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丁宇翔  刘彦普  敖建华 《中国美容医学》2005,14(2):161-163,i002
目的:应用牵张成骨技术进行牙槽突裂关闭术,观测牙槽突裂硬软组织修复效果和牵张间隙新骨生成的过程、机制,探索一种牙槽突裂整复治疗的新途径。方法:以10只成年杂种犬为实验对象,建立人工上颌牙槽突裂的动物模型,其中2只为对照组。另8只为实验组,以牙骨复合体作为转运盘,以每次0.4mm,2次/天的速度沿牙弓方向行牵张成骨术,直到关闭硬组织裂隙。于原位固定0,14,28,63天分别处死动物各2只,对标本进行X线摄片、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利用牵张成骨术成功地进行牙槽突裂整复术,硬组织裂隙关闭, 同时软组织得到扩张;骨牵张间隙完全被新生骨组织取代并沿牵张方向生长,随固定时间的延长改建、成熟。结论:牵张成骨术提供了牙槽突裂治疗的新途径,新骨的生成是膜内成骨方式。  相似文献   

2.
羟基磷灰石颗粒状人工骨修复腭裂的牙槽突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腭裂的牙槽突裂造成局部外形缺陷、口鼻腔瘘和牙齿排列不齐等畸形,其修复非常重要。手术时间宜在9~11岁混合牙列期,行自体松质骨移植术,不应采用人工骨植入,因它不能为牙的移动提供适合的基质,反可影响牙的正常萌出。但对于牙已萌出的成年人,则不妨应用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代替自体骨,以免另行取骨增加手术痛苦,我们经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疗效。临床资料腭裂术后遗牙槽突裂,口鼻瘘,裂隙两侧牙齿均已错位萌出,年龄在18岁以上患者。本组共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0~26岁。单侧牙槽突裂9例,双侧3例。方法手术在局麻下进行,沿齿槽突裂隙及相邻两侧龈缘切开剥离粘骨膜,显示齿槽突问裂隙,向裂隙的两侧及患侧鼻底区域在骨膜下分离,将适量的羟基磷灰石颗粒置入齿槽突问裂隙、患侧鼻底及鼻翼部剥起的骨膜下充填,严密相互缝合唇腭侧的各粘骨膜瓣。疗效本组病例均Ⅰ期愈合。10例随访2~12月,口鼻瘘封闭严密,恢复了齿槽突的连续性以及鼻翼基底和上唇应有的骨性支撑。双侧上齿槽突裂术前可摇动的前颌,术后完全稳固。患侧上唇及鼻翼部凹陷消失,与健侧基本对称,  相似文献   

3.
腭骨外侧缝牵张成骨闭合硬腭后部裂(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腭裂修复新方法,采用缝牵张技术诱导犬腭骨外侧缝骨再生,补偿腭裂骨组织缺损,形成硬腭后部的骨性修复,避免传统手术存在的语音效果较差和面部发育障碍的不足。方法用8周龄杂种犬9只,实验组经手术形成硬腭8mm宽的裂隙。用牵张力分别为200g,360g和480g的镍钛形状记忆合金(NiTi-SMA)缝牵张器牵张腭骨外侧缝,使两侧腭骨向中线移动关闭裂隙。并设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实验对照组腭裂比手术时略有扩大;实验组则先后完全闭合,组织学发现实验组缝的骨缘有明显新骨形成。结论幼犬腭裂可以通过缝牵张诱导骨组织再生补偿缺损,形成骨性修复;NiTiSMA缝牵张器具有稳定可靠的牵张作用;三种不同牵张力值均能诱发缝区大量新骨形成,牵张力值较大者形成的新骨骨髓腔较大,骨小梁细长。  相似文献   

