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与CT诊断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的临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临床确诊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82例核磁共振及CT影像学检查资料,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临床诊断准确率,损伤部位及血肿厚度判断情况等.结果:入选患者核磁共振和CT诊断急性颅脑损伤临床准确率分别为90.2%,78.4%;核磁共振诊断急性颅脑损伤临床准确率明显优于CT,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和CT诊断急性颅脑损伤部位判断情况组间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核磁共振诊断血肿厚度≤8.0m急性颅脑损伤临床准确率明显高于CT,组间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诊断急性颅脑损伤临床准确率高,可有效判定损伤部位、血肿部位,尤其适合于小血肿诊断;而CT则具有诊断迅速,定位准确等优势;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检查方式,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核磁共振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了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CT检查,而实验组患者给予了核磁共振检查,然后对其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实验组50例患者中12例韧带损伤、18例关节腔积液、14例半月板损伤、6例骨质改变,其诊断准确率达到了100%。对照组CT检查后发现,8例韧带损伤、13例关节腔积液、9例半月板损伤、3例骨质改变,确诊率为66%。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关节损伤患者临床诊断中,为其提供核磁共振检查不仅可以对患者的膝关节及周围组织病理有个全面的认识,而且还能判断其病情变化程度,为医生的诊断和后期治疗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膝关节隐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68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视为研究对象,以任意编号的形式分为CT组与MRI组,各34例.患者均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膝关节隐性骨折,在分别行CT检查及MRI检查后,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率、漏诊率等.结果:CT组诊断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对膝关节损伤患者实施1.5T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价值,为膝关节损伤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7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选患者均实施CT检查和1.5T磁共振成像检查,并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据手术病理诊断显示,7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中半月板损伤19例、腔内积液18例、骨质改变18例、韧带损伤15例。1.5T磁共振成像的总检出率为90.00%,高于CT检查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3,P<0.05)。结论 1.5T磁共振成像检查可以将膝关节损伤患者的膝关节病理变化反映出来,还可以观察损伤部位,评估病变程度,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率,从而为膝关节损伤的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膝关节损伤患者在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膝关节损伤患者(61例)作为此次观察分析的对象,并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设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总例数为31例,给予核磁共振的检查方式,对照组的总例数为30例,给予philips64排螺旋CT的检查方式,比较分析两组的检查效果.结果 对照组于检查后发现,8例为骨质改变,6例为关节腔积液,4例为半月板损伤,2例为韧带损伤,确诊率为66.67%,观察组于检查后发现,7例为骨质改变,11例为关节腔积液,8例为半月板损伤,5例为韧带损伤,确诊率为100.00%,两组比较,对照组的确诊率明显比观察组低,且P<0.05,有统计学差异存在.结论 给予膝关节损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的检查方式,可为临床治疗提供较高价值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应的价值,以找出膝关节损伤影像学检查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68例膝关节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X线、核磁共振检查以及手术病理检查,进而分析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结果:在本次研究中核磁共振检查的正确率为67.59%,X线检查的正确率为95.68%(P0.05)。结论:在膝关节损伤影像学检查方面,与X线方法相比,核磁共振检查方法为无创伤检查,能够较为清楚地显示相应的病理变化,可以较为准确的判断组织的病变程度,可以广泛应用于膝关节的多项损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主要探究螺旋CT、MRI应用在SAP(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诊断准确率,对两种诊断方式(CT、MRI诊断)在临床中的诊断价值展开评估。方法:纳入本次研究的40例患者为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均经两种方式进行诊断,即为多层螺旋CT(第一组)、MRI诊断(第二组),分析两组诊断结果存有的差异,对螺旋CT、MRI应用在SAP中的价值进行相应的评价。结果:第一组CT诊断准确共38例,准确率为95.0%;第二组MRI检查之后37例诊断准确,准确率为92.5%;第一组患者经相应的诊断之后其准确率和第二组的准确率间对比无差异,组别间数据的分析和比对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经相应的诊断之后其漏诊率、误诊率和第二组间对比无差异,组别间数据的分析和比对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P患者在临床中经应用不同的诊断方式螺旋展开检查,CT、MRI均可良好的诊断效果,有效的保障诊断准确率得以进一步提升,临床主治医师可按照诊断结构为患者制定出与其相符合的治疗方案,进而保障患者预后的改善。