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NAC)前后身体组分变化对乳腺癌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选取行NAC联合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女性病人85例,平均年龄(52.51±3.47)岁。均于NAC前后行定量CT(QCT)扫描,测量并记录QCT参数,包括L1、L2水平的骨密度(BMD),L3水平的椎旁肌肉面积(MA)、皮下脂肪面积(SFA)、内脏脂肪面积(VFA),计算NAC前后上述参数的变化,并根据其变化值的中位数将病人分为参数变化≤中位数组、参数变化>中位数组。记录病人术后腋窝日引流量、腋窝引流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上肢水肿、感染)。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NAC前后QCT参数以及各2组(按各参数变化的中位数而分成的2组)间术后资料的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2名医师所测量数据的一致性。 结果 NAC后MA、SFA和VFA均小于NAC前(均P<0.05)。MA变化≤3.6%的病人术后腋窝日引流量、拔管时间以及皮下积液和上肢水肿的发生率均低于MA变化>3.6%的病人(均P<0.05)。其余各参数变化2组间术后资料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名医师测量NAC前后BMD和MA的一致性均较好(均ICC>0.75)。 结论 NAC后肌肉的减少不利于乳腺癌病人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腹部脂肪CT定量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31例经病理确诊为胃癌并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T测量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FA)、皮下脂肪面积(SFA)及总体脂肪面积(TFA),根据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评分将患者分为非营养风险组和营养风险组,再根据并发症有无分为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非营养风险组和营养风险组中VFA、SFA及TFA与患者营养状态有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VFA、SFA及TFA与NRS 2002评分相关性均很高,且三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并发症和无并发症两组中VFA、SFA及TFA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FA为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TFA将胃癌患者的营养风险状态与术后并发症相联系,可预测胃癌患者营养状况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应用定量CT(QCT)测量腰椎骨密度(BMD),分析不同年龄、生理时期女性腰椎BMD与腹部脂肪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体检女性300例,年龄25~85岁。根据年龄分为3组:青年组(n=82)、中年组(n=132)、老年组(n=86),根据不同生理时期分为3组:绝经前组(n=169)、围绝经期组(n=33)、绝经后组(n=98);测量其体重、身高、腰围、臀围,并计算腰臀比、体重指数(BMI)。数据上传至Midways pro 6.1QCT分析系统,测量L1~L2椎体BMD、脐水平腹部脂肪面积(FA)、内脏脂肪面积(VFA),计算腰椎平均骨密度(vBMD)及腹壁脂肪面积(SFA)。分析不同年龄及不同生理时期女性腰椎BMD与腹部脂肪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年龄组体重、臀围、腰围、腰臀比及BM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前后女性体重、腰围及腰臀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和中年组的FA、VFA显著高于青年组,老年组的FA、VFA显著高于中年组,不同年龄组的vBMD、FA、VF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的vBMD与FA、VFA及SFA呈负相关,老年组的vBMD与BMI、VFA呈正相关(P<0.05)。绝经前组的vBMD显著高于绝经后组和围绝经期组,围绝经期组的vBMD显著高于绝经后组。绝经后组和围绝经期组的FA、VFA显著高于绝经前组;绝经前女性vBMD与VFA呈负相关,围绝经期女性vBMD与FA、VFA呈负相关,绝经后女性vBMD与VFA呈正相关(P<0.05)。结论:女性腰椎BMD与腹部脂肪组织的关系较为复杂,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生理时期两者关系各异,对于围绝经期而言,脂肪组织与雌激素可能共同参与对机体BMD的调节,因此需定期检测BMD及脂肪含量,对骨质疏松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提高女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定量CT(QCT)体模对本地区正常绝经后女性椎体骨矿密度(BMD)的测量,探讨QCT体模对BMD测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分别采用2000QCT与QCT3000两种体模及相同的扫描参数,对绝经后1-27年(平均15年)的正常受检者116人行T12-L2椎体QCT骨密度测定。(1)通过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QCT体模测量的椎体BMD值、T值、Z值的统计学差异,并分别计算出95%的可信区间作为正常值的参考;(2)对两种QCT体模椎体的BMD值、T值、Z值按年龄进行分组,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两体模各组椎体的BMD值、T值、Z值,并通过SNK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2000QCT体模BMD值、Z值的均值明显高于QCT3000,而T值的均值则0.05)。结论QCT体模及其软件系统对QCT测量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其他许多因素对QCT测量也存在影响,当使用其结果对骨质疏松症(OP)进行诊断和治疗时,要结合当地该人群及该体模的正常值标准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腹部脂肪含量与胃癌根治术后远处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2年在本院行胃癌根治术且在术后进行长期随访的136例患者的临床和术前腹部CT检查资料。其中,47例在随访过程中发生远处转移,89例术后随访5年及以上未发现转移。采用QCT PRO软件在CT平扫图像上对腹部脂肪含量进行定量分析,测量L3椎体中部层面皮下脂肪含量(SFA)、腹腔内脂肪含量(VFA)、椎后肌群肌内脂肪浸润程度(MFI),并计算VFA/SFA。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远处转移组与无转移组之间年龄、身高、体表面积(BSA)、L3层面VFA/SFA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之间体重、BMI及L3层面VFA、SFA和MFI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之间性别构成及抽烟史、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出现率的差异;并将VFA、SFA、MFI和VFA/SFA纳入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胃癌发生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预测胃癌发生远处转移的诊断效能并...