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强度训练对动物肌肉和结缔组织生物力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兔进行大强度跳跑练习,测定其股骨、膝内侧副韧带、屈趾肌腱、胫前肌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上述组织在一段时间大强度训练后,其生物力学性质均有不同程度增强,表明组织对大强度训练仍有良好的适应。  相似文献   

2.
手部腱鞘区屈指肌健损伤的修复是手外科的重要研究课题,许多学者证实带血供的肌胜移植明显优于不带血供的肌位移植。我们进行了“新西兰兔静脉动脉化胫后肌腱游离移植的研究”,结果显示:静脉动脉化肌腱游离移植明显优于不带血供的游离肌腱移植。本实验旨在证实静脉动脉化肌腱游离移植是可行的。1材料和方法1.1实验动物与分级体重25~3.0kg的新西兰兔7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左腿行静脉动脉化胫后肌位游离移植(实验侧),右腿行游离胶后肌肤移植(对照侧)。1.2手术方法用3%戊巴比妥钠(1ml/kg体重)静脉麻醉。术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定向分化及其在体内的形态发育情况。方法 Wistar大鼠24只,向其左胫前肌处注射0.2ml无水乙醇,致其无菌坏死,右胫前肌注射等渗盐水0.2ml作为对照,制成动物模型后备用;取大鼠第3代BMSCs,5-氮杂胞苷、成肌调节因子(MyoD)、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联合进行诱导分化。诱导后第9天,收集BMSCs,用BrdU标记并诱导后注射到大鼠双下肢胫前肌处,分别在3,6,9和12d取材进行形态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注射诱导后3d,实验组的成活率明显高于注射单纯注射BMSCs的对照组,BrdU标记细胞向骨骼肌分化,结蛋白、骨骼肌特异肌球蛋白均为弱阳性表达,6,9d可见BrdU标记细胞向骨骼肌分化,结蛋白、骨骼肌特异肌球蛋白阳性表达,第9天更为明显,注射后12d后可见新生骨骼肌细胞形成肌小管,细胞核结蛋白、骨骼肌特异肌球蛋白强阳性表达。结论 大鼠损伤肌肉的微环境中,BMSCs可向骨骼肌定向分化,并伴有结蛋白和骨骼肌肌球蛋白阳性表达;定向诱导后BMSCs在体内成活率高,增殖速率快,向骨骼肌分化纯度更高。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65岁.因右下肢疼痛5年,加重伴双下肢麻木、跛行2月入院.查体:T1~T3椎间隙压痛阳性,平T4平面以下皮肤感觉减弱,右侧髂腰肌、股四头肌、胫前肌肌力Ⅱ级,拇长伸肌、趾总伸肌肌力Ⅰ级,腓骨长短肌肌力Ⅰ级,胫后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肌力Ⅰ级,小腿三头肌肌力Ⅰ级,左侧髂腰肌、股四头肌肌力Ⅰ级,左侧胫前肌、拇长伸肌、趾总伸肌、腓骨长短肌、胫后肌及拇长屈肌、小腿三头肌肌力Ⅱ级.  相似文献   

5.
