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氩激光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多由眼底缺血性病变引起,临床多见有两类,一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二是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由于缺血导致视网膜、脉络膜、虹膜、房角新生血管形成致房水排出障碍导致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属难治性青光眼。我院2001年11月~2003年11月对23例(25眼)药物不能控制眼压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使用氩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玲  王大博  潘晓晶 《齐鲁医学杂志》2011,26(3):251-252,254
目的评价因某些原因不能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英国D.O.R.C.1500.02冷凝器对42例(42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进行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30例(71.43%)眼压在正常范围;5例(11.90%)眼压轻度升高,局部用5 g/L噻吗洛尔滴眼液控制到正常;7例(11.67%)眼压未得到控制,1月后再次行冷凝治疗后眼压在正常范围。未见持续性低眼压及眼球萎缩发生。结论对于屈光间质混浊等无法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常继发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早期治疗主要是全视网膜光凝术,但多数有屈光间质混浊、瞳孔后粘连,难以施行光凝治疗。我们采用周边视网膜冷凝,治疗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较好。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共45例(45只眼),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26~76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3例发生在白内障晶体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有玻璃体溢出的。患者术前眼压3-75~8.75kPa,视力光感5只,0-01…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然而有关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变化特点的报道不多且相互矛盾。有人指出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后心功能恢复较正常鼠慢[1];有人报道糖尿病动物对缺血耐受性更高[2~4];还有人认为糖尿病及正常动物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反应无明显差别[5].鉴于心肌结构改变影响心功能及心电,本工作通过观察心肌缺血/再灌注及缺血预处理(ischemia preconditioning,IP)对糖尿病大鼠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了解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损害程度及心肌自身保护作用有否变化。  相似文献   

5.
刘广玲  李甲 《河北医学》2007,13(9):1118-1119
目的:探讨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接触性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方法:对28例(28只眼)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施行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接触性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结果:本组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眼压均控制良好.视力术后有所提高或保持不变,无眼球萎缩发生.结论:该方案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有效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血糖控制不良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引起患者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并不少见,临床上可不出现症状,但经特殊检查,可发现胃排空延迟,称为胃轻瘫或糖尿病性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1].Ⅰ型或Ⅱ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有50%以上伴有糖尿病性胃轻瘫,Ⅱ型糖尿病胃排空时间异常者占51.4%[2],但出现临床表现的仅10%.糖尿病性胃轻瘫不仅可引起上消化道症状,而且也影响血糖的控制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展,因此正常的胃排空是良好代谢控制的先决条件[3].  相似文献   

7.
高玫蕊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1):1551-1551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由视网膜缺血或炎症引起的难治性青光眼,是一种破坏性强,失明率高的眼病,多见于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静脉阻塞,因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治疗效果亦差,往往单一的抗青光眼手术效果欠佳。我院自2004年10月起采用小梁切除+睫状体冷冻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以前房角血管膜形成 ,造成青光眼的严重病变。症状顽固 ,疼痛剧烈。药物及一般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我所自 1994年以来 ,运用巩膜下巩膜咬切术联合半周睫状体冷冻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4年以来 ,共住院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人 34例。其中男性 2 1例 ,女性 13例 ;单眼发病 31例 ,双眼性 3例 ;年龄最大的 78岁 ,最小的 12岁。  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眼病及全身病如下 :①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 14例 ,约占 4 1.18% ;②糖尿病10例 ,约占 2 9.4 2 % ;…  相似文献   

