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气分析指标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0月于陕西省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在高频振荡通气基础上加用猪肺磷脂注射液。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1、6、12、24 h呼吸频率、心率、舒张压及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 H值〕,观察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u=1.789,P=0.037)。治疗前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12、24 h观察组患儿呼吸频率、心率低于对照组,舒张压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PaO2、PaCO2、p 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12、24 h观察组患儿PaO2、p H值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2例患儿、观察组3例患儿出现轻度二氧化碳潴留。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血气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给予高频震荡通气治疗,对照组给予常频通气治疗,此外给予两组患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上机12 h、24 h的血气分析及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上机时间显著缩短,对照组的气胸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存活率、肺出血、IVH及BPD的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上机12 h后及24 h后血气分析显著优于对照组,吸氧浓度及氧合指数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及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韩娟 《国际呼吸杂志》2016,(18):1399-1402
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震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82例,分为常频机械通气组(n =41)和高频震荡通气组(n =41)。常频机械通气组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常频机械通气治疗,高频震荡通气组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血气分析、治愈率、上机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PaCO 2、PaO 2、吸入氧浓度和氧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治疗后1、6、12、24 h高频震荡通气组 PaO 2明显高于常频机械通气组(P 值均<0.05),PaCO 2、吸入氧浓度和氧合指数明显低于常频机械通气组(P 值均<0.05);高频震荡通气组住院时间、上机时间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常频机械通气组(P 值均<0.05);2组患儿最主要的并发症为新生儿硬肿症和肺炎,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震荡通气能明显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血气分析和氧合指数,缩短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频程序通气治疗多发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对60例多发伤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高频程序通气,观察通气前后动脉血气、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24h后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与通气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高频程序通气能改善多发伤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合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糖尿病孕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0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50例由糖尿病孕妇所娩出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5例。对对照组患儿进行基础性的综合治疗,而对研究组患儿在采取基础治疗与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应用治疗的方法,对两组患儿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包括临床治愈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所花费用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64%),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4%)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患儿的机械通气、用氧以及住院时均比对照组患儿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尤其是由糖尿病孕妇娩出的新生儿,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而且安全性高,可以明显缩短患儿的治疗住院时间,对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生存质量以及肺部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通气方式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0例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观察组采用高频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治疗前后血氧指标的转归及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撤机后给氧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前,两组患儿的吸入氧分数、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和血酸碱度无明显差别,通气8小时、12小时、24小时时两组患儿的吸入氧分数和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血氧和血酸碱度均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的变化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死亡、颅内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别,而观察组肺出血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机械通气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张巍  夏志伟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0):1899-1900
目的观察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序贯通气组(n=34)采取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方法治疗,对照组(n=34)则采取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方法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病死率、总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结果序贯通气组VAP发生率、总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可有效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氨溴索联合机械通气的多种通气模式的疗效区别。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1月-2018年1月之间就诊于本院的75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患者,所有患儿均随机进入不同机械通气模式组,其中采用常规机械通气(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为36例、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为39例。两组患者自治疗开始均联合静脉氨溴索(剂量为30mg/kg)治疗。结果 HFOV组患儿机械通气治疗1、12、24h后动脉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体积分数(PaO_2/FiO_2)、氧和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比(a/APO_2)的改善均明显优于CMV组(P0.05)。两组之间死亡率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并发症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氨溴索联合高频振荡通气对改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和肺呼吸功能优于常规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黄石市中心医院2010年5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儿上机前均常规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及治疗12、24、48 h p H值、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平均动脉压(MAP)、氧指数(OI)、吸入氧浓度(Fi O2)。结果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455,P=0.324)。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p H值、Pa O2、Pa CO2及治疗12 h Pa 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12、24、48 h p H值、Pa O2高于对照组,治疗24、48 h Pa CO2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MAP、OI、Fi O2和治疗12、24 h OI及治疗12 h 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12、24、48 h Fi O2低于对照组,治疗48 h OI低于对照组,治疗24、48 h MA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肺氧合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8月我科7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早期胃肠减压,并在入院48h后停用胃肠减压,开始经胃管肠内营养;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早期(入院24h内)肠内营养。