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研究胸椎定量CT(QCT)和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DXA)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差异,以及胸椎QCT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 2020年8月~2021年8月同时行胸部CT与腰椎及髋关节DXA检测的绝经后女性192例,获取胸7-9椎体QCT及腰1-4椎体和左髋关节DXA的BMD和T值,结合文献以胸7-9椎体QCT的平均BMD 90mg/cm3和136mg/cm3作为判定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阈值,比较胸椎QCT和双能DXA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的差异并评估BMI对腰椎DXA的BMD及T值和胸椎QCT的BMD的影响。结果:192例绝经期女性的平均年龄为64.79岁,胸椎QCT对绝经后女性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同腰椎DXA对其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QCT和DXA完全符合者100例(52.08%),不符合者92例(47.92%),其中80例(41.67%)在DXA被低估;不同BMI对腰椎DXA的BMD及T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胸椎QCT的BMD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椎QCT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优于双能DXA,胸部 CT 检查联合胸椎QCT获得胸椎BMD可指导绝经后女性进行骨质疏松的筛查,在绝经后女性人群中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十年疗效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190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率(pCR),完成十年随访,分析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的因素。结果 190例中,新辅助化疗后达病理完全缓解者共22例(11.58%)。单因素分析显示Ki-67表达水平、化疗方案和Luminal分型与pCR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Ki-67的表达水平是影响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独立因素(P<0.05)。该组患者10年总生存率为56.3%,pCR是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Ki-67是影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独立因素;pCR是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肝硬化患者中肌少症、腰椎骨密度(BMD)和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将2019年7月-2021年12月在本院诊断为肝硬化的163例患者(肝硬化组)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所有被试者行腹部CT平扫。采用QCT Pro软件测量在每例受试者L3椎体水平骨骼肌面积(SMA-L3)、腰椎BMD、肝脏脂肪分数(Fat%-QCT)。根据Child-Pugh评分,将肝硬化患者分为Child-Pugh A级、B级和C级三组。L3椎体水平骨骼肌指数(SMI-L3)为SMA-L3/身高2。根据男性患者SMI-L3<50cm2/m2,女性患者SMI-L3<39cm2/m2将肝硬化患者分为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结果:肝硬化组SMI-L3及腰椎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Fat%-QCT高于对照组(P<0.001)。Child-Pugh A、B、C级肝硬化患者肌少症发生率逐渐增加(P<0.05),C级患者的Fat%-QCT高于A级和B级(P<0.001)。肝硬化患者肌少症组的年龄高于非肌少症组,腰椎BMD低于非肌少症组(P<0.001)。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及合并肌少症是肝硬化患者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随着肝功能的下降,肝硬化患者肌少症发生率和肝脏脂肪含量逐渐增高;肝硬化伴肌少症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老年脓毒症患者的疗效,研究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临床指标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诊治的140例老年脓毒症患者,常规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70例为研究组,常规治疗70例为对照组,评估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情况。根据患者28 d预后情况分为存活及死亡两亚组,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 (ROC)评价临床指标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8 d死亡率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能更好的降低C反应蛋白(CRP)等炎性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和死亡亚组患者临床指标单因素分析,结果示SOFA、APACHEⅡ、乳酸(Lac)、降钙素原(PCT)和血小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示SOFA、APACHEⅡ和Lac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将预测值纳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54,95%置信区间为(0.789~0.919)。结论 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老年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OFA、APACHEⅡ和Lac对患者预后预测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体氢质子MR波谱(^1H MRS)测量值与双能X线(DXA)及定量CT(QCT)所测骨密度(BMD)值的相关性。方法152名[30-80岁,平均(58±14)岁]女性志愿者分别进行以下检查:胸腰椎侧位(T4-L4)X线平片,并采用Genant半定量法对其进行评阅。腰椎(L2-4)用DXA及QCT进行BMD测量。腰椎常规行矢状面T2WI、T1WI和横轴面T2WI。MR常规扫描结束后采用单体素点解析波谱(PRESS)序列对L2-4椎体进行波谱采集,相应谱线采用SAGE 7.0软件分析,并计算脂水比(LWR)、脂肪比(FF%)及水峰、脂峰线宽(LW)等相关椎体MRS定量指标。结果FF%、LWR随年龄增加逐步增大;平均LWR(2.71)与DXA、QCT所测平均BMD值(分别为1.038g/cm^2和104.2mg/cm^3)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477、-0.769,P值均〈0.01)。