跗管是一从踝至足中段的纤维骨性管道,其中通过内侧肌腱及胫后神经血管束。当外伤、肿瘤或炎性病变压迫胫后神经或其分支时则产生跗管综合征。压迫常发生在胫后神经或其分支在小腿深筋膜、屈肌支持带及(足母)展肌下方通过跗管的行程中。与腕管综合征不同,跗管有由屈肌支持带下面发出的几个深在的纤维隔伸至跟骨内侧,走行于肌腱及神经血管束之间,将其包绕形成分隔管道。有些间隔与神经血管束相连使之较为固定,易受牵拉或占位性病变的损伤。所以,轻度压迫也能引起跗管综合征症状。作者报道了27例33双足跗管综合征及2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低场MR在肌肉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34例(35个部位)临床怀疑肌肉损伤患者的临床、MR资料,对MR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下肢31例,占91%,其中小腿26例,左侧9例,右侧17例,累及肌肉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胫骨前肌、胫骨后肌、腘肌,其中累及小腿三头肌23例,占74.2%,大腿5例,累及肌肉包括股二头肌、股内侧肌、股直肌、股中间肌.前臂及臀部1例,其中前臂累及肌肉包括肱桡肌、拇长屈肌、拇长伸肌、指伸屈肌及旋后肌.臀部2例,累及臀大肌.34例中33例肌肉信号异常,其中7例并发明显出血或血肿形成;另1例肌肉信号未见异常,皮下血肿形成.即Ⅰ级肌肉拉伤21例,Ⅱ级肌肉拉伤7例,Ⅲ级肌肉拉伤5例.结论 肌肉损伤具有特征性MRI表现,低场MR能够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指导临床制订合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趾长伸肌瓣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曦东  张玉和 《武警医学》1994,5(5):249-252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趾长伸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测得肌长29.8cm;该肌除由8~20支胫前动脉横向分支供应外,肌下份还有1~3支腓动脉穿支供应,前者动脉主要从肌的内侧入肌,后者主要从肌的后方入肌;腓深神经约发出3支分布该肌,从肌的内侧或后方入肌。利用趾长伸肌可制作以远端为蒂的翻转肌瓣,其肌蒂最低点在外踝突出点上方7.0cm,该肌瓣对小腿中下部开放性胫骨骨折及慢性骨髓炎等,似为较理想的供肌。此外,还对手术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应用自制克痛王擦剂涂擦治疗军事训练中急性软组织损伤69例,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9例均为我院所属体系部队官兵,男66例,女3例;年龄19~31岁;其中干部7例,士官18例,士兵46例;关节扭伤38例(腕关节扭伤7例,膝关节扭伤12例,踝关节扭伤17例),肌肉拉伤27例(肩袖损伤3例,颈部肌肉拉伤2例,腰部扭伤6例,胫前肌损伤6例,小腿三头肌拉伤10例),韧带损伤28例(膝关节10例,腕关节5例,踝关节13例);受伤距治疗最短时间为30 min,最长时间48 h.诊断均符合标准[1].  相似文献   

9.
在乌拉坦麻醉兔上分离坐骨神经-腓肠肌,正中神经-旋前圆肌标本,分别用单脉冲、5Hz、50Hz和100Hz持续2s的串冲刺激,同时记录神经腓肠肌和旋前圆肌的诱发电位和收缩幅度的变化。用可逆性胆碱醋酶抑制剂--福定碱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兔,观察到EAMG兔肌电电位增高和收缩幅度加强。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报告例1男,45岁,四肢麻木、乏力、二便障碍1个月,加重 20 d,于 1997年 6月 9日入院。查体:颈椎后伸活动稍受限,C,平面以下痛觉减退;双手屈指肌力Ⅳ,股四头肌Ⅵ,股二头肌、伸姆长肌、胫前肌Ⅲ,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四肢生理反射亢进;Hoffmann征、Babinski征阳性。颈椎MRI示:C_5,6椎间盘突出,脊髓前缘受压,局部变细,颈椎管狭窄。 入院4d后局麻下行颈椎前路环锯法减压术,在 C_5,6间隙打入准心,估人 0.8~1.0cm时,双下肢感觉、运动、反射全部消失。