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免疫球蛋白(IgG、IgM)、7d脱机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免疫球蛋白、7d脱机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营养状况,提高脱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鼻不同正压通气模式在治疗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新生儿65例。按照通气模式的不同,分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 CPAP)模式(对照组)以及经鼻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模式(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通气治疗后1h、6h、12h、24h、48h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分压(PaO_2)以及氧合指数(PaO_2/FiO_2),两组患儿观察时间内总有创通气情况以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情况。结果观察组PaCO_2水平在治疗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aO_2水平在治疗后6h以及治疗后12小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氧合指数在治疗后12小时以及治疗后24小时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创通气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经鼻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模式在早期能有效的降低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新生儿二氧化碳分压,提高氧分压以及氧合指数,减少患儿实施有创通气。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收治的184例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93例)和对照组(9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氨溴索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固尔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32%)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0.33%),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从2010年2月到2014年2月,于我院共有74例新生儿病患被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以数字法随机分成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其中治疗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进行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疗效,以及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占比48.65%(18/37),总有效率为94.59%(35/3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32%(9/37),75.68%(28/37);治疗后治疗组PH值以及P(CO_2)/mm Hg和P(O_2)/mm Hg改善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患儿PEEP/cm H_2O与FiO_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儿O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治疗NRDS疗效显著,且能显著改善患儿血气指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72例根据入住病床单双号,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结果观察组的ICU住院时间与总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Pa O_2和Pa O_2/Fi O_2值都有明显上升,Pa CO_2值都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IL-6与TNF-ɑ值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呼吸机相关肺炎、恶心呕吐、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8.3%,对照组为3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能改善动脉血气指标,促进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内科》2017,(1)
目的探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压水平、睡眠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83.82%)、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n MSP)、夜间平均舒张压(n MDP)、白天平均收缩压(d MSP)、白天平均舒张压(d MDP)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n MSP、n MDP、d MSP、d MDP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后,两组患者AHI及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均降低、最低血氧饱和度均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AHI及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小于对照组、最低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可有效改善夜间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现象,维持血压稳定,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内科》2016,(1)
目的探讨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沐舒坦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据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沐舒坦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胸片恢复正常时间、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吸氧时间以及血气分析结果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出血、气胸、肺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沐舒坦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可以有效改善症状,控制病情,促进患者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急性呼吸衰竭,其特点是呼吸窘迫,进行性低氧血症。多采用呼气终末正压(PEEP)机械通气进行治疗,近年米我院采用简便的高频射流通气(HFJV)救治10例ARDS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鼻双水平通气(N-BiPAP)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RDS)中的作用。方法对83例RDS新生儿进行分组,观察组接受N-BiPAP治疗,对照组接受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结果 T3时两组pH、PaO2及PaO2/FiO2均明显上升,且PaCO2显著下降,观察组改变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观察组氧疗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死亡1例,并发症率35.7%,对照组死亡3例,并发症率43.9%,两组患儿死亡率及并发症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经鼻双水平通气可缓解新生儿呼吸窘迫症状,且治疗费用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加肺复张在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4月-2015年6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70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同步间隙性指令通气(SIMV),观察组行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和肺复张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呼吸力学、血气、氧代谢指标和颅内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气道峰值压、平台压、平均气道压均低于对照组,肺动态顺应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 H值、Pa O2和Pa 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颅内压降低,动脉血氧分压、机体氧供、氧耗增加,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应性支持通气加肺复张可有效降低呼吸力学参数和颅内压,增加氧代谢指标,有利于在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糖尿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方法择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56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全面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相关指标。结果治疗有效率观察组27例(96.42%)高于对照组14例(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最低血氧饱和度、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最低血氧饱和度、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糖尿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各项指标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