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88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生长抑素联合鼻胃管治疗,观察组采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5.45%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治疗效果可靠,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联合小承气汤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4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承气汤,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积液积气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腹围减小程度、24 h引流量明显比对照组大(P<0.05);观察组的中转手术率为10.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联合小承气汤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缩短住院时间,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肠梗阻导管联合甘露醇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将48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前者24例,主要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后者24例,主要采用肠梗阻导管加甘露醇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的肛门排气时间、腹围减小程度、肠梗阻缓解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肠梗阻缓解例数分别为22例和17例,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分别为(34.8±1.6)h和(43.7±3.8)h;腹围减小程度分别为(16±0.7)cm和(13.3±1.5)cm,两组肛门排气时间、腹围减小程度、肠梗阻缓解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梗阻导管联合甘露醇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可以更加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减除患者痛苦,快速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4.
陕大治  赵正杰 《中外医疗》2013,32(26):23-24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自该院2009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老年患者中筛选出140例进入研究,按照给予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治疗组给予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鼻胃管胃肠减压术治疗。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的情况及治愈率并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4.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如胃肠减压量、呕吐时间、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和液气平面消失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较传统胃肠减压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联合液体石蜡治疗术后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获得明确诊断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分别定义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液体石蜡经肠梗阻导管注入,观察两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立位腹平片气液平消失时间、住院总时间、总有效率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按要求置管成功。经鼻肠梗阻导管联合液体石蜡组患者腹胀腹痛等腹部症状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气液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降低了中转手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联合液体石蜡治疗术后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显著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其中治疗组20例置入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减压治疗,对照组17例行传统鼻胃管减压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平均每天减压量,治疗第3天腹围缩小幅度,腹胀缓解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及腹部X线平片液气平消失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平均每天减压量、治疗第3天腹围缩小幅度大于对照组,腹胀缓解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及液气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应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保守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效果良好,优于传统鼻胃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肠梗阻导管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 方法 收集胃肠外科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54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66.8±12.4)岁,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2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胃管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肠外营养、生长抑素抑制消化液分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经胃镜辅助置入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减压,观察该导管前置水囊开始下移后即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观察患者的营养学指标、免疫力指标、临床治疗指标及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水平CD3+、CD4+、CD8+、CD4+/CD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痛缓解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数17人,好转8人,无效2人,有效率92.6%,对照组治愈8人,好转10人,无效9人,有效率66.7%%,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肠梗阻导管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改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患者肠功能的早期康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在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42例作为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两组患者入院后立即行禁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置入鼻肠梗阻导管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鼻胃管置入胃肠减压治疗。治疗7 d后评估临床疗效,统计两组中转开腹手术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总有效率(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中转开腹手术治疗者,对照组6例中转开腹手术治疗(28.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应用肠梗阻导管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可有效降低中转手术率,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刘建军 《中外医疗》2013,32(5):60-60,62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9月—2011年10月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老年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31例,观察组在综合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无中转开腹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3.6%;对照组中转开腹手术3例,总有效率为77.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腹部症状平均缓解时间、气液平面平均消失时间、平均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显著,明显优于使用传统鼻胃管置入胃肠减压治疗,能够有效减少中转开腹手术,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肠梗阻导管联合泛影葡胺对腹部术后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206例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5组.(1)胃管组(55例):为传统的经鼻胃管减压治疗;(2)胃管+泛影葡胺组(60例):为传统经鼻胃肠减压联合泛影葡胺治疗;(3)导管组(38例):应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4)泛影葡胺组(23例):为单纯口服泛影葡胺治疗.(5)导管+泛影葡胺组(30例):应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联合泛影葡胺治疗.应用泛影葡胺组,口服或经鼻胃管以及肠梗阻导管注入60~100 mL 76%的泛影葡胺注射液,注药后夹管2 h,观察临床症状,并结合腹部X线摄片、螺旋CT动态观察梗阻加重和缓解情况.比较5组的腹部疼痛缓解时间、给予治疗后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按要求置管成功.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联合泛影葡胺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及有效率等情况明显优于传统鼻胃管、传统鼻胃管联合泛影葡胺、单纯泛影葡胺以及单纯肠梗阻导管组(P<0.05).结论 肠梗阻导管联合泛影葡胺可成为治疗急性肠梗阻的新手段、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郑州市阳光男科医院收治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行传统鼻胃管置入胃肠减压术,观察组行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与治疗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液平面消失与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引流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置入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效果确切,可快速解除梗阻,提高疗效,缓解患者痛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徐志刚 《当代医学》2014,(11):62-63
