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讨论其他易混淆的软组织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16例明确诊断的DFSP进行观察,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DFSP的类型多样,组织学图像各具特点,但最基本的组织学特点是病变在真皮、皮下组织内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形成典型的席纹状结构;62.5%病例表达CD34强阳性,S-100、SMA均阴性.结论 DFSP形态变化多样,免疫组化结果相对特异性,有时易与其他纤维组织细胞肿瘤相混淆,仔细寻找DFSP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确定DFSP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胸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胸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NE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学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5例发生于胸部的PNET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5例PNET中4例为女性,1例男性,年龄12~52岁,平均27.0岁。肿瘤体积较大,平均直径11.4cm,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镜下:肿瘤由小圆细胞构成,细胞胞质少,部分区域肿瘤细胞胞质透亮,可见Homer-Wwright菊形团和假菊形团。免疫表型:5例CD99(MIC2)、NSE阳性,4例synaptophysin阳性,3例vimentin阳性,2例S-100蛋白阳性。结论 胸部PNET是较少见的高度恶性软组织肿瘤,其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9例ESS患者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免疫组化检测及随访.结果 患者年龄39~64岁,中位46.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流血及子宫增大/占位.肿瘤直径2.3~11 cm,平均4.6 cm.光镜下8例呈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 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LGESS),均由类似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细胞构成,细胞密集,异型性不明显,呈不规则舌状或岛状浸润肌层,并伴较多薄壁螺旋小血管;1例为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high 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undifferentiated endometrial sarcoma,HGESS/UES),肿瘤细胞直接替代子宫肌层,具有明显的细胞异型性,无LGESS常见的螺旋小血管.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肿瘤细胞CD10、vimentin均阳性,PR、ER大部分阳性,SMA和desmin及h-Caldesmon为极少数局灶阳性,S-100、CD34均阴性.术后随访7例(平均53个月),只有1例HGESS/UES死亡.结论 ESS是女性生殖道很少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恶性度相差很大.确诊主要依靠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辅以免疫组化标记综合分析.诊断时要与子宫内膜间质结节、平滑肌肿瘤、低分化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列腺导管腺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前列腺穿刺活检、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和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标本中的前列腺导管腺癌,所有病例均作34βE12、CK5/6、p63、AMACR、PSA和PAP免疫标记,并对照HE切片诊断。结果导管腺癌以周围型多见(39例,92.6%),有30例(21.4%)合并普通经典型腺癌。镜下以大腺泡为主,呈乳头状,筛孔状或管状结构,瘤细胞高柱状,核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表型类似经典型腺癌,但有23.8%的病例肿瘤性腺管周围有34βE12、CK5/6、p63标记阳性的基底细胞存在。结论导管腺癌与经典型腺癌相比,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表现均有差异,病理诊断应注意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和转移性腺癌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内节细胞胶质瘤(gangliogliomas,GG)的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系统分析海军总医院病理科35例GG临床资料、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 肿瘤大部分位于颞叶,组织学上表现为肿瘤性胶质细胞和发育不良的节细胞两种成分,伴微钙化、淋巴细胞浸润和嗜酸小体形成.免疫组化胶质成分表达GFAP、Olig-2和S-100,而节细胞表达Syn、NF、NeuN、MAP2abc和CgA.Ki-67增殖指数为1.1%,94%的GG表达CD34.结论 GG为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属WHOⅠ级,大部分位于幕上,尤其是颞叶和额叶.主要根据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进行诊断,正确诊断对患者进行适当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颈静脉球瘤1例及副神经节瘤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副神经节瘤的生物学行为。