9.
RSSSPE综合征     
RSSSPE综合征(remitting seronegative symmetrical synovitis with pitting edema)为缓解性、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可凹性水肿综合征。RSSSPE综合征是McCarty等人于1985年根据10例病人的特殊临床表现首次提出的[1],并于1990年补充报道了13例[2].当时认为本病是血清阴性关节炎的1种特殊类型。近年来国外报道渐多,但仍不足70例,多为男性,年龄多在60岁以上,多为美国白种人。国内自1992年以来报道5例[3~5],男女均有发病,年龄均在50岁以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次全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3例行次全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凝治疗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例。结果术后随访6月~1年,11例眼压控制在10-21mmHg,有效率达76.92%,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球结膜水肿、前房纤维素性渗出、低眼压等。结论次全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凝是基层医院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发病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620例,研究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相关临床因素.结果 51~60岁患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人数最多,这与疾病进展有关.在治疗当中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术约占51.6%.结论 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临床较为多见,预后不良,防治情况较为严峻,应以控制血糖作为临床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全视网膜睫状体冷凝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应用冷凝器对37例(32眼)晚期青光眼进行全视网膜睫状体冷凝。结果随访6个月~2年,有29眼眼压降至正常范围,视力保持术前水平,有3眼术后滤过泡消失,眼压回升,虹膜红变复发,再次行睫状体冷凝术。5例出现眼球萎缩。结论全视网膜睫状体冷凝术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CCAM)是一种罕见的肺发育异常.在1949年首次作为独特的病理病种由Ch'in和Tang报道[1].CCAM占先天性肺部畸形的25%[2].它可发生于两肺各叶,以中上肺叶较多见.大多发生于单个肺叶,亦可双侧发生,但相当罕见,只占CCAM病例的2%[3].本病遗传和病因学不清[2].可能在胚胎发育时,终末细支气管发育受到影响.病理表现为受累肺叶明显增大,质量增加,小叶间隔和支气管系统缺如,呈网状多囊性病变,且互相交通.下面就CCAM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病理形态学、诊断及预后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联合睫状体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16例(16眼)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25 g.L-1Avastin 0.05 mL,并联合睫状体光凝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眼压、视力、虹膜新生血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6例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在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后3 d内新生血管消退。睫状体光凝治疗后3 d平均眼压为(22.4±3.2)mmHg(1 mmHg=0.133 kPa),1周为(19.3±2.5)mmHg,1个月为(19.2±1.7)mmHg,6个月为(18.7±1.4)mmHg,与治疗前(52.1±6.5)mm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联合睫状体光凝可作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破坏性强、极顽固的的致盲性眼病.尤其是晚期病例常因反复出血、剧烈眼痛、视力丧失,最终导致眼球摘除.而绝大多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和视网膜缺血性疾病有关.因而治疗引起新生血管的疾病和降低眼压则是治疗的关键.本组是我院收治12例12只眼药物不能控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我们在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术的基础上,联合进行改良睫状体冷冻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实验性脾虚证大鼠离体结肠运动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室对实验性脾虚证的上消化道动力学作了较为系统的实验工作[1~4].临床研究表明脾虚患者有结肠运动亢进的表现[5].在以往的实验中,我们观察了实验性脾虚证大鼠结肠电机械活动在整体情况下产生的变化[6],但脾虚证是全身性的病症,因此脾虚状态下有多方面原因引起结肠运动变化.在本实验中,我们对实验性脾虚证大鼠离体结肠运动的变化进行了观察,以排除外来神经和血流对结肠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注射液球后注射联合全视网膜光凝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24例(24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分别继发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眼)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6眼),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3mg球后注射,每日一次,角膜水肿及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后给予全视网激光光凝,观察眼压,视力,虹膜新生血管变化情况。结果:虹膜新生血管均在球后注射地塞米松3天左右纹理变细,消退,角膜水肿明显改善,立即行全视网膜光凝,24例眼眼压得到有效控制,降低小梁切除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地塞米松球后注射联合全视网膜光凝对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治疗提供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8.
<正>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治疗上缺乏满意方法,且有人认为其疗效几乎是零,近年来冷凝术的发展为之带来新的途径,我们采用全视网膜冷凝加睫状体冷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4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孔卫平 《九江医学》2006,21(1):59-60
目的:探讨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方法:应用国产CO2ECS-22型冷冻器对12例伴屈光间质浑浊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进行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术。结果:冷凝术后1周内,新生血管全部或部分消失,眼压不同程度下降,随访3月~2年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8例,4例新生血管再次生长,眼压升高,并发葡萄膜炎1例,无1发生眼球萎缩。手术有效率66.7%。结论:部分睫状体和周边视网膜冷凝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周边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总结68例(72眼)的临床资料,对术后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68例(72眼)患者术后1周~1年平均眼压19.83mmHg(2.65kPa),术后1月大部分新生血管萎缩退化。结论周边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凝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