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4 毫秒
1.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体会.方法 对156例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开瓣血肿清除术、脑室钻孔引流术.结果 保守治疗62例,其中30例痊愈,11例自理,10例生活部分自理,11例死亡;开瓣血肿清除75例,其中24例痊愈,18例生活能自理,15例生活部分自理,18例死亡;脑室钻孔引流术19例,其中8例痊愈,5例生活能自理,3例生活部分自理,3例死亡.结论 对高血压脑出血选择正确、恰当的治疗方法,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田昵军  姜武 《海南医学》2014,(19):2893-2895
目的比较血肿量大于30 ml且形态不规则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单管钻孔引流术与双管钻孔引流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54例采用单管钻孔引流治疗(单管组),56例采用双管钻孔引流治疗(双管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血肿清除率、治疗前后格拉斯哥评分(GCS)和存活患者近远期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GCS评分[(7.0±1.8)分vs(7.2±2.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2),治疗后双管组的GCS评分高于单管组[(10.2±2.0)分vs(8.4±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双管组患者的存活近远期疗效明显高于单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管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单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肿量大于30 ml且形态不规则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双管钻孔引流术治疗效果优于单管钻孔引流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钻孔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最佳适应症.方法 将74例有手术指征的(基底节区≥30ml,丘脑≥10ml,小脑≥10ml,皮层下≥30ml,额叶颞叶≥20ml)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分别分两组:1组35例,出血量达手术指征不伴有大脑半球脑水肿行钻孔引流术;2组39例,出血量这手术指征,伴有大脑半球脑水肿行开颅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术.手术前后GCS评分对比.术后半年观察疗效.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达手术标准,不伴有大脑半球脑水肿行钻孔引流术.术后GCS评分与术前对比不下降,术后半年病人恢复良好(穿刺后再出血1例除外).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选手术标准,伴有大脑半球脑水肿行开颅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GCS评分大部分不下降,术后半年病人恢复可.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达手术标准,不伴有大脑半球脑水肿,最好行钻孔颅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达手术标准,伴有大脑半球脑水肿,最好行开颅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钻孔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最佳适应症。方法将74例有手术指征的(基底节区≥30ml,丘脑≥10ml,小脑≥10ml,皮层下≥30ml,额叶颞叶≥20ml)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分别分两组:1组35例,出血量达手术指征不伴有大脑半球脑水肿行钻孔引流术;2组39例,出血量达手术指征,伴有大脑半球脑水肿行开颅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术。手术前后GCS评分对比。术后半年观察疗效。结果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达手术标准,不伴有大脑半球脑水肿行钻孔引流术。术后GCS评分与术前对比不下降,术后半年病人恢复良好(穿刺后再出血1例除外)。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达手术标准,伴有大脑半球脑水肿行开颅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GCS评分大部分不下降,术后半年病人恢复可。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达手术标准,不伴有大脑半球脑水肿,最好行钻孔颅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达手术标准,伴有大脑半球脑水肿,最好行开颅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适宜的手术方式,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138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血肿大小及出血部位等将138例患者分成3组,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组46例,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组48例,小骨窗显微手术44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的致残率及临床死亡率。结果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的致残率为26.09%,临床死亡率为17.39%;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组的致残率为27.08%,临床死亡率为20.83%;小骨窗显微手术的致残率为25%。临床死亡率为18.18%,三组患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要根据血肿大小、出血部位等基本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选择最适宜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高扬 《中外医疗》2014,(13):73+75-73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式适应症。方法该科自2006年8月—2012年12月对18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实行了三种手术治疗方式(额颞顶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结果额颞顶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较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相比而言,死亡率、致残率均高结论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应根据具体患者年龄、身体状况、意识障碍程度、颅内出血量、出血部位等多方面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常规骨瓣开颅术组、锁孔血肿清除术组和微创钻孔血肿引流术组,每组患者10例,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常规骨瓣开颅术组10例患者中,4例死亡,死亡率为40.0%;锁孔血肿清除术组10例患者中,2例死亡,死亡率为20.0%;微创钻孔血肿引流术组10例患者中,1例死亡,死亡率为10.0%。共生存23例,出院时均神志清楚,偏瘫有不同程度恢复。随访1~6 a扶杖行走、生活自理11例(47.8%),需人扶持12例(52.2%)。微创钻孔血肿引流术组和锁孔血肿清除术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骨瓣开颅术组。结论中度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优于常规开颅手术,值得进一步推广。但对于脑疝患者和大脑中线移位5 mm,严重脑水肿者还是以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为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合适手术方法,评估各个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共131例,其中大骨瓣组64例常规开颅手术显微镜下清除血肿,锥颅组67例,根据头CT选择血肿最大层面进行锥颅穿刺抽吸,尿激酶冲洗引流血肿。结果 锥颅组手术时间大为缩短为(0.5±0.2)h,术后GCS评分锥颅组平均12.46,开颅组平均10.24,再出血率锥颅组9/67(13.43%),开颅组8/64(12.50%),预后GOS评分锥颅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高于开颅组,植物生存及死亡率低于开颅组,两组致残率接近。结论 早期锥颅穿刺抽吸引流术微创、操作简便、短时、安全有效,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研究微创钻孔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0年5月—2014年8月期间该院所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钻孔引流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颅内血肿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3 d颅内血肿量(16.27±5.42)mL和5 d颅内血肿量(11.63±3.55)mL均明显降低,术后2周NIHSS评分(1.24±0.75)分明显降低,术后6个月ADL评分(82.63±13.65)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微创钻孔引流术对患者创伤较小,对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起到进一步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影响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本研究选择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钻孔组)80例,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患者80例.钻孔组采用钻孔引流术,开颅组采用开颅术.