方法对1例颈静脉球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颈静脉球瘤的组织学改变类似于其他部位的副神经节瘤,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Syn、CgA和NSE均阳性,EMA、CK、HMB45、CD34和CD99均阴性。结论颈静脉球瘤是一种起源于副神经节的少见肿瘤,呈侵袭性生长,有低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征,结合CT或MR I影像学资料和免疫组化标记可以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中枢神经系统SFT的临床特点,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镜下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 4例均为中年男性,镜下见肿瘤细胞呈梭型或胖梭形,呈席纹状排列,免疫组化标记vimentin、BCL-2、CD34阳性率为100%。结论中枢神经系统SFT需与纤维型脑膜瘤相鉴别,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鉴别,避免误诊造成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免疫组化表型特点,提高GISTs的诊断准确性;探讨GISTs的危险程度分级与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及Ki-67增殖指数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GISTs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结果本组33例中危险程度极低度2例、低度8例、中度4例、高度16例,3例未能分级.免疫表型:CD117阳性27例、CD34阳性27例、NES阳性25例、vimentin阳性33例、S-100阳性5例、desmin阳性4例、HHF35阳性11例、SMA阳性11例、CK(AE1/AE3)阳性0例.结论 GISTs常发生于胃、小肠,其中小肠的恶性度最高.联合应用CD117、CD34、NES、S-100等免疫组化标记物可以提高GISTs的诊断准确性.GISTs的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有密切的关系.细胞增殖活性Ki-67增殖指数增高,肿瘤的恶性程度亦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 endocrine neoplasms,PNEN)与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tumor of pancreas,SPT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分析联合应用免疫组化标记β-catenin、E-cadherin及CD10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7年3月~2017年2月经明确诊断的53例PNEN和40例SPTP,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免疫标志物β-catenin、E-cadherin、CgA、Syn、CD56、CD10、CK在两组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PNEN和SPTP的病理学形态有重叠,β-catenin在PNEN中均为细胞膜、细胞质阳性,而在SPTP中则为细胞核阳性;E-cadherin在PNEN中为细胞膜、细胞质阳性(100%),而在SPTP中均显示细胞膜表达丢失;CD10在SPTP中的阳性率为100%(40/40),在PNEN中不表达。CgA、Syn、CD56、CK在PNEN及SPTP均有不同程度表达。结论β-catenin、E-cadherin及CD10阳性对PNEN和SPTP的鉴别诊断具有特异性,是较有价值的免疫组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患者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感染导致消化道假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5例患者均经内镜活检,采用HE、免疫组化染色,计数CD4阳性细胞,分析AIDS患者CMV感染致消化道假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溃疡型肿物,镜下未见肿瘤细胞,可见黏膜水肿、坏死、炎症及溃疡形成,其间大量炎性肉芽组织、纤维血管组织增生或肉芽肿形成,导致局部形成肿块或假瘤样表现;可见病毒包涵体,形成"鹰眼"样征象,部分包涵体形态不典型;CMV经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更好地显示病毒包涵体。有3例患者外周血CMV-DNA水平增高;5例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1~72个/μL;5例患者消化道黏膜CD4+T淋巴细胞阳性标记指数为1.53%±1.27%,稍低于AIDS非特异性病变患者(3.6%±0.47%)(P<0.01);显著低于无免疫缺陷患者(27.8%±4.6%)(P<0.01)。结论在AIDS或免疫缺陷患者中出现消化道肿瘤特别是内镜下提示为溃疡型肿瘤,伴血CMV-DNA水平升高(也可正常)及CD4+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细胞计数<100个/μL)时,需警惕CMV感染的可能,临床与病理医师应重视内镜下活检,并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或行原位杂交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LCA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LCA镜下主要由相互吻合的窦状腔隙组成,腔隙被覆单层内皮样细胞呈柱状或立方形,无明显异型性。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CD31、FⅧAg、CD8、CD68、CD163、Lysozyme均(+),CD34(-)。结论 LCA临床罕见,仅发生于脾的血管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CT和B超检查可辅助诊断。