立即退出环锯,给…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sEMG)系统分析比较表面电极与单极针电极采集胫前肌肌电活动变化的相关性,以确定单极针电极评估单一靶向肌肉功能状况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17名健康受试者(11女6男,22.76±3.31岁)分别在表面电极和针电极下完成踝背屈动作,采集胫前肌最大随意收缩时的肌电图(EMG)信号,比较两种采集方法下受试者平均肌电值(AEMG)、均方根值(RMS)、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和非线性指标LZ复杂度的差异性与相关性,并选取针电极下胫前肌收缩时的AEMG、MF与疼痛强度VAS评分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种方法采集双侧胫前肌电信号AEMG、RMS、MF、MPF、LZ复杂度有相关性(P<0.05)。两种电极下时域指标AEMG、R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电极组频域指标MF、MPF较表面电极组升高(P<0.001)。针电极组胫前肌收缩时AEMG、MF与疼痛程度VAS无线性相关关系,即针刺疼痛不影响EMG信号采集。结论:采用sEMG系统结合单极针电极,能够较可靠、灵敏地检测出胫前肌的肌电活动,这是一种针对性地评估单一靶肌肉功能活动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小腿肌肉、肌间血管全部坏死并感染的肢体保留术式介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全部去除小腿感染坏死肌肉和肌间血管,仅保留小腿皮肤筋膜、胫骨时,踝足延时成活的影响因素以及重建动脉循环对避免足坏死或缺血挛缩的作用。方法 对1例左小腿肌肉及肌间血管坏死并感染患者,在全部去除小腿肌肉、骨间膜、肌间血管和腓骨,仅以小腿皮肤筋膜包绕胫骨连接踝足,术中发现踝关节水平下胫后动脉内无血栓,并有微量暗红色血液外溢,一期经踝行健侧胫后动脉转位与患肢胫后动脉吻合,二期进行健侧胫后动脉长段分离,向患侧转位,完成患肢胭动脉直接向足和小腿的动脉供血。结果 术后7个月患足基本恢复了触痛觉,患肢皮温、皮色正常,足部肌肉及关节无挛缩畸形,可平稳站立,可持拐行走。结论 当小腿肌肉、肌间血管因坏死感染被全部去除时,小腿皮肤、深浅筋膜组织与胫骨内血供系统之间形成的网状侧支循环,能为患足提供微量供血,延缓足的坏死或缺血挛缩;对此类患者进行动脉血运重建,可使伤肢获得良好的成活效果。  相似文献   

13.
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女,45岁.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并间歇性跛行1年,加重2月.查体:患者跛行步态步入病房,脊柱无畸形,腰椎活动度屈伸50~0~15(中立位标记法,后伸诱发左下肢放射痛),L4~5,椎间隙压痛明显并向左下肢放射痛,左脚踝、足背、足跟及胭窝感觉减退,双侧髂腰肌、股四头肌、胫前肌、伸肌及腓骨肌肌力V级,肌张力未见异常,双侧膝腱反射、右跟腱反射正常,左跟腱反射消失,babin-skin征(-),膝上10 cm周径左39 cm右42 cm,左侧直腿抬高试验40°阳性,左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腓骨长肌与胫前肌激活时间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方法:36名测试对象纳入研究,其中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12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12例,正常对照人群12例。每例受试者在行走过程中模拟内翻动作时接受表面肌电测试,计算并比较各组踝关节腓骨长肌和胫前肌激活时间的差异。各组之间的测试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检验。结果:与正常对照人群相比,机械性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患侧踝关节腓骨长肌与胫前肌激活时间明显延长。机械性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患侧踝关节肌肉激活时间无明显差异。在组内比较时,机械性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患侧踝关节肌肉激活时间均较对侧明显延长。结论:机械性踝关节不稳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均存在腓骨长肌与胫前肌激活时间延长的缺陷,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胫骨高位截骨术后拇长伸肌麻痹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后拇长伸肌麻痹的解剖学因素。