结果 手术前钻孔组轻型、中型、重型各组与开颅组对应各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2组的轻型、中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566,t=10.8636,P<0.05),重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67,P=0.9224);手术后2组不同出血量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钻孔组<40 mL、40~60 mL与开颅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9985,t=6.8995,P<0.05);术后2组患者的再出血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290,P=0.0141);钻孔组的手术时间以及首次血肿清除量与开颅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7718,t=2.4349,P<0.05).结论 影响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因素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出血量、钻孔引流术首次血肿清除量小,再出血率高,并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小,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引流治疗特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疗效。方法选择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第六人民医院2003年2月~2012年1月特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152例,在CT确诊后30min内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穿刺引流。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愈、好转141例,占92.7%,死亡11例,占7.3%。86例(56.6%)引流减压满意,避免了开颅手术;66例(43.4%)获得暂时减压,为开颅手术赢得时间。结论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早期引流治疗特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具有微创、快速、安全、有效等特点,可有效降低颅内压,减少开颅率,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王星  蔡洪 《四川医学》2011,32(11):1728-1730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32例儿童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入院时情况,非手术治疗13例,其后1例转为钻孔引流,1例转为开颅治疗,均全部治愈;手术治疗19例,其中钻孔引流6例,开颅治疗13例,除1例死亡外,其余均治愈。病死率占全组的3.1%。结论儿童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有其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钙配合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我院神经外科采用阿托伐他汀钙配合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的4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预后及随访结果。男33例、女9例,年龄为38~82岁,平均年龄为(70.0±5.8)岁。42例患者均有头痛、头晕症状,36例有不同程度肢体肌力障碍。结果 42例患者中36例为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6例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所有患者的头痛、头晕症状和肌力障碍术后24 h内均改善,1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41例完全治愈,其中22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复查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示血肿完全消失,19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复查头颅CT示血肿完全消失;1例(2.38%)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因心房颤动口服华法林,术后1个月时复查头颅CT提示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在随访过程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死亡。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配合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确实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覃川  晏怡  陈勇  谢惠 《重庆医学》2012,41(13):1257-1259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淬吸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行微创血肿淬吸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共2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巨大量血肿组行微创血肿淬吸术疗效为优、良的百分率[3(7.3%)、7(17.1%)]低于开颅血肿清除术[11(23.4%)、18(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等量血肿患者(30~60mL)选择微创血肿淬吸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均可,巨大量血肿患者(>60~90mL)以选择开颅血肿清除术为佳。  相似文献   

15.
刘辉 《中国现代医生》2014,(29):118-119
目的:探讨脑室内出血应用微创脑室外引流及开颅脑室内血肿清除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方法应用历史对照(historical control trials,HCT)的统计学方法,分析2008年后应用微创钻孔治疗脑室内出血的21例病例与2008年前应用开颅血肿清除脑室血肿清除术的21例在病程、手术后并发症、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微创钻孔治疗脑室内出血比开颅手术后的病死率低,微创组患者预后更佳且治疗时间短,方法简单易行。结论微创组与开颅组比较虽梗阻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无差异,但是微创组预后(ADL)更佳,病程更短,且微创治疗的方法简单,手术及时甚至在急诊就可以完成,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及治疗方案。方法方便选取并回顾性分析该科从2009年5月—2015年5收治的10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100例患者行钻孔冲洗引流术,或者小骨窗开颅清除术。结果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9例患者出现血肿残留,残留量为10~30 mL,2例钻孔引流术后出现硬膜下血肿,再次行钻孔冲洗引流术后血肿消失,硬膜下血肿出现机化及分隔的14例,钻孔引流后效果不佳,改为小骨窗开颅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术后效果良好。随访半年到两年,复发8例。结论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清除手术的时机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本组男46例,女34例。采用(1)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2)小骨窗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3)骨瓣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4)颅骨钻孔血肿引流术;(5)单纯脑室外引流术。结果8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死亡23例(占28.75%),存活57例(占71.2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尽早争取手术时间,早期手术可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术后患者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内诊治的103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调查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血肿部位和血肿量以及CT检查,探讨了钻孔冲洗引流及开颅清除血肿的疗效.结果该组病例50岁以上占67.0%,中位病程4.5周,头痛、恶心、呕吐以及视乳头水肿仍是最常见表现.头颅CT检查提示大多数慢性硬脑膜血肿的CT密度较低,和引流的液态血性液体相一致.92例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方法,其中85例愈合过程平稳,另7例予以再次钻孔引流或开颅清除血肿;其余11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9例恢复平稳,另2例遗有轻偏瘫和不完全性运动失语.结论经颅钻孔冲洗引流被认为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部分液化不佳的多房分隔型血肿仍需要开颅清除血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诊疗方法。方法根据出血量和出血部位以及临床表现,采用开颅清除血肿术和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对1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结果使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以后,此130例患者中恢复工作能力的有15例,生活能够自理的54例,需要照顾患者有29例,死亡的23例。结论对于出血量较大和临床表现较重以及部位靠近内囊外侧者宜采用传统额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如果出血量在30mL以下,临床表现比较轻,宜采用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对于原发性脑室出血则以额角钻孔脑室外引流术较为合适。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于术后患者病情的恢复和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