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切除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其与年龄、术前肺功能、切除范围、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行肺切除治疗肺癌的236例患者作回顾性总结。结果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0.60%,且年龄>70岁、肺切除范围、术前肺功能与术后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相关。结论肺切除术后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心房纤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70岁以上高龄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病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70岁)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3月至2008年5月经手术治疗高龄(≥70岁)肺癌患者355例,术后全部在ICU用多功能生命监护仪连续监护72h以上。结果术后发生心律失常223例,发生率为62.8%。术前心电图异常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4.5%(172/231),明显高于术前心电图正常者的45.2%(56/124)(P〈0.05)。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7.8%(43/49),明显高于肺叶切除、肺楔形切除和剖胸探查术后的58.1%(178/306)(P〈0.05)。术前有重度吸烟史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8.4%(156/199),明显高于非重度吸烟史者的43%(67/156)(P〈0.05)。术前有心血管病史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72.2%(190/263),明显高于无心血管病史者的38%(35/92)(P〈0.05)。结论术前有心电图异常、有心血管病史、有重度吸烟史及行全肺切除是高龄肺癌患者术后心率失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肺癌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2004年3月至2011年3月肺癌手术患者235例,均完成肺癌切除术,其中术后发生呼吸衰竭患者功能14例.分析14例术后呼吸衰竭患者中年龄、长期吸烟、手术方式、术前肺功能、肺部感染和慢性疾病对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影响.结果 年龄大于60岁、长期吸烟、全肺切除术、术前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FEV1)小于1.5L、肺部感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显著高于年龄小于60岁、非长期吸烟、非全肺切除术、术前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FEV1)大于1.5L、没有肺部感染和非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与年龄、长期吸烟、手术方式、术前肺功能、肺部感染和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部非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胸部非心脏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心律失常发生率15.3%,年龄≥60岁者、术中低血压者、手术时间长及术前心电图异常且合并心、肺疾病者发生率明显增高,经精心护理,及时给予西地兰、胺碘酮等处理,均很快纠正。结论胸部非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频繁,严重心律失常危及患者生命,甚至猝死,发生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采取严密观察、周到护理、药物控制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等综合措施积极防治,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李洪林 《淮海医药》2007,25(3):213-214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呼衰)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997年1月~2006年10月间完成的512例肺癌切除术后发生呼衰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大于60岁(18例)、长期吸烟(14例)的患者术后呼衰发生率明显增高;全肺切除术后呼衰明显高于肺叶切除和肺楔形切除;术前VC、MVV、FEV1%≥60%的患者术后呼衰明显低于<60%患者.结论 预测肺癌术后呼衰的发生可根据年龄、吸烟指数、术前肺功能及手术方式来综合判断,并可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呼吸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贾克俭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9):2974-2975
目的:探讨在全麻下行全肺切除术的护理方式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肺癌行全麻全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严格遵守全麻行全肺切除术前、术后护理操作常规.结果:45例全肺切除的患者,通过术前术后采取整体有效护理,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发生心律失常2例,支气管胸膜瘘1例,呼吸功能不全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8%,均治愈.结论:施行全麻下行肺切除术必须采取积极术前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才能确保肺切除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肺癌患者行全肺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高龄肺癌患者行全肺切除术后出现心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结果本组34例高龄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5.88%,患者术前合并心血管病史、心电图异常、肺功能异常、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时间长及术后血清钾偏低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相关。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1.77%,无手术死亡。结论全肺切除术是外科治疗高龄肺癌的有效方法之一,手术指征的正确选择,积极有效的围手术期治疗及护理,可有效减少术后心肺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孙昌军  赵昌学 《河北医药》2011,33(19):2957-2958
目的探讨胸部非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胸部非心脏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心律失常发生率24.6%,年龄≥65岁者、术中低血压者、手术时间〉3h者及术前心电图异常且合并心、肺疾病者发生率明显增高,经及时给予西地兰、胺碘酮等处理,均很快纠正。结论胸部非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频繁,严重心律失常危及患者生命,甚至猝死,发生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防治,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76例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对其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年龄≥60岁、具有吸烟史、手术时间≥5 h、为弓上吻合者心律失常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60岁、无吸烟史、手术时间<5 h、为弓下吻合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老年一侧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围手术期预防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预防.方法观察本院近9年6 8例老年一侧全肺切除术病人围术期应用有效的呼吸管理,包括术后疼痛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24h循环功能的监测,以及术前心肌营养,提高心肌储备.结果有效地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总发生率为2 5%.结论改善心功能储备,有效的呼吸道管理及术后循环监测,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报道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加强呼吸道管理在胸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76例胸外科择期手术住院的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胸外科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呼吸道管理,观察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和出院时间.结果 术后观察组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且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 加强呼吸道管理在在胸外科手术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占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呼吸道护理可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了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和缩短了住院时间,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应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原因及预防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1377例,观察心血管并发症与心肺功能、年龄、手术方式的关系。