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豚鼠感染布氏菌后睾丸病理形态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实验选用了羊种布氏菌16M(强毒菌)和牛种布氏菌BA19(弱毒)对豚鼠进行了实验性感染。观察豚鼠在感染过程中睾丸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1 材料和方法1.1 实验组 选用体重350~450g5~8个月龄健康雄性豚鼠。分为两个实验组(即16M组和BA19组),分别  相似文献   

2.
布氏菌所致人及豚鼠布氏菌病(简称布病),对肾上腺皮质及甲状腺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已见报道。为揭示布病对机体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本文对布氏菌感染豚鼠(雄性)性腺系统的功能状态进行了观察。1 材料及方法1.1 试验动物 选用重350~450g(5~8月龄)健康雄性豚鼠72只,由长春生物制品所动物室提供。1.2 布氏菌株 本所实验室冻干保存的羊种菌16M(批号92,1)、牛种菌BA19(批号92,1)标准菌株。均经1‰的三胜黄素凝集试验检查无变异。  相似文献   

3.
布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国内外学者对布病的病理组织学和发病机理作了许多研究。但还没有揭示全部病变及其发病机理,尤其是人和动物布病的甲状腺病变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导。本文为此在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的研究基础上从光镜和电镜的水平对实验性豚鼠布病甲状腺的病变进行了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外在鼠疫防治和科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病理学的角度研究报道甚少。本文对实验性豚鼠进行了病理组织学观察,以便为鼠疫临床诊断和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组 用鼠疫菌610株攻毒豚鼠。豚鼠体重250g,雌性5只,雄性6只,分为3组。分别为100个菌、1000个菌、10000个菌,皮下接种。  相似文献   

5.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布鲁氏菌进入人体后引起病人全身脏器的损害,肝脏是其最常侵犯的器官之一,是造成患者肝硬化、肝腹水的重要原因。但是有关布鲁氏菌侵袭人或动物后,体内超微病理方面的研究与观察甚少。为了观察和研究本病的病理学,探讨布鲁氏菌对病体的损害机理,我们进行了实验性豚鼠布鲁氏菌病的系列超微病理观察研究,本研究主要对正常豚鼠与实验豚鼠的肝脏超微结构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且材料:(1)体重2509~3009的健康豚鼠购自新疆医学实验动物中心。(2)…  相似文献   

6.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布鲁氏菌进入人体后引起病人全身脏器的损害,肝脏是其最常侵犯的器官之一,是造成患者肝硬化、肝腹水的重要原因.但是有关布鲁氏菌侵袭人或动物后,体内超微病理方面的研究与观察甚少.为了观察和研究本病的病理学,探讨布鲁氏菌对病体的损害机理,我们进行了实验性豚鼠布鲁氏菌病的系列超微病理观察研究,本研究主要对正常豚鼠与实验豚鼠的肝脏超微结构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人和动物布氏菌病主要依靠血清学方法诊断,尽管目前已有许多敏感、特异的血清学方法用于布病的诊断,但对于如何区分感染和免疫机体,对许多布病工作者来说仍是一个难题,至今尚未有一个理想的方法。本文观察了牛种BA-19菌苗株和16M羊种菌感染豚鼠后血清抗体水平的变化,以便为今后鉴别布氏菌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提供依据。1材料和方法1.1试验动物 选用重350~450g(5~8月龄)健康豚鼠52只,由长春生物制品所动物室提供。1.2布氏菌株 本所实验室冻干保存的牛种菌BA-19菌苗株(批号92.1)和16M羊种菌…  相似文献   

8.
结核菌株用豚鼠做毒力测定时,脾内活菌数对数值和毒力根指数两项观察指标对区分弱毒菌株高度符合。对北京地区111株未经治疗、新分离的结核菌株的毒力测定结果证实,弱毒力株占8.1%,其余91.9%为强毒力和中等毒力株。  相似文献   

