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患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一般来说,体温在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等度热,39.1℃~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发热系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及散热中枢相对平衡关系发生障碍所致。发热有急性与慢性之分。凡发热在2周以内者为急性发热。2周以上者为慢性发热。对待小儿发热重在护理,必要时才用药。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对临床治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2.
<正>体温过高,又称发热。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上肢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分为低热、中等热、高热、超高热。人体最高耐受热约为40.6~41.4℃,高达43℃,则很少存活。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肠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 h常导致休克及严重并发症。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全身状况、文化程度,对高热知识的了解程度,评估发热的原因,排除影响体  相似文献   

3.
小儿高热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小儿的体温有个体差异,并随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有一定范围的波动。一般24h内,以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5-7时最高。小儿患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一般来说,体温在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等度热,39.1℃-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发热系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及散热中枢相对平衡关系发生障碍所致。发热有急性与慢性之分。  相似文献   

4.
赖氨匹林儿童退热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是儿科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它既可见于小儿的常见病,又可见于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0℃~37.0℃,37.1℃~38.0℃为低热,38.1℃~39.0℃为中等发热,39.1℃~41.0℃为高热,41.0℃以上为超高热。持续高热将引起机体调节功能紊乱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除了明确病因对症治疗外,对高热患儿应采取积极的降温措施。我科自2005年1~12月应用赖氨匹林治疗各种疾患引起的发热5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第一部分诊断学基础一、生命体征监测二、常见症状识别  感染性发热占发热病因的50%~60%,主要是细菌感染,其次是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感染。①低热:体温在37.338℃;②中等热度:体温在38.139℃;③高热:体温在39.141℃;④超高热:体温超过41℃。  相似文献   

6.
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又称发热(pyrexia),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AOVD)后发热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456例ACVD合并体温变化l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6例中发热150例为32.89%,其中:感染性发热112例,中枢热20例,吸收热18例。结论AGVD发病后发热极为多见,可使患者的预后明显变差。针对急性脑血管病后发热的原因及特点采取不同护理干预:针对感染性发热,应健全预防医院感染的制度和措施.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针对中枢性高热,应早期发现及时评估,结合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物理及药物降温方法;吸收热多为生理性变化,体温超过385℃应给予适当的物理降温。  相似文献   

8.
杨从林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154-155
发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是许多疾病的伴随症状。由于小儿新陈代谢较高,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所以体温比成人略高。一般小儿正常肛温为36.9~37.5℃,比口温约高0.5℃,而腋温比口温低0.5℃。小儿发热是婴幼儿常见症状,常南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胃肠炎、惊风及出疹性疾病所致,病程长短,病情轻重不一,有部分呈长期低热,缠绵难愈的特点,病情持续数天或者数月,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我院2009年1月至今,应用儿童回春颗粒治疗小儿发热性疾病20例,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发热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小儿时期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一般在36 0 ℃~ 37 0 ℃之间.临床上根据体温的高低可分为:低热:<38 ℃;中热:38 ℃~39 ℃;高热:39 ℃~41 ℃;超高热:> 41℃[1].体温的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对立统一,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大脑皮层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并保持产热和散热的功能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0.
第2讲发热     
发热是急诊常见的症状,各科疾病经常出现的一种临床表现,指体温超出正常界限值。一般正常成年人口腔(舌下)温度波动于36.7~37.7℃,腋窝温度36—37.4℃,肛温(直肠温度)36.9—37.9℃,但也存在个体差异。发热分低热(37℃≤体温〈38℃)、中度热(38℃≤体温〈39℃)、高热(39℃≤体温〈40℃)和过高热(体温≥40℃)。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大致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  相似文献   

11.
李晓庆 《四川医学》2005,26(12):1511-1511
患者,男,14岁,农村青年。因发热9d,颜面浮肿6d,尿血2d入院。入院前9d感冒后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8.5℃~40.2℃,热型无规律。入当地医院诊治,考虑上呼吸道感染,予以青霉素抗感染治疗,体温仍居高不下。约6d前出现颜面浮肿,尿量无减少,近2d出现血尿,为洗肉水样,精神食欲欠佳。查体:体温36.5℃,  相似文献   

