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不破坏前壁切除眶脂,加强眶前支撑结构,达到矫正睑袋膨出,去除眼睑周围皱纹.方法睑结膜入路切除眶脂,颞部小切口入路,加强眼轮匝肌外眦韧带张力.结果在随访1~4年不同方法3组患者当中,颞部切口悬吊外眦韧带加睑结膜入路组疗效显著.结论本方法对中年以上睑袋患者疗效确切,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不破坏前壁切除眶脂,加强眶前支撑结构,达到矫正睑袋膨出,去除眼睑周围皱纹。方法:睑结膜入路切除眶脂,颞部小切口入路,加强眼轮匝肌外眦韧带张力。结果:在随访l--4年不同方法3组患者当中,颞部切口悬吊外眦韧带加睑结膜入路组疗效显著。结论:本方法对中年以上睑袋患者疗效确切,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陈忠存  高尚  王永洁  王仲锋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1236-1237,I0006
目的:探索利用经外眦及结膜联合入路下睑年轻化美容整形术的方法。方法:经外眦及结膜联合入路将下睑组织重塑,重新建立下睑与眶骨及外眦韧带的关系,自身复合组织移植改善睑颊沟。结果:临床应用48例,下睑衰老的表现明显改善,下睑皮肤无切口,组织恢复快,求美者均满意。结论:经外眦及结膜联合入路是下睑美容年轻化整形的有效手术方式,是下睑皮肤不过度松弛以及其他下睑术后畸形治疗的参考手术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睑裂短小经外眦部手术行睑裂开大术的方法。方法:经外眦隐裂横行切开皮肤长约5mm达外眦角,但不切开结膜囊,然后将切口延长到上下睑颞侧1/4处的上下睑缘的前后唇之间的灰线上,切开上下睑,使眼睑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是皮肤和眼轮匝肌,后部是睑板和结膜,切口各长约5mm,完成了横向的“Y”形切口。电刀切断外眦隐裂皮肤切口下面的眼轮匝肌,使外眦处结膜囊游离。将外眦处游离的结膜囊缝合固定于外侧眶缘的骨膜上达到外眦韧带缩短的目的。术中根据睑裂开大的需求及可能,确定游离结膜的缝合点。可以开大睑裂3~5mm,仍然呈“Y”形缝合皮肤切口。结果:32例睑裂开大效果明显,睑裂延长,随诊3个月,没有出现组织回缩导致睑裂变短现象及结膜囊变浅,外眦无粘连,瘢痕不明显。结论:此方法为一种实用而有效的经外眦部手术行睑裂开大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加强眶隔、眶隔与眼轮匝肌分别外眦同定在睑袋修复术中的持久效果.方法 采用经皮肤入路下睑成形术,在皮肤与眼轮匝肌、眼轮匝肌和眶隔之间分离至眼轮匝肌下缘,形成皮瓣、眼轮匝肌瓣;向下牵拉眼轮匝肌瓣,挤压眶下缘,在隆起明显处剪开眶隔,释放并去除多余的眶隔脂肪;将眶隔上下唇筋膜重叠缝合,眶隔外缘向外眦部牵拉,固定在眶外缘骨膜上,眼轮匝肌瓣向外眦处悬吊收紧固定;切除多余的皮肤,缝合切口.结果 自2002年以来,共施术25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无并发症发生.均获满意效果.结论 采用加强眶隔、眶隔与服轮匝肌分别行外眦固定矫正睑袋,较传统的手术方法效果持久显著,应视为睑袋整复术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6.
