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正>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及生活质量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1-3]。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4-7]。单纯评估狭窄动脉形态学(如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分级、狭窄处斑块性质和狭窄后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不能全面反映颅内狭窄动脉对脑灌注的影响,也不能准确预测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因此对ICAS进行综合评估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医疗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青年人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6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8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分为轻度神经功能损伤组、中度神经功能损伤组和重度神经功能损伤组;根据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分为正常内膜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颈动脉狭窄组;参照14天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短期预后良好组和短期预后不良组。比较各组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结果,探究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青年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随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而增加;中度、重度神经功能损伤组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高于轻度神经功能损伤组患者(P<0.05);同型半胱氨酸是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OR=34.194,95%CI:8.184~142.876)和短期不良预后(OR=388.547,95%CI:50.271~3 003.108)的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预测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12(95%CI:0.616~0.807),其与白细胞联合预测时曲线下面积为0.831(95%CI:0.745~0.916)。[结论]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新疆地区青年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对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短期不良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多发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症(CAA)及斑块是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重要高危因素[1].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AP)的干预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一、二级预防均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探讨辛伐他汀联合马来酸罗格列酮片(文迪雅)治疗CAAP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我院诊疗的105例CAAP病人,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患有程度不等的CAA或(和)颈动脉斑块.其中,男62例,女43例,年龄42~ 70[平均(53.9±11.7)]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入选EH住院患者404例,根据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为非缺血性脑卒中组(n=230)与缺血性脑卒中组(n=174).对两组的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类型进行比较.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 缺...  相似文献   

5.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发现的粥样斑块情况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6年-2007年我院77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梗死组)、83例非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及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量、性质、颈动脉内径及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8.0%),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8%),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6.2%).斑块部位与缺血性脑卒中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两组年龄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有密切关系,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对早期预测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率(NLR)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5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计算NLR,根据NLR分为三组,将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以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LR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5例患者,具有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LR明显高于稳定性斑块的患者[3.8(2.56,5.54)比2.05(1.65,2.56),U=328,P <0.01];处于NLR最高分位组的患者存在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风险是最低分位组的15.335倍(P <0.01),趋势检验有显著性(P <0.01);当将NLR加到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时,预测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效力显著改善。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较高的NLR与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呈正相关,表明NLR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评价,分析斑块性质、形态及其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209例,应用CT血管造影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122例有颈动脉斑块,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86例,稳定斑块组36例,分析斑块性质、形态,观察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相关因素,比较2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时间、分布及狭窄的关系,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与颈动脉斑块等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209例患者中,颈动脉斑块122例,占58.4%。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年龄更高,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比例更多(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易损斑块与冠心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斑块性质、形态和冠心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1概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以及吸烟等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或不良嗜好,正在加重、加快动脉粥样硬化(AS)疾病的发展。研究证实,AS疾病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最大危险因素[1]。脑卒中现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致死性疾病,而AS疾病及其导致的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栓塞,则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致病因素[2]。尸体解剖研究结果显示,颅外颈动脉AS易损斑块发生率达28.4%[3]。颈动脉作为AS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可能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观察47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和47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各项理化指标,并经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血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高于对照组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0.01);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粥样斑块软斑的检出率为29.79%,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粥样斑块软斑的检出率仅为1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若入院时外周血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糖明显升高,责任血管内膜中层增厚,尤其是伴有粥样斑块软斑者,预示着脑卒中有进展可能,临床应高度警惕并作积极的干预和处理。  相似文献   

