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早产脑瘫和足月脑瘫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安徽省儿童医院确诊的64例脑瘫患儿,依据孕周大小分为早产组32例与足月组32例,运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评价患儿的运动障碍程度;选取内囊前肢(ICAL)、内囊膝部(ICGL)、内囊后肢(ICPL)、胼胝体膝部(GCC)、胼胝体体部(BCC)、胼胝体压部(SCC)和大脑脚部位作为感兴趣区(ROI),测量弥散各向异性(FA),比较两组不同ROI的FA值;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两组各ROI的FA值与GMFM-88分值的相关性。结果 早产组的FA值在各部位均小于足月组,右侧ICPL、SCC和双侧大脑脚部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DTI内囊前肢、膝部和后肢的FA值和GMFM-88分值之间呈现正相关(P<0.05),其中内囊后肢的相关系数最高(r=0.572,P=0.001);足月组各部位FA值和GMFM-88分值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早产脑瘫的整体白质发育较足月脑瘫明显延迟;在评价运动功能方面DTI在早产脑瘫中的应用价值高于足月脑瘫患儿。  相似文献   

2.
杨刚  杜训松  裴仁明 《安徽医药》2013,34(4):472-47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儿童脑性瘫痪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被临床确诊脑瘫患儿的病史和磁共振表现,并选择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儿童进行对照研究。常规颅脑磁共振扫描后,行脑的DTI检查,得到FT图及FA图。结果 46例脑瘫患儿中,7例常规颅脑磁共振扫描未见异常,兴趣区纤维束变化不明显,但各向异性FA值轻度降低。39例常规磁共振表现异常中,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23例,弥漫性脑白质损伤16例,其中伴有胼胝体萎缩3例,脑裂畸形2例、脑萎缩5例。白质软化症和脑白质损伤DTI/FT显示神经纤维束局部或弥漫稀疏、缺失及走行方向异常。结论磁共振成像可明确儿童脑性瘫痪的病因、部位及病变程度,特别是DTI/FT有助于发现隐蔽性脑白质损伤,为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明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脑深部肿瘤白质纤维束弥散特征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深部肿瘤白质纤维束弥散特征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脑深部肿瘤患者,术前常规行MRI、DTI检查,构建各向异性分数(FA)图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图,测量肿瘤邻近区白质纤维束和其相对应正常脑白质纤维束的FA值、ADC值。结果肿瘤邻近白质纤维束区、相对应正常脑白质纤维束区之间FA、ADC均值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深部肿瘤白质纤维束弥散特征的变化对为深部脑肿瘤的治疗计划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查看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34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MRI及DTI检查。测定脑胶质瘤及周围组织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各向异性指数图(FA值)。观察肿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并患者对手术前后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 24例确诊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Ⅰ-Ⅱ级)。胶质瘤推移相邻白质纤维束。手术切除充分临床症状缓解明显;10例确诊高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胶质瘤浸润破坏相邻白质纤维束。脑白质纤维束缺失及中断。手术切除后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瘤床区MD值显著高于正常白质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周水肿区显著高于正常白质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瘤床区MD值稍高于瘤周水肿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区域F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DTI技术可区分高级别脑胶质瘤瘤床区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对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对评估手术风险和预后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素追踪成像(FT)在随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主要白质纤维束变化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后遗症期婴幼儿(18~36个月)进行DTI检查,并根据方向编码彩色图(DEC图)及部分各向异性图(FA)进行纤维束追踪成像,依据新生儿期初查时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组,与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IE程度越重,三维彩色编码张量图上颜色越混杂,白质束纤维成像显示纤维越稀疏,MDI和PDI指数越低,呈负相关。结论DTI及FT在评价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遗症期患儿脑内主要白质纤维束变化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三维编码彩色张量图及白质束成像可无创性显示脑白质中纤维束的方向、走行和形态,HIE的轻、中、重程度与MDI、PDI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郗金锁  徐成  贺业新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4):1919-1921
目的 探讨MRI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显示胶质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解剖关系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23例脑胶质瘤患者接受术前常规头颅MRI序列检查的同时进行DTI序列扫描,应用Functool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处理,分别获得各自的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彩色编码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并测定胶质瘤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各向异性图;进行FA图像信号强度及对比度的分析研究,分析脑胶质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实现包括DTI序列扫描以及FA图像生成.脑白质纤维束显示为显著的高信号结构,灰质显示为等信号,脑脊液显示为低信号,脑内肿瘤呈类圆形等低信号,灶肿瘤周围间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仍能在DTI的FA图上显像,DTI的FA图像对于脑白质纤维束显影的信号对比度明显优于常规的T1W图像.