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血辨证是中医骨伤科治疗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渭良对气血辨证的认识有很多独到之处,以"流"、"留"、"积"概括损伤血证的变化过程,"伏瘀"之说解释陈旧损伤病机,认为瘀血辨证与全身阴阳虚实、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揭示了损伤血证的病理特点,丰富了骨伤科治瘀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2.
"动静结合"思想是中医骨伤科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它不仅仅应用在骨折病的治疗上,更广泛地应用在筋伤、骨伤康复治疗等领域。本文从"动静结合"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渊源、内涵及其在中医骨伤科的运用等几个方面着手,阐述了"动静结合"思想在中医骨伤科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是一门研究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患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授课对象是已经过2年中西医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后,转入专业学习的本科3年级学生(骨伤专业).根据大纲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中医骨伤科的基本理论与骨伤科疾病辨证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学习和掌握骨伤专业各临床课程打基础,因而本课程实质上是骨伤科临床课程的"总论"部分,其授课质量的高低,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后继课程的学习和掌握.近年来,我们对<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课堂授课大胆进行一些改革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中医骨伤师承就是要把握好守正和创新的辨证关系,守正就是要坚持中医骨伤精髓,植根于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沃土,传承中医骨伤特色,创新就是要推进中西医融合发展,并重发展。中医骨伤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激发和释放中医骨伤科中蕴含的无限潜力。基于中医骨伤科的传承与发展,宋敏教授提出了"五注重、五坚持"的师承教育思想与理念。  相似文献   

5.
将腰痛分型为皮痹、肌痹、筋痹、骨痹、脉痹5种类型,并依据相应腰痛类型采用相适合的推拿治疗方式,使中医对腰痛病的发病、诊断及治疗的认识与西医相统一,以指导临床处方用药,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腰痛病的优势。基于"五体痹"理论探析腰痛病的辨证分型及推拿治疗手法。  相似文献   

6.
"筋骨并重"是骨伤科治疗各类损伤病患的重要原则之一,是由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骨伤学创始人尚天裕教授总结提出并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理念。而"筋骨"理论早在《黄帝内经》中有详细记载,对中医骨伤科从"筋筋""筋骨""以筋养骨""骨正筋柔"等方面丰富"筋骨"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中医正骨推拿手法在治疗骨伤科各类疾病方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中医正骨推拿手法在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起着巨大作用,通过对中医拔伸按压手法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临床疗效研究分析,探讨在拔伸按压手法作用下,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及周围软组织之间的"筋骨失衡"状态的力学平衡恢复发生机制。同时明确在应用拔伸按压手法中所体现的"筋骨并重""筋骨平衡"的理论与生物力学作用机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骨伤科各类疾病"筋骨并重"理论体系,对中医正骨推拿手法的创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医骨伤科学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针对疼痛的治疗是其中重要手段和机理原则之一,中医骨伤病有关疼痛的思想观点是寒邪入侵,经脉、筋骨、气血凝滞,导致损伤后的疼痛不适,机体损伤后出现的热证表现,是能够证明中医骨伤病以寒为因,由寒致痛的思想观念,能够通过损伤三期辨证与因寒致痛观点相结合,辨证审因论治,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五脏相音”理论及其在耳鸣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虹 《北京中医药》2009,28(5):350-352
"五脏相音"理论是中医五行学说里的重要内容,五行学说中的五味、五色、五体等理论都广泛应用于临床,只有五音理论用者甚少.五脏相音理论的中心是探讨五音与五脏的关系,是中医闻诊的方法 之一.耳鸣是患者自觉耳部发出的声音,也是耳鼻喉科三大难治病之一.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很大.以往只能凭借患者自诉.利用现代手段将其再现,并与"五脏相音"理论结合,可以提高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水平,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耳鸣的优势,以期弥补耳鸣诊断方法 之不足.  相似文献   

