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急性期重性精神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月在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6个重症精神病房新住院治疗患者60例,据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将其分为药物治疗组与MECT组各30例,治疗时间为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3及4周末分别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I)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治疗副作用。结果:MECT组总有效率(包括痊愈、显效、好转的患者)为96.67%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46.67%的显效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前两组BP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56,P0.05),在治疗1周(t=3.04,P0.05)、2周(t=2.75,P0.05)、3周(t=4.24,P0.01)及4周后(t=3.89,P0.01),MECT组BPRS评分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CGI-SI评分无显著差异,在治疗2、3、4周后MECT组CGI-SI评分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t=9.91,6.79,6.40;P0.01)。治疗1周(t=2.40,P0.05)、2周(t=3.35,P0.05)、3周(t=4.15,P0.01)及4周后(t=5.53,P0.01),MECT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结论:MECT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且不良反应低于常规药物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治疗对儿童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儿童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患者42例,分为MECT+药物治疗组(A组,n=20)、药物治疗组(B组,n=22),于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月、12月、2年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杨氏躁狂量表(YMR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根据疗效评定标准计算有效率、复发率及再住院率。结果:A组治疗后、6月、12月、2年PANSS阳性因子及总分、YMRS总分明显低于B组(P0.05)。随访6月、12月、2年,A组的有效率100%、100%、95%,B组的有效率68.18%、63.6%、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36,8.984,10.395;P0.01);A组的复发率5%、5%、10%,B组的复发率31.8%、40.9%、54.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6,12.920,9.355;P0.05);A组的再住院率5%、5%、10%,B组的再住院率18.2%,27.3%,31.8%,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复发和再住院累计生存曲线优于B组。复发的log-rankχ~2=9.140,再住院的log-rankχ~2=4.199(P0.05)。且两组各时段药物不良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合并ECT治疗对于儿童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精神症状巩固十分重要,显著的降低了精神症状的复发及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3.
周梁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3):483-485
目的:分析碳酸锂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39例和B组43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评分(BRM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PANSS)、斯康星片分类测验(WCST)评分、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女性躁狂发作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按入院顺序随机将118例躁狂发作患者平均分为丙戊酸镁缓释片组和碳酸锂组,在治疗前,治疗1、2、4、6周末及3月、6月末分别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不良反应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末检测卵泡雌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水平。并记录月经变化情况。结果两组BRMS总分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丙戊酸镁缓释片组BRMS评分第2周时低于碳酸锂组(t=2.75,P<0.01)。丙戊酸镁缓释片组总有效率为86.7%,碳酸锂组总有效率为84.5%,两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TES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丙戊酸镁缓释片组在治疗3个月、6个月末PRL、E2、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t=2.42,4.05,2.36;P<0.05),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升高(t=2.91,P<0.05),碳酸锂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女性躁狂发作疗效肯定,起效快,安全性高,但可能引起激素水平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认知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药物治疗(药物组)100例,药物加认知治疗(联合组)100例,两组分别于入院和出院时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TAQ)测定及治疗依从性评定。结果两组BPRS评分及ITAQ评分在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9,0.060,P0.05);在出院时两组BP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2,P0.05)。出院时ITAQ评分联合组高于药物组,有显著性差异(t=5.213,P0.01);治疗依从性联合组明显优于药物组(χ2=17.21,P0.01)。结论认知心理治疗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及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奥氮平冲击疗法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女性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0例住院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组和MECT组,奥氮平组每晚服药,第1天20mg/d,以后依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到15~30mg/d。MECT组:在第1天,第2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共6次。在基线,第1天,第3天,第6天,第9天,第14天,第21天分别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估疗效,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基线和终点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及心电图检查,以评价安全性。结果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YMRS分值变化以及组间有无差异,结果显示奥氮平组治疗后YMRS总分显著下降(F=274.7,P0.01),MECT组治疗后YMRS总分也显著下降(F=350.9,P0.01),两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F=2.0,P=0.163)。奥氮平组有效21例,MECT组有效23例,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758,P0.05);奥氮平组痊愈18例,MECT组痊愈19例,两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χ2=0.104,P0.05)。两组之间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奥氮平冲击疗法对急性躁狂发作有效,安全性好,与MECT相比无明显差异,是一种安全、有效、符合快速综合治疗要求的治疗急性躁狂发作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喹硫平单药及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发作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喹硫平及喹硫平合并碳酸锂治疗双相Ι型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双相Ι型障碍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喹硫平组和喹硫平合并碳酸锂组,疗程4周,以杨氏躁狂量表(YMRS)、临床大体印象量表(CGI)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的第4周末,喹硫平组痊愈率83.9%,有效率93.5%,喹硫平合并碳酸锂组痊愈率83.3%,有效率93.3%。两组痊愈率、有效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YMRS量表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0.05),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续均呈持续性下降。治疗第1、2、3、4周末YMRS量表评分两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单药治疗组明显少于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1,P0.05)。在喹硫平的用药剂量上,联合治疗组明显少于单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喹硫平及喹硫平合并碳酸锂治疗双相Ι型障碍躁狂发作疗效相当,均有良好疗效但喹硫平单药治疗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现代电体克治疗(MECT)的临床治疗情况.方法 对在2004年11月~2005年12月住我院期间,符合CCMD-3诊断标准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123例患者,其中58例应用MECT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设为研究组,65例为单纯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为对照组(研究组中1例因家属拒绝治疗中途脱落).