肿瘤病灶区和灶周水肿区与正常白质区的MD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肿瘤病灶区与灶周水肿区的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区域的F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磁共振DTI技术可在活体清晰、无创、直观地显示脑胶质瘤与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结合其他序列的MRI应用于脑胶质瘤的术前诊断,可以准确判断肿瘤和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的毗邻关系,对脑胶质瘤术前诊断、手术方案设计以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预测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卢海涛  邢伟  王强  周鹏  张丽君  李登发 《江苏医药》2012,38(7):794-797,86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早期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轴索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TBI早期(伤后10d内)患者(TBI组)及10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检查,分别测量两侧大脑半球6个感兴趣区(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外囊及背侧丘脑)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并构建上述部位三维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3D-DTT)图。比较以上两组感兴趣区平均FA值的差异,并对TBI组的FA值与临床GC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FA图像上可以清楚观察到呈高信号的脑白质纤维束,损伤局部呈低信号。TBI组平均FA值为0.562±0.0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609±0.045(P<0.01)。TBI患者FA值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508,P<0.05)。3D-DTT图可以直观显示胼胝体、内外囊等白质纤维束的损伤情况。结论 FA值的变化反应了TBI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水分子各向异性程度的变化,对评估伤情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良 恶性脑膜瘤诊断的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测量脑膜瘤表现弥散系数(ADC)值、FA值和白质纤维走行图,探讨其对良、恶性脑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良性脑膜瘤,4例恶性脑膜瘤行弥散张量成像,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和瘤周白质区的ADC值和FA值,并根据原始图像重建双侧白质纤维走行图。结果①良、恶性脑膜瘤肿瘤实质区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恶性脑膜瘤瘤周白质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良性脑膜瘤瘤周白质表现为纤维束受压移位或无明显变化;恶性脑膜瘤瘤周水肿区、瘤周白质均出现较明显的纤维束缺失。结论ADC值和FA值有助于脑膜瘤良、恶性的鉴别;白质纤维走行图能清晰显示肿瘤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药浴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给予中药药浴治疗配合运动疗法,B组20例给予普通运动疗法,2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表(GMFM)对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评。结果 2组患儿治疗后GMFM评分均升高(P<0.05),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中药药浴康复治疗对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童粗大动力功能的康复疗效具有影响作用,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机构与家庭相结合康复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选取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在机构中应用头针、理疗、按摩及运动疗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在家庭中采用运动疗法继续进行功能训练,比较6个月后及1年后治疗前后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6个月后,Ⅰ、Ⅱ、Ⅲ功能区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Ⅳ、Ⅴ功能区评分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年后GMFM量表的5个功能区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机构与家庭相结合的医疗模式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磁共振DTI分析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后扣带回脑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A)值的变化,探讨DTI对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观察组MCI患者与对照组健康志愿者各18例,应用GE Signa Excite 1.5 T 核磁共振系统进行头颅DTI检查,分别测量2组后扣带回、海马旁回及内囊后肢脑白质的FA值,比较2组测量结果.结果 观察组双侧后扣带回脑白质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海马旁回、内囊后肢及胼胝体膝部F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作为早期诊断MCI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对早期干预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肖爱平 《江西医药》2012,47(12):1085-1087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提高脑瘫患儿生活质量及疗效的作用.方法 将2009年9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6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系统的干预治疗包括增加学前教育、引导式教育、认知、心理行为等干预措施.分别于干预前和3个月后对两组脑瘫儿童进行康复疗效评估,采用88项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88)和儿童功能独立评表(WeeFIM)量表评定.结果 3个月后,两组脑瘫儿童的GMFM功能区得分均较前显著提高,干预组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训练3个月后(WeeFIM)评分值均较训练前增加,且干预组增加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医学康复合并早期康复干预教育可以明显改善学龄前脑瘫儿童的粗大动功能,改善患儿的认知、言语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的立位促通板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矫正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纳入标准的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传统的立位促通板训练,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改良的立位促通板站立训练。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PROM)测量、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的D能区(站立位)和E能区(行走与跑跳)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及GMFM评分均提高,而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的立位促通板更能有效抑制脑瘫患儿的尖足,提高其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宣虹 《现代医药卫生》2014,(24):3724-3726
