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肖倩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3):2036-2036
目的:探讨HBV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M)、HBV DNA检测的实际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HBsAb、HBeAg、HBcAb、前S1抗原,采用PCR法检测HBV DNA。结果:292例HBsAg(+)、HBeAg(+)、HBcAb(+)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82.2%;HBV DNA抗原阳性率为78.1%;134例HBsAg(+)、HBeAb(+)、HBcAb(+)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29.9%,HBV DNA抗原阳性率10.4%;160例HBsAg(+)、HBcAb(+)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31.3%,HBV DNA抗原阳性率为15.60/0;9例HBsag(+)、HBeAg(+)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88.9%,HBV DNA抗原阳性率为88.9%。55例HBsAb(+)、HBeAb(+)、HBcAb(+)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9.1%,HBV DNA抗原阳性率7.3%。结论:前S1抗原与HBV DNA、HBeAg阳性呈高度正相关,在防治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标准与强化预处理方案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疗效的影响。方法标准预处理方案包括TBI+CY、改良BuCY和GIAC方案,强化预处理方案包括TBI+CY+VP-16/VM-26和FA+TBI+CY+VP-16方案。中位随访时间为811d。结果标准组(n=125)与强化组(n=78)移植前疾病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血重建时间、GVHD发生率和移植相关毒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准组复发率及死亡率(33.6%,55.2%)均较强化组(26.9%,48.7%)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33及P=0.450),其中,CR状态下患者行超强预处理方案移植,其死亡率比标准组明显降低(P:0.017)。两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OS)和无复发生存率(DFS)(44.1±5.6)%、(46.8±7.8)%和(36.5±6.9)%、(44.9±7.5)%,强化组均较标准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1、0.652)。结论强化预处理方案耐受性好,相比标准预处理方案,其Os与DFS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奥美拉唑+醋氨己酸锌与奥美拉唑+安慰剂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溃疡愈合率和S2获得率来评价醋氨己酸锌对提高溃疡愈合质量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双盲单模拟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将内镜证实的胃溃疡61例,十二指肠溃疡75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奥美拉唑+醋氨己酸锌)和对照组(奥美拉唑+安慰剂),剂量为奥美拉唑20mg,qd,醋氨基酸锌300mg,tid;疗程:十二指肠溃疡治疗4周;胃溃疡6周。结果:溃疡愈合率;胃溃疡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3.3%(42/45)和93.8%(15/16);十二指肠溃疡为89.1%(41/46)和82.1%(24/29);无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两组对照均无明显差异(P>0.05);S2获得率:胃溃疡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1.9%(26/42)和26.7%(4/15);十二指肠溃疡为58.5%(24/42)和29.2%(7/24);无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试验组的S2获得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醋氨己酸锌能明显提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S2获得率,研究结果表明醋氨己酸锌在提高溃疡的愈合质量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氧氟沙星致急性肾衰一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人近期遇到1例患者应用氧氟沙星(宜昌制药厂生产)而致肾功能衰竭,现报告如下:至病例介绍患者,女,72岁。因泌尿系统感染住院。既往有糖尿病史。体检:体温37C,脉搏96次/min,血压16/106kPa。双肺未闻及异常,l心率96次/min,律齐、无杂音。腹部无明显压病。实验室检查:WBC12.4X10’/L,NO.87,L0.13。尿黄色,混浊,蛋白(+),脓球(洲),红细胞(+)。血糖59mmol/L。诊断:泌尿系感染,糖尿病。给予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200ml(内含氧氟沙星0.4g)加胰岛素6U静脉点滴,qd,同时用胰岛素ZoU/d(8,6,6)皮下…  相似文献   

5.
