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淀粉样沉着侵犯骨骼,通常很难与溶骨性转移或骨髓瘤区别。曾有交献报道7例骨髓瘤同时并发骨或关节多发性淀粉样变性。作者报告一例罕见的类似骨瘤的骨淀粉样变性合并骨髓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分析骨穿和(或)病检证实的42例多发性骨髓瘤x线片、cT及MRI的影像诊断学特点。结果42例均经X线检查,35例(76%)发现形形色色的溶骨性破坏,主要在头颅(27例)、胸椎(26例)、腰椎(30例)、肋骨(15例)及骨盆(11例),30例伴发骨质疏松。CT检查17例不仅检出X线片所示的骨破坏,有6例检出X线未能明确的肋骨、骨盆、椎体附件破坏和软组织肿块。脊椎MRI检查18例,正常型1例,灶型5例,弥漫型5例,弥漫型 灶型5例,椒盐型2例(阳性率94%)。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有一定的利于诊断的影像特点,MRI特别对脊椎病变优于X线平片和CT检查,并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合平片分析脊椎转移瘤的CT表现,探讨脊椎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8例23个椎骨转移瘤、10例20个椎骨结核和5例13个椎骨多发性骨髓瘤的CT影像及平片表现。结果:23个椎骨转移瘤中,椎体完全破坏者多见双侧椎弓根破坏(6/12),椎体编侧破坏者多见单侧椎弓根破坏(6/8),微转移灶集中破坏堆体,单独破坏附件者罕见(15个病灶)。转移瘤与多发性骨髓瘤椎体内病变分布及椎弓根破坏率无显著性差异,二者与结核存在显著性差异。转移瘤与结核侵犯根后附件的机率无显著性差异,二者与多发性骨髓瘤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脊椎转移瘤最初侵椎体,平片椎弓根骨质破坏是椎体病变向后扩展的结果,椎弓根骨质破坏对转移瘤与多发性骨髓瘤无鉴别意义,椎旁软组织肿块、椎体破坏部位及椎骨内病变分布特征有助干转移瘤与结核及多发性骨髓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长骨溶骨型骨巨细胞瘤文献报道较少,且易误诊为骨肉瘤,本文报导30例长骨溶骨型骨巨细胞瘤以探讨其临床特点,X线特征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脊椎肿瘤30例CT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椎肿瘤30例。在18例转移性肿瘤中(共累及27个脊椎),CT表现为骨质破坏的占20/27,成骨型占4/27,混合型占3/27。在溶骨型转移中,20个转移灶位于椎体后2/3,其中13个病灶同时亦累及椎弓或附件。伴有脊椎周围软组织肿胀的共11例,8例为局限性,3例为弥漫性。多发性骨髓瘤和血管瘤往往具有典型的CT表现。骨母细胞瘤多原发于椎弓和附件,并累及椎体。骨巨  相似文献   

6.
SPECT/CT骨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SPECT/CT骨显像的影像学特征,探讨SPECT/CT在多发性骨髓瘤中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确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SPECT/CT骨显像的表现特征,分析融合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意义,并对部分患者进行动态观察,评价其在疗效监测中的作用。结果:①31例患者骨显像阳性率80.6%,共发现病灶130个,以脊柱、肋骨最常累及,绝大多数表现为放射性核素浓聚(128个),仅2个病灶表现为放射性分布减低;②SPECT/CT融合断层显像23例次,对于平面显像难以诊断的59处,明确鉴别了良恶性53处;对于6例单发病灶患者给出了明确诊断;③11例患者共行23次动态显像,结果提示4例病情好转,7例病情加重。结论:SPECT/CT骨显像对于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断及疗效监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胸骨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提高胸骨肿瘤的CT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证实的胸骨肿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胸骨肿瘤具有膨胀性生长的倾向;良、恶性膨胀性破坏的区别在于前者有硬化边,后者边缘模糊、血供丰富、生长迅速。瘤软骨、骨样物质、骨质穿凿样破坏分别是软骨类肿瘤、骨肉瘤、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诊断依据。粒细胞肉瘤胸骨浸润CT不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若无白血病的临床背景,与淋巴瘤、肉芽肿等病变鉴别有困难。骨髓造血源性肿瘤相对好发于胸骨。乳癌胸骨转移骨质破坏以成骨为主伴溶骨,其它转移癌以溶骨为主。发现孤立膨胀性侵袭性胸骨破坏时,应常规检查肾脏、甲状腺、肝脏等部位。结论:MSCT是胸骨肿瘤的首选影像技术能提供胸骨病灶的微细改变,准确显示肿瘤的形态、体积及浸润范围,判断肿瘤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骨髓瘤99mTc-MDP骨显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分析多发性骨髓瘤全身骨显像与X线的表现,以探讨多发性骨髓全身骨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2例多发性骨髓瘤常规X线和全身骨显像表现。结果:22例患者X线阳性16例,其中骨质疏松3例,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3例,骨质破坏10例,主要为溶骨性损害;全身骨显像阳性14例,其中完全“热”区11例,“热”区中合并“冷”区3;病灶出现在腰椎时常呈线形,出现于前肋则常显示为双侧对称或单侧串珠样。结论:全身骨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检查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多发性骨髓病人的常规检查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 18F-FDG 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MM)与原因不明溶骨性转移瘤(UOM)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3月间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 18F-FDG PET/CT检查的43例患者[男29例,女14例,年龄(61.5±12.9)岁]...  相似文献   

10.
