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附着点炎的x线平片特点,提高对其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对70例临床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附着点炎的x线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主要x线表现。结果70例强直性脊柱炎附着点炎的主要x线表现为肌腱、韧带与骨附着处骨皮质模糊、变薄,皮质下囊变、侵蚀破坏,骨质增生硬化,局部骨化呈花边状或粗胡须状。结论强直性脊柱炎附着点炎的x线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认识这些表现,对于临床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浆IL-1β水平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6例AS患者血浆中的IL-1β。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附着点指数(MASES)〉0者血浆IL-1β为(2.98±1.74)pg/ml,MASES=0者为(1.22±0.73)pg/mJ,两者比较,P〈0.05。MASES与血浆IL-1β水平呈正相关,r=0.448,P〈0.05。结论AS患者血浆IL-1β水平升高,IL—-1β与AS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附着点炎相关关节炎(ERA)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 的亚型之一。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儿童常见的IgA介导的血管炎。而ERA合并HSP尚不多见,现报告1例如下。患者男,16岁。因关节疼痛2年、皮疹3个月、肉眼血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S出现葡萄膜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并明确诊断AS患者206例。依据是否存在葡萄膜炎将AS患者分别纳入有葡萄膜炎组和无葡萄膜炎组。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 χ2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等对...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患者血清肌炎特异性抗体(MSAs)水平与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78例IIM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12种MSAs的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和预后的相关性。进一步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SAs亚型是否为患者临床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种MSAs中,抗氨基酰tRNA合成酶[ARS,包括组氨酰-tRNA合成酶(Jo-1)、PL-7、PL-12、EJ、OJ]抗体(34.8%)最常见,其次为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32.6%)、抗转录中介因子γ(TIF1γ)抗体(11.8%)和抗信号识别颗粒(SRP)抗体(11.8%)。抗ARS抗体阳性组肺间质性病变和技工手的发生率高于阴性组(90.3%比66.4%,P<0.001;16.1%比4.3%,P=0.007);抗MDA5抗体阳性组较阴性组更易出现肺间质性病变、Gottron疹、面部红斑和关节炎(均P<0.05),肌无力和吞咽障碍发生率更低(55.2%比78.3%,P=0.001;8.6%比23.3%,P=0.018);抗TIF1γ抗体在≥65岁患者中的阳性率高于<65岁患者(25.9%比9.3%,P=0.032),该抗体阳性组肿瘤发生率比阴性组高(19.0%比3.2%,P=0.01);抗SRP抗体阳性患者肌无力发生率、肌酸激酶(CK)值、乳酸脱氢酶(LDH)值和谷草转氨酶(AST)值高于阴性组(均P<0.05)。抗Mi-2β抗体阳性组肺间质病变发生率低于阴性组(40.0%比77.9%,P=0.003)。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抗MDA5抗体和抗Jo-1抗体是肺间质性病变(I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抗TIF1γ抗体是吞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抗MDA5抗体阳性患者比阴性患者生存时间更短(5.0月比14.0月,P=0.001)。结论抗ARS抗体是最常见的MSAs亚型,不同的MSAs亚型与特定的临床特征有关。检测MSAs水平有利于对不同患者进行分型,指导治疗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Bohan/Peter标准(B/P标准)与欧洲神经肌肉疾病中心(ENMC)标准对特发性炎性肌病分型诊断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86例初诊为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骨骼肌病理资料,分别用B/P标准与ENMC标准进行分型诊断,比较两个标准诊断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的异同性.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系统进行非参数检验(Mann Whitney U检验)和一致性检验(Kappa分析)方法.结果 B/P标准诊断皮肌炎37例,多发性肌炎49例;ENMC标准诊断皮肌炎46例,多发性肌炎仅14例,其余为嗜酸细胞性肌炎1例、疑诊散发性包涵体肌炎9例,未能分型者5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11例.Kappa分析检验两个标准诊断皮肌炎一致性较好(κ=0.79),诊断多发性肌炎一致性差(κ=0.26).结论 B/P标准对多发性肌炎存在过度诊断、误诊风险.ENMC标准纳入免疫病理,增加了临床与病理诊断的排除标准,其分型诊断准确性优于B/P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动态变化与相关性.方法 选择74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病例组并进行心功能分级,选择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68例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1L-6)、白介素-4(IL-4)和白介素-10(IL-10)的表达.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促炎因子(TNF-α、IL-6)和抗炎因子(IL-4、IL-10)的表达以及促炎因子/抗炎因子的比值(TNF-α/IL-4、TNF-α/IL-10、IL-6/IL-4和IL-6/IL-10)都明显增高(P<0.05),且随着心功能恶化,以上指标也都明显升高(P<0.05);TNF-α和IL-4、IL-10以及IL-6和IL-4、IL-10都呈明显的正相关(P<0.05).结论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比例发生变化,促炎因子过度激活,二者关系密切,形成网络,共同促进老年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治疗前后血清不同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连续性收录80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综合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血清促炎因子(IFNγ,TNFα,IL-1β以及Il-6)和抗炎因子(IL-10,TGFβ以及IL-4)水平改变。结果哮喘患儿治疗前血清IFNγ,TNFα以及IL-6等促炎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血清IFNγ和Il-6水平下降最为明显(P0.05)。哮喘患儿治疗前血清IL-10和IL-4等抗炎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血清IL-10和IL-4水平上升最为明显(P0.05)。危重亚组患儿血清IFNγ和IL-6水平明显高于轻度亚组(P0.05)。哮喘分级和促炎因子TNFα呈负相关(r=-0.589,P0.05)。促炎因子TNFα与IL-6(r=0.599,P0.05),IL-1β与IL-6(r=0.532,P0.05)之间存在正相关。促炎因子TNFα与抗炎因子TGFβ呈负相关(r=-0.662,P0.05)。结论哮喘患儿血清IFNγ、IL-6、IL-10和IL-4水平在治疗过程中动态变化,与哮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垂体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原发性垂体炎可分为3种类型:淋巴细胞性垂体炎、肉芽肿性垂体炎、黄瘤病性垂体炎。原发性垂体炎发病率较低,多数在手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得以确诊。目前认为它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与垂体肿瘤相似,但内分泌学检查和病理学特点与垂体肿瘤不同。激素冲击治疗和手术治疗是两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多发性肌炎是一种少见、难治、预后较差的结缔组织疾病。其病程短 ,病死率高 ,常累及呼吸、消化及心脏[1] 。临床上因伴有血清酶学的显著增高常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2 ] 或因全身症状严重、掩盖心脏局部症状而漏诊心脏病变。本病例在临床上排除了急性心肌梗死 ,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多发性肌炎 ,治疗无效死亡 ,后经心脏尸检发现 ,除有明显的心肌间质性炎症外 ,冠状动脉内有血栓形成。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 ,5 2岁。因乏力、阵发性手足抽搐半年 ,加重伴反应迟钝、吞咽困难、肌肉疼痛 1个月 ,于 1998年 6月 2 9日入院。入院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  相似文献   

12.