水峰LW随年龄增加呈逐渐变窄趋势,其同DXA、QCT测量的BMD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439、0.712,P值均〈0.01)。脂峰线宽无明显变化趋势,且同DXA、QCT所测BMD无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183、-0.199,P值均〉0.05)。结论MRS可在常规腰椎MR基础上无创性评估椎体骨髓状况,进而来评估骨髓的变化对于骨量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胸部常规kVp平扫和腹部能谱GSI平扫下椎体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接受胸腹部平扫的患者431例,胸部CT扫描采用常规120 kVp,腹部扫描采用能谱(GSI)模式。对胸腹部扫描重叠的T11~L1椎体进行分析。使用QCT骨密度测量工作站测得胸部常规120 kVp下T11~L1椎体的骨密度(BMD),同时分别测量胸部120 kVp与腹部GSI扫描70 keV单能量下T11~L1椎体的CT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数据测量的一致性,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椎体BMD值与CT值之间的相关性。不同椎体间CT值差异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参考QCT诊断标准,将椎体分为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采用Kruskal-Wallis比较三组间及组内CT值差异。组内120 kVp-CT值和GSI-CT值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T11~L1椎体BMD均值行骨质状态判定,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椎体CT值评估骨质状态的诊断效能。结果:椎体BMD与120 kVp-CT值和GSI-CT值均呈正相关(r=0....  相似文献   

12.
贾鹏  李娜  程晓光  周丹 《放射学实践》2018,(11):1198-1201
【摘要】目的:通过定量CT(QCT)对南京和北京地区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值(BMD)进行测定,对两地区健康人群腰椎BMD及各年龄段骨丢失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北京积水潭医院QCT测定腰椎骨密度健康检查人员721例,年龄21~79岁(平均46.0±13.0岁);南京明基医院QCT测定腰椎骨密度健康检查人员960例,年龄21~80岁(平均47.61±10.18岁)。结果:北京地区腰椎BMD低于南京地区(F=16.845,P<0.01);两地区腰椎骨密度峰值出现在21~40岁年龄组,北京地区和南京地区男、女骨密度峰值分别为(164.21±22.86)mg/cm3、〖JP3〗(171.76±23.15)mg/cm3和(181.63±21.40)mg/cm3、(190.57±30.12)mg/cm3。南京地区女性腰椎骨密度峰值较北京地区高13.8%;南京地区男性腰椎骨密度峰值较北京地区高5.4%。50岁以后,女性腰椎BMD低于男性;60岁以后,女性腰椎BMD累计丢失率>45%,男性腰椎BMD累计丢失率>30%。成人BMD与年龄(r=-0.637,P<0.01)、身高(r=0.056,P<0.05)、体重(r=-0.068,P<0.01)和BMI值(r=-0.088,P<0.01),相关但腰椎BMD与地区、年龄、身高、体重及BMI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地区与年龄是BMD的影响因素(r=0.663,P<0.01)。结论:南京地区QCT测定腰椎BMD高于北京地区。虽然南京地区女性腰椎骨密度达峰时间稍晚,但两地区骨丢失曲线及累计骨丢失率基本相仿。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分析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ICA)-后交通动脉(PComA)动脉瘤的效果及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组患者199例(224枚动脉瘤),平均年龄为57岁,女性168例(84.4%)。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20例患者20枚(8.9%)动脉瘤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动脉瘤复发和未复发患者伴高血压、动脉瘤位于大弯侧、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直径、瘤颈宽、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栓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即刻造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伴高血压、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直径≥5 mm、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填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未覆盖瘤颈口是术后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论 伴高血压、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直径≥5 mm、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填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未覆盖瘤颈口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腰椎定量CT(QCT)与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DXA)测量骨密度(BMD)的结果,探讨QCT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 67例骨髓瘤患者分别行腰椎QCT与DXA骨密度检测,比较2种方法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并经腰椎CT图像分析骨赘形成、腹主动脉钙化和椎体上下终板钙化情况。结果 QCT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50.75%,DXA对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8.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68,P<0.001)。67例患者中,腰椎CT图像分析骨赘形成35例(52.24%),腹主动脉钙化21例(31.34%),椎体上下终板钙化21例(31.34%)。结论 QCT测量腰椎骨密度在骨髓瘤患者中作为骨质疏松评价手段,有更明显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铁滨  王维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12):1104-1106