LCA常伴其他内脏肿瘤,因而对LCA患者应进行仔细检查及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CEACAM1)和CD34蛋白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胃癌组织和30名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EACAM1及CD34的表达情况,分析CEACAM1和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CEACAM1和CD34蛋白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CEACAM1蛋白的表达程度与肿瘤分化、侵袭深度、是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相关(P0.05),胃癌组织中MVD与肿瘤大小、分化、侵袭深度、是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相关(P0.05)。CEACAM1表达程度及CD34标记的MVD在胃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CEACAM1与CD34参与了胃癌的侵袭和转移,有望成为胃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胎盘绒毛膜血管瘤(chorioangioma, C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3例CM中CD34、Fli-1、CD31、Ki-67及SMA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产前超声检查诊断为CM者占17.39%(4/23),合并妊娠并发症占91.30%(21/23),病理取材可见实质性占位占43.48%(10/23),偶然发现占56.52%(13/23)。镜下病变呈界限清楚的分叶状生长,干绒毛间质内有密集增生活跃的毛细血管,未累及终末绒毛。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34、CD31、Fli-1、SMA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1%~5%。结论 CM常有妊娠合并症,产前、病理取材时易漏诊,确诊主要依靠病理诊断,预后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TAT6、PAX8和CD34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脑膜血管周细胞瘤(meningeal hemangiopericytoma,M-HP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6例M-HPC、22例神经鞘瘤、25例脑膜瘤以及10例肿瘤旁正常脑膜组织中STAT6(单/多克隆)、PAX8及CD34的表达。比较STAT6、PAX8和CD34在诊断M-HPC及其相似肿瘤中的价值。结果不论单/多克隆抗体,26例M-HPC中STAT6均呈弥漫核强阳性,阳性率为100%(26/26);57.7%(15/26)的SFT/脑膜HPC中PAX8呈核阳性;92.3%(24/26)的M-HPC中CD34呈膜阳性;而在其他类型肿瘤及脑膜组织中所有抗体均阴性。相比PAX8和CD34,STAT6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M-HPC是一种罕见的纤维母细胞软组织肿瘤。特别是不典型病例,其形态学谱容易与其他间充质肿瘤混淆。相比PAX8和CD34,STAT6单/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能够更好地阐明M-HPC的免疫表型特征。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3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肿瘤(endometrial stromal tumours, ES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对ESTs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部分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4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子宫占位和阴道出血,35例ESTs中子宫内膜间质结节(endometrial stromal nodule, ESN)4例、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26例、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undifferentiated endometrial sarcoma,UES)5例.ESN和ESS均由类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的肿瘤细胞构成,并伴有丰富的螺旋小动脉,UES则具有明显的细胞异型性并缺乏螺旋动脉.18例辅以免疫组化标记的病例中17例CD10阳性,7例SMA局灶阳性,4例desmin局灶阳性.结论 ESTs是一组诊断可能具有困难的子宫间叶肿瘤,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和一组免疫组化抗体标记,诊断上应与平滑肌肿瘤、PEComa等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 cell lymphoma, AITL)侵犯骨髓的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AITL侵犯骨髓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AITL相关免疫标记,通过T系基因重排分析T细胞克隆性。结果 肿瘤细胞浸润模式主要以结节状(20/32,62.5%)、间质性或小簇状(10/32,31.3%)为主,结节成分较杂,可呈“肉芽肿样改变”;肿瘤细胞主要为小至中等大小淋巴细胞,异型不明显,少数病例可出现明显浆细胞增生。19例行免疫组化染色,CD4阳性T细胞较少,平均为8.4%;滤泡辅助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 TFH)相关免疫组化标记阳性率分别为:CD10(7/14,50.0%)、BCL6(6/19,31.6%)、PD-1(13/19,68.4%)、CXCL13(13/19,68.4%),大部分病例肿瘤细胞PD-1和CXCL13同时阳性,且阳性细胞数量较少(均<1%)。24例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22例均一致性表达胞质CD3(cCD3)、CD5、C...  相似文献   

17.