高汇波  孟蔚 《中国基层医药》2014,(24):3768-3769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30例,在常规护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治疗,疗程为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外周血T细胞亚群( CD4^+、CD8^+、CD4^+/CD8^+)、T淋巴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 AgNORs)百分比值( I.S%),评价肝功能变化和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ALT、AST、ALB、TBIL、CD4^+、CD8^+、CD4^+/CD8^+、AgNORs分别为(185.43±68.26)u/L、(167.82±75.37)u/L、(58.76±22.83)mmol/L、(30.12±6.85)g/L、(36.40±3.73)%、(33.78±2.16)%、(1.08±0.25)、(4.96±0.92)%,治疗后分别为(82.84±32.58)u/L、(70.53±26.69)u/L、(32.17±15.29)mmol/L、(36.47±7.33)g/L、(40.21±3.92)%、(31.02±2.08)%、(1.29±0.17)、(5.90±1.24)%,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367、11.206、8.274、5.318、5.206、3.374、3.951、4.032,均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可明显抑制病毒复制,改善患者肝功能及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对缓解患者病情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院1988年元月到1990年11月共收治急性胰腺炎60例,现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情况:年龄18—75岁,平均37岁。男性22例,女性38例。病因:胆道疾病16例(26.7%),饮食因素24例(40%),无诱因18例(30%),上呼吸道感染2例(3.3%)。临床表现:腹胀、腹痛60例(10%),呕吐60例(100%),发热12例(20%),腹膜炎30例(50%)实验室资料:(入院后48小时内):白细胞10×10’/L,血淀粉酶>64“39冽(65%)原淀粉酶)64‘50例(83.3%),酸中毒9例(15%).血糖>6.sin。l/L7例(11.6%)。住院期间并发症:中毒性…  相似文献   

7.
食道癌同步化放疗与序贯化放疗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同步化放疗与序贯化放疗治疗食道癌的临床效果。方法49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26例采用同步化放疗治疗,23例用序贯化放疗治疗。结果同步化放疗组CR69.2%(18/26),PR23.1%(6/26),近期有效率(CR+PR)92.30%(24/26);序贯化放疗组CR43.5%(10/23),PR39.1%(9/23),近期有效率(CR+PR)82.6%(19/23),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P〉0.05)。两组3年及以上生存率同步化放疗组34.6%(9/26),序贯化放疗组8.70%(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P〈0.05)。同步化放疗组的毒副反应尤其是白细胞减少明显大于序贯化放疗组(P〈0.05),但Ⅲ+Ⅳ度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均能接受。结论同步化放疗与序贯化放疗相比前者可提高食道癌患者的近期有效率,有望延长患者生存期,毒副反应虽然大于序贯化放疗,但患者均能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头孢拉定静脉滴注致儿童血尿的原因。方法:收集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社区使用头孢拉定致19例儿童血尿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及临床表现,头孢拉定的用法用量,血尿出现的时间和严重程度以及转归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9例患儿中男16例,女3例,年龄≤1岁3例,~3岁10例,-7岁4例,〉7岁2例。头孢拉定常规用法用量为50—100mg/(kg·d)溶于0.9%氯化钠或5%葡萄糖注射液100—250ml中静脉滴注。剂量为100mg/(kg·d)16例,〉110mg/(kg·d)l例,〈100mg/(kg·d)2例。有17例将1日剂量作1次量给予。19例中,肉眼血尿17例,镜下血尿2例。实验室检查示红细胞(+++-++++)/HP,尿蛋白定量〈0.1∥24h。肾功能正常者16例(84.2%),肌酐、尿素氮轻度升高者3例(15.8%)。血尿出现于用药后24h内18例(94.7%),〉24h1例(5.3%)。经停药治疗后,肉眼血尿于1~2d消失,镜下血尿于3-5d消失。出院随访3个月,患者尿常规与肾功能均正常。结论:头孢拉定静脉滴注致儿童血尿可能与大剂量、高浓度及低年龄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男性,24岁,工人,伤前无高血压及心脏病史。1994年7月2日被蒸气烫伤全身.面积达86%(深互度56%,三度30%),伤后4小时入院。经治疗平稳渡过休克期,创面保痴治疗,痴下无积脓。伤后3周出现面部水肿,逐渐发展至全身。l周内连续生化检查:血BUN、钾分别为6.9+9.2+11.5+16.6+18·7mmol/L和4.4+5.0、5.4mmol/L,肌肝72~且13Pmol/L,白蛋白ZI~439/L,ALT和AST偶有轻微升高,尿量>1000ml/天。