目的 研究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密度的变化 ,探讨腰椎QCT -BMD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5 0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按不同透析年限分组 ,应用QCT技术分别检测其 2~ 4腰椎椎体松质骨BMD ,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腰椎BMD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 0例血液透析患者有 45例 (90 .0 % )骨密度降低 (T值 <-1.0 ) ,其中 2 0例 (4 0 .0 % )T值 <-2 .5 ,明显低于相应年龄性别正常对照组 ,并随透析时间延长患者BMD进一步降低。结论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骨矿含量明显降低且与透析时间呈正相关 ,QCT -BMD检测敏感性和准确性高 ,对肾性骨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机械取栓治疗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效果及其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连续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根据90 d 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组和预后欠佳(mRS评分3~6)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患者预后因素。结果 共有34例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平均(19.1±8.9)分,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为平均(182.3±81.3) min。4例(11.8%)患者取栓前接受静脉溶栓治疗。29 例(85.3%)患者闭塞血管获得成功再通。术后4例发生症状性脑出血。术后11例(32.4%)患者获90 d良好预后。90 d预后不佳更常见于合并冠心病患者(56.5%对9.1%,χ2=6.911,P=0.01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OR=0.08,95%CI=0.01~0.08,P=0.031)。结论 机械取栓治疗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冠心病可能是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研究影响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MOJ)介入治疗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8月接受介入治疗的高位MOJ患者208例,选择性别、年龄、原发肿瘤类型、梗阻类型、术前感染、介入治疗方式、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白蛋白(ALB)水平及术后是否针对肿瘤治疗作为研究参数,评估影响该类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①单因素分析显示:梗阻类型、ALB、原发肿瘤类型以及是否针对肿瘤治疗等是影响高位MOJ介入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②多因素分析显示:ALB、原发肿瘤类型以及是否针对肿瘤治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ALB、原发肿瘤类型以及是否针对肿瘤进行治疗是影响介入治疗高位MOJ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对评估该类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究肝细胞癌(HCC)患者癌组织中金属硫蛋白-3(metallothionein-3,MT-3)水平与TACE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104例确诊的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HCC组织中MT-3水平,并分析其评价TACE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价值。结果 有效组HCC组织中MT-3水平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3评价接受TACE治疗的HCC患者近期疗效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25、76.5%和78.6%。MT-3评价接受TACE治疗的HCC患者远期疗效的ROC曲线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13、88.10%和83.87%。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Child-Pugh分级和肿瘤直径是HCC患者5年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T-3是HCC患者5年生存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 结论 MT-3评价接受TACE治疗的HCC患者近、远期疗效的价值均较高,可辅助判断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椎体骨折评估(VFA)联合腰椎侧位骨密度诊断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效能。方法选取我院DXA同时检测髋部、腰椎前后位、腰椎侧位骨密度及VFA的老年受检者86例,根据DXA骨密度低下或VFA有脆性骨折诊断骨质疏松。比较腰椎侧位骨密度联合VFA与常规DXA检测髋部及腰椎前后位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的检出率。检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所有受检者中,常规DXA检测髋部及腰椎前后位诊断出骨质疏松患者58例(58/76,76.3%),侧位骨密度联合VFA诊断出骨质疏松患者76例(76/76,100%),二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17,P < 0.001)。其中,股骨颈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疏检出率(55.3%)高于髋部整体(34.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2,P < 0.05);髋部骨密度、腰椎前后位骨密度、腰椎侧位骨密度和VFA诊断骨质疏松症检出率分别为60.5%、47.4%、84.2%和78.9%,腰椎侧位骨密度与VFA的骨质疏松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0,P>0.05),但二者均高于髋部骨密度的骨质疏松检出率(χ2=10.66、6.110,均P < 0.05)。结论DXA检测腰椎侧位骨密度联合VFA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避免骨质疏松的漏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受检者椎体内不同感兴趣区(ROI)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结果的差异,以提高其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资料与方法对206例受检者进行腰椎检查(99例经GE64排螺旋CT扫描,107例经东芝16排螺旋CT扫描),获取扫描数据,通过Mindways QCT PRO工作站进行分析处理,使用软件的3D测量模式进行测量,ROI分别放在每个椎体的上、中、下1/3部位,分别测量L1~L3椎体上、中、下3个部位松质骨骨密度(BMD)。结果 L1~L3椎体上、中、下平均BMD分别为(116.75±47.73)mg/cm3、(126.37±47.63)mg/cm3和(123.77±52.67)mg/cm3,椎体内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体内各部分骨密度相差<8%。结论腰椎椎体内BMD存在区域性差异,QCT BMD测量时应选择相同的感兴趣区以减少误差,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