胃肠间质瘤2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开医院2002年1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胃肠间质瘤28例临床资料及其肿瘤组织病理切片免疫组化结果 .结果 肿瘤部位以胃肠为主,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10例良性,18例为潜在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CD34阳性19例(67.9%),CD117阳性28例(100%),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13例(46.4%),而S-100阳性1例(3.6%).胃间质瘤中CD34表达率在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以及交界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随访:良性GIST 10例,平均随访时间25.6个月,8例无局部复发、转移;2例术后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 18例,平均随访18.5个月,9例局部复发再手术,5例肝肺转移,4例死亡.结论 CDM可能在胃间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手术完全切除对于GIST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肿瘤大小及核分裂像数目是GIST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D34在难治性癫痫相关脑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CD34在54例难治性癫痫相关脑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包括50例混合性神经元一胶质肿瘤和4例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PXA).其中前者包括2l例神经节细胞胶质瘤(GG),8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和21例组织学形态介于胶质神经元错构性病变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之间具有过渡特征的病变.另外9例胶质瘤的表达情况作为对照,包括4例胶质母细胞瘤和5例混合性星形-少突胶质细胞瘤.结果 CDM在21例GG中的20例、8例DNT中的1例、21例具有过渡特点的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病变中的16例及4例PXA中的3例的肿瘤区域为阳性;在伴有肿瘤周边组织的病例中,18例GG中的9例、18例具有过渡特点的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病变中的6例及3例PXA中的1例的肿瘤周边组织为阳性,定位于胞质、胞膜和细胞突起.CD34仅在1例胶质母细胞瘤病变区域少数细胞呈阳性.CD34在不同类型肿瘤病变和周边脑组织区域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结论 CD34在GG、PXA中阳性表达率高于DNT和对照组胶质瘤,对于诊断GG、PXA及与DNT、混合性星形-少突胶质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相鉴别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骨小细胞恶性肿瘤34例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骨小细胞恶性肿瘤(SCMT)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34例SCMT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34例SCMT中22例为弥漫型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其中21例B细胞性,1例T细胞性;瘤组织表达CD45(LCA)、CD20(L26)或C1345RO(UCHL—1)。7例浆细胞肿瘤,其中5例为多发性骨髓瘤、2例为孤立性浆细胞瘤,表现为单一的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性浆细胞;免疫组化示6例CD38( )。2例Ewing肉瘤显示排列密集、大小较一致的圆形细胞;肿瘤表达CD99和Vim。1例小细胞骨肉瘤,肿瘤由丰富密集的小细胞和网格状的骨样组织组成,瘤细胞Vim阳性。1例间叶性软骨肉瘤示富于血管的圆形或梭形细胞和透明软骨;瘤细胞表达Vim,软骨细胞表达S—100蛋白。1例小细胞癌示小细胞紧密片巢状排列,表达CK和EMA。结论 骨SCMT组织学类型各有不同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特征,结合临床和X线表现可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细胞性骨肉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4例小细胞性骨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按2002年WHO骨肿瘤分类标准重新复片,进行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特征分析并采用EnVision法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4例小细胞性骨肉瘤男女比1∶1。年龄12~73岁(平均34岁,中位29岁)。肿瘤多位于长管状骨干骺端(7/14,50%)。影像学表现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伴钙化,并见软组织肿块。组织学表现为小~中等的圆形或短梭形肿瘤细胞弥漫性分布,伴有灶性纤细的花边状肿瘤性成骨。免疫表型:vimentin(10/10,100%)、CD99(7/10,70%)、BCL-2(4/10,40%)均呈阳性;S-1OO(2/10,20%)和Syn(2/10,20%)均呈弱阳性。结论小细胞性骨肉瘤为少见、特殊类型的骨肉瘤。小细胞性骨肉瘤的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征,需与发生于骨的多种其他类型的小细胞恶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