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病毒性心肌炎是心肌本身的炎性病变,多发于青少年,病因现在多认为是病毒感染所致,西医主要采取对症治疗,轻者数周内可恢复,重者可发展为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病毒性心肌炎在中医属"心悸"范畴,中医认为此病多因邪毒外犯,内舍于心所  相似文献   

2.
张立秋 《黑龙江医药》2000,13(2):109-110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北背痛彻心。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肌炎等病,小儿心肌炎中一部分患儿诊断胸痹,是按病位结合病性及主症而确立的中医诊断,如“心悸”“虚劳”等。近年来胸痹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到目前为止,中医尚无病毒性心肌炎这一病名,但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相类似,其病因为感受风热邪毒,内损于心所致,主要病机始则为外感风热邪毒从口鼻而入,蕴郁于肺胃症见发热、恶寒、咳嗽、汗出不畅,大便稀薄等,继则邪毒由表入里,留而不去,内舍于心导致心脉痹阻,心血运行不畅,或热毒之邪郁而化热,灼伤营阴,以致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多见于青年女性及少年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中医属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现代医学对本病多采取对症及支持疗法,疗效不甚理想,而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却有独特优势。我们运用中药竹叶石膏激发加减治疗53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收到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辩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树芳 《首都医药》2008,15(6):50-51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类似于祖国医学所描述的"风湿"、"历节"、"白虎历节"、"鹤膝风"等病.本病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疾病过程中每致痰浊血瘀阻滞筋骨关节,痹病迁延不愈,常致气血不足及肝肾亏虚,形成正虚邪恋之候.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炎     
中医对急性支气管炎可分风寒咳嗽或风温咳嗽。对慢性支气管炎则归纳为咳嗽的范畴。一、病因病机:急性支气管炎多由肺卫不固,在天气寒暖突变的情况下,以致感受风寒或风热(风温)等外邪而发病。邪从口鼻吸入,首犯皮毛肺卫,肺气宣降失调,则发寒热咳嗽。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或素体虚弱,反复感邪,咳嗽屡作,肺气暗伤,变成内伤咳嗽,或久咳肺热,痰浊内蕴,则成慢性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认为面瘫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头面阳明脉络,使颜面一侧营卫不和,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肌肉弛缓不收而发病。《诸病源候论》指出:"偏风口喁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边,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令口喁僻也"。病起以风邪为主,风邪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风邪入中经络,易与寒、热、痰等邪兼夹,故初期病邪在络,夹寒热之邪,分为风寒、风热两证,中期病邪深入,内居筋肉与痰湿相杂,风痰互结,流窜经络。若久治不愈,正气亏耗,气虚血瘀,颜面长期失去气血濡养则枯槁萎缩,难以恢复;若痰瘀不去,新血不生,则血虚不能濡养经脉、肌肉而成抽搐挛缩之内风之象。病不可截然分开,虚实可互相兼夹,外风与内风也常相互影响,外风可引动内风,内风亦可兼夹外风,故内外合邪、虚实兼夹为面瘫的病因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是各种病毒侵犯心脏所引起的,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炎症。本病属于中医温病、心悸、怔忡、胸痹、水肿、猝死等证范畴。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表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人群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有凤 《天津药学》2003,15(1):60-63
病毒性心肌炎是较为常见的心脏疾病 ,近年来有升高趋势。现代医学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心肌中有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 ,该病是由各种病毒所引起急性或慢性炎症 ,属中医心悸、怔忡、虚损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已积累较多的经验 ,临床疗效也逐年提高 ,现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近况概述如下 :1 辨证论治唐氏 [1] 辨证分心肺蕴热型、气阴两虚型和痰瘀气滞型。心肺蕴热型用导赤散加味 :生地、麦冬、连翘各 2 0g,竹叶、大青叶、金银花、五味子各 15 g,栀子、牛蒡子各 12 g,木通、杏仁、炙甘草各 10 g;气阴两虚型用生脉散加味 :西洋…  相似文献   

9.
从外因看高原病的发病机理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高原缺氧、严寒、气燥三方面探讨了高原病中医发病机理。认为急性高原病以气虚、阳虚为主;慢性高原病病因病程较久、五脏俱为所累、属虚实夹杂之证。虚、指肺、肾、心、脾之脏气虚损及气血阴阳俱亏、实,指瘀血阻滞,兼有肝服气滞、水停及痰凝,但偏于阴虚血瘀,故舌多紫绛、光而少苔。同时指出,慢性高原不病血瘀之脉多弦滑兼数,重按觉虚,此点与平原血瘀之细涩脉不同。  相似文献   

10.
王辉 《天津药学》2006,18(3):64-66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嗜心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间质炎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为主要改变的心肌疾病,近10~20年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该病主要表现为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气短不足以息,活动后加重,甚者须卧床休息,严重影响患者工作能力和日常生活。近年来,国内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有所提高,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的防治手段。中医学从正邪交争的角度,探讨其发病机制;从去除病邪与调节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入手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笔者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VMC状况综述如下。1发病机制与实验研究1·1发病机制病毒性心…  相似文献   