伤后29天卧床排便时突发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至>170次/分,呼吸>40次/分,心前区及两肺分别闻及奔马律和湿性罗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Ag)检测的价值。方法对854份无症状HBsAg(+)体检者血清标本进行Pre—S1Ag和HBeAg的检测。另外随机抽取300份HBsAg(-)体检者血清标本进行Pre.s1舷的检测。结果854例HBsAg(+)者中Pre—S1Ag阳性率为41.1%(351/854),HBeAg阳性率为26.6%(227/854)。其中HBeAg(+)组的Pre-S1Ag阳性率为79.7%(181/227),HBeAg(-)组的Pre-S1AS阳性率为27.1%(170/627)。300例HBsAg(-)者中均未检出Pre-S1Ag。结论在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中,Pre—S1Ag检出率较HBeAg检出率更高。Pre—S1Ag能较HBeAg更好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和传染性,对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参附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化疗毒副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爱芝 《中国医药》2006,1(8):493-494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减轻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毒副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136例恶性肿瘤患者全身静脉化疗药物滴注后使用参附注射液40ml+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1R/d,连用7d为1个疗程,每月2个疗程。对照组120例给予全身化疗药物静脉滴注,化疗21d为1个周期。结果参附组瘤灶完全消失16例(11.7%),瘤灶明显缩小68例(50.0%),瘤灶略缩小40例(29.4%),有效率(PR+CR+NC)91.1%,而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例(3.3%),32例(26.6%),24例(20.0%),稳定率5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能减毒增效、调节免疫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47例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治愈28例(59.6%),好转16例(34.0%),总有效率93.6%。3例患者因合并严重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疗无效死亡。结论及时手术解除胆道梗阻、控制感染、纠正休克并对并发症进行预防和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心肌钙蛋白I(cTnI)、血乳酸及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在脓毒症休克心肌顿抑严重程度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l例确诊脓毒症休克患者,入院后1h内抽血查BNP、cTnI、血乳酸,并进行APACHElI评分,以后分别在开始治疗后6、24h监测上述指标。观察患者的最终预后,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上述指标入院时的差异;分别比较不同预后组内各时间点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3l例患者,死亡13例,存活18例,死亡率为41.9%。死亡组人院时各项指标数值均明显高于存活组[BNP:(3401.1±1710.2)pg/Lvs(1947.2±1319.5)pg/L,P=0.008;cTnI:(9.4±4.7)ng]L vs(5.1±4.4).g/L,P=0.012;血乳酸:(10.8±4.9)mm01]L vs(7.1±4.5)mmol/L,P=0.027;APACHElI评分:29.4±5.7口s22.1-+8.8,P:0.006]。死亡组患者中,治疗6h上述指标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4hBNP[(4757.9-+2044.4)pg/L vs(3401.1-+1710.2)og/L,P=0.0111、血乳酸【(12.4-+3.2)mmol/LVS(8.8±4.9)mmol/L,P=0.0311、APACHEII评分(34.6±6.1ws29.4±5.7,P=0.029)均明显高于人院时(P均〈0.05),eTn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中.治疗6h[BNP:(1125.2+563.3)pg/L vs(1947.2±l319.5)pgCL;eTnI:(2.1±1.4)ng/L vs(5.1+4.4)nv4L;血孚L酸:(4.4±2.7)mmol/LVS(7.1±4.5)mmol/L;A.PACHEII评分:15.5±7.9vs22.1±8.81、24h]BNP:(578.1±345.5)pg/L vs(1947.2±l319.5)pz-/L;eTnI:(0.9±0.5)ng/L vs(5.1±4.4)ng/L;血乳酸:(2-4±1.3)mmol/Lvs(7.1±4.5)mmol/L;APACHEⅡ评分:10.4±2.8vs22.1±8.81各项指标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BNP、eTnI、血乳酸和APACHEll评分可反映脓毒症休克患者心肌顿抑的严重程度,预测患者预后.进一步可据此建立相关的脓毒症休克患者心肌顿抑严重程度评估系统。  相似文献   

14.
