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为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主要包括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其通过非竞争抑制真菌β-1,3-D-葡聚糖合成酶,造成细胞壁中β-葡聚糖含量减少,从而导致细胞壁结构破坏,最终致使菌体裂解、死亡[1]。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对念珠菌属是杀菌剂,对曲霉属是抑菌剂[2-3],在侵袭性真菌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早期诊断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0月年至2016年4月收治的非粒细胞缺乏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筛选分组。确诊血液恶性肿瘤患者160例,其中80例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者为IFD组,非IFD患者80例。采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测定IFD组和非IFD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G试验对IFD的诊断价值。结合真菌培养鉴定,统计不同类型真菌引起的深部感染(1,3)-β-D-葡聚糖水平的差异。结果 IFD组(1,3)-β-D-葡聚糖含量显著高于非IFD组(ng/L:346.54±204.95比43.21±15.11,P0.05)。G试验单独诊断IF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1、86.71%、90.47%;针对血液恶性肿瘤IFD患者,最佳诊断阈值为≥70 ng/L时,诊断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88.75%。G试验诊断IFD的时间较传统临床诊断明显缩短(d:4.87±2.55比7.13±4.42,P0.01)。80例IFD患者40例分离出真菌,其中念珠菌属36株(占90%),(1,3)-β-D-葡聚糖均值为333.55 ng/L;曲霉菌4株(占10%),(1,3)-β-D-葡聚糖均值1 000 ng/L。不同念珠菌之间(1,3)-β-D-葡聚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念珠菌属与曲霉菌属之间(1,3)-β-D-葡聚糖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β-D-葡聚糖检测是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诊断IFD方法,对于IFD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对于区分念珠菌还是曲霉菌引发的深部真菌感染也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北京金山公司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结果 正常对照组30例,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4.686~25.67 pg/ml,平均值为9.444 pg/ml;深部真菌感染组34例,血浆1,3-β-D-葡聚糖为5.251~1 451 pg/ml,平均值为241.211 pg/ml.经t检验分析,对照组与深部真菌感染组1,3-β-D-葡聚糖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t=3.909,0.005>P>0.002).结论 血浆葡聚糖检测可在拟诊早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机体是否感染真菌的可靠信息.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方法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可作为真菌感染的一个诊断指标,以20 pg/ml为诊断阈值,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88.24%,96.67%,96.77%,87.88%,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4.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组织真菌感染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对早期诊断深部组织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08例深部组织真菌感染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并对可疑感染标本进行培养。结果:①正常对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5.97±2.94)pg/ml,深部组织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深部组织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分别为(99.96±37.04)pg/ml、(31.27±23.67)p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t′=18.49、7.70,P<0.05、P<0.05);深部组织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与深部组织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t′=11.48,P<0.05);②真菌培养法与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对深部组织真菌感染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50%及74.07%,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法(χ2=30.13,P<0.01)。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适用于早期诊断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引起的临床深部组织感染,可协助临床医生早期诊断用常规方法难以确诊的侵袭性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入住该院的合并真菌感染的肿瘤患者25例纳入真菌组,细菌感染患者25例纳入细菌组,另选择同期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按操作规程采集静脉血标本进行PCT、(1,3)-β-D-葡聚糖检测;真菌组同时进行真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比较各组PCT、(1,3)-β-D-葡聚糖水平,以及3种方法在真菌组中的阳性率。结果真菌组、细菌组、对照组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0.98±0.15)、(1.17±0.19)、(0.15±0.06)ng/mL,真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0,P<0.05)。真菌组、细菌组、对照组的(1,3)-β-D-葡聚糖水平分别为(35.35±10.26)、(11.86±3.44)、(3.52±2.66)pg/mL,真菌组明显高于细菌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5、15.01,P<0.05)。在真菌组中,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阳性率高于G试验和PCT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22.22,P<0.05)。结论(1,3)-β-D-葡聚糖可用于辅助侵袭性真菌病的早期诊断,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侵袭性真菌病的早期诊断中较(1,3)-β-D-葡聚糖和PCT检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1,3)-β-D-葡聚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体系。方法经蛋白修饰的(1,3)-β-D-葡聚糖和真菌提取物作为免疫原制备兔多克隆抗体,并对高效价交叉反应弱的抗体进行纯化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最后建立真菌(1,3)-β-D-葡聚糖ELISA竞争法检测体系。结果建立的ELISA竞争法检测体系线性范围为3.125~200 pg/m L。添加100、25和6.25 pg/m L抗原的血清回收率为97.8%~113.6%,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15%。该检测体系能有效地从血清样本中检出低浓度的烟曲霉、白念珠菌和高浓度的隐球菌,并且对结核分枝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细菌抗干扰能力强。结论利用(1,3)-β-D-葡聚糖作为包被抗原,酶标抗体HRP-Ab3B作为检测抗体,成功建立了(1,3)-β-D-葡聚糖ELISA竞争法检测体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菌素和免疫抑制剂的l临床应用,真菌感染的比例逐年上升。深部真菌病的疗效与转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1,3-β-D葡聚糖存在于真菌细胞壁上,真菌感染时可在患者血液或体液中检出。快速、定量检出体液中的真菌1-3-β-D葡聚糖,对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碱处理法处理血清样本对于提高临床1,3-β-D-葡聚糖检测特异性的价值。方法收集73例浙江省某医院2013年4月—2014年12月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血清,分别采用碱处理法试剂盒和加热稀释法试剂盒检测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以真菌培养结果作为评价标准,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碱处理法、加热稀释法与真菌培养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87.50%、63.64%。碱处理法结果与加热稀释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2种处理方法一致性欠佳(Kappa=0.718)。结论碱处理法使检测体系中1,3-β-D-葡聚糖以低级结构形态存在,消除了高级结构对结果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的特异性,优于加热稀释法。  相似文献   

9.