无分泌性硬化型多发性骨髓瘤1例报告湖北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柳学国,夏黎明,胡煜 本文报告一例经骨活检证实的无异常免疫球蛋白增,X线表现为多发骨硬化灶的多发性骨髓瘤,实属少见。患者男,48岁,双下肢无力及全身骨痛半年。体检一般情况差,不能?..  相似文献   

11.
单发性浆细胞瘤:附七例X线,CT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单发性浆细胞瘤是单发性骨髓瘤(SPB)和髓外浆细胞瘤(EMP)的统称。但其与多发性骨髓瘤(MM)之间的关系迄今仍未弄清,故需探讨两者的异同。材料和方法:通过X线和CT检查观察单发性骨髓瘤4例和髓外浆细胞瘤3例。结果:SPB主要表现为单发膨胀性骨破坏,范围较大,边界清楚,CT显示骨破坏区为软组织肿块所充填。EMP主要为局部软组织肿块,邻近骨受侵犯呈囊状骨破坏。结论:X线,尤其是CT检查在SPB和EMP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胸骨肿瘤CT诊断(附22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胸骨肿瘤临床CT诊断和检查意义。方法搜集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2例胸骨肿瘤CT资料,其中转移瘤17例(肺癌转移15例;乳腺癌转移2例)、骨髓瘤2例、软骨肉瘤1例、骨肉瘤1例、骨化性纤维瘤1例。结果局部骨质破坏(囊状膨胀性、溶骨性和混合性骨破坏3种),其中囊状膨胀性骨破坏1例(骨化性纤维瘤),溶骨性骨破坏16例(肺癌转移15例、骨肉瘤1例),混合性骨破坏5例(软骨肉瘤1例、骨髓瘤2例、乳腺癌转移2例)。胸骨处软组织肿块18例,胸骨前胸壁肌、皮下脂肪和胸骨后脂肪间隙浸润13例。结论胸骨肿瘤以转移瘤多见,CT检查对胸骨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gA型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类型多发性骨髓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11年收治的25例IgA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IgA型多发性骨髓瘤占所有多发性骨髓瘤的13.2%(25/198),发病中位年龄66(48~82)岁,多见于女性(60%),骨痛、乏力、肾功损害是其主要的首发症状。(2)发生骨事件24例,腰骶部是其主要损害部位,经白蛋白校正后血钙≥2.78 mmol/L 5例。(3)25例患者中,20例进行了血清、尿液轻链水平的测定,其中IgA-κ13例(65%),IgA-λ7例(35%);DS分期:Ⅱ期3例,Ⅲ期22例;ISS分期:Ⅰ期1例,Ⅱ期7例,Ⅲ期17例。(4)化疗以PD、VADT、M2、MP、LD方案为主,2例患者在达到CR后进行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1例患者在达到nCR后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位随访13月,生存15例。结论 IgA型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时大多处于Ⅲ期,骨事件、肾功损害发生率高,对治疗反应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 T1WI动态增强对脊柱骨髓瘤和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2例脊柱骨髓瘤和19例转移瘤进行MR T1WI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动态增强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的形态、曲线上升期信号强度增幅、达峰时间以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最大上升线性斜率。结果 12例骨髓瘤均为Ⅰ型动态增强曲线,19例转移瘤中10例为Ⅰ型曲线,9例为Ⅱ型曲线,骨髓瘤和转移瘤动态增强曲线Ⅰ、Ⅱ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瘤和转移瘤SI-T曲线上升期信号强度增幅分别为256.58%、20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7,P<0.05);SI-T曲线最大上升线性斜率分别为29.70、1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0,P<0.05);达峰时间分别为24.33s、31.2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1,P<0.05)。结论 MR T1WI动态增强对脊柱骨髓瘤和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SI-T曲线类型、曲线上升期信号强度增幅、达峰时间和曲线最大上升斜率可以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探讨其X线表现。