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陶智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5):669-670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与手术史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患者389例,其中有手术史患者167例,无手术史患者222冽。以ELISA方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将两组出现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389例住院患者人群HBV感染率为58.09%,其中HBsAg、HBeAb、HBcAb阳性者38例(9.76%),HBcAb阳性者25例(6.43%),HBsAg、HBcAb阳性者23例(5.91%)。两组间比较显示,有手术史的患者人群HBV感染率非常显著高于无手术史患者人群(P〈0.01)。且两组间HBsAg、HBeAb、HBcAb阳性模式和HBcAb阳性模式的比较显示有手术史的患者人群HBV感染阳性率非常显著地高于无手术史患者人群(P〈0.001)。结论手术是导致住院患者人群HBV感染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在PHC患者中的特点和对PHC预防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检测法,对55例PHC患者血清中乙型病毒标志物(HBV-M)检测。结果 HBV-M阳性率为83.64%,HBsAg阳性率为,HBsAb阳性2例;HBeAg检出率为12.73%;HBeAb阳性占58.18%,HBsAg、HBcAb、HBeAb同时阳性占49.09%。结论 HBV感染与PHC有密切的特定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与HBV、HBV-M的关系。方法对147例PH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47例PHC患者中,发生HBV感染138例,感染发生率93.88%。HBV感染在PHC组中显示5种分布模式,其中以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模式多见,达49.66%;HBsAg和抗-HBc阳性模式次之,达21.09%;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模式相对较低,达17.69%。各组病例中第1种组合方式在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其次是第Ⅱ种组合,在这两种组合中,发病年龄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Ⅲ、Ⅳ、V种组合的发病年龄晚于前两种组合,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6种组合方式的发病年龄与第I、Ⅱ种组合方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BV感染可能是肝癌发生的主要病原学因素,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HBV在人群中的感染流行,是减少肝癌发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肖倩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3):2036-2036
目的:探讨HBV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M)、HBV DNA检测的实际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HBsAb、HBeAg、HBcAb、前S1抗原,采用PCR法检测HBV DNA。结果:292例HBsAg(+)、HBeAg(+)、HBcAb(+)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82.2%;HBV DNA抗原阳性率为78.1%;134例HBsAg(+)、HBeAb(+)、HBcAb(+)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29.9%,HBV DNA抗原阳性率10.4%;160例HBsAg(+)、HBcAb(+)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31.3%,HBV DNA抗原阳性率为15.60/0;9例HBsag(+)、HBeAg(+)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88.9%,HBV DNA抗原阳性率为88.9%。55例HBsAb(+)、HBeAb(+)、HBcAb(+)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9.1%,HBV DNA抗原阳性率7.3%。结论:前S1抗原与HBV DNA、HBeAg阳性呈高度正相关,在防治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符合2001年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修订的PHC诊断标准的364例患者的HBV感染的相关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64例PHC患者中合并HBV感染298例(81.87%),HBsAg阳性258例(70.88%),抗HBs阳性25例(6.87%),HBeAg阳性20例(5.5%),抗HBe阳性203例(55.77%),抗HBc阳性263例(72.25%)。结论PHC与HBV感染关系密切,积极预防和控制HBV感染是减少PHC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BV DNA与血清病毒标志物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 DNA检出情况及其与血清病毒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200份HBV感染者血清中HBV DNA含量,同时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HBV5项血清标志物。结果 200份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不同组合组的HBV DNA阳性率有差异,HBsAg、HBeAg和(或)HBcAb阳性组阳性率为98.1%,其中96%以上HBV DNA≥10^4 cope/ml;HBsAg、HBcAb和(或)HBeAb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约为76,5%,但其中90%以上HBV DNA≤10^4 cope/ml;单纯HBV抗体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约为13.0%,但均为HBV DNA≤10^3cope/ml。三组间HBV DNA阳性率及分布均有明显差异(P〈0.05)。而且HBV DNA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FQ-PCR检测HBV DNA含量结合血清病毒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与病情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结果。方法采用ELISA检测302份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同时FQ-PCR法定量检测HBV-DNA,对比检测结果。结果血清标志物I(HBeAg、HBcAb、HBsAg)、II(HBeAb、HBcAb、HBsAg)、III(HBcAb、HBsAg)阳性模式组阳性率分别为98.77%、54.11%、70.67%,两两对比,P〈0.05。结论联合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可提高检测HBV特异性、准确度,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8.