9.
李伟强  朱永展 《中医药学刊》2005,23(7):1191-1192
气血辨证是中医骨伤科治疗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渭良对气血辨证的认识有很多独到之处,以“流”、“留”、“积”概括损伤血证的变化过程,“伏瘀”之说解释陈旧损伤病机,认为瘀血辨证与全身阴阳虚实、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揭示了损伤血证的病理特点,丰富了骨伤科治瘀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五体理论在中医临床辨证和辨病位起到重要作用,现代解剖结构如肌肉、皮肤、骨骼、动脉、静脉在五体中均有对应部位,而对于周围神经在五体中的归属不同学者则有不同看法。笔者在收集、整理 《黄帝内经》及相关文献记载五体的相关内容,与周围神经对比后,认为周围神经与五体脉的结构、走行、生理特性以及临床症状相似,并结合针刺腧穴反应认为周围神经属五体中的脉。周围神经归属于脉不仅丰富了五体理论,也有助于指导中医临床对脉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中医骨伤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研究和防治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和疾患的一门学科。对骨伤科的生理解剖、病因病机、骨伤科疾病的辨证施治、原则等理论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的首推《内经》。作为中医经典之一,在二千多年前就能对中医骨伤科具有系统地、全面地、理论性地记载,启迪后世骨伤科诸家在此基础理论指导下不断发扬光大,经受长期临床实践的考验,而以完整的理论体系立于医林之中。  相似文献   

12.
正"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区别于西医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之一。然而,"辨证"理论却是中医学中概念最为模糊、争议最多的理论,"辨证论治"所辨之"证"究竟所指为何?"辨证"与"辨病"又是什么关系?在历史长河中"辨证"理论是如何演进的?在临床实践中"辨证"理论又是如何具体运用的?这一系列问题始终都是众说纷纭,争议颇多。本文拟从"辨证"概念的辨析与理论学术源流角度,对中医辨证理论作一简要考察。1 "辨证"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医"五诊"是指在传统四诊基础上加体格检查、理化检查。"十纲"是五诊"望、闻、问、切、查"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进行辨别"已未"来规范已病及未病的诊断。"五诊十纲"保留中医病证模式的特点,采用现代理化检查诊断手段及评判标准,使中西医疾病相对应,与"治未病"、预防为主的医学理念相适应,有利于整理研究中医学,寻找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是符合现代中医临床实际的诊疗新模式,为现代中医的临床发展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五行学说是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其中"五行-五脏"配属理论为大家所熟知。目前针对中医"五行-五脏"配属理论大都从哲学、数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尚缺少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深入探究。本论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结构隐喻的角度解读"五行-五脏"配属理论,并从特性赋予模型理论分析"五行-五脏"这一概念隐喻形成的工作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医"五行-五脏"配属理论。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发病率很高,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蛋白尿是其主要临床表现。西医以控制血糖、降压调脂等对症处理为主,中医以整体辨证用药为主要治疗方式。本文从五气、五体、五味立论,运用阴升阳降的中医基本理论,结合五行生克变化的原理,概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诊治病机及用药经验,以期为本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统计学方法的聚类分析,数据挖掘技术的决策树、关联规则、粗糙集、判别分析等数理方法为例,对其在中医辨证学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分析;查阅、整理相关文献,将部分学者对其在中医辨证学中的应用进行回顾;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及其数理思想和方法,发现其在中医学辨证中有一定的适用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是临床中常见的骨病之一。西医治疗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存在手术创伤、长期预后欠佳等一系列问题。中医治疗疾病讲究辨证论治,针对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予以分期辨证施治,效果满意。基于中医骨伤医学平乐正骨流派的"破、和、补"三期辨证用药治疗骨伤科疾病理论,科室结合临床将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分早、中、晚三期进行施治,早期以"破"为主,多用攻下逐瘀法、凉血祛瘀法、利水消瘀法、行气消瘀法;中期以"和"为主,多用通经活络法、调气活血法、活血生骨法;后期以"补"为主,多用气血双补法、补中益气法、补肾壮骨法。通过三期辨证用药,动态地防治创伤性股骨头坏死。  相似文献   

18.
总结周福贻教授对中医骨伤科"动静结合"治疗原则的论述,彰显周教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水平,为中医骨伤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从"五体痹"理论对颈椎病辨证分型,按"邪之所处"分为皮痹、肉痹、筋痹、骨痹、脉痹5种类型,并提出"皮痹宜宣散皮络以通经""肉痹宜疏通肌肉以止痛""筋痹宜松解经筋以解痉""骨痹宜正骨整脊以复位"和"脉痹宜流利血脉以止晕"的治疗原则,试使中医对颈椎病的发病、诊断及治疗的认识与西医相统一,指导临床处方用药,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内伤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原因及中医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内伤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和生物力学分析,进一步明确腰椎结构稳定性的重建在本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和"五体辨证"的结合,分析得出本病的中医病机是以肝肾为主的整个脏腑气机失调,提出从五脏之气论治是首务之观点.二者结合,说明内治法在整个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治疗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