方法:对15例经检查骨髓证实的病例,结合献,回顾分析其临床及X线表现。结果:多发性骨髓瘤主要征象为,①多发性骨破坏,呈圆形或类圆形透亮区,大小不等.可有软组织包块,多发生于扁骨及长骨近端。②病理骨折多发生于肋骨,长骨近端病变亦可发生病理骨折:③骨质疏松,多为周身性普遍性骨质疏松,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纤细、模糊不清,可与多发骨破坏同时存在。此外,8例胸片发现肋骨破坏,余7例亦经X线检查发现不同程度的骨破坏经骨髓及周围血像中找到分化不好的浆细胞而确诊,其中7例本-周氏蛋白阳性。结论:多发性骨髓瘤X线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只要认真分析X线征象,密切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是能够及时准确做出诊断的,对一些不典型病例应提示临床多体位拍片,做一系列临床实验室检查,以排除骨髓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全身弥散成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弥散成像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病人中的初步应用情况.方法:对17例临床确诊及疑似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行全身弥散检查,总结其全身弥散图像特点,探讨ADC值与其骨穿结果的相关性(骨髓增生情况、浆细胞比例).结果:全身弥散成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检出敏感性较高(12/13).髂骨骨髓病灶的ADC值大小与骨髓增生情况(骨穿结果)存在相关性,且不同增生情况组间的ADC值差异具统计学意义,但ADC值与骨髓浆细胞比例无线性相关性.结论: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一次可完成全身显像,无需引入外源性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其敏感性高,且ADC值的减低程度可反映骨髓的增生情况,故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影像学表现及早期诊断。方法:通过对38例MM患者的资料回顾,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38例中30例(79.2%)X线平片表现为多发性骨质破坏,21例(70%)在骨皮质内侧缘出现波纹状压痕。20例CT检查示骨质破坏或骨质稀疏伴压缩骨折。16例MRI检查结果均优于X线平片。17例经B超检查发现9例伴肝肾损害,3例腹水。结论:骨皮质内侧缘的波纹状压痕是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可靠X线征象;MRI检查是MM较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B超检查可以帮助了解多发性骨髓瘤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诊断(附33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骨髓瘤系因骨髓内浆细胞或淋巴样浆细胞恶性增生,在血清或尿中出现免疫球蛋白或其碎片,X线检查常有溶骨病变,骨质稀疏或病理骨折等改变(1),本病多数缓起,症状不一,且常以各种并发症为其先驱症状,故临床诊断不无困难,X线检查虽仍为目前估价骨髓瘤骨骼病变的主要方法(2),但约有1/4病例呈非特异性及“正常”X线表现,为提高X线诊断率,本文对33例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脊柱骨髓瘤和脊柱结核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脊柱骨髓瘤和脊柱结核的影像资料,以提高其鉴别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18例脊柱骨髓瘤和27例脊柱结核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18例脊柱骨髓瘤共45个椎骨受累,呈现大片状或局限性溶骨性破坏,椎体变形27个,3例可见椎旁轻微软组织肿块。27例脊柱结核共有35个椎体受累,呈不规则虫蚀样骨质破坏,破坏区见死骨形成的有9例,20例伴发明显的腰大肌脓肿和椎旁脓肿,10例伴发椎间盘坏死、椎间隙狭窄。结论脊柱骨髓瘤和脊柱结核各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当难以鉴别时,临床、影像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相结合是提高其鉴别诊断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多发性骨髓瘤是原发于骨髓的恶性肿瘤,表现为浆细胞在骨髓中异常增殖性改变。病理学及影像学上以多发性溶骨性破坏为主。本文综述了多发性骨髓瘤的常规X线、CT、MRI的影像学特点及PET/CT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