4.
腭骨外侧缝牵张成骨闭合硬腭后部裂(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腭裂修复新方法,采用缝牵张技术诱导犬腭骨外侧缝骨再生,补偿腭裂骨组织缺损,形成硬腭后部的骨性修复,避免传统手术存在的语音效果较差和面部发育障碍的不足。方法用8周龄杂种犬9只,实验组经手术形成硬腭8mm 宽的裂隙。用牵张力分别为200g,360g和480g 的镍钛形状记忆合金(NiTi-SMA)缝牵张器牵张腭骨外侧缝,使两侧腭骨向中线移动关闭裂隙。并设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实验对照组腭裂比手术时略有扩大;实验组则先后完全闭合,组织学发现实验组缝的骨缘有明显新骨形成。结论幼犬腭裂可以通过缝牵张诱导骨组织再生补偿缺损,形成骨性修复;NiTi-SMA 缝牵张器具有稳定可靠的牵张作用;三种不同牵张力值均能诱发缝区大量新骨形成,牵张力值较大者形成的新骨骨髓腔较大,骨小梁细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传统腭裂软组织后推延长手术由于瘢痕挛缩和缺乏骨性支持而难以维持软腭的正常长度、位置和发育,手术损伤和瘢痕还导致面部生长障碍。本研究旨在用缝牵张技术延长硬腭,以避免传统手术存在的语音和面部发育问题。方法 8周龄杂种犬6只,腭骨内种置汞齐标记,用 NiTi-SMA 弓形牵张器前后方向牵张一侧腭横缝。维持8周。经临床,X 线,干骨观察缝牵张后变化。结果 4周时腭横缝牵张达到预定限度。X 线片显示,牵张侧腭横缝前后两点汞齐标志的间距增加1.5cm;前颌在牵张早期显著前突,随后逐渐回缩至两侧平齐。9个月头颅干骨发现,牵张侧腭骨后缘明显后移,上颌骨前移,鼻腭孔至硬腭后缘的距离较对侧增加4.6~5.9mm。结论腭横缝牵张可以造成永久性腭骨后退和上颌前移。  相似文献   