在SAP患者的MRI和螺旋CT诊断结果比较统一,诊断准确率比较高,但MRI诊断仪器价格比较高,推广容易受到临床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腹部闭合性损伤小肠破裂的临床诊断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在2010年3月到2016年10月收治的38例腹部闭合性损伤小肠破裂的患者作为被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用B超检验,并且为患者进行腹部穿刺CT和X线诊断,对各种检验方法诊断的准确性和手术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腹部穿刺诊断阳性患者为25例,B超诊断的阳性患者为29例,CT诊断和X线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33例和34例,相互之间比较,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为患者采用有针对性的手术治疗可以促使患者恢复,本研究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均康复出院.结论:临床上对于腹部闭合性损伤小肠破裂的患者为患者选择CT或X线进行临床诊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诊断的准确率,为患者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手术治疗,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主要探究螺旋CT、MRI应用在SAP(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诊断准确率,对两种诊断方式(CT、MRI诊断)在临床中的诊断价值展开评估。方法:纳入本次研究的40例患者为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均经两种方式进行诊断,即为多层螺旋CT(第一组)、MRI诊断(第二组),分析两组诊断结果存有的差异,对螺旋CT、MRI应用在SAP中的价值进行相应的评价。结果:第一组CT诊断准确共38例,准确率为95.0%;第二组MRI检查之后37例诊断准确,准确率为92.5%;第一组患者经相应的诊断之后其准确率和第二组的准确率间对比无差异,组别间数据的分析和比对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经相应的诊断之后其漏诊率、误诊率和第二组间对比无差异,组别间数据的分析和比对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P患者在临床中经应用不同的诊断方式螺旋展开检查,CT、MRI均可良好的诊断效果,有效的保障诊断准确率得以进一步提升,临床主治医师可按照诊断结构为患者制定出与其相符合的治疗方案,进而保障患者预后的改善。在SAP患者的MRI和螺旋CT诊断结果比较统一,诊断准确率比较高,但MRI诊断仪器价格比较高,推广容易受到临床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在膝关节损伤中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实际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8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诊断技术检查以及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同时对CT诊断技术检查、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结果和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MRI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膝关节损伤采用磁共振成像方式进行检测,可改善本疾病的诊出率,从而有效对仪器呈现的损伤类型和疾病临床特征进行诊断,为拟定具体的治疗方式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根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诊断中采用MRI诊断与CT诊断的临床价值差异。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120例患者,均进行CT及MRI扫描,包括关节软骨损伤、软骨下囊变及硬化水肿、韧带损伤、半月板变性及损伤、滑膜组织增生的5项诊断结果差异性显著。结果:两种诊断方式在骨质增生、骨赘与关节面不平整和关节囊积液对比上诊出率无明显差异,两种诊断方式对比下CT诊断无法有效判断关节软骨、软骨下囊变及硬化水肿、半月板变性及损伤、韧带损伤、滑膜组织增生情况,相对而言MRI诊断符合率更高。结论: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诊断中采用MRI诊断能够有效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为其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选取4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均采取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以患者关节镜手术的结果作为参考依据,比较患者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总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Kappa检验磁共振成像、CT与关节镜手术的一致性,比较磁共振成像与CT对十字韧带损伤、骨骼损伤、关节处积液以及半月板损伤等膝关节损伤的临床实际检出率。结果:磁共振成像总检出率(97.50%)、诊断灵敏度(97.44%)、特异度(100.00%)均高于CT(75.00%、76.92%、0),P<0.05,磁共振成像与关节镜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24),CT与关节镜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0.542),组间数据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磁共振成像检查对于十字韧带损伤、骨骼损伤、关节处积液以及半月板损伤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10/10)、100.00%(14/14)、90.00%(9/10)、100.00%(6/6),均明显高于CT检查的60.00%(6/10)、85.71%(12/14)、70.00%(7/10)、83.33%(5/6),组间数据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CT检查,能有效检出十字韧带损伤、骨骼损伤、关节处积液以及半月板损伤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实施MRI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有近期明显外伤史且疑似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30例,所有患者实施关节镜检查与MRI检查,检查结果以关节镜检查为标准,对MRI检查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经关节镜检查结果表明,30例疑似患者中17例为内侧半月板,其中15例内侧半月板损伤,2例未损伤;13例为外侧半月板,其中12例外侧半月板损伤,1例未损伤。