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猝死的高危因素,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探讨猝死的预防,从而减少猝死发生。方法:对近3年来我院急诊收治的288例猝死患者的性别、年龄、死亡时间、季节、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共6方面的猝死原因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猝死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74∶1,其中40~79岁男性占55.2%。猝死发生时间在24h分布有2个高峰,分别在7∶00~9∶00和19∶00~21∶00。猝死发生季节以第一、四季度较高。猝死基础疾病中,心血管疾病占76.4%。有明确诱因的猝死病例119例,其中因过度劳累引发的猝死占12.8%,其次与情绪、饮酒、吸烟相关。心脑血管疾病占猝死原因的68.8%。结论:患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40岁以上男性是猝死高危人群,应加强这类高危人群在冬末春初的猝死预防,包括戒烟戒酒,保持良好心情,避免过度疲劳,适当体育锻炼及健康教育与定期体检。  相似文献   

2.
猝死是指看似健康或者病情稳定的人,突然发生的非暴力性、未能预料的瞬间自然死亡,猝死发病突然、进展迅速,住院精神患者发生猝死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些患者在住院不久便发生猝死.为了尽可能降低猝死的发生率,现就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精神病患者发生猝死的原因、特点及采取相应护理防范对策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
分析87例猝死患者资料,提出护理对策。猝死患者以30~59岁组及≥60岁老年人为主;分布于临床各科室,其中消化科、心内科较多,猝死多在寒冷季节发生,时间多在下午和晚上;多数患者就诊或住院时间短,以5 d内居多。为此,对中老年患者、初诊及新入院患者加强猝死风险筛查,增加风险告知,加强特殊时间段的猝死风险管理,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及急救技能,以防止猝死发生及提高猝死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发布的信息,我国每年猝死人数高达54.5万,几乎每分钟就有一个猝死案例发生。就算看起来非常健康、身体强壮的年轻男性,也有可能突然发生心脏骤停而猝死的现象。猝死为什么会盯上年轻男性?预防猝死的发生,年轻人又需要注意哪些呢?  相似文献   

5.
心性猝死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医学课题,有关猝死的临床与病理报道,日见增多。但有关猝死病人猝死前后的心电图分析、文献少见,国内未见报道。我们总结了80~82年沈阳市17个医院154例心脏猝死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猝死前与猝死时均有心电图记载者100例。为探索心脏猝死的病因病机,防患于未然,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呼吸内科患者猝死原因,观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对呼吸内科2008年1月~2013年1月60例猝死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对住院患者进行了全面评估,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猝死的主要原因包括气道阻塞、重度电解质紊乱、用力大便、翻身、拍背、吸痰等;针对猝死原因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猝死的发生率,还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针对呼吸内科患者常见猝死原因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猝死的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促进医患和谐。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院外猝死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与天气气候关系的详尽分析,以进一步降低因天气变化而引起的猝死.方法:追踪1999年1月~12月经上海市医疗救护中心急救的839例院外猝死病历和同期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猝死前有心血管病史者占70.44%;猝死高发年龄为60~84岁,占64.88%,并且男性多于女性;院外猝死数在12个月中的高峰期为冬季,在平均一昼夜中的高峰点为早晨7点;总猝死数与相对湿度变化、平均气压呈正相关,与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呈负相关.心血管猝死数除与以上气象要素相关外,还与气压变化、最低温度变化、日照时数变化等呈正相关.冠心病和其他心脏病与平均风速呈负相关.高血压病与平均气压呈正相关.结论:猝死的诱因是多因素的,气象因素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是其中重要的外因之一.猝死病人以老年人为多.当气象条件剧烈变化时,往往是猝死的高发时期,此时应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李双卫  高燕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5):983-984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猝死原因,寻求预防措施.方法对35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猝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猝死发生率0.74%,占死亡患者人数的43.9%.精神药物引起25例,占71.4%;2例患者猝死与精神疾病本身有关,占5.71%.结论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猝死与精神药物、躯体状况及精神疾病本身有关.干预措施可减少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猝死原因,寻求预防措施。方法:对35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猝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猝死发生率0.74%,占死亡患者人数的43.9%。精神药物引起25例,占71.4%;2例患者猝死与精神疾病本身有关,占5.71%。结论: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猝死与精神药物、躯体状况及精神疾病本身有关。干预措施可减少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尸检探讨近26 a青壮年猝死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构成。方法对60例青壮年猝死尸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猝死病例死亡原因中心血管系统疾病仍居首位,其中肺栓塞猝死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次为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结论科学准确地进行尸体解剖,可明确死因减少误诊,对提高青壮年猝死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google"网站上搜索"医生猝死"关键词,便可发现许多真实信息:北京某医院精神科女医生因心肌炎在上班期间猝死、广东省某医院脑外科医生因为病毒性心肌炎猝死于工作岗位、云南省某医院妇产科医生在为患者接生时因高血压突发并严重的脑溢血猝死……  相似文献   