方法 在25 具(50 侧)尸体的下肢上,对腓深神经的起点、拇长伸肌的形态及其肌支的数目、入肌方式、发出点及入肌点的距离等进行了观察。结果 腓深神经起始部距腓骨小头最隆起点的距离为[20.9 ±3.5(6.9~37.5)] mm 。拇长伸肌的肌支以4 种类型入肌:I型,从腹侧入肌(11 例,占22%) ;II型,从胫侧入肌(29 例,占58% );III型,从腓侧入肌(6 例,占12%) ;IV型,从胫腓两侧入肌(4 例,占8% )。拇长伸肌由单根肌支支配的占40% ,其肌支发出点距腓骨小头的距离平均为71 mm ,81 .1% 的起始点位于40 ~109 mm 间;发出点与入肌点的距离平均为26 mm ,其中87.7% 在10~59 mm 间。结论 拇长伸肌的神经支配特点是胫骨高位截骨术后拇长伸肌麻痹重要因素,了解并在相对安全区操作,有利于避免该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第四腰椎横突骨折压迫腰骶干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男,50岁。主因腰部被翻斗车撞伤48天,伴左下肢运动障碍经保守治疗无效入院。查体:腰椎无明显畸形,后伸略受限。左股四头肌轻度萎缩,左腓肠肌明显萎缩。腰4椎旁两侧轻压痛,无放射痛。股四头肌肌力Ⅳ级,绳肌肌力Ⅳ级,胫前肌、伸肌肌力0级,小腿三头肌肌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移位(MKD)的发生机制,为进一步完善膝关节损伤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从男性青年志愿者中选取膝关节内侧移位(MKD)组30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用标准量角器测量各组踝背屈被动活动范围(PROM)并进行比较,用表面肌电测试系统测试单腿下蹲过程中内侧腓肠肌、外侧腓肠肌和胫前肌的表面肌电图,比较两组间的肌电图均方根振幅(RMS)。结果:MKD组踝背屈PROM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MKD组单腿下蹲时内侧腓肠肌、外侧腓肠肌和胫前肌肌电RMS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P<0.01)。结论:膝关节内侧移位的发生机制之一可能是踝背屈活动受限和腓肠肌/胫前肌的共激活,对膝关节损伤的防治应设法降低腓肠肌、胫前肌的激活强度,增加踝关节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18.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83岁,因左下肢疼痛、发凉1天于2012年5月入院。患者诉11年前因腹主动脉瘤在我科行人工血管置换术,术后痊愈出院。院外未定期复查,自诉曾有间隙性跛行病史(具体时间不详),1天前加重遂来本院就诊。入院查体:左下肢全肢肌萎缩,皮色苍白,无足部发黑、水泡,小腿皮温降低,膝关节以下发凉,腓肠肌压痛,无肢体肿胀、肌张力升高、牵拉痛,左下肢股、腘、足背、胫后动脉未触及,右下肢股、  相似文献   

19.
足拇外翻病人常因拇囊炎、第一跖趾关节处疼痛和前足趾畸形而要求手术治疗。在拇外翻畸形矫正术中,于踝关节处有选择性的进行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同时可有效地解决术后局部疼痛的问题。现将我们在神经阻滞麻醉下完成的8例14足拇外翻手术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8例,其中男1例,女7例,平均年龄49岁;6例为双足,2例为单足。常规消毒后,按7~10mg/kg利多卡因计算,配以布比卡因混合液,分别在内踝后一横指处胫后神经和胫距关节平面处的伸拇肌腱内侧缘处胫前神经处,用1.3%~1.6%利布合剂各5ml阻滞;…  相似文献   

20.
-6°HDT 7 d胫前肌和腓肠肌肌电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计算机化动态姿态平衡仪(CDP,computerizeddynamicposterographaphy)评价-6°HDT7d对人体下肢胫前肌和腓肠肌肌电图影响.方法被试者为8名健康男性,分别于卧床前、起床后、恢复4d测试被试者.结果左、右腿的短潜伏期反应在起床后无明显变化,而中潜伏期反应及长潜伏期反应起床后比实验前明显增强,4d后未恢复.右腿的短反应时程起床后比实验前明显延长,4d后短反应时程未恢复正常.左腿的短反应及中反应曲线下面积起床后比实验前明显增大,4d后短反应曲线下面积恢复正常,而中反应曲线下面积未恢复正常.结论-6°HDT7d对人体下肢胫前肌和腓肠肌肌电图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