目的分析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将60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老年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0)。患者均给予进食进水、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鼻胃管行胃肠减压,观察组行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减压。观察记录2组患者胃肠减压量、腹部疼痛不适症状消失起效时间、排便排气功能恢复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胃肠减压量、腹部疼痛不适等症状缓解消失所用时间、排便排气功能恢复时间、气液平面完全消失时间及治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较常规胃肠减压治疗,疗效更为肯定且更加安全,一方面可以缓解老年患者再次开刀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开刀后再次粘连的可能性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桃核承气汤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每组各21例,C组20例。三组患者均采用西医保守治疗,A组加用桃核承气汤[桃仁15 g,桂枝9 g,生大黄(后下)15 g,甘草6 g,芒硝(冲)6 g]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B组采用肠梗阻导管减压法治疗;C组采用鼻胃管减压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腹痛腹胀消失时间,中转手术比率,以及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缓解迅速,中转手术比率下降,在治疗第5天起白细胞计数、CRP、TNF-α水平显著下降,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核承气汤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择的对象为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根据患者在治疗肠梗阻过程中所采取的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治疗后患者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腹胀痛缓解时间以及复发率、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间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腹胀痛缓解时间以及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4.0%、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有效降低患者肠梗阻的复发率,值得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祛瘀渗湿汤联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70例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祛瘀渗湿汤经胃管注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1%(34/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2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鸣音、排气、排便恢复时间、腹胀缓解时间及饮食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用祛瘀渗湿汤相比,祛瘀渗湿汤联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效果更显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在粘连性肠梗阻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将我院2011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182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A组(生长抑素+肠梗阻导管组),B组(生长抑素+鼻胃管减压组),c组(肠梗阻导管组)和D组(鼻胃管组)。常规治疗包括禁食、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全胃肠外营养以及应用抗生素。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善宁)0.6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500ml持续静脉滴注,同时联合置入肠梗阻导管取代普通鼻胃管行肠内减压。观察和比较4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胃肠减压量、自主排气排便时间和中转手术率。结果:通过治疗发现,A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平均胃肠减压量分别为A组:632±102ml/d;B组:410±86ml/d,C组:1020±148ml/d和D组590±97ml/d。结论:应用生长抑素静脉持续泵入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医学范围内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潞河数学医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07例,随机分为四组,28例患者采用鼻胃管治疗为对照Ⅰ组,26例患者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为对照Ⅱ组,26例患者采用生长抑素联合鼻胃管治疗为对照Ⅲ组.27例患者采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为观察组。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中转手术情况、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结果在腹胀痛缓解时间和恢复排气时间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出了明显的递减趋势:在胃肠减压量上,对照Ⅱ组、观察组、对照Ⅰ组、对照Ⅲ组依次呈现出了明显的递减趋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转手术情况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出了递减趋势(P:0.032),观察组的中转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在患者满意度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出了递增趋势(P=0.004),观察组和对照Ⅲ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在临床疗效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m了递增趋势(P=0.03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征,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联合生长抑素对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方法:对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2003年9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43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分别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减压联合生长抑素组(治疗组)、生长抑素联合鼻胃管胃肠减压组(生长抑素对照组)、鼻胃管胃肠减压组(胃管对照组)保守治疗。对三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15例全部经保守治疗治愈,治疗组腹痛缓解时间明显短于胃管对照组和生长抑素对照组,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生长抑素对照组恢复排气时间明显短于胃管对照组(P<0.05),治疗组、生长抑素对照组之间恢复排气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可先行鼻胃管胃肠减压联用生长抑素治疗,治疗48 h效果不明显时则换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减压联用生长抑素治疗,对怀疑发生绞窄性肠梗阻或者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则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升降祛湿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分别用升降祛湿汤结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和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进行为期1 w2 w的临床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及中转手术率。结果:治疗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转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升降祛湿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优于单纯应用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粘连松解汤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近期在本院门诊治疗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95例,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均确诊为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观察组同时采用自拟粘连松解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9.1%、100.0%,高于对照组的22.5%、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应用于腹腔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较单独西医治疗效果更好,但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转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