 ,这种认识陈陈相因 ,一直沿至今日。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参照晋·王叔和《脉经》、《金匮玉函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孙思邈晚年所著《千金翼方》,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林亿等《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日本国康平本《伤寒论》,白云阁《伤寒杂病论》等不同时代的有关《伤寒杂病论》…  相似文献   

13.
前言金匮要略为我国古典医籍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有谕有方的专书。其与伤寒论本为一书,名“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十卷论述伤寒,六卷论述杂病。晋太医令王叔和整理仲景著作时,将十卷编成伤寒论而单行,杂病六卷,据林亿说另外没有看到,而是北宋翰林学士王洙于馆阁蠹简中所得之“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记载方剂及疗妇人。林亿等校正时,因为伤寒论已有王叔和十卷本单行,于  相似文献   

14.
张永文  蔡辉  沈思钰 《河北中医》2010,32(2):270-272
东汉张仲景因“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卒病论集·原序》)。《伤寒杂病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伤寒论·序》),被后人尊为方书之祖,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兹参考相关史书文献,对于张仲景生平事迹及其《伤寒杂病论》方源进行考证,并提出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在那些方面发展了《素问·热论》的理论?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伤寒论》的学术渊源本于内、难。尤其受《内经》理论的影响更深。论中六经名词(三阴三  相似文献   

16.
依据历代文献资料,对林亿等校定的《伤寒论》序中所载方之总数为“一百一十二方”、《金匮要略》序中所录“二百六十二方”加以考证。并分析《伤寒杂病论》的桂林本和长沙本的版本异同、医方特点等,认为两种版本《伤寒杂病论》均系后人有意托古所作,非仲景之旧物。  相似文献   

17.
<正>魏晋间医学家王叔和,名熙。其着述见梁七录有《论病》一卷;隋书经籍志有《脉经》十卷;唐书艺文志有《脉经》十卷、《仲景药方》十五卷、《伤寒卒病论》十卷;宋史艺文志有《脉经》十卷、《金匮要略方》三卷、《金匮玉函经》八卷、《脉诀机要》三卷;民间行本有《脉经》十卷、《金匮玉函经》八卷。上书十一种,去复四种,凡七种。均系西晋太医令高平王叔和撰。叔和一代名医,去汉未远,故有深知灼见,能传仲景道脉。他曾说过:"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他摭集古经名论,撰《脉经》九十七篇。仲景伤寒金匮之文十载八九,当成于三阴三阳篇之先。  相似文献   

18.
论仲景脉学     
<正>1关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有许多版本,目前通用《伤寒论》为明赵开美刻本。但近年来,随着大家对《伤寒杂病论》各种版本的认识,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轮廓全貌愈来愈清晰。明赵刻本《伤寒论》据传为王叔和所得相传,为仲景第七次稿,而桂林古本和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相传为第十二稿,余稿已不得相见,仅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和白云阁藏本比较,白本缺佚"六气主客"一篇,可能为传抄者所误矣。  相似文献   

19.
日本安政本《伤寒论》据内阁本翻刻,改其大量讹字,安政本对中国《伤寒论》版本流传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恽铁樵影印安政本伪称赵本,叶橘泉揭露之;清末杨守敬剪贴赵本伪称"影北宋本伤寒论";1955年《重辑宋本伤寒论》、1959年《伤寒论译释》所据底本皆为恽铁樵本而非赵开美本;1991年刘渡舟《伤寒论校注》所用底本为北京国家图书馆缩微胶卷本。  相似文献   

20.
四、唐本《伤寒论》唐本《伤寒论》指孙思边《千金翼方》卷9、卷10之《伤寒论》,与宋本《伤寒论》──亦即《瓣伤寒》基本相同,所异者如下:(一)无《辨脉》《平脉》《伤寒例》;(二)将太阳病将分散重编。(三)唐本《伤寒论》六经病校来本六经病多出三条一方,可补来本之闲,即: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枝枝汤第一)、太阳病,三四日不吐下,见北乃汗之洞上)、伤寒一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麻黄汤法第二)和柴胡加大黄芒硝桑螵峭汤方(柴胡汤法第四)。(四)唐本《伤寒论》宜忌篇卿“可”与“不可”篇)较宋本多出如下诸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