结果术中、术后心血管并发症112例,发生率为8.1%。其中心律失常多发。老年组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18.7%,较一般组显著偏高(χ2=93.100,P<0.05)。术前心肺功能异常的患者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20.2%,较心肺功能正常组(3.8%)显著偏高(χ2=82.167,P<0.05)。弓上吻合术式组术后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术式组(χ2=60.063,P<0.05)。结论术前、术中对患者应用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平板和心电监护等技术检测患者心电异常反应,并能够及时对围手术期心血管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干预,可以积极改善患者血液流变性,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胸导管结扎在肺癌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手术中行常规胸导管结扎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将80例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胸导管结扎组)和对照组(不结扎胸导管),两组均进行系统的淋巴结清扫。观察两组的术中术后情况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周分别进行血清载脂蛋白电泳,术前、术后2周、4周分别进行T细胞亚群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比较,手术时间、失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乳糜胸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期、Ⅲa期患者胸腔引流量减少、带管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缩短(P〈0.05);Ⅰ期患者两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带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手术前后血清载脂蛋白电泳以及手术前后T细胞亚群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肺癌手术中行胸导管结扎,不增加手术创伤,对术后肠道营养吸收及免疫功能的恢复没有影响,对于Ⅱ期Ⅲa期肺癌患者,行术中行胸导管结扎可以有效减少术后胸腔引流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探讨心肺危险指数(CPRI)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与肺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方法统计医院从1997年3月至2007年3月间接受肺切除手术治疗的129例患者资料,分析并发症情况及其与患者性别、TNM分期、手术时间、手术涉及肺脏范围、影像学特征、术前治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29例患者中49例术后发生并发症,CPRI能较好预测肺癌术后近期并发症。除此以外,肺癌TNM分期高、手术时间长、手术范围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就高(P〈0.05);男性患者组、中央型肺癌组、术前未预防性治疗组比各自对应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RI以外还有一些因素影响着肺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以作为预测术后并发症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在治疗胸部疾病方面的作用和地位。方法选取1997年1月到2010年12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行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的胸部疾病住院患者152例,其中男103例,女49例;年龄17—76岁,中位年龄56岁。所患胸部疾病的构成特点为肺癌102例(stageⅡ期74例、stagema期28例),支气管扩张9例,肺大疱23例,肺良性肿物11例,纵隔肿瘤7例。尝试用腹腔镜系统、部分内镜器械及普通的开胸器械,采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的手术方法,即在腹腔镜操作时做一小切口将手指或一只手伸人胸腔内,协助腹腔镜操作器械作探查、解剖分离、切割或钳夹等操作,来完成一些较复杂的腔镜手术。结果152例患者中行左肺叶全切除术7例,部分肺叶切除术104例,肺大疱切除术23例,肺良性肿物楔形切除术11例,纵隔肿瘤切除术7例;合并部分心房切除2例,淋巴结清扫术102例。手术经过顺利,手术时间25~130rain,中位手术时间110min。术中出血60—600ml,中位出血量160ml。患者术后住院时间5~19d,中位住院时间为10d。手术当日引流量平均为130ml,以后逐渐减少。大多患者48h后胸液基本变为黄色。无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利用现有的腔镜设备,开展了胸外科的微创伤手术。该方法具有容易掌握,操作简便,费用低,并发症少,近期效果好的特点。既解决了传统胸科手术损伤大,术后患者痛苦大,并发症多的问题,又降低了住院费用,对基层医院胸外科临床普及应用腔镜技术和微创手术方面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胸和经腹贲门癌根治术的优劣势.方法 分析于2003至2010年术前评估后选择经胸和经腹贲门癌根治术53例患者的术后淋巴结转移分析、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期探讨经胸及经腹贲门癌根治术的优劣.结果 两组手术均无死亡病例、无吻合口瘘.经腹组切缘阳性1例,后经 放射治疗随访3年无复发,经腹组无中转手术改胸腹联合.经胸组术后无并发血气胸.开始后续治疗的时间或出院时间≤14 d,常见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随访1年、2年、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准确评估后,选择性采用经胸或经腹贲门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和生存率无差异.经腹手术可避免开胸并发症,特别是对不能耐受开胸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高龄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方法,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70岁以上高龄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切除87例,切除率为97.8%,有2例剖胸探查未能切除肿瘤,术后有24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7.0%,其中肺部并发症15例,心血管并发症9例。2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死亡,其余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高龄并不是肺癌手术的绝对禁忌症,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正确选择手术方式,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并积极地处理并发症,手术治疗也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老年胸部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1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胸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患者出现疼痛时采用哌替啶单次肌内注射,观察组患者在患者清醒后给予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6、10及14h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老年胸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明显,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氯胺酮对肺癌开胸术后患者舒芬太尼静脉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肺癌开胸术后患者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肺癌择期开胸手术患者45例,男33例,女12例,年龄45~70岁,体重47~71kg,根据氯胺酮持续输注的剂量随机分为三组,Ⅰ组为对照组持续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Ⅱ、Ⅲ组于切皮后分别输注氯胺酮42μg/(kg·h)和83μg/(kg·h),至术后24h镇痛结束。缝皮后经颈内静脉接施曼信电子镇痛泵(内含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的舒芬太尼250μg),参数设定为负荷剂量5μg,背景剂量1μg/h,PCA追加剂量2.5μg,锁定时间3min。术后患者诉疼痛后视觉模拟评分(VAS)〉0,开机镇痛,记录开机给负荷量后0、4、8、16、20、24h等时间点舒芬太尼的累积用量、按压次数(D1)、实进次数(D2)、BP、HR、RR、SpO2、VAS、Ramsay评分和不良反应及治疗措施。结果:术后0、4h等时间点VAS评分、D1和D2,Ⅰ组高于Ⅱ组和Ⅲ组,且呈下降趋势(P〈0.05~0.01)。Ⅰ组24h舒芬太尼累积用量为(167.5±40.5)μg多于Ⅱ组和Ⅲ组(P〈0.01),Ⅱ组(135.6±25.6)μg多于Ⅲ组(100.6±13.8)μg(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满意度(GSS≤2),Ⅰ组11例(53.3%),少于Ⅱ组12例(80%)和Ⅲ组15例(100%),P〈0.01。结论:持续输注小剂量氯胺酮可减少肺癌开胸手术后舒芬太尼静脉镇痛用量,不良反应低,可提高患者镇痛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