12.
对32例脊髓空洞症术后发热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术后体温最高超过38.5℃者占34%,38~38.4℃者占41%,38℃以下者仅占25%。除1例切口感染外,均Ⅰ期愈合。提示:该手术有其特殊性,发热的原因除吸收热外,系由于手术操作中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刺激引起发热。护理中应密切观察术后人的体温变化,消除患者对术后感染的担心,并积极对因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3.
问题解答     
[中枢性发热有哪些特点?] 中枢性发热是由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导致产热和散热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常见于缺氧性脑病、中毒性脑病、脑出血(尤其是血液进入脑室或原发性脑室出血)、脑软化等。中枢性发热的特点:①脑部有弥漫性损害,丘脑下部受到破坏。②无感染的证据。③突然出现发热。④常为高热,体温可呈直线上升,达40~41℃,出现体温危象。⑤躯干温度虽然高,但肢体温度不高。两侧皮肤温度不对称(相差超过0.5℃)。⑥虽然高热,但中毒症状不明显,不伴有寒颤。⑦体温高,但无汗(交感神经受抑制),皮肤干燥,心率、脉搏不快,很  相似文献   

14.
发热既体温升高,小儿时期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短暂的体温波动,全身情况良好,无自觉症状可不认为病态。临床按体温高低为(腋下)低热〈38℃,中度发热38~39℃,高热39~41℃,而对于发热在用药之前的紧急措施,即物理降温。  相似文献   

15.
发热待查患者2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发热待查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疑难病症。各系统都有以发热为早期症状或主要症状的疾病,有时为唯一症状,病因的确定有时相当困难,部分患者在体温恢复正常时仍未找到确切的病因。1961年Petersdoff等提出发热待查的诊断标准是:发热热程〉3周,体温高于38.3℃,在住院1周后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与常规实验室检查而病因不明者。国内学者则对标准稍加修改,  相似文献   

16.
<正>颅脑外伤引起的中枢性高热是脑外科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损伤脑干或下丘脑,直接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紊乱,或是由于脑外伤导致脑出血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其发热特点主要有:(1)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呈稽留热,可持续数天无寒战。(2)体温分布不均匀,四肢温度不高,而头部、颈部及躯干体温极高。(3)皮肤干燥无汗,四肢厥冷。(4)单纯使用药物降温效果不理想,物理降温有一定疗效。(5)体温易随外界温  相似文献   

17.
正1、发热的分度根据体温的高低不同,将发热分为如下四度:(1)低热:温度为37.3-38℃(2)中等热:温度为38.1-39℃(3)高热:温度为39.1-41℃(4)超高热:温度为41℃以上2、发热的临床过程与特点、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自发病起可分为前驱期、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1)前驱期:根据发热病因的不同,此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表现各异,多数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四肢酸痛和食欲不振等。(2)体温上升期:有骤升和渐升之别,体温骤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41岁。因寒颤、高热1个月,加重伴右下肢肿痛1周,于2003年4月5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受凉后出现发冷、发热,最高体温39.5℃,在某医院用左氧氟沙星4d后热退,2d后再次发热,伴明显寒颤及胸闷、憋气,无咳嗽、胸痛等。患者间断就医,对症予以退热药及中药治疗,体温可短时下降,  相似文献   

19.
感染是急性白血病(AL)常见症状之一,也是AL最常见死亡原因之一,当合并败血症时,其症状复杂多变,也极为凶险。本文报告AL并败血症4例,分析讨论如下:临床资料临床资料见附表:讨论1感染特点1.1发热是本病最常见症状,病初可能仅是低热,但当严重感染或败血症时,体温逐渐上升,可达39℃以上,甚至持续高热不退,本组体温均达39.8~41℃。AL发生感染的机制:(1)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缺陷。(2)免疫缺陷。(3)皮肤粘膜屏障破坏更有利于病原体的入侵。(4)院内成染[1,2]1.2白细胞总数本组查白细胞16次,5次白细胞1~3.…  相似文献   

20.
第2讲发热     
发热是急诊常见的症状,各科疾病经常出现的一种临床表现,指体温超出正常界限值.一般正常成年人口腔(舌下)温度波动于36.7~37.7℃,腋窝温度 36~37.4℃,肛温(直肠温度)36.9~37.9℃,但也存在个体差异.发热分低热(37℃≤体温<38℃)、中度热(38℃≤体温<39℃)、高热(39℃≤体温<40℃)和过高热(体温≥40℃).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大致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