11.
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等范畴。基于中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等气血相关理论,近年来多数医家达成共识:气虚血瘀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特定阶段的共同中医学病理基础,认为AMI病机为气虚血瘀,属本虚标实之证。因此益气活血法成为治疗AMI的重要治法,应用日趋广泛。  相似文献   

12.
袁维真  周洵 《贵州医药》2007,31(3):263-264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属中医"肺胀"范畴,多由久病肺虚、痰浊潴留、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所致,并逐渐损及脾肾与心,每因复感外邪诱使病情发作或加剧.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常因感邪而急发,病情复杂危重,临床治疗颇为棘手.  相似文献   

13.
刘征彦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8):1216-1217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痹等病范畴,临床多表现有"胸中窒闷、胸背痛、心悸、头晕、气短",其病因病机常为本虚标实,病虽在心肺,但与五脏相关,上焦心肺机能不足是发病的基础,在内虚的基础上,或外感时邪,或内伤情志,或饮食失节,导致血脉不畅,络脉阻滞,发为胸痹、心痹。冠心病虽病位在心,为上焦心  相似文献   

14.
王贵芳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7):2656-2657
小儿脑瘫在中医学中没有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其基本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若表现为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则属中医"五迟"范畴:若表现为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则属中医"五软"范畴;若表现为头项硬、口硬、手硬、足硬、肌肉硬,则属中医"五硬"范畴;若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者,则属中医"痿证"范畴;若表现为智力低下者,则属中医"痴呆"范畴.  相似文献   

15.
中医认为病毒性心肌炎多因外感风、湿、热邪、邪热留积 ,侵犯心脏 ,或感邪后养息不当 ,劳累过度而致心阴、心气受损 ,由实而虚 ,虚实挟杂 ,而致心悸、怔忡。病情发展可致气阴二虚 ,甚至心阳不足 ,鼓动无力而致气滞血瘀 ,严重者可发展到心阳虚脱。我们多年应用不同方药辨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10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拈取2例介绍如下 :1病例介绍例1:患者女 ,32岁 ,1周前因发热 ,全身不适 ,咽痛在某卫生院诊断为“感冒” ,给予头孢氨苄及快克口服2天 ,病情无明显好转 ,近3天来感乏力、出汗、胸闷、心悸等。查体 :体温37℃ ,心率76…  相似文献   

16.
睡可养生     
许良 《家庭用药》2014,(3):60-60
中医养生学认为,“劳则气耗”,意思是长期过度的劳累、疲乏,可使人体精气大量消耗。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精气虚则邪凑之,邪势猖獗则精损之,如此恶性循环则病留之。”而要正气存于内,即精气不虚,就必须消除疲劳,而消除疲劳最好的方法是保持良好的睡眠。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中医上,冠心病心绞痛属“胸痹”“真心痛”之范畴,本病的病因病机与气虚血瘀有关。祖国医学理论认为,气血是机体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弱,劳累过度,损伤心气,心气不足,则动血无力,血滞心脉。  相似文献   

18.
邹光荣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1):1419-1419
冠心病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心脏供血不足,从而同现气短、气喘、胸闷、胸痛、心悸等一系列症状。从临床表现看,属中医的“胸痹”、“真心痛”等范畴。1临床治疗《金匮要略》对胸痹、真心痛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有较全面的论述。胸痹的发病机理是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胸部属心、肺两脏所居之处,又是宗气所聚之地。心主血脉,肺主气息,气血调和,循环不息,才能营养周身各部,而气血的运行必以阳气为动力,所以,胸阳的充沛与否,可直接影响到心、肺的功能。肾阳为人体各部的原动力,如肾阳虚不能温煦心肺,可造成胸阳不…  相似文献   

19.
心悸俗称心跳,包括惊悸和怔忡,惊悸轻,怔忡重,临床上心悸是较常见的症状。心悸可见于多种心血管病过程中,包括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如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脏神经官能症、各种心律失常;非心血管疾病见于发热、贫血、低血糖、嗜铬细胞瘤、甲亢、贫血和使用阿托品等药物的反应等。中医认为心之阴阳气血诸虚时,均可致心失所养而悸。若心火亢盛则扰乱心神而致心悸;痰饮内停,冲逆于心或阻其心气使心跳不安而悸;  相似文献   

20.
冮顺奎主任医师将小儿紫癜性肾炎归于"肾风"范畴,用伏邪理论进行探讨,认为邪入少阴,肾络伏邪,邪伏脏损,肾失封藏是该病的基本病机。治疗除倡导宣透逐邪外,还应御风扶正,以黄芪为君。其方药证治擅于运用黄芪类方,如黄芪三草汤、黄芪六君汤、参芪地黄汤、肾风三两三等。附典型验案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