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2年初至1974年初,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卜一脉灸经》。两部古脉灸经全面论述了人体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走向及所主治的疾病。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从成书的年代来看,在两部脉经中,《足臂十一脉灸经》最为古朴,《阴阳十一脉灸经》则稍晚,而《灵枢·经脉》比两部脉灸经都晚,我们可以说,两部脉灸经是《灵枢·经脉》的祖本。  相似文献   

2.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经络循行、生理、病理为主要依据的辨证方法,有关经络辨证的内容自我国古代就有记载,而在各朝各代的针灸专著中,经络辨证理论更是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的内容进行了详细比较,揭示了从《足臂十一脉灸经》到《阴阳十一脉灸经》再到《灵枢.经脉》篇经络辨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试论《脉书》与《经脉》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书》是指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所记载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本》和《阴阳本》)。《经脉》是指《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脉})篇。通过学习、分析、比较,我们认为《脉书》与《经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正经脉的数目《足臂本》和《阴阳本》均记载了11条经脉,手为二阴(大阴、少阻),缺少手厥明心包经。而《经脉》记载了手、足各三明三阳经脉,共计12条,其重大意义不单是经脉数量的增加,弥补了《脉书》中阴经与阳经的不平衡,而且纠正了《脉书附手太阴肺经与手厥阴心包…  相似文献   

4.
对马王堆出土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牧牧"一词进行考证。考上下文,"牧牧"当为通假字。从音义和语境的角度出发,同时结合历代辞书、传世医籍和其他出土文献中的相关内容,通过考察前人学者观点,并分析包括"瞙""芒""""茫""""""瞢"等在内的一组词,得出结论:将《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牧牧耆(嗜)卧以咳"之"牧牧"读作"瞢瞢"是值得商榷的,当读作"默默",义为静默不语;《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之"瞙"、乙本之"芒",张家山出土医书《脉书》之"",《灵枢·经脉篇》之"()"均为目不明义。  相似文献   

5.
<腧穴渊源考>(<中医杂志>2008年第10期)认为:"'由线到点说(经脉早于腧穴)'不能全面地认识腧穴和经脉形成的历史条件,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无形中夸大了经脉的本意,不利于表达经脉的内涵."因此,认为"由点到线(腧穴早于经脉)"的观点是正确的."其演变过程应该是从刺、灸点→经脉→厘定(定穴、定名、定性)→腧穴,这就是从点到线再由线到点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通过归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灵枢·经脉》经络循行部位的相同点来总结各个经络所主治的疾病。对比其不同点来探讨其进化过程。经络的形成曾经有一个由循行方向不定、经络间的联络不定、脏腑属络关系不定发展到循行方向规律、经络间联络相对固定、脏腑属络关系确定的过程。归纳出各本经经络循行与其主治疾病的共同点,应用于临床,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从有关马王堆古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考证经络学说的起源。结合《黄帝内经》有关对经络解剖形态描述等认为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现象。  相似文献   

8.
经脉理论的形成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其内涵也随时间不断扩充,然而,经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经络,血脉,穴位是如何联系到了一起,如何发展,这些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解答。文章以足厥阴经为例,通过梳理秦汉时期保存较完整的中医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虾蟆经》《黄帝内经》的相关论述,进而分析经脉理论在早期的形成、演变及发展规律,以期为足厥阴经甚至经脉理论的多重构成寻找依据,从而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和临床实践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通过系统梳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灵枢·经脉》、《针灸甲乙经》、敦煌《灸经图》等医学文献中关于足太阳经的记载,可以发现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不断总结经验的动态过程。敦煌医学文献《灸经图》关于足太阳经在背腰骶部后正中线旁开2.3寸的单条循行路线的记载可能是长期以来擅长灸法的医家通过其临床经验总结出的一套专属于"灸"所用的一种腧穴定位模式;此外,还可能有以重灸的方法来治疗疑难杂症(尤其以风寒邪气侵袭人体所导致的重病为主)的思想在内。  相似文献   

10.
"耳疆"蠡测     
文章通过考察文字意义、《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论述疾病的顺序以及参阅《黄帝内经》与其他出土文献.指出《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中"耳疆"这一病症应是"肩疆",即"肩部活动不利".  相似文献   

11.
经络学说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医临床各科尤其是针灸推拿等学科的理论基础。笔者近年来研读经络专著 ,发现《帛书·经脉篇》〔1〕中脉气流注的思想独特 ,对后世影响较大 ,以下试做探讨。1 脉气流注特点《帛书·经脉篇》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1 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 ,考古专家据其内容及历史背景推断 ,认为其早于《内经》〔2〕。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十一条经脉均从四肢末端起始 ,渐次以上。例如 :臂泰阴温 (脉 ) :循筋上兼 (廉 ) ,以奏(凑 )内 ,出夜 (腋 )内兼 (廉 ) ,之心。《阴阳十一脉灸经》…  相似文献   