米卡芬净[1]于2005年通过美国FDA的审批,成为继卡泊芬净之后第2个应用于临床的棘白菌素类药物。一、体外抗菌作用米卡芬净是水溶性抗真菌药,它主要抑制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1,3-β-D-葡聚糖合成,从而破坏真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胞形态和渗透压,导致细胞溶解死亡。米卡芬净还能  相似文献   

10.
正(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主要检测真菌细胞壁的(1,3)-β-D-葡聚糖(BDG)成分,适用于除隐球菌和接合菌以外的所有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尤其适用于侵袭性念珠菌和曲霉感染的诊断;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用于曲霉细胞壁半乳甘露聚糖成分的检测,主要适用于曲霉的早期诊断;两者联合应用不仅降低了每个试验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而且增加了检测的灵敏度,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中抗O、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水平对(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通过检测127例风湿和(或)类风湿患者血清中抗O、RF、抗-CCP抗体水平,同时检测血清中的(1,3)-β-D-葡聚糖,把各项检测指标阳性患者按阳性指标组合分为抗O阳性组、RF阳性组、抗O+RF阳性组、RF+抗-CCP抗体阳性组、抗O+抗-CCP抗体阳性组、抗-CCP抗体阳性组、抗O+RF+抗-CCP抗体阳性组,分别与(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观察血清中抗O、RF、抗-CCP抗体水平对(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 127例确诊为风湿和(或)类风湿的患者中有4例抗O、RF、抗-CCP抗体、(1,3)-β-D-葡聚糖试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23例各项检测指标阳性组与对应的(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总阳生率为69.92%。结论血清中抗O、RF、抗-CCP抗体水平对(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有影响,会使(1,3)-β-D-葡聚糖试验结果出现假阳性。  相似文献   

12.
李军  王浚霁  陈伟  黎敏  邓少丽  陈鸣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7):1804-1805,1807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2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53例,阳性率66.3%;真菌培养法38例阳性,阳性率为47.5%,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法(χ2=31.3313,P0.05)。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88.85±25.26)pg/mL,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28.69±12.95)pg/mL,20例健康对照组两法均为阴性,统计学处理表明侵袭性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4.011,P0.05),而且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亦明显高于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t=2.349,P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种自组装核酸适配子探针技术以实现深部真菌感染中外周血(1,3)-β-D-葡聚糖的可视化检测。方法:用碱酶解法提取白念珠菌(1,3)-β-D-葡聚糖并使用葡聚糖酶体外消化处理,获得的水溶性葡聚糖作为靶标,利用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从单链DNA文库中筛选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葡聚糖的DNA适配子;对筛选出的适配子进行结构设计,使其能够形成含血晶素(hemin)的G四联体结构,从而具有拟过氧化物酶特性,进一步催化TMB底物显色,肉眼判断颜色变化进行结果判读;对149例临床血清标本分别用建立的方法和G试验检测(1,3)-β-D-葡聚糖,评价检测效能。结果:成功提取白念珠菌(1,3)-β-D-葡聚糖并使用葡聚糖酶消化处理后经SDS-PAGE分离、糖原染色发现,其水溶性的(1,3)-β-D-葡聚糖主要分布在相对分子质量<1700、约4600和10000~15000区域。其中相对分子量小于10000的(1,3)-β-D-葡聚糖比例较高,将其作为适配子筛选靶标。经过8轮正向筛选和4轮负向筛选,将最后一轮ssDNA文库扩增为dsDNA并克隆至pUC19质粒,对单个阳性克隆扩增所得适配子进行相对结合力比较,获得6个结合力较高的适配子(命名为A1—A6)。竞争试验结果表明6个适配子能够识别4个不同位点。将高结合力适配子对不同浓度(1,3)-β-D-葡聚糖进行亲和力检测,肉眼可辨检出限为3.125 pg/mL,线性范围为1.6 pg/mL^400 pg/mL。对149例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显示,适配子自组装显色系统检测性能优于G试验(χ^2=4.373,P=0.0365)。结论:成功自建可视化核酸适配子探针,实现外周血(1,3)-β-D-葡聚糖检测,且有望开发深部真菌床旁检测试剂盒。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真菌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与死亡率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真菌血流感染提供病原学依据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107例真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并按患者结局分为生存组、死亡组,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显示与死亡率相关(P0.05)的所有变量,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016—2018年血培养共分离到真菌117株,主要分布于ICU和血液科,占53.0%;排在前三位的菌种分别是光滑念珠菌(28.2%,33/117)、白念珠菌(20.5%,24/117)和近平滑念珠菌(17.9%,21/117)。