经MRI检查诊断内侧半月板准确度为88.26%(15/17)、特异度为50.00%(1/2)、灵敏度为80.00%(12/15),外侧半月板准确度为84.62%(11/13)、特异度为50.00%(1/2)、灵敏度为90.91%(10/11),经MRI做检测外侧半月板损伤与内侧半月板损伤准确度、特异度及灵敏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出27例半月板损伤患者,其中Ⅲ级14例占51.85%,Ⅱ级10例占37.04%,Ⅰ级3例占11.11%。结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实施MRI检查诊断准确性、特异度与灵敏度高,可为疾病诊断提供有效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I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应用效果和准确率.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就诊26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全部患者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分别对患者进行螺旋CT和MRI诊断,比较两种不同诊断方法检出率、诊断价值和诊断结果.结果:肿瘤直径1~3和<1cm时,MRI检出率高于CT检出率(P<0.05);肿瘤直径>3cm时,两种诊断方法具有相同检出率(P>0.05);MRI诊断价值高于螺旋CT诊断(P<0.05);MRI诊断结果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MRI诊断,诊断价值高,可提高诊断检出率,对原发性肝癌边界、大小和范围具有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管英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42-243
[目的]探讨CT与MRI在颈椎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某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颈椎损伤患者病例共30例,对其颈椎X线平片、CT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观察椎弓骨折及脊髓损伤。[结果]CT与MRI在颈椎损伤中各有优势,与普通X线片相比,CT在椎弓骨折的显示方面有明显优势,二者间有统计学差异;而在脊髓损伤的显示中,MRI则比CT更有优势。[结论CT与MRI的应用,可以明显提高颈椎损伤的早期诊断的准确率,为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贺佳俊 《药物与人》2014,(7):99-100
目的:探析隐匿性骨折应用64层螺旋CT及MRI扫描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入选苏州市九龙医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疑似隐匿性骨折患者96例,随机分入两组,各48例。观察组进行MRI扫描检查法;对照组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检查法,比较两组的隐匿性骨折阳性检出率及损伤部位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组的异常阳性41例(85.4%),其中31例仅经横断面图像显示骨折,10例行斜面或冠状面,结合矢状面图像诊断为骨折,骨折累及关节面者15例,其中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显示11例,4例通过斜面图像调整确诊;MRI组的发现异常阳性45例(93.8%),T2WI周围出现高信号水肿区,T2WI、T1WI呈条状、不规则状低信号带;T2WI部分信号带较T1WI欠清晰,范围缩小;48例T1WI、T2WI均见骨折线周围片状高信号水肿,少数病例T1WI低信号带周围夹杂小片状或斑点状高信号,T2WI呈现一致高信号。MRI膝关节损伤T1WI显示松质骨内低信号带,另外MRI显示膝关节积液3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3例,膝关节侧副韧带或前、后交叉韧带4例。结论:隐匿性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是多排螺旋CT扫描,对于诊断不明确者,可进行MRI扫描,二者相结合,可显著提高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准确度,同时可清晰显示骨折损伤部位,便于临床诊断及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扫描对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56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入院后均完成磁共振成像(MRI)常规序列扫描和3D-SPACE序列扫描,以关节镜检查为对照,比较3D-SPACE序列与常规序列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以及图像主观评分等级。结果:MRI常规序列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7.80%、86.67%和85.96%;MRI 3D-SPACE序列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5.12%、93.33%和94.64%,3D-SPACE序列与关节镜检查吻合度(k=0.921,P<0.05)优于MRI常规序列(k=0.681,P<0.05);常规序列诊断完全撕裂、部分撕裂与关节镜符合度分别为85.71%(36/42)和92.86%(13/14),3D-SPACE序列诊断完全撕裂、部分撕裂与关节镜符合度分别为95.24%(40/42)和92.86%(13/1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两种序列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图像主观评分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13,P>0.05)。结论:3D-SPACE对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关节结构、韧带损伤情况,与关节镜诊断符合度高,诊断效能优于MRI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肝门部胆管癌的CT和MRI表现,并分析MRI及CT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9年2月—2012年4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CT和MRI检查,观察患者图像特征,并分析诊断价值。结果 40例患者CT诊断准确36例,MRI诊断准确37例,CT与MRI诊断准确39例,三种方法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给予CT和MRI综合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