9.
布鲁氏菌病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疫苗免疫是防控布氏菌病(简称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对人群使用疫苗免疫一直存有争议,世界上主要是俄罗斯(前苏联)和中国使用19-BA疫苗和104M疫苗对布病高危人群进行免疫.对于动物布病,早期曾使用灭活疫苗进行免疫,目前主要使用S19,Rev.1,RB51,S2和M5等弱毒活疫苗,其中Rev.1和S19是预防小反刍动物和奶牛布病最有效的疫苗,其它疫苗的使用也比较广泛.初步研究表明基因工程疫苗等新型布病疫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尚未被官方认可用于人和动物的布病免疫.特对人布病疫苗和动物布病疫苗进行介绍,并对基因工程疫苗以及其它新型布病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自治区近年内检出布鲁氏菌的毒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严重流行区,经多年防治,疫情在80年代后有所控制。但是在90年代后,部分地区又出现流行势头。为研究90年代内蒙古布病流行特点,1992-1998年间在呼伦贝尔盟、锡林郭勒盟布病活跃旗县检出菌126株,选出有代表性的16株进行了毒力测定。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 近7年在内蒙古疫情活跃地区检出菌中选出16株菌。占1992-1998年总检出菌的12.2%。1.2 测毒方法 按常规豚鼠脾脏活菌数法,每克脾含菌100万以上为强毒菌,100万以下为弱毒苗。1.3 …  相似文献   

11.
人蚤传播鼠疫媒介效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学者对人蚤(Pulex irritans)与鼠疫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笔者1995年用感染鼠疫菌的人蚤集群叮咬豚鼠,同样染疫死亡,说明人蚤有较强的传疫能力。本文对该蚤的媒介效能进行了系统研究。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实验蚤 采自大理市海东乡室内鸡窝中,人血饲养。1.1.2 实验动物 豚鼠由本所动物饲养室提供,体重约200g。1.1.3 实验菌株 1985年分离自瑞丽市黄胸鼠的1352株,属家鼠型强毒株。1.1.4 实验环境 在全自动恒温室内试验,温度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鼠疫耶尔森菌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分离的鼠疫耶尔森菌(简称鼠疫菌)对小鼠和豚鼠的毒力。方法选取2005年分离的鼠疫菌株(200501、200502、200507、200511、200512)、1972年分离的鼠疫菌株(7220)、1994年分离的鼠疫菌株(9401).腹股沟皮下注射法接种小鼠和豚鼠,动物死亡后常规解剖取肝、脾等脏器做细菌培养,计算每株鼠疫菌对小鼠和豚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及LD_(50)的95%可信区间,比较各菌毒力的强弱。结果7220株和2005年分离的5株鼠疫菌毒力强,小鼠LD_(50)介于21.72~113.59个菌;9401株毒力相对较弱,LD_(50)为1809.88个菌。7株菌对豚鼠均有较强的毒力,LD_(50)介于3.35×10~2~6.64×10~4个菌。结论7株鼠疫菌属于鄂尔多斯高原型强毒鼠疫菌,对小鼠和豚鼠均有较强的毒力。  相似文献   

13.
从青海、吉林分离的148株强毒和中等毒力的鼠疫菌株中,用氯化血红素法选育了一株弱毒鼠疫菌061株。其生物学特性、残余毒力、遗传稳定性、对实验动物的组织病理改变及免疫力等均达到作为活菌苗的技术要求。最小免疫剂量的保护效果与通用的EV株相似;最大攻击剂量的保护效果明显优于EV株,可保护毒菌141株10亿活菌的攻击;免疫持续时间可维持3~6个月;加强免疫后,可保护毒株50亿活菌的攻击。用061菌株和EV株按常规免疫豚鼠,其抗体水平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其菌悬液的F1抗原含量061株为18.55ug/ml,比EV株11.29μg/ml高30%以上。作者认为可作为鼠疫活菌苗,用于人类鼠疫的预防。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用了二个不同种,不同毒力的布鲁氏菌(简称为布氏菌),即牛种BA19(弱毒菌)和羊种16M(强毒菌)对豚鼠进行了实验性感染。观察其下丘脑、垂体及肾上腺皮质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出现  相似文献   

