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3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蒋建章  陈志高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2):3091-3092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总结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30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中,共涉及16个品种的中药注射剂,发生ADR例数最多的品种依次是:苦黄注射液(5例)、茵栀黄注射液(4例)、参附注射液(3例)、苦参碱注射液(2例)、炎琥宁注射剂(2例)、血必净注射液(2例)、血塞通注射剂(2例)等。结论中药ADR报告中几乎涉及人体各个系统,发生率最高的是皮肤过敏反应,及时报告中药注射剂ADR,加强其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研究,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普遍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我院2010-2011年上半年收集到的167例中药注射剂ADR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67例中其不良反应累及9个系统/器官,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28.14%);涉及12个品种,其中血塞通发生率较高。结论应提倡合理使用中药,重视中药注射剂的ADR报告和监测工作,降低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6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引起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重视.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4-2007年本院各科上报的139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ADR(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及其特点.结果:中药注射剂是诱发ADR主要原因.本组不良反应报告中,由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64例,占46.04%.ADR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老人19例,占29.69%.ADR发生率较高的前5位药品依次为喜炎平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注射用双黄连、血塞通注射液和葛根素注射液.结论: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监测,提高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0-2012年我院中药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72例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ADR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56例次,占总例次数的59.6%;新的一般的ADR为18例,占25%,严重的ADR较少,为3例,占4.2%;西医科室上报ADR的比例较大,为50例,占69.4%。结论:临床应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合理选择溶剂,避免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联合用药,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上报至国家ADR监测系统的中药注射剂ADR报告176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ADR发生时间、用药种类、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的分级及关联性评价等信息加以统计分析。结果 176例报告中涉及22种中药注射剂,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最高(39.20%),中药注射剂ADR主要发生在用药开始30min内(56.82%),ADR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40.34%),活血类中药注射剂产生的ADR发生率最高(49.43%)。结论导致中药注射剂ADR产生的因素较多,临床应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监测,提高安全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6.
22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6~2008年某医院呈报的224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的相关项目进行统计、归纳、分析。结果:224例ADR涉及20个中药注射剂品种,以心脑血管类药物为主。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全身性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呼吸系统损害,中老年人的构成比高。无严重致死致残ADR发生。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ADR,在临床使用时要严密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7.
1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1日-2007年11月20日收集到的101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抗感染药物类别、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1例不良反应中,涉及抗菌药物72例,占71.29%;中药注射剂8例,占7 .92%;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81例,占80.20%。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了解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发生ADR的特点及规律,探讨临床用药注意事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自发呈报的方式,由临床医师、护士及临床药师填写ADR报表,收集2010—2012年我院166例中成药、中药注射剂ADR报告,并利用Excel表格统计和手工筛选的方法,对患者年龄、ADR类型及表现等有关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66例ADR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为66例(占39.75%),51~60岁患者为53例(占31.92%);ADR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最常见,有43例,占25.9%。结论:应辩证看待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ADR,加强ADR监测工作,改进处方及护理行为,提高临床用药安全,避免ADR发生,使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9.
陈浩  冯雷  赵业婷  胡扬  都丽萍 《中国药事》2020,34(3):357-362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使用药品,规避用药风险。方法: 整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信息,筛选出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出现的ADR数据,进行统计归类,并对发生人群、ADR严重程度、涉及药品及预后、合并用药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 共收集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756例次(年龄范围为0岁~95岁),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的不良反应共415例次,占54.89%。415例不良反应共涉及中药注射剂36种,其中祛瘀剂占比最高(15种药品;涉及23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56.15%),其次为清热剂(7种药品;涉及7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17.11%)。排名前12位的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共353例次,占所有不良反应的85.06%,其中祛瘀剂占比最高(4种药品;涉及210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59.49%)。415例次不良反应中,严重不良反应13例次,涉及中药注射剂7种。415例次不良反应中,174例(占比41.93%)提及患者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因此,应重视和规范老年患者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药师要发挥专业特长,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我院64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德蔷  杜彦  任淑萍 《中国药师》2008,11(3):338-340
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收集到的648例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8例ADR中,主要与抗微生物药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静脉给药方式、合并用药及患者年龄偏大有关;ADR最常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应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督,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疏血通注射液与血塞通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使用这2种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7—2012年我院收集的疏血通注射液与血塞通注射液50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例疏血通注射液ADR报告中,〉60岁患者11例,占36.67%;患者原患疾病为脑梗死者16例,占53.33%;ADR发生时间在1 d后的为16例,占53.33%;ADR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20例血塞通注射液ADR报告中,〉60岁患者5例,占25.00%,男女比例为1.86∶1;原患疾病8例为外伤,占40.00%;ADR发生时间在1 d后的为13例,占65.00%;ADR累及多个系统和(或)器官,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必须加强对疏血通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吴文利  罗羽慧  金平 《中国药房》2011,(32):3019-3020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UAP住院患者148例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注射血塞通注射液10~20mL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氯吡格雷(75mg·d-1)。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分析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UAP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李少燕  李敏  李玮桓  石秋艳 《中国药房》2012,(48):4552-4553