微创结膜入路下睑袋整复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微创结膜入路下睑袋整复术在减少下睑袋术后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方法:微创结膜入路下睑袋整复术将结膜切口改为1~2个小切口,手术路径:切开结膜→进入眶隔后→切除眶脂肪→缝合切口改为切开结膜→进入眼轮匝肌下间隙→找到和打开眶隔膜→切除眶脂肪。临床应用187例,均为先天性或年龄性下睑袋。结果:术后早期复诊93例患者,14例出现皮肤紫斑;远期随访59例,除3例(5.1%)下睑袋改善不明显外,其余效果佳(94,9%)。无其它并发症。结论:术前仔细检查,了解下睑袋的畸形特点,采用微创结膜入路下睑袋整复术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下睑组织的老化现象包括眶隔脂肪假性疝出、泪沟畸形、眼睑皮肤松垂。眶隔脂肪的处理有多种方式,包括切除、重置、自体脂肪及透明质酸注射填充等。对于泪沟畸形明显的患者,松解泪沟韧带及眼轮匝肌支持韧带较为关键;对于眼睑皮肤松弛的患者,根据其松弛程度可采用外眦固定术或外眦成形术;采用经皮或经结膜入路处理下睑皮肤松垂和异位的眶隔脂肪。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眼袋并睑眶沟畸形矫正术的临床经验。方法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整形美容科收集去除眼袋和睑眶沟畸形矫正患者67例,其中男3例、女64例;年龄18~28岁,平均22岁。均为下睑袋伴不同程度的眶隔后脂肪疝出,无或轻度下睑皮肤松弛;不同程度的睑眶沟呈现,骨性眶缘轮廓感,或伴有眶下区的发育不足。采用经结膜入路或附加外眦切口,于下睑前壁后方暴露脂肪团,释放弓状缘,眶隔脂肪带蒂转移至睑眶沟间隙并固定于眶下缘。眶隔后脂肪不足者以耳后筋膜移植补充。结果67例患者术后均顺利恢复,术区均无血肿、感染,结膜切口愈合良好,无下睑退缩、睑缘外翻等现象。随访>3个月,其中63例患者眼袋隆起及睑眶沟凹陷畸形明显改善,动态(轮匝肌收缩)表情下睑形态未出现局部隆起现象;另有3例双侧,1例单侧仍然存在轻度脂肪膨出眼袋畸形。结论经结膜入路眼袋并睑眶沟畸形矫正术可获得下睑眶区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睑结膜外眦入路在眶下缘和眶底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4例眶下缘和眶底骨折采用下睑结膜外眦入路,将眶下缘骨折断端解剖复位后,用小钛板行眶下缘坚固内固定。合并眶底骨折者回纳疝出的眶内容物后钛网重建眶底,必要时植入充填材料矫正内陷的眼球。结果:24例患者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术后随访6~36个月,除1例患者术后眼球内陷改善不明显外,所有患者无眼球运动障碍、复视、眶下区麻木。该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下睑外翻、下睑退缩,下睑外形良好,皮肤无明显瘢痕遗留。结论:与常用的睑缘下皮肤入路比较,下睑结膜外眦入路具有能充分暴露眶下缘、眶底骨折断端,防止下睑外翻、下睑退缩,术后瘢痕不明显等优点,是治疗眶下缘和眶底骨折较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改良外眦锚着术行下睑成形和中面部提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改良外眦锚着术式行下睑成形和中面部提升临床手术方法和适应证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经传统睑袋切口向外眦角正中纹延长切口5mm,按设计切除多余皮肤,分离下睑眼轮匝肌瓣,将分离好的轮匝肌瓣外侧头切断去除3~5mm使之缩短,将肌瓣外侧端与外眦韧带由内向外U字形缝合锚着固定,同时通过外眦角睑缘切口向下分离颧韧带并向外上方同样缝合锚着固定在外眦韧带及其周围骨膜上提升中面部,所有病例均不切开眶隔,不去除眶隔内脂肪。结果:术后均一期愈合,下睑外观满意,泪沟和鼻唇沟加深畸形消失,随访1~6年,效果满意。