6.
自体髂骨移植是齿槽嵴裂二期植骨修复中最常用的方法 ,但是对于牙槽突裂隙较大,瘢痕牵拉严重,骨段塌陷,以及缺乏健康黏骨膜以覆盖植骨组织的患者,该方法成功率较低。采用牵引成骨的方法可有效关闭牙槽裂隙,我们就牵引成骨在齿槽嵴裂修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腭骨外侧缝牵张成骨闭合硬腭后部裂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索腭裂修复新方法,采用缝牵张技术诱导犬腭骨外侧缝骨再生,补偿腭裂骨组织缺损,形成硬腭后部的骨性修复,避免传统手术的语音效果较差和面部发育障碍的不足。方法 用8周龄杂种犬9只,实验组经手术形成硬腭8mm宽的裂隙。用牵张力分别为200g、360g和480g的镍钛形状合金缝牵张器牵张腭骨外侧缝,使两侧腭骨向中线移动关闭裂隙。并设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 实验对照组腭裂比手术时略有扩大;实验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技术治疗火器伤牙槽突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2例患者分别因火枪和炸药爆炸导致下颌骨牙槽突缺损,一期经清创处理,遗留严重牙槽突缺损,影响义齿修复,接受牵张成骨治疗,其中1例行垂直骨牵张,另1例接受水平骨牵张。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垂直骨牵张升高牙槽突约7mm,水平骨牵张牙槽突恢复长度约16mm,X线显示成骨良好。结论:牵张成骨技术可以有效地修复火器伤牙槽突缺损,并为最终重建咬合关系和实现功能性修复提供了基础,为火器伤的救治提供了一条新的修复方法,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腭骨外侧缝牵张成骨的连续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  
目的 了解腭骨外侧缝牵张的缝组织反应和组织再生机理。方法 采用NiTi SMA缝牵张器牵张幼犬双侧腭骨外侧缝 ,四环素荧光标记和组织学观察缝牵张 3 ,7,14 ,2 8,5 6d连续组织变化过程。结果 缝牵张初期骨缘外侧出现囊状分离带 ,此后成骨和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 ,成骨活动沿囊性分隔和周边进行 ,直至新的骨缘形成 ,缝恢复正常形态。结论 缝成骨主要发生在骨缘与缝结缔组织交界处 ,骨组织再生极具空间效率 ,中央带纤维排列方式和修复可能具有屏障作用 ,阻止了跨缝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10.
应用牵张成骨技术修复腭裂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DO技术应用于腭裂硬腭裂隙关闭,以探索一种硬腭部分成骨性修复的新方法,从而达到腭裂功能性整复的目的。方法:以1-1.5岁杂种大7只为研究对象,建立人工腭裂的动物模型。2只为对照组,只在硬腭后部形成8mm×30mm全层洞穿缺损裂隙,5只在形成缺损的同时安置DO装置,并形成骨转移盘,术后12天开始以每次0.3mm,每日2次向裂隙一侧牵张移动骨转移盘,至硬腭部软硬组织裂隙完全关闭,10周后处死动物行大体标本观察照相及X线摄片。结果:对照组10周后处死观察裂隙大小形态与手术时无差别,实验组DO装置固定牢靠、无松脱、顺利完成牵张过程,硬腭部裂隙完全关闭,骨标本及X线片示牵张区完全为新生骨组织取代,骨质厚度约0.5-1.0mm。结论:自行设计的牵张器具有稳定可靠的牵张作用,经牵张成骨能成功地完成硬腭缺损骨性修复,从而为腭裂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持续弹力牵引成骨修复腭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应用持续弹力牵引成骨技术进行封闭腭裂、延长硬腭的实验研究,探讨以组织新生方式修复腭裂的可行性。方法:6个月龄杂种犬1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人工制备宽8mm、长25mm硬腭裂隙,腭骨水平板周围切骨,经5d的间歇期后安置记忆合金牵引器,向后、向中线牵引,达到预期结果后,牵引器继续保持8周。结果:实验对照组裂隙无明显变化。实验组裂隙逐渐缩窄,裂隙后部于2-3周封闭,裂隙前部缩窄为1-2mm的缝隙,同时硬腭向后延长;组织学证实骨牵引区域完全为新生骨组织所填充。结论:持续弹力牵引成骨能够诱导腭裂犬腭骨和附着的软组织新生,有效封闭腭部裂隙、延长硬腭。  相似文献   

12.
中位牵引前移面中份骨骼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探索缝牵引成骨修复面中部发育不全的新技术。方法 同窝12周龄杂种犬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只,实验组3只。分别在两组犬前颌缝、腭横缝、颧颌缝、颧颞缝的前后种植钛钉,作为骨标志。实验组安置特制外置式牵引支架和牵引钩,将牵引钩插入鼻腭孔,橡皮圈连接外置支架和牵引钩,向前持续弹性牵引1个月,牵引力约为600g,牵引前后进行临床和X线检查及头影测量。于16周龄时将两组犬均处死,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上颌逐渐前突,咬合关系呈现Ⅱ类错咬合。骨缝前后骨标志点间距离测量结果提示,前颌骨前移最明显,上颌骨次之,颧骨前移不多。对照组与实验组颅底角度变化幅度不明显,上颌未见旋转发生。实验组各犬的骨缝有大量新骨生成,大量的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沿张力方向排列,前颌缝尤为明显。结论 本牵引装置可有效地平行前移上颌,作用力更直接,避免了上颌的旋转,牙移位。  相似文献   

13.
上颌骨缝牵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缝牵张治疗面中部发育不全的新方法。方法:15周龄杂种犬12只,随机分为一周实验组4只,一周对照组2只,4周实验组4只,4周对照组2只。分别在4组犬的前颌缝,腭横缝,颧颌缝,颧颞缝的两侧置入钛钉作为标志。实验组安置自制口外牵引支架,自鼻腭孔引出牵引钩,橡皮圈连接牵引支架和牵引钩,分别持续弹性牵引1周和4周,牵引力约0.6kg。牵引前后拍X线片测量骨缝两侧标志钉间距离及颅底角的大小。牵引结束时将4组犬处死,进行测量与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骨逐渐前移,咬合关系呈II类错。骨缝两侧标志钉间距离测量结果提示,牵引1周时,腭横缝、颧颌缝首先对牵引力发生反应而扩增,牵引四周时,前颌缝、腭横缝标志钉间距离增加值最大。各组间颅底角变化不明显,上颌骨未发生旋转。结论:缝牵张可以有效地前移上颌骨,并避免上颌在移动过程中发生旋转。  相似文献   

