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感染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12年10月国内医药期刊中有关抗感染药物致皮肤色素沉着的病例报道并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中文文献28篇37个病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6~86岁,平均45岁。引起皮肤色素沉着的药物主要有吡嗪酰胺、米诺环素、美他环素、齐多夫定等,易在用药后3个月内发生,色素沉着多在皮肤暴露部位出现,通常在停药或对症处理后色素沉着消退。结论:临床应重视抗感染药引起的色素沉着。  相似文献   

2.
杨继章  陈丽芳  杨树民 《中国药房》2005,16(21):1652-1654
目的:探讨药物引起关节疼痛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对1994年1月-2005年6月国内医药学术期刊报道的有关药物 引起关节疼痛192例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关节疼痛可出现在静脉滴注用药过程中,也可在用药几个月后,甚至在长期服药几 年后才出现;引起关节疼痛的药物种类以抗微生物药、循环系统药及消化系统药为主,其中由吡嗪酰胺引起的最多,达110例 (57.29%)。结论:临床应重视药物引起的关节疼痛,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药源性眼部损伤96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回顾分析药源性眼部损伤的发生情况与药物品种及给药方法的关系。方法 :查阅1960年~2000年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学期刊上有关药物所致眼部损伤病例的报道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4种药物引起眼部损伤967例 ,临床表现包括眼部色素沉着、视力障碍、失明及角膜、结膜、视神经、视网膜、视乳头的损伤等 ;诱发药物以抗微生物药、中枢神经系统药及循环系统药占的比例较大 ,氯丙嗪、奋乃静、胺碘酮、乙胺丁醇等诱发病例最多。结论 :全身给药所致眼部损伤多为正常用法、用量下的药物不良反应 ,而眼部用药所致眼部损伤则有错误用药、错误操作、眼部手术中及手术后用药不当等原因  相似文献   

4.
药物引起房室传导阻滞226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大华  杨继章  张国忠 《中国药房》2006,17(15):1169-1170
目的:探讨药物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1994年1月~2005年10月国内医药学术期刊报道的226例药物引起的AVB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VB可出现在静脉滴注过程中,或用药3mo后;引起AVB的药物种类以循环系统药、植物神经系统药及中枢神经系统药为主,其中以双嘧达莫引起的最多(33例,14·6%),其次是普罗帕酮(25例,11·06%)。结论:临床应重视药物引起的AVB,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药疹     
药物反应可以由外用药或内用药引起,表现形式可在皮肤上也可表现在其他器官里,范围很广。这里简要谈谈内用药所引起的皮疹。为什么会引起药疹?一、累积作用:有些药的排泄很慢,因连续服用后在体内积储可引发皮疹,如长期用溴剂可引起毛囊性红丘疹或增殖性皮损;长期用五价砷可引起掌蹠角化,皮肤变青铜色;久用阿的平皮肤出现色素沉着等。二、超量反应:由于服了比正常量多的药,而在皮肤上出现反应,如多服了抗凝剂可引起紫癜;多服了阿托品或颠茄除口干、头昏、瞳孔放大外,皮肤亦充血发红。三、遗传素质体内缺某些酶:如缺葡萄  相似文献   