结论:外眦锚着术是为了确保眼睑在外眦部牢固附着而采用的一类基本技术,同时可经下睑切口行中面部提升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眶隔后脂肪移位睑袋成形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采用睑缘切口,显露眶隔及眶隔后脂肪,将内侧脂肪团释放并向下睑中央拉拢缝合于睑囊筋膜的弓状扩张部,以横向收紧松弛的下睑,在此基础上再修补加强眶隔及处理肌肉和皮肤、睑袋。结果 38例术后效果满意。结论 眶隔后脂肪移位消除睑袋成形的方法,可以减少出血,防止眼球内陷,减少术后复发概率,远期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眶隔脂肪选择性释放结合前壁组织加强的下睑袋整复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采用眶隔脂肪选择性释放、转移,切除部分皮肤,结合眶隔前壁组织加强矫治松弛膨隆型下睑袋的美学效果。方法:对36例中老年下眼睑松弛并睑袋膨隆突出的就医者,采用传统皮肤入路,眶下缘松解眶隔,分组释放出眶隔脂肪,根据就医者各自情况,选择性摘除部分脂肪,其余脂肪组织充填修复眶下缘凹陷畸形,再紧缩眶隔、眶肌筋膜固定,眼轮匝肌悬吊以加强眶隔前壁,适当去除多余皮肤,关闭切口。结果:本组36例就医者,其中30位获随访3~20个月,除1例切1:3痕迹较为明显外,其他就医者下睑区皮肤平坦紧致,无睑外翻、下睑退缩、外眦下垂等并发症,对下睑皱纹的去除及中面部提升效果明显,医患满意。结论:眶隔脂肪选择性释放结合眶隔前壁组织加强是矫治老年性下睑袋膨突合并眶缘“沟槽样”凹陷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肌皮瓣法在混合型睑袋整形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注意事项。方法 2004年7月~2010年4月以斜切口改良肌皮瓣法行混合型睑袋整形术733例1466只睑袋。于下睑缘下方1~2mm处作横行皮肤切口,再于皮肤切口下方1~2mm作眼轮匝肌斜行切口,钝性剥离肌皮瓣达眶骨缘水平。切开眶隔(横向,长1.5cm),切除突出的眶隔内脂肪。嘱求美者双目向额部凝视,将肌皮瓣平铺后呈斜面剪去多余的眼轮匝肌和皮肤。以7-0单股尼龙美容线连续缝合皮肤。结果术后7d~14个月随访,最终满意率为100%。733例1462只睑袋术后下睑紧绷,皱纹减少或消失;4只睑袋局部脂肪轻度膨出。术后即刻出现复视2例,12h内消失;下睑淤血发青711例1375只睑袋,21只睑袋术后2周消失,其余均在1周内消失。术后睑外翻189例,其中187例于1周内消失,另2例于术后2个月内消失。结论对于混合型睑袋,采用皮肤与肌肉切口错开1~2mm的改良肌皮瓣法,切除突出的眶隔内脂肪、松弛的皮肤和多余的眼轮匝肌,方法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睑缘下外形自然。  相似文献   

14.
导针埋线法额颞部提紧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了避免传统的面部提紧术所产生的头皮瘢痕、脱发、创伤大、恢复时间长等难以避免的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发际内微小切口入路行额颞部潜行分离 ,将松垂的皮肤及筋膜上移、提紧 ,舒展皱纹 ,切除或破坏形成皱纹的肌肉。结果 临床应用 71例 ,其中单纯导针埋线法颞部提紧术 18例 ,微小切口入路颞部提紧术 2 6例 ,额颞部提紧术 2 7例。经随访 ,效果满意 ,未出现头皮瘢痕、脱发等并发症。结论 导针埋线法额颞部提紧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较轻、恢复较快、切口微小、术后不留或少留手术瘢痕、面部除皱效果确切等优点 ,且可在门诊进行  相似文献   

15.
小切口除眶脂后埋线法重睑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多个小切口重睑术的基础上,探索独立小切口重睑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于双上眼睑内1/3处设计一个4mm小切口,切除眶隔脂肪后,行改良埋线法重睑术。结果:本组20例,其中17例满意,2例基本满意,1例失败。结论:上眼睑小切口除眶脂后重睑术疗效肯定,改良后埋线法可保证及巩固手术效果,并且操作简便、安全、恢复快、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6.