12.
猝死常见危险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蕾  冯刚  蒋健 《中国急救医学》2002,22(3):184-185
大量的心血管疾病是猝死发病的基础 ,其中许多异常在死后尸检才能发现。Basso等[1] 对 2 0 0例青年猝死者的病因分析 ,心血管源性占到 81 5 %。另一猝死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 ,冠脉疾病、急性心功能障碍是主要风险因子 ,其它的诱因还有心脏手术、脑血管疾病等[2 ] 。此外 ,冠心病猝死与体内内分泌节律和外环境改变有关 ,有人统计 ,每日之中的清晨、每周的周一及一年中的冬季为猝死发生的高峰[3 ] 。认识常见致猝死的危险因素 ,有助于临床医师预防和早期干预猝死的发生。现就猝死的常见原因进行综述。1 冠心病1 1 一组猝死患者尸体解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原因及护理防范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查阅病史的方法了解6例精神科住院猝死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猝死发生季节及时段、抗精神病药物服用情况、患者死亡时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猝死发生在冬季4例,春季1例,夏季1例;猝死发生时段:17:00~17:30者2例,14:10者1例,22:10~4:00者3例;本组患者服用氯氮平3例,地西泮1例,氯丙嗪1例;行保护性约束5例.结论:保护性约束、进食差、肥胖等因素可导致患者猝死,应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以降低其猝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猝死的高危因素,为预防猝死提供一定依据并寻求可能的防范措施.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2004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2例猝死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男29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8岁.既往有明确诊断者29例,其中心血管疾病11例,肺部疾病9例,脑血管疾病5例,肾衰竭3例,慢性胰腺炎并胆囊炎1例;无任何病史及无法提供病史者13例.有明确诱因24例,以酒后、诊疗过程中发病为主.院内猝死6例,4例复苏成功;院前猝死36例,7例复苏成功.结论 合并心脑血管及肺部等基础疾病者易发生猝死,饮酒、临床诊疗、不适当运动及饱餐为猝死主要诱因;院内猝死救治成功率高,及早实施有效心肺复苏对成功救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心脏猝死以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最常见。在西方国家的心脏猝死中占80%以上。在我国,心脏猝死的年死亡人数已突破100万例,它的发生涵盖了每个年龄段。由于无法预测,95%的心脏猝死发生在院外(如家中、公共场合等地)。识别具有较大心脏猝死危险的人群及高危病人,对预防心脏猝死具  相似文献   

16.
住院精神病人发生猝死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惠敏 《护理研究》2004,18(19):1704-1705
精神科病人猝死率高于综合医院住院病人。从猝死时间、季节、形式以及与病种、年龄、药物的关系方面对精神病人猝死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猝死是指看似健康或者病情稳定的人,突然发生的非暴力性、未能预料的瞬间自然死亡,猝死发病突然、进展迅速,住院精神患者发生猝死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些患者在住院不久便发生猝死。为了尽可能降低猝死的发生率,现就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精神病患者发生猝死的原因、特点及采取相应护理防范对策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呼吸内科2006~2009年38例猝死患者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猝死原因主要有气道阻塞、用力大便、肺栓塞、重度电解质紊乱等.针对猝死原因,对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的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同时与临床医生合作,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和针对性管理,结果减少了猝死风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猝死的病因、诱发因素和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折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例2型糖尿病患者猝死的临床资料.结果:2型糖尿病病人猝死的因素有劳累、感染等,院内外均可发生猝死,但以院外为多.结论:控制多种危险因素,可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并分析猝死的生理机制,探讨运动猝死的影响因素和预防的可能性,以消除一些优秀运动员的猝死给开展体育运动及全民健身活动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3-01/2004-12关于运动猝死的文章。检索词“exercise,suddendeath”并限定文章的语种类为Engli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4-12期间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运动猝死”,同时在图书馆手工查阅相关资料。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关于运动猝死的状况、病因、影响因素和预防。②对具体事件的回顾调查研究。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42篇,排除26篇重复性研究。16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5篇关于运动猝死的综述,7篇关于运动猝死的调查研究,4篇关于运动猝死的具体案例。资料综合:运动猝死的发生原因主要有心源性(心血管性疾患所致)和脑源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运动负荷、心理应激、年龄以及时间节律是运动猝死的影响因素。为减少运动猝死的发生,可采取有效的三级预防措施:初级预防(重视和加强运动前的医学检查和随访);次级预防(加强运动中、运动后的医学监督);三级预防(加强运动现场医务监督与急救工作)。结论:运动猝死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为降低运动猝死的发生,提高人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