107例真菌血流感染患者中死亡17例,死亡率15.9%(17/107);单因素分析显示ICU入住、机械通气、抗真菌治疗和初始(1,3)-β-D-葡聚糖100 ng/L与死亡率相关(P0.05),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初始(1,3)-β-D-葡聚糖100 ng/L(OR=6.364,95%CI:1.076~37.623,P=0.041)是与真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初始(1,3)-β-D-葡聚糖100 ng/L是与真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进行血培养和 (1,3)-β-D-葡聚糖联合检测,对于阳性结果尽早干预以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辐射功率微波对红色毛癣菌β-(1,3)-D-葡聚糖合成酶及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抗真菌作用机制。 方法 将经过形态学鉴定的红色毛癣菌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采用2450 MHz医用微波进行辐射,将实验组按照输出功率分为20 W、40 W、60 W、80 W 4个亚组,每个亚组辐射时间均为15 min,辐射9次。辐射完成后置于27 ℃恒温箱培养。对照组接种完成后立即置于同一恒温箱,不进行任何功率的微波辐射。30 d后提取真菌蛋白酶,采用ELISA法(酶联免疫法)测定标本中β-(1,3)-D-葡聚糖合成酶及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水平。 结果 随着辐射功率的增加,酶的活性逐渐降低,当输出功率为80 W时,β-(1,3)-D-葡聚糖合成酶及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分别为(0.730±0.74)U/ml、(1.828±1.774)U/L,与其他3个亚组及对照组比较,80 W组的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 结论 微波对红色毛癣菌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并随着辐射功率增大而增强,呈剂量依赖性;微波可在体外诱导红色毛癣菌琥珀酸脱氢酶及β-(1,3)-葡聚糖合成酶活性减弱,导致真菌细胞壁完整性及三羧酸循环被破坏,进而死亡。此外,测定温度变化可能有助于阐明微波的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对侵袭性真菌病(IFD)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52例IFD患者(IFD组)、50例革兰阳性菌血症患者(G+菌组)、53例革兰阴性菌血症患者(G-菌组)的病历资料及41例体检健康者体检资料;检测各组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1,3)-β-D-葡聚糖诊断IFD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1,3)-β-D-葡聚糖水平在4组皆呈非正态分布,IFD组、G+菌组、G-菌组及对照组的葡聚糖含量分别为124.1(60.39,218.13)pg/mL、23.57(15.31,53.19)pg/mL、23.45(15.66,45.36)pg/mL和25.86(15.34,37.26)pg/mL;IFD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183、-4.337、-4.978,P0.001);G+菌组、G-菌组与健康人对照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用于诊断IFD的最佳临界值是60.36 pg/mL,曲线下最大面积为0.759,95%可置信区间0.693~0.818,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9%、83.3%、62.5%和90.9%。结论 IFD组(1,3)-β-D-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非IFD组,(1,3)-β-D-葡聚糖检测可为IFD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1,3)-β-D-葡聚糖为霉菌细胞壁特有成份。就采用从鲎提取的对该多糖物质高度敏感的G因子进行的试验,对诊断深部霉菌病和霉菌性发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3049-3050
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疑似或确诊的8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标准敏感性、特异性、阳性率及排除率情况及对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以不同血浆(1,3)-β-D-葡聚糖作为阳性诊断标准,其含量80pg/ml,阳性检测率为78.05%,其含量60pg/ml,阳性检测率为85.37%,不同诊断标准,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采用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IFD患者,确诊率高、安全系数高,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真菌感染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95例真菌培养阳性的真菌感染患者和100例临床及微生物学检查均排除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及健康者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5例真菌培养阳性且结合临床诊断确定为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有90例阳性,阳性率为94.74%,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62.28±22.84)pg/mL,阴性对照组为(3.79±1.96)pg/mL。两组数据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方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为真菌感染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 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 收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73份(血清、尿液、关节腔穿刺液、胸腹水、肺泡灌洗液等),同时收集40份健康成人血清作为正常对照.应用SLP真菌检测试剂盒定性及定量检测不同临床标本中(1→3)-β-D-葡聚糖含量.结果 73份标本中检出真菌阳性标本47份,阳性率64.4%.利用SLP肉眼观察法,可观察到深部真菌感染组有明显黑色素形成,而正常对照组则无明显黑色素形成;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深部真菌感染组标本中(1→3 )-β-D-葡聚糖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SLP试剂盒检测(1→3)-β-D-葡聚糖较传统真菌培养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