前S1抗原在CHB检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验证前S1抗原在HBV组合检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门诊同步检测HBVDNA、HBVM、ALT/AST的288份血清,应用ELISA方法检测前s1抗原。结果288份血清中男175份,女113份,中位年龄36.89岁,均为CHB。其中pre-S1Ag(+)197份(68.4%),HBVDNA〉5.0E+2copy/ml 161份(55.9%),eAg(+)71份(24.6%),eAg(-)186份(64.58%),ALT/AST〉42/50u/ml、ALT〉40u/ml64份(22.2%,AST〉50u/Inl60份(20.8%)。分P.S1Ag(+)和P—S1Ag(-)两组,在P—S1Ag(+)组中HBVDNA〉界值124例占62.9%,HBeAg阴性118份占59.8%占优势:分析HBVDNA阳性率和病毒血症水平P—S1Ag(+)和P-s1Ag(-)在低于界值时各为35.2%和63.6%,在低于10^3 copy/ml时各为56.9%和81.7%,在10^5-10^8copy/ml时各为33%和1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S1Ag阳性在慢性乙肝中eAg阴性预疗病毒复制,协助诊断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蓝光照射+菌栀黄+游泳综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收住的新生儿黄疸患者64例,依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保温、抗感染以及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蓝光照射+茵栀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辅以游泳(15min/次,3次,d)。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末梢血胆红素浓度为(191.4±13.8)u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246.2±16.6)umol/l(P〈0.05);黄疸消退时间为(4.4±1.7)d,明显早于对照组(7.6±1.9)d(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采用基础治疗+蓝光照射+菌栀黄+游泳综合治疗新生儿黄疸,取得满意疗效,患儿末梢血胆红素下降明显,黄疸消退迅速,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异位妊娠并失血性休克的诊治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12例异位妊娠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12例异位妊娠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l例(8.33%)为腹腔妊娠;1例(8.33%)为宫颈妊娠,8例(66.67%)为输卵管妊娠破裂,2例(16.67%)为输卵管妊娠流产。入院后2h内均进行开腹手术治疗,经过抢救全部脱离生命危险,无并发症。术后复查B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为阴性,术后l周B超检查无包块。结论对异位妊娠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积极有效地治疗和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三联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85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42例,给予奥美拉唑(20mg,2次/d)+左氧氟沙星(200mg,2次/d)+阿莫西林(1000mg,2次/d),疗程l周;对照组43例,给予奥美拉唑(20mg,2次/d)+甲硝唑(400mg,2次/d)+阿莫西林(1000mg,2次/d),疗程1周。停药4周后复查胃镜,观察Hp根除率、溃疡有效率,并观察症状缓解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为88.1%(37/42),对照组为62.8%(27/43)(χ^2=7.314,P〈0.叭);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缓解率、溃疡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2.9%和88.4%、85.7%和72.1%、14.3%和2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是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急性胆管炎的手术时机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31例老年重症急性胆管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手术治疗26例,死亡4例;非手术治疗5例,死亡4例。15例休克患者早期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13例(86.7%)休克纠正;6例休克患者未用地塞米松,3例(50%)缓解。结论:老年重症急性胆管炎首选手术治疗,对休克患者,应先给予适当保守治疗,休克好转后手术。早期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樊光华  刘展 《江西医药》2005,40(11):703-70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PGI—NHL)的预后相关因素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诊的47例PGI—NHL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类型、治疗方式;按上述变量分组,分别统计其3年及5年生存率,探讨各变量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所有病例均随访5年以上,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5.3%(26/47)、42.6%(20/47);(2)3年和5年生存牢:Ⅰ、Ⅱ期患者为65.7%(23/35)、51.4%(18/35),Ⅲ、Ⅳ期患者为25.0%(3/12)、16.7%(2/12)(P〈0.01)。肿块直径≤10cm者为80.0%(20/25)、64.0%(16/25),肿块直径〉10cm者为27.3%(6/22)、18.2%(4/22),(P〈0.01)。低度恶性者为82.4%(14/17)、64.7%(11/17),中/高度恶性者为40.0%(12/30)、30.0%(9/30),(P〈0.05)。B细胞型PGI—NHL为63.2%(24/38)、52.6%(20/38)。而T细胞型PGI—NHL为22.2%(2/9)、0.0%(0/9),(P〈0.01)。血清乳酸脱氢酶(Serumlactate dehydrogenase,LDH)≤5001U/L者为70.0%(21/30)、56.7%(17/30),LDH〉5001U/L者为29.4%(5/17)、17.6%(3/17),(P〈0.01)。手术+化疗组为71.0%(22/31)、58.1%(18/31),单纯手术组为25、0%(4/16)、12.5%(2/16),(P〈0.01)。结论 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病理免疫表型、血清乳酸脱氢酶高低、治疗措施为影响PGI—NHL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 患者,女,14岁。因突发右下腹疼痛1d入院。患者于1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疼痛,为持续性钝痛,无恶心及呕吐,无发热,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在当地行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无效,遂入我院求治,门诊以“急性阑尾炎”收入科。体格检查:T36.5℃,P72bpm,R18bpm,BP90/60mmHg,急性病容,心肺检查无异常,腹平坦,全腹轻度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听诊肠鸣音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