经8周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的1、2、4、8周应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疗效,在8周后做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在第2周、第4周末BPRS评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及第1周、第8周末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而TESS的评定,对照组比研究组的发生率高,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MECT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比单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起效快、安全性高,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丙戊酸钠合并碳酸锂与阿立哌唑联合氯氮平对双相Ⅰ型躁狂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双相Ⅰ型躁狂患者72例,按照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阿立哌唑联合氯氮平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丙戊酸钠合并碳酸锂治疗。结果:治疗1周、4周、6周,观察组患者BRM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10.458,-26.019,-18.573;P0.01),观察组患者IL-17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8.213,-16.795,-25.483;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69.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26,P0.05)。结论:对双相Ⅰ型躁狂患者,丙戊酸钠合并碳酸锂治疗效果优于阿立哌唑联合氯氮平,有利于减轻躁狂症状,改善炎症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辅助音乐治疗对接受无抽搐电休克(MECT)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8例接受MECT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进行一般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辅助音乐治疗。结果 MECT治疗结束后干预组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715和2.971,P均<0.01),两组患者对MECT治疗的依从性亦存在显著性差异(U=3.151,P<0.01)。结论辅助音乐治疗能明显改善接受MECT治疗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同时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电痉挛治疗(MECT)与686项目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99例686项目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MECT与利培酮治疗8周。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量表(SAPS)、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3%,利培酮组为62.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P0.05)。实验组的锥体外系反应、窦速和停经泌乳等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χ2=9.50,6.91,4.95;P0.05)。结论 MECT与686项目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变化的相关关系。方法将32例抑郁症患者,经6次MECT治疗,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MECT前后的血清BDNF水平。结果抑郁症患者MECT治疗后的血清BDNF水平(28.25±3.98ng/m1)高于治疗前(23.86±3.53ng/m1)(t=7.41,P<0.01),HAMD评分(14.34±2.61)较治疗前(32.13±2.72)降低(t=27.34,P<0.01);并且MECT的疗效与血清BDNF变化呈正相关(r=0.680,P<0.01),其直线回归方程:Y=81.711+0.174X,有统计学意义(t=5.18,P<0.01)。结论 MECT治疗能提高抑郁症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血清BDNF变化可能是MECT抗抑郁疗效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抗抑郁疗效的差异。方法纳入分别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组)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ECT组)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各30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 rTMS和MECT均能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症状(rTMS组:t=0.34,P=0.02;MECT组:t=0.23,P=0.00)。rTMS组在汉密尔顿量表睡眠障碍因子分改善方面显著高于MECT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7.88,P=0.01),MECT在改善自杀因子方面优于rTM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87,P=0.00)。结论 rTMS和ECT在短期内均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MECT的抗抑郁作用强于rTMS。在改善睡眠障碍方面,rTMS优于MECT;在改善自杀因子方面,MECT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与传统电休克治疗(ECT)对心率、血压变化影响的差异。方法对78例MECT与44例ECT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心率、血压进行连续性监测,并将监测结果进行组间及组内对照。结果两组病例在治疗后均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现象,但MECT组心率加快及血压升高的幅度明显低于ECT组(P0.05)。两组间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在治疗后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7.26、8.81,P0.01);两组间舒张压及心率在治疗后1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8.22,P0.001);两组间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在治疗后1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0.77、1.13,P0.05)。结论 MECT对心率、血压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放松治疗技术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效果.方法 将6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放松治疗组)和对照组(未干预组).采用简明精神病译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治疗前和治疗后9周末进行量化评定.结果 9周末放松治疗组BPRS、SDSS及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专业人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的疗效。方法由8名非专业人员作为研究组,8名专业人员作为对照组,经过培训合格后分别对A(n=30)、B(n=30)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在训练前与训练结束后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中文版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A、B两组患者ITAQ、BPRS、SDSS总分在训练前比较与训练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3~0.97,P>0.05);同组之间在训练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65~14.95,P<0.001)。结论经过培训后的非专业人士能够有效开展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可以考虑吸收一些非专业人士加入到社区精神卫生服务队伍中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纯药物治疗与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焦虑障碍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 将门诊90例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药物组)和观察组(药物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给予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对熙组明显高于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药物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干预组实施家庭心理干预措施1年,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分别于入组时及干预结束时进行评估.结果 入组时,两组量表评分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森田疗法对住院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把64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在治疗前和治疗10周末时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GL)进行疗效评定。于治疗前及10周末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定生活质量。结果两组于第10周末BPRS、SANS、CGI-GL评分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t=9.09,9.95,9.17;P0.01),对照组(t=5.65,4.15,4.07;P0.01),但实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4.77,5.66,4.98;P0.01)。两组在治疗10周后GQOLI-74各因子(社会功能维度、物质生活维度、心理功能维度、躯体功能维度)与治疗前比较有改善:实验组(t=5.45,10.36,10.54,21.69;P0.01),对照组(t=3.66,5.07,6.65,8.62;P0.01),但实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2.97,5.20,4.40,11.27;P0.01)。结论改良森田疗法能进一步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并且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