目的研究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辅助治疗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年龄1~5岁)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儿采取运动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水疗法、药物疗法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功能障碍治疗仪,疗程均为21 d。分别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定患儿运动功能,婴幼儿发育量表智能发育指数(MDI)评定患儿智能水平。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评分[(71.27±10.58)、(65.18±6.83)分]和MDI评分[(58.74±9.13)、(51.98±6.35)分]均较治疗前[(56.09±6.86)、(54.27±10.58)分,(42.53±6.27)、(40.38±5.16)分]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2.72,P〈0.05)。结论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智能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药药浴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4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给予中药药浴治疗配合运动疗法,B组20例给予普通运动疗法,2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表(GMFM)对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评.结果 2组患儿治疗后GMFM评分均升高(P<0.05),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中药药浴康复治疗对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童粗大动力功能的康复疗效具有影响作用,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陈才  杨少华  洪芳芳  周远京  廖晓宇 《重庆医药》2009,38(16):2022-2024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将68例脑瘫患儿按性别、年龄、分型、病情进行随机配对设计。对照组(34例):采用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34例):采用生物反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66项,以盲法测评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66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0.01,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脑性瘫痪儿童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及其对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性瘫痪儿童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运动训练疗法,观察组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疗法进行治疗。每日1次,3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项)对2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的功能进行评估,并对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A区和B区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3月后,2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的A区和B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比传统的运动训练方法能更有效提高、改善脑瘫患儿的坐位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额叶白质、上纵束、扣带前束及扣带后束脑白质微结构与帕金森病并发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将76例帕金森病患者分成并发认知障碍组(PDD组)48例和未并发认知障碍组(PD-CogNL组)28例,另选取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测量3组额叶白质、上纵束、扣带前束及扣带后束的FA值.结果 PD-CogNL组额叶白质FA值及扣带前束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DD组额叶白质FA值及扣带前束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及PD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上纵束FA值和扣带后束F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并发认知障碍与额叶白质、扣带前束微脑白质结构的改变具有显著关系,其中与扣带前束相关性最加显著,由此通过测定帕金森病患者脑白质微结构的改变来评定其并发认知障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呼吸训练纳入痉挛型四肢瘫患儿康复训练项目中,对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大庆脑血管医院儿童康复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的1~3岁确诊痉挛型脑瘫四肢瘫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呼吸组和对照组各30例,呼吸组除对患儿进行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的康复治疗外增加了呼吸训练项目,治疗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GMFM)、综合功能(ADL)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粗大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训练结合常用康复训练方法能改善痉挛型脑瘫四肢瘫患儿的肢体粗大运动功能和综合功能,且疗效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漫张量成像在脑振荡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T、常规磁共振扫描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88例头部轻微伤、临床诊断为脑振荡的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检查。行DTI图像后处理得到不同兴趣区(ROI)和各向异性分数(FA),包括两侧内囊和外囊、额叶、枕叶和颞下回部的FA值。将对照组相应部位的DTI值计算出均值和标准差作为常模,将88例观察组与之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有65(73.86%)例的ROI的FA值均下降,另23(26.13%)例和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异。结论 DTI技术对白质纤维损伤较为敏感,能准确定位、定量分析损伤程度,可为临床诊断脑振荡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