12.
<正>经筋和经脉治疗的起源极早。《灵枢经》之《经脉第十》、《经筋第十三》有比较完整的描述。而更早的记载,则出现于马王堆医书《足臂十一脉  相似文献   

13.
李海峰 《吉林中医药》2020,40(6):820-822
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张家山汉简《脉书》是《灵枢·经脉》的祖本。通过对《足臂十一脉灸经》"其病"、《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所产病"和《灵枢·经脉》"所生病"中的疼痛病症数目与所生病症总数及经脉循行部位数目等进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发现三篇文献记述的疼痛病症数目与"所生病"症总数及经脉循行部位数目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说明疼痛病症是经脉病症的主要内容之一,经脉理论形成初期,古人对经脉循行路线的认识可能有部分来源于对疼痛诊察或治疗的结果,经脉理论的形成与古人对疼痛病症的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是动病""所生病"雏形源自《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到《灵枢·经脉篇》内容、形式完整描述,《难经·二十二难》归纳成"是动病"和"所生病"两个专用名词,后世各医家之辞,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逐渐完善其诊断、治疗学意义与病候转归,还包括利用现代文献整理统计学思想系统考察的经脉归属和病候(群)关联;古代医家多从病位和病因解释和区分,结合语境及《内经》其他篇章理解,言简意赅,虽存争议,但总归于"变化-病"分析思路,包含气血先后、经络脏腑、内因外因及阴阳相对、穴动诊病、病症主治,借十二经脉条文中某类特殊情况发挥至整体,其中气血说、经络脏腑说、阴阳说等说服力欠佳;现代医家分析更丰富,通过临床观察、试验加以验证。研究方式多样,值得进一步完善,发扬及论证。古文献流传存在易遗漏、衍文、不同时代文字完善不足等,现今概念阐释与早期学术思想真实意义之间仍存在差异,缺乏验证的客观依据,需要进一步去伪存真、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15.
马王堆帛书<脉法>和<阴阳脉死候>,主要论述经脉病证治疗及三阴五死证候,书中没有关于诊脉的内容,参阅<灵枢·经脉>篇中的经循路线、脉病主证、经病治疗及五阴死候等内容,初步认定二书不是脉象诊断学书籍,也不是独立成篇的著作,它们应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是同一部书,即今之<灵枢·经脉>,只是前者成书较早,文理简略,而后者成书较晚,论述详尽.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考察文字意义、《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论述疾病的顺序以及参阅《黄帝内经》与其他出土文献,指出《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中“耳彊”这一病症应是“肩彊”,即“肩部活动不利”。  相似文献   

17.
Diagnosisandtreatmentofdiseasesbymeansofearinspection ,palpationandstimulationhavealonghistoryandabundantexperienceinChina .Asearlyasthe 7thto 2ndcenturiesBC ,channelsontheearhadbeenalreadyrecordedinthebookYinYangShiYiMaJiuJing(《阴阳十一脉灸经》) .InthebookTheYello…  相似文献   

18.
<痈疽神秘灸经>乃灸法专著,又名<痈疽神妙灸经>,元·胡元庆撰于至正年间(1341~1368 年),明薛己校补.此书述十四经脉循行路线及经穴附近所生痈疽之灸治法,薛氏复于所取穴位之定位和主治予以说明,并论述内痈之诊察法:即"生于脏腑之背则看俞穴;生于腹则看募穴.于是穴处或有隐痛,或微凸起".书中收载若干秘穴,并附灸治痈疽等插图.  相似文献   

19.
胥荣东  张永旺 《中国针灸》2005,25(8):598-598
"穴位"一词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有诸多称谓,如<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节""会""骨空""气穴""气府",<甲乙经>称作"空穴",<圣惠方>谓之"穴道",<铜人>称之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穴位".但不论如何称谓,其语义均含有三维空间的概念,但在目前的英译书籍中基本上都将其翻译为"point"或"acupoint".  相似文献   

20.
梳理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中手足加阴阳的解读,有经脉与腧穴两类。根据《素问·缪刺论篇》手足加阴阳内容与《阴阳十一脉灸经》齿脉、耳脉内容相同,提出手足加阴阳源自古脉名。纵向对比《天回医简》《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中手足加阴阳的演变,认为经脉系统原有部位与阴阳二类,《天回医简》将二类融合,并将“头巨阳”“颊巨阳”等不同部位的同名脉串联而成“巨阳脉”,《阴阳十一脉灸经》尚有二类经脉的影子,与《足臂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逐步完成了部位加阴阳向手足加阴阳的转化,形成了现今经脉系统的雏形。进一步提出脉、穴同源自施术部位且互相影响,并以历代医家围绕《素问·决死生篇》中脉动、经脉、腧穴问题争论不休为例,强调明晰此源流对针灸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