应用国产ELISA试剂盒对157例肝癌、肝硬化病人血清中抗-HCV及HBV-M进行检测,101例肝癌10例抗-HCV阳性,阳性率为9.9%;56例肝硬化6例抗-HCV阳性,阳性率为10.7%;肝癌组抗HCV与HBsAg双阳性率79%(8/101),HBsAg阳性率为723%(73/101),明显高于HCV感染率,说明HBV仍是乙肝流行地区的主要相关因素。14例抗-HCV阳性(包括可疑阳性),肝癌外周血中8例(57.1%)HBsAg阳性,推测HCV可单独作用但更常与HBV形成混合感染参与慢性肝病的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HBV—DNA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存在、复制和活动的标志,传染性的特征是HBV感染最直接和可靠的标志。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能准确的定量检测血清中HBV的数量和免疫指标。本组对34例HBsAg阳性患者血清HBV—DNA定量测定结果作出分析。以指导临床治疗。对于HBsAg阳性患者检测HBV—DNA的拷贝量。HBsAg(+)、HBcAb(+)、HBeAg(+)(简称大3阳);HBsAg(+)、HBcAb(+)、HBeAb(+)(简称小3阳);HBsAb(+)、HBcAb(+)、HBeAb(+)(简称恢复期)。FQ—PCR可以检测HBV的真实感染和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情况和乙型肝炎五项血清标志物的模式特征。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及其抗体(HBsAb)、e抗原(HBeAg)及其抗体(HBeAb)以及核心抗体(HBcAb)五项HBV血清标志物。结果:11 573例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中HBsAg阳性为721例,占总数的6.23%,HBV-M感染模式有8种,以HBsAg+HBeAg+HBcAb和HBsAg+HBeAb+HBcAb感染模式为主。结论: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人群中乙型肝炎感染率较高,应加强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和乙型肝炎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检测在HCV单独感染和HCV、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9例HCV感染者检测抗-HCV、HCVRNA和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并对其中的HCV、HBV合并感染(HBV+HCV组,27例)和HBV单独感染患者(HBV组,50例)检测HBVDNA。结果:129例HCV感染患者中,抗-HCV和HCVRNA同时阳性者占68.2%,抗-HCV阳性而HCVRNA阴性者占27.9%。抗-HCV阴性而HCVRNA阳性者占3.9%。肝硬化和肝癌组的HCVRNA阳性率84.2%(32/38)较慢性肝炎组的67.0%(61/91)升高(P〈0.05)。ALT和(或)TBiL均异常的HCV患者HCVRNA阳性率79.8%(71/89)较ALT和TBiL均正常者的55.0%(22/40)升高(X^2=8.42,P〈0.01)。在HCV和HBV合并感染组,HCVRNA阳性率55.6%(15/27)低于单纯HCV感染组的76.5%(78/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的阳性率29.6%(8/27)低于单纯HBV感染组的76.0%(3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HCVRNA检测的同时,结合多项血清病毒学和一些生化相关指标分析,对HCV感染的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生  林英辉  潘元平  潘爱萍 《安徽医药》2013,17(10):1720-1722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浓度、α-L-岩藻糖苷酶(AFU)活性和异常凝血酶原(DCP)活性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P、AFU与DCP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良性肝病组进行比较。结果AFP、AFU任一阳性、AFP、DCP任一阳性、AFU、DCP任一阳性和AFP、AFU、DCP任一阳性诊断PHC的敏感性均高于AFP、AFU、DCP单项指标诊断PHC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AFP、AFU、DCP任一阳性诊断PHC的敏感性为92.03%,但特异性仅为59.99%,显著低于AFP、AFU、DCP单项指标诊断PHC的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AFU、DCP均为阳性诊断PHC的敏感性虽然仅为45.07%,但特异性为95.07%,显著高于其他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测定AFP、AFU与DCP能提高对PHC诊断的特异性与灵敏性,对PHC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孕妇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母婴传播的疗效与胎盘HB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92例HBsAg阳性孕妇分成两组,研究组44例,于妊娠28、32及36周肌注HBIG 200IU;对照组48例,未用药。采用荧光定量PCR及ELISA法.分别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静脉血HBVDNA水平及乙肝五项。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胎盘各层细胞HBsAg及HBcAg的表达。结果(1)92例孕妇胎盘HBV感染43例,各层细胞感染后导致官内传播的相对危险度(OR值)由母面至胎儿面呈逐渐上升趋势。(2)研究组胎盘HBV总的感染率为34.09%(15/44).而对照组为58-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研究组胎盘VCEC感染:率为6.82%(3/44),而对照组为27.08%(13/4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胎盘VCECHBV感染是官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2)注射HBIG可降低胎盘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谭太昌  王智斌 《淮海医药》2007,25(2):103-10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pre-S1Ag、pre-S2Ag、HBV-DNA、HBV-M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HBV-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法;HBV-M及pre-S1Ag、pre-S2Ag采用ELISA法,检测96例HBV-DNA阳性感染者血清中pre-S1Ag、pre-S2Ag、HBV-M,同时以30例HBV-M全阴性的健康体检者血清作为对照,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6例HBV-DNA阳性患者中HBsAg、HBeAg、HBcAb阳性检出率为64.6%;HBsAg、HBeAb、HBcAb阳性检出率为20.8%;HBsAg、HBcAb阳性检出率为14.6%;pre-S1Ag在96例HBV-DNA阳性标本中检出率为70.8%;pre-S2Ag检出率为79.2%;均明显高于HBeAg的阳性率64.6%,30例对照中未检测出pre-S1Ag、pre-S2Ag及HBV-DNA.结论 HBeAg、HBV-DNA、pre-S1Ag、pre-S2Ag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pre-S1Ag和pre-S2Ag均较HBeAg敏感.pre-S1Ag与pre-S2Ag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ELISA检测HBV-M、pre-S2Ag及pre-S1Ag只是表型指标,只能提供HBV感染的间接证据.而HBV-DNA的检测是HBV感染与否的直接证据.HBV-M、pre-S1Ag、pre-S2Ag、HBV-DNA的检测各自有其独特的临床意义.应用pre-S1Ag、pre-S2Ag、HBV-DNA及HBV-M进行联合检测,对HBV感染的早期诊断,了解HBV复制、转归及监测疗效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柏胜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2):3387-3388