14.
电镜下观察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对狗眶下神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电镜下观察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不同时期狗眶下神经组织学结构的改变,探讨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对眶下神经的影响。方法:选12周杂种犬13只为实验对象,实验组12只,随机分入牵引5、10、15天,固定15、30天与恢复期6组,每组各2只,用特制牵引器进行前牵引;对照组1只,未配戴牵引器。取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双侧眶下神经,制成透射电镜切片,电镜下观察不同时期的神经组织形态。结果:随着牵引的进行,面中份骨明显前移,眶下神经出现明显病理变化,牵引结束时神经损伤最严重;固定期神经出现修复性变化,去除牵引架2月后神经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在使面中份骨明显前移的同时,对眶下神经可产生一定的损伤,但这种损伤是暂时的、可逆的,通过神经自身的适应、修复和再生,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的形态结构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类似临床牙槽突裂的动物模型,研究单侧牙槽突裂在上颌骨快速发育期内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7周龄家犬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n=10),通过手术使实验组形成单侧牙槽突裂。术后12周,CT三维重建测量上颌骨发育指标,评价裂隙对上颌骨发育影响。结果实验组上颌骨前部及中部的长度和前部的宽度、高度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发育异常,两组测量数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未经早期修复的单侧牙槽突裂在上颌骨快速发育期内对生长发育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骨缝牵引成骨修复腭裂的临床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临床探索骨缝牵引成骨修复腭裂的新技术。方法 选择2~4岁的腭裂患儿。一期手术在全麻下安置腭裂牵引器,牵引腭骨向中线和向后移动;牵引期持续约4~5个月。裂隙合拢后进行二期手术,修复裂隙。用误差为0.2%的游标卡尺,测量牵引前和牵引后上颌牙弓宽度、裂隙宽度和硬腭长度。结果 临床应用8例。2例因牵引器在安置后l周内脱落而终止牵引。6例经不同时间的牵引后,裂隙缩小,裂隙两侧的组织显著延长。其中牵引时间最长为126d,最短为37d;裂隙宽度平均缩小6.5mm;硬腭长度平均延长4.8mm。结论 临床证实了骨缝牵引具有诱导腭部组织再生、关闭或缩小裂隙和延长硬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腭骨外侧缝牵张的长期效果和对颌面发育的影响。方法 采用头颅测量方法对经过腭骨外侧缝牵张的6只和正常对照8只Beagle犬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所有实验组犬两侧腭骨水平板均在中线形成骨性愈合。两组动物面长度和高度变量无明显差异,实验组面宽度,腭骨水平板宽度和垂反间距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采用腭骨外侧缝牵张成骨的方法,能够使缺裂的腭骨板形成永久而完善的骨性修复;对在长度和高  相似文献   

18.
牵引成骨修复人工腭裂的远期效果和对颌面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持续弹力牵引成骨技术修复人工腭裂的远期效果和对颌面部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6个月龄杂种犬制备腭裂模型,以腭裂牵引器牵引两侧切骨后的腭骨板修复腭裂,达到预期效果后,继续饲养至12个月龄.观察治疗效果,采用头颅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牵引治疗期间实验组裂隙逐渐缩小,2~3周裂隙后部关闭.观察期间无复裂、呼吸道狭窄等并发症.实验组腭骨水平板长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平均延长4.75 mm,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动物面长度、高度、宽度、腭骨水平板宽度和垂直板间距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应用持续弹力牵引成骨修复腭裂疗效稳定,对颌面部结构无明显影响.腭裂牵引器设计合理,在牵引腭骨板成骨的同时,具有稳定上颌骨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