13.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常见的呼吸系慢性疾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为其主要特征。现已证实,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是由多种炎性细胞、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的炎症过程。国内外资料表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增加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约有1亿人罹患哮喘。哮喘成为一种当今世界上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的慢性疾病,哮喘的防治亦就成为全球共同关心、共同研究的热点。现就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颅内外动脉硬化诱发因素很多,特别是各种炎性介质的释放,能够引发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导致动脉硬化的发生〔1〕。本研究以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老年患者颅内外动脉硬化发生特点及其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和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 287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均>60岁。经CT血管造影诊断后根据是否有动脉硬化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灌注液中加入妥布霉素注射液对术后眼内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2014年在该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2 000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手术中灌注液加入妥布霉素注射液,对照组为单纯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观察两组术后眼内炎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有1例术后发生眼内炎,对照组术后没有眼内炎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手术中灌注液内加入妥布霉素注射液对预防术后眼内炎的发生没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刀微创治疗慢性膝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疼痛门诊确诊为慢性膝关节周围炎患者200例,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神经阻滞后进行针刀微创松解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 w、2 w、4 w后不同时点静息疼痛VAS评分(rest visual analogue scale,RVAS)和被动活动时VAS评分(passive visual analogue scale,PVAS),比较两组综合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RVAS评分和P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总体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2 w、4 w疼痛RVAS评分和P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刀微创治疗慢性膝关节周围炎疗效显著,远期疗效优于单纯神经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特发性炎性肌病(IIM)中多发性肌炎(PM)的发生率及其特征, 探讨IIM中PM是否被过度诊断。方法纳入2008—2019年于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依据Bohan与Peter标准诊断的所有IIM患者。确定诊断的PM(definite PM, dPM)定义为具有典型的PM临床特征和病理特征, 包括肌酸激酶(CK)升高和肌无力, 肌活检呈现肌细胞膜表达MHC-I阳性和CD8+T细胞浸润肌内膜。同时, 参照IIM各亚型的最新诊断标准, 排除DM、抗合成酶综合征(ASS)、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NM)、散发性包涵体肌炎和其他肌病。应用SPSS 24.0进行统计学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和χ2检验用于比较dPM组和其他IIM亚型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共1 259例IIM纳入研究, 其中1 015例(80.6%)为DM, 244例(19.4%)为PM。参照严格定义的dPM标准, IIM中仅有0.5%(6/1 259)的患者可被诊断为dPM。原先诊断为PM的患者在新的IIM亚型分类中多数为IMNM和ASS, 其中48.0%(117/244)为IMNM, 32.0%(7...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十二指肠炎(DI)有关进展。详细介绍DI的分类和发病机理,将DI分为原发及继发性。在原发性DI中着重提到与幽门弯曲杆菌的关系。继发性DI分急性与慢性;急性感染性DI与细菌、病毒等感染有关;急性非感染性DI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肾功能衰竭等重要脏器衰竭有关。慢性感染性DI可由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引起。慢性非感染性DI与小肠其他部位炎症、邻近器官及全身性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对DI病理,内镜下表现、X线特征、临床表现及治疗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呼吸系统疾病,1973年与1992年我国部分人群普查资料统计发现,慢支患病率分别为3.82%和3.2%,并且与年龄增加有关,5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可高达15%,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中致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抗炎因子转化细胞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10(IL-10)的变化、意义及生长抑素的调节作用。方法:急性胰腺炎48例,随机分成生长抑素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在治疗前(入院时)、治疗后8 h和第2、3、4 d清晨空腹抽肘静脉血3 ml,测定TNF-α、IL-6、TGF-β和IL-10,并设对照组。结果:TNF-α和IL-6各监测点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0.01),高峰在入院时。TGF-β和IL-10入院后8 h以后各监测点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0.01);第2天达高峰。生长素抑素治疗组TNT-α、IL-6、和TGF-β、IL-10含量治疗后8 h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各观察点持续降低(P<0.05,P<0.01)。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血中致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均升高,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生长抑素对致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升高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