目的:探讨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与HBV DNA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定量PCR(FQ-PCR)和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CLEIA)分别对617份血清进行HBV DNA和HBVM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HBsAg、HBeAg、HbcAb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为100%(232/232);HBsAg、HBeAb和HBcAb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为66.9%(164/245);HBsAg、HBcAb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为60.7%(17/28);HBsAg、HBeAg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为100%(2/2);HbsAb、HBeAb、HbcAb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为3.6%(2/56);HbsAb、HbcAb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为4%(1/25);其余HBVM不同表现模式HBV DNA阳性率为0。HBeAg(+)组与HBeAg(-)组HBV DNA阳性率和HBV DNA定量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有机结合血清学标志物和HBV DNA定量检测,才能准确反应不同个体HBV感染状态及病毒复制情况,进而指导临床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顾自卫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0):2794-2795
目的 探讨HBsAg阴性健康体检人群血清HBV-DNA存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400例体检人群乙型肝炎标志物及血清HBV-DNA检测结果.结果 400例HBsAg阴性健康体检人群中,血清标本HBV-DNA阳性率7.50%;HBV五项标志物有6种模式,以HBeAb、HBcAb阳性模式的健康体检人群血清HBV-DNA阳性率最高,达25.00%(P<0.05),而HBsAg、HBeAg、HBeAb、HBcAb全阴性,HBsAb(+)阳性模式中HBV-DNA阳性率最低为2.23%(P<0.05).结论 HBsAg阴性健康体检人群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血液中存在HBV病毒(HBV),HBV-DNA检测对对减少漏诊,正确评价HBV感染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王念跃  童金玉 《江苏医药》1997,23(6):392-393
采用全自动分析的方法,对40例原发性肝癌(PHC),219例其他疾病以及137例健康成人血清中α-L-岩藻糖苷酶(AFU)进行测定。正常人血清中酶活力呈正态分布,正常范围6.06±1.31U/L。PHC组较其他各组显著升高(l.70±9.45U/L,P<0.01).40例PHC患者AFU阳性率为72.5%,特异性为89.0%。AFU在AFP阴性的PHC患者中仍有76.9%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研究肝细胞癌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血清甲胎蛋825间的关系。方法选自本院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肝细胞癌患者128例。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甲胎蛋白检测并分析。结果128例肝癌患者合并HBV感染98例,占76.56%,酒精性19例占14.84%;其他原因11例占8.5%。98例原发性肝癌HBsAg(+)AFP升高81例占82.65%。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诱因以HBV感染为主。肝细胞癌患者AFP升高与HBV感染关系密切。临床上为降低肝细胞癌发生,应加强对HBV感染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9.
拉米夫定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雄  王冰  高志鑫 《江西医药》2009,44(3):250-25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妊娠晚期HBVDNA〉10^6拷贝/ml的孕妇HBV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血清HBsAg、HBeAg、HBcAb均阳性及HBVDNA〉10^6拷贝/ml的孕妇41例,分为拉米夫定治疗组17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从孕33周开始口服拉米夫定至分娩后1个月停服,检测两组孕妇分娩前和产后1年肝功能、二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DNA定量及婴儿1岁时二对半结果。结果拉米夫定治疗组孕妇分娩前HBVDNA下降明显(P〈0.05),对照组观察期间血清HBVDNA水平无明显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HBV母婴传播的阻断率分别为100%和83.3%(P〈0.05),2组孕妇及婴儿均随访1年,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能降低孕妇HBV DNA载量,减少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HBV前C区1896位G→A突变株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关系,采用错配引物PCR(m少PCR)扩增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检测了83例HBsAg阳性HCC患者血清样本中的HBV前C区突变株,并与66份HBsAg(+)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对照。结果发现:HCC组有47例检出HBV前C区基因(56.6%),其中16例存在HBV前C区突变株(34.0%);慢性乙肝组有33例检出HBV前C区基因(50.0%),其中仅4例存在HBV前C区突变株(12.1%),两组HBV前C区突变株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5)。为进一步研究HBV前C区突变株在HCC患者中的状况,同步检测了8例HBsAg阳性HCC患者肝癌组织和血清中HBV前C区突变株,发现在HBV前C区基因阳性的肝癌组织、癌周组织和血清中HBV前C区突变株分别为3/8(37.5%)、3/7(42.9%)和1/5(20.0%),均比慢性肝炎组高,提示HBV前C区1896位G→A突变珠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