15.
布鲁氏菌病自然感染与菌苗免疫鉴别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防制动物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成功地研制出了布鲁氏菌(以下简称布氏菌)羊种M_5弱毒疫苗和猪种S_2弱毒疫菌等,并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对牛、羊、猪、鹿等动物布病的防制起了具大的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布氏菌自然感染和菌苗免疫的鉴别,因为人畜应用活菌苗以后所产生的各种血清学反应和自然感染所产生的各种血清学反应极其相似。鉴别诊断不仅关系着布病的防治工作,同时对流行病学调查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布病防治领域的难题之一。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为解决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在建立不同种类的检测方法,分析布氏菌免疫和感染的机体体液中的不同类型免疫球蛋白抗体出现的时间、在数量上的差别和动态上的关系,以及制备和纯化各种布氏菌的抗原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慢性期布氏菌病多累及全身各系统和多个脏器。而慢性期布病患者(男性),多有性功能低下的症状。有的学者认为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可能参与布病的发病机理,有关报道甚少,作者以豚鼠(雄性)做动物模型,攻击布氏菌强毒株(16M)和弱毒株(19Ba)6个月后,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豚鼠血清中FSH、LH、T、E_2这四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以探讨慢性期布病性功能低下与性轴功能状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布氏菌对新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为了解布氏菌对近年来问世的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强力霉素及妥布霉素的敏感性,作者进行了布氏菌抑菌效果的试验观察,并与链霉素、四环素、利福平、庆大霉素等抑菌效果做了对比,现将试验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培养基选用胰蛋白 琼脂培养基,由全国鼠疫布氏菌病防治基地布病室提供。1.2 实验菌株实验布氏菌为羊、牛、猪3种代表性菌株,分别是16M、544A和1330S,由全国鼠疫布氏菌病防治基地布病室提供。1.3 抗生素纸片实验选用新抗生素头孢曲松钠(CRO)、阿奇霉素(AM)、妥布霉素(TM)、强力霉…  相似文献   

18.
实验性肠阿米巴病及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实验性肠阿米巴病及病理学研究的文献较多,经实验证明,豚鼠及大鼠盲肠接种阿米巴后,感染率高,易发生肠壁溃疡,常用作复制本病的动物模型。目前已知实验动物的易感性与遗传、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及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并受到实验动物体内已感染的种属阿米巴的影响。不同的培养方法可影响接种虫株的毒力,以对数生长期的滋养体毒力最强;通常应用经胃肠道灌注或盲肠内接种等方法造成实验动物的感染。动物模型的肠壁病变与人类急性期的病变相同,好发于回盲肠交界处,肉眼可见肠壁出现灶状充血、出血、渗出及粘连和大小不等的溃疡;光镜观察可根据肠壁的非特异性炎症以及溃疡累及的深度,进行病变的分级计分。现有的电镜观察已发现是阿米巴主动地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通过释放毒素及酶的作用,导致宿主细胞变性坏死脱落。阿米巴再由伪足的机械性运动侵入组织中,应用扫描电镜观察还可了解病变的范围及立体结构的改变。目前已有少数学者应用抗阿米巴抗体进行了部分免疫病理学的研究,证实了抗阿米巴抗体与组织中的阿米巴特异性结合后显色,可较常用的HE及PAS染色法等查见更多的滋养体,明显地提高了检出率。应用动物模型进行本病的病理学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阿米巴的入侵部位、方式及致病机理,为防治本病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报道:在健康人群和急性菌痢患者粪便中各分离10株痢疾菌,先将其置半固体培养基内常规保存,然后用豚鼠作结膜毒性实验。将两组菌株转种于双糖斜面,置37℃培养20~24小时,制成10亿/毫升菌液,用微量加样器分别吸取两组菌液,滴入豚鼠右眼0.02毫升,  相似文献   

20.
非典型鼠疫耶尔森氏菌及其流行病学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抗生素疫血清,鼠疫噬菌体,抗鼠疫噬体血清及吖啶黄的人工培养基对鼠疫强毒菌株诱变,获得了9株非典型鼠疫菌株,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采用部分非典型鼠疫菌株做了动物(豚鼠)试验,通过动物模型对带菌时间,部位及突变和返祖过程进行了研究。本文建立了诱变方法及非典型鼠疫菌的检测方法,提出了非典型鼠疫菌的流行病学意义和鼠疫监测对策以及以非典型鼠疫菌作为一种形式在自然界长期保存循环的可能性,并为根除鼠疫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