为了在矫正眼袋的同时能矫正颧面部皮肤皱纹,采用眼袋整形术的延长切口,设计了下眼睑部双层组织分离与提紧的术式,自1994年1月至1997年7月共完成48例,此术式在矫正眼袋的同时,矫正颧面部皮肤皱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1050例混合型睑袋修复术的临床疗效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肌皮瓣法行睑袋修复术,以获得符合美学标准的手术效果。方法:术前采用“皮肤夹捏法”确定去皮量。术中按照预先设计先切除皮肤,然后采用“肌肉拉放法”去除多余的眼轮匝肌,再切除松垂的眶隔脂肪或释放眶隔脂肪充填眶下缘凹陷。结果眼轮匝肌瓣法行睑袋修复术900例,术后发生暂时性睑外翻2例,暂时性复视2例,其余效果均较满意。外院150例并发症中,采用邻近皮瓣转移术、眼睑紧缩术、埋置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和颞浅筋膜悬吊等方法修复睑外翻15例,清除血肿28例,切除缝合修复瘢痕增生1例。结论:采用术前确定去皮量的肌皮瓣法,行混合型睑袋修复术,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的术式对不同成因的睑袋的整复效果,为睑袋的整复积累临床经验。方法 对236例睑袋患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结膜径路的眶脂去除术(41例)、单纯松弛皮肤去除术(25例)、单纯眼轮匝肌整复术(8例)、皮肤径路的眶脂去除下睑支持结构加固术(149例)以及保留眶脂的睑袋整复术(13例)进行整复。结果 2例患者因双侧下睑区不规则膨出,1例患者下睑切口位置高低不一,进行了再次整复术;3例患者早期下睑皮肤瘀斑明显,2例患者早期有轻度睑球分离,随着时间的延长,症状都消失;其余患者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 睑袋形成的原因各异,患者的年龄、职业以及对手术的期望值差别较大,术前对患者的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选择合适的术式,术中注意处理每一个环节,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睑袋整复的术式及其适应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的术式对不同成因的睑袋的整复效果 ,为睑袋的整复积累临床经验。方法 对 2 36例睑袋患者 ,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结膜径路的眶脂去除术 (4 1例 )、单纯松弛皮肤去除术 (2 5例 )、单纯眼轮匝肌整复术 (8例 )、皮肤径路的眶脂去除下睑支持结构加固术 (149例 )以及保留眶脂的睑袋整复术 (13例 )进行整复。结果  2例患者因双侧下睑区不规则膨出 ,1例患者下睑切口位置高低不一 ,进行了再次整复术 ;3例患者早期下睑皮肤瘀斑明显 ,2例患者早期有轻度睑球分离 ,随着时间的延长 ,症状都消失 ;其余患者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 睑袋形成的原因各异 ,患者的年龄、职业以及对手术的期望值差别较大 ,术前对患者的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选择合适的术式 ,术中注意处理每一个环节 ,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In the typical transconjunctival buried suture procedure for double eyelids, the adhesion between the skin and the pretarsal tissue or conjunctiva through the tarsal plate and the sling with the skin, the levator, and Muller's muscle are obtained by suturing. These are assisted by the stab wound or a needle through the eyelid skin, and the skin wound takes several days to heal. Also these suturing knots are buried under the skin on the tarsal plate, so that these will tend to appear on the skin surface later on. Removing the excess orbital fat that migrates to the area of fixation and jeopardizes the effect of the suturing technique is performed with skin incision and usually leaves a linear scar. The author devised a method that makes a double eyelid with two linear, wide sutures that lie between the levator and Muller's muscle and the immediately adjacent subdermal tissue of the skin by using one thread. It also reduces the excess orbital fat through the conjunctiva without wounding the skin and makes face washing or application of make-up possible immediately after the operation. Only one ligation is left at the lateral subconjunctiva to avoid its appearance on the skin surface to effect easy correction in case necessary. This method has evolved from previous method of transcutaneously burying sutures for the double eyelid, which was made wide by a linear suture by using one thread. Insufficient results were observed in eight of 280 c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