10.
<正>脑卒中以其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形势不容乐观。脑卒中病理分型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易损斑块情况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1-2]。在临床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效处理便成为预防脑卒中的关键。因此,如何于术前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年龄与颈动脉管腔狭窄及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165例,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100例和非脑卒中组65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其次,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59岁)36例,老年组(60~79岁)98例,高龄组(年龄≥80岁)31例,对3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年龄、高血压、易损斑块及管腔重度狭窄比例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70.6±11.2)岁vs(65.1±12.8)岁,P=0.004;79.0%vs 60.0%,P=0.008;40.0%vs 24.6%,P=0.041;20.0%vs 6.2%,P=0.014]。高龄组管腔重度狭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及老年组(54.8%vs 2.8%和6.1%,P0.01)。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和高龄组稳定斑块及易损斑块检出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1.039,95%CI:1.011~1.068,P=0.005)。年龄是颈动脉重度狭窄及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OR=1.225,95%CI:1.125~1.335,P=0.000;OR=1.035,95%CI:1.005~1.065,P=0.023)。结论年龄增长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非脑卒中患者易损斑块多且管腔重度狭窄比例大。年龄≥60岁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多于年龄≤59岁患者,年龄≥80岁患者管腔重度狭窄比例最高,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性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与血管活性物质及同型半胱氨酸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 ,血管活性物质 [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 1) ]及同型半胱氨酸 (Hcy)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 14 9例高血压患者 ,按有无缺血性脑卒中分为 2组 ,A组 :高血压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组 (74例 )。B组 :单纯高血压病组 (75例 ) ,对上述患者测定血清中NO、ET 1、Hcy值 ,颈动脉超声。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组Hcy、ET 1生成增加 ,NO生成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颈动脉斑块的发生A组较B组明显增多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高Hcy加重了高血压对血管壁的损伤 ,使血管内皮细胞中NO生成减少 ,ET 1生成增加 ,斑块的形成增加 ,从而促进了血管内血栓的形成 ,增加了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是我国人口减寿年数(years of life lost)以及全年龄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增加的前两大原因[1]。血管病变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的主要特征。血管内皮细胞在危险因素作用下发生损伤,导致血小板激活,炎性反应诱发,引发血管病理性重构,继而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破裂和侵蚀,以及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和血管栓塞,导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评价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69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143例,无颈动脉斑块组547例。收集研究对象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糖尿病、吸烟、饮酒、缺乏休闲活动等基本信息,测量血压和腰围,检测TC、LDL-C和空腹血糖,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7.6%。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77.2%vs 62.7%,P0.01);60~64岁、65~69岁以及≥70岁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1.9%、71.3%和73.4%,随着年龄增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增加(χ~2=18.455,P_(趋势)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性别和年龄外,高血压病程[OR=1.19,95%CI:1.05~1.35,P=0.006]、高TC血症(OR=1.43,95%CI:1.14~1.79,P=0.002)和饮酒(OR=1.62,95%CI:1.17~2.23,P=0.003)与颈动脉斑块发生显著相关。颈动脉斑块组与无颈动脉斑块组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vs 12.2%,P=0.240)。调整相关因素的影响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与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无显著相关性(OR=1.09,95%CI:0.80~1.50,P=0.587)。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病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303例NVAF病人,根据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为房颤伴脑卒中组(n=134)和房颤不伴脑卒中组(n=169)。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NVAF病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并进一步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 房颤伴脑卒中组中75.4%的病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非脑卒中组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人比例为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CHA2DS2-VASc评分是NVAF病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联合CHA2DS2-VASc评分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优于CHA2DS2-VASc评分。结论 在老年NVAF病人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联合CHA2DS2...  相似文献   

16.
伍龙  李文华  刘一尔 《内科》2007,2(3):424-426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明确的关系。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卒中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年卒中率可以高达13%,无症状者为1‰~2%,与狭窄粥样斑块稳定性有关[1]。目前,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超声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经头颅MRI证实的首发或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2例,根据诊断分为易损斑块组56例,非易损斑块组96例,并进行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斑块性质、形态,发病后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采用改良的Rankin残障量表(mRS)评估预后,评估各项危险因素,动态观察其入院后7、14、30d时NIHSS评分、mRS评分、梗死灶体积,观察分析患者的脑血管事件。结果与非易损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7、14、30d NIHSS评分及mRS评分所占比例明显增高,大面积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密切相关;NIHSS评分、高敏C反应蛋白、年龄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易损斑块患者病情重、预后不良,动态观察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病情变化程度能够更充分的预测脑卒中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应洁  向波  李霞  杨全  刘丹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14):3342-3346
目的 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血管成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特点,并分析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发生过脑梗死事件分为脑梗死组(35例)和非梗死组(43例),对比两组斑块检出情况、斑块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并分析责任斑块和非责任斑块的差异性。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率高于非脑梗死组,易损斑块数目多于非梗死组,斑块偏心指数与强化程度均高于非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斑块数目、动脉重塑类型和斑块分布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检验结果显示颈动脉狭窄率、斑块偏心指数与强化程度三项指标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脑钠肽(BNP)水平存在正相关性(r=0.613~0.721,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颈动脉狭窄率、斑块偏心指数与强化程度对预测脑梗死发生均有较高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813、0.772、0.854,P<0.05]。两组共鉴定出88个斑块,责任斑块中易损斑块数目多,斑块偏心指数与动脉正向重塑率高,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将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硬斑和软斑的构成比及颈动脉的狭窄率。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病灶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软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程度越重,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0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一时期我院体检者10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超声颈动脉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病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优于病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检查能够敏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情况,早期实施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