目的:观察血塞通软胶囊改善脑梗死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09年1—9月11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83例)和对照组(27例),试验组口服血塞通软胶囊,每次2粒(每粒100mg),每日3次,同时口服银杏叶胶囊模拟剂,每次2粒(每粒0.2g),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银杏叶胶囊和血塞通软胶囊模拟剂,用法用量同试验组。2组疗程均为28d,比较2组患者治疗0、14、28d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总评分并评价安全性。结果: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总评分2组患者组内14d与0d、28d与14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呼吸、体温、血压、心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血塞通软胶囊对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有较大改善,且安全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使用血塞通注射液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8--2012年有关血塞通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道原文,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物过敏史、联合用药、用法与用量、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临床表现等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8例血塞通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与年龄、原发疾病、联合用药有关;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可发生于用药后各个时间段;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多样,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是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结论:临床应重视血塞通注射液的合理使用,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减少患者的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军队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临床特点、规律和相关因素,为进一步深化药品安全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提取2009–2013年解放军ADR监测中心数据库中158所网点医院上报的全部ADR/ADE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7 826例ADR报告中,严重的ADR 4741例(6.99%),新的及严重的ADR 8663例(12.77%);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78.56%。比较全部ADR报告、严重报告的各种构成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占比最大的年龄群分别为18~44岁患者(33.75%)、60岁以上患者(34.40%);引起ADR频次较高的药物分别为抗感染药物(33.94%)、抗肿瘤药物(31.22%)。所有ADR报告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多(25.36%),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严重ADR报告以全身性损害为最多(17.87%),其次是血液系统异常。结论:全程信息化数据收集手段能显著提升ADR报告数据质量;严重ADR报告的构成比值得关注,应对其涉及的ADR高风险药品、高危人群加强防范,深化重点监测技术,以减少ADR带来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近几年上报国家ADR监测网的226例报告,从临床科室、患者性别与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结果:我院ADR报告中50岁以上患者较多,有138例(占61.06%),其中女性(182例,占80.53%)多于男性(44例,占19.47%);静脉给药途径更易导致ADR(198例,占87.61%);ADR涉及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物所占比例最高(145例,占64.16%),其中以β-内酰胺类为主(91例,占62.76%);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12例,占39.02%);在关联性评价方面以很可能为主,有188例(占83.19%);严重ADR有2例(占0.88%),一般ADR有224例(占99.12%);经治疗或停药后患者均治愈或好转.结论:我院应加强ADR监测,提高ADR报告填报质量,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的321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程度、药品类别、涉及器官和(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1例ADR中,19~44岁年龄段患者ADR发生率较高(113例,占35.2%),男性与女性间无差异;静脉给药方式是导致ADR的重要途径(248例,占77.3%);ADR发生率最高的为抗感染药(139例,占43.3%),其次是消化系统用药及中药制剂;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163例,占50.8%),其次是全身性损害。结论:应加强抗菌药物及中药制剂的合理使用与管理,以减少ADR发生;同时加强ADR监测的培训工作,提高上报意识,完善并提高ADR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抗感染药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2012年度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接收的181例抗感染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报告资料,按照患者性别、年龄、怀疑抗感染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81例抗感染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患者95例(52.49%),女性患者86例(47.51%),平均年龄(51.74±19.37)岁;涉及抗感染药品12类、52个品种;由静脉给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共121例次,占上报总数的55.25%;抗感染药品严重不良反应主要累及全身系统(23.65%)、血液系统(14.29%)和消化系统(13.79%)等,临床表现主要为包括过敏性休克在内的过敏反应(44例次)、肝损害(24例次)、血细胞减少(22例次)和肾损害(19例次)等。结论:抗感染药品所致严重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系统/器官,应加强用药监护,警惕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医院进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31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抗菌药物品种、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以及严重ADR与新的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致ADR发生于男性(62.77%)多于女性(37.23%),且多发生在1 d10岁的儿童(22.94%)与≥61岁的老年(32.47%)群体;231例抗菌药物致ADR中涉及12个类别、44个品种,以头孢菌素类居首位(37.23%),其次是青霉素类(22.51%)与喹诺酮类(20.78%);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96.10%)为首;最常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9.70%),引起最多ADR的单种药物为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16.45%)。结论:抗菌药物致ADR发生涉及品种多、范围广,临床应用时应严格遵照指导原则和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范,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丹阳市人民医院中药制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2013年5月收集到的75例中药制剂ADR报告,采用Excel表格,对患者年龄、性别、药物剂型、给药方式、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报告类型、发生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5例ADR报告中,男性患者比例(42例,占56%)大于女性患者(33例,占44%),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居多(57例,占76%);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所占比例最大.为57例,占76%;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37例,占49.33%;50.67%(38例)的ADR在给药后30min内发生。结论:中药制剂ADR发生率较高,医务人员应重视和加强对中药制剂ADR的监控,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