6.
药源性血糖异常1590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药物引起血糖异常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检索1994年1月~2005年6月国内医药卫生期刊报道的药源性血糖异常1590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血糖异常的药物种类主要以激素及其相关用药(17种)、抗微生物药(13种)、中枢神经系统药(8种)为主,其中位居前2位的分别是格列本脲(699例)、极化液(242例);临床表现以血糖降低为多见。结论:临床工作者应重视药物引起血糖异常的现象,在用药时应加强对患者的血糖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抗感染药学》2016,(2):317-319
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其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间心内科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17例,分析其临床用药情况,并探究不合理用药的突出问题。结果:117例患者在用药方面出现的不合理用药问题,主要有用量与用法有误、诊断与施药有误、忽略用药应注意的相应禁忌证、药物配伍有误和错误使用抗菌类药物等。结论:心内科医护工作者需对各种用药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在给药过程中采取科学方法实现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203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了解和分析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年来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资料,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ADR中,女性患者较多(61.58%);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68.47%);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临床表现又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结论:临床应重视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及其用药监测,以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我院176例神经系统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晓涟  王育琴 《中国药房》2007,18(14):1106-1107
目的:了解我院神经系统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方法:对我院2005年收集的神经系统药物引起的ADR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我院2005年共收集到神经系统药物引起的ADR176例,涉及8类37种药物,其中前14位药物中,中药注射剂7种,抗癫痫药4种;共出现严重ADR28例(占15·9%)。结论:应注意辨证选择药物,对易造成严重ADR的药物须定期监测,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庞丽丽  胡莹  魏京霞  涂勤  陈岷 《中国药师》2020,(11):2228-2231
摘要:目的:临床药师通过参与临床药物治疗,为医生和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损害,进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以1例肺癌患者使用西妥昔单抗联合阿法替尼致色素沉着为例,临床药师采用循证药学方法,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对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通过对已检索文献和患者情况分析推测,色素沉着可能是由西妥昔单抗引起,但不排除阿法替尼引起的可能。同时临床药师向医生解释具体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并提出易引起色素沉着的抗肿瘤药物及发生机制。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为医生和患者提供药学服务,促进临床治疗方案合理化,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损伤,提高患者依从性,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1.
探讨药源性抑郁症的特点及导致其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数据库搜索2000年1月—2011年1月药物导致抑郁症的相关文献。结果:引起药源性抑郁症涉及8类药物,共83例,以循环系统用药为主有44例次(占52.38%);女性、老年患者居多,尤以40岁以上女性多见(35例,占47.30%);一般出现在用药后1 d至1年以上,8 d至12个月为高发阶段(62例,占74.70%)。结论:药源性抑郁症与多种因素有关,医务人员应重视药物引起抑郁症的现象,在用药时留意患者情绪的变化,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药物性肝炎的致病因素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药物性肝炎的致病因素及防治。方法对国内外近5年公开发表的有关药物性肝炎致病因素及其防治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结果多种药物可引起药物性肝炎,其治疗方法除使用保肝药物外,还可结合中成药或中草药汤剂进行治疗,并应从用药方面注意对药物性肝炎的预防。结论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在用药时应重视药物性肝炎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2265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丽芳  杨继章 《中国药房》2006,17(13):1008-1009
目的:探讨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1995年1月~2005年6月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2 265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涉及12类药物,以消化系统用药、抗精神失常药、抗过敏药为主,位居首位的是甲氧氯普胺,共1 626例(71.79%)。结论:临床工作者应掌握引起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药物分布规律,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4.
李绪玲  张永扬 《中国医药》2010,5(7):636-637
目的 分析我院住院患者发生药源性肾损害的情况,以指导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6年6月至2008年10月间肾损害32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肾损害的原因.结果 有62例患者出现药源性肾损害(占18.9%),药物包括抗生素、脱水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2例患者因大剂量服用复方新诺明,2例因大剂量静脉注射甘露醇,1例患者使用丁胺卡那酶素超过10 d而出现肾损害.结论 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是用药后出现肾损害最主要的原因,应合理用药,避免药源性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李绪玲  张永扬 《中国医药》2009,5(12):636-637
目的 分析我院住院患者发生药源性肾损害的情况,以指导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6年6月至2008年10月间肾损害32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肾损害的原因.结果 有62例患者出现药源性肾损害(占18.9%),药物包括抗生素、脱水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2例患者因大剂量服用复方新诺明,2例因大剂量静脉注射甘露醇,1例患者使用丁胺卡那酶素超过10 d而出现肾损害.结论 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是用药后出现肾损害最主要的原因,应合理用药,避免药源性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李绪玲  张永扬 《中国医药》2010,5(1):636-637
目的 分析我院住院患者发生药源性肾损害的情况,以指导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6年6月至2008年10月间肾损害32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肾损害的原因.结果 有62例患者出现药源性肾损害(占18.9%),药物包括抗生素、脱水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2例患者因大剂量服用复方新诺明,2例因大剂量静脉注射甘露醇,1例患者使用丁胺卡那酶素超过10 d而出现肾损害.结论 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是用药后出现肾损害最主要的原因,应合理用药,避免药源性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药物引起耳聋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对1994—2011年国内医药学术期刊报道的药物引起耳聋81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耳聋的药品种类有12种,涉及药品43个;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肌肉注射、口服给药等;合并用药28例,单独用药53例;引起耳聋的药物种类以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较多;听力恢复46例,永久性耳聋28例,结果不详7例。结论临床应重视药物引起的耳聋,早期预防和发现是避免听力完全丧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杨树民  李鸣  杨继章 《中国药房》2005,16(15):1173-1174
目的:探讨药源性出血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对1994年1月~2004年12月国内医药学期刊报道的药源性出血1139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诱发出血的药物种类以抗微生物药、中枢神经系统药及血液系统药为主;诱发出血的给药方式以口服给药为多,占63.92%;出血部位主要为消化道、肠道;出血时间在用药后2min~1mo;全身给药所致出血多为正常用法、用量下,而局部用药则有错误用药、用药不当等原因。结论:临床医师交代患者用药应详细,以避免错误或者不当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