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利用常规器械完成经脐单孔腹腔镜乙状结肠、直肠上段癌根治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使用自制单孔腔镜防漏气装置,利用常规腹腔镜手术器械完成手术的乙状结肠、直肠上段癌患者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传统5孔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手术切口2.5~4.0cm,平均3.6cm;手术时间140~210 min,平均186min;术中出血10~60ml,平均34 ml;病理示肿瘤长径2.0~4.5cm,平均3.6 cm;清扫淋巴结10~22枚,平均14.8枚;上切缘距肿瘤长度8~17cm,平均12.5 cm,下切缘距肿瘤长度3.5~6cm,平均4.5 cm;术后2~4d恢复排气,术后住院6~9d,平均6.8 d.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并发症发生及肿瘤复发、种植.结论 使用自制单孔腔镜防漏气装置,利用常规腔镜手术器械,完成经脐单孔腹腔镜乙状结肠、直肠上段癌根治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完整结肠全系膜切除(CME)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结肠癌患者62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CME手术(CME组)和传统根治术(传统组),对比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与传统组比较,CME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近切端、远切端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E组III期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传统组(P<0.05),但两组III期阳性淋巴结数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E组复发率低于传统组(6.45 vs. 22.58,P<0.05)。 结论:CME根治术能增加清扫淋巴结的数量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改善结肠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术后胃肠激素及免疫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110例胃肠道肿瘤术后需要营养支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胃肠激素、免疫状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体重、血浆红蛋白、血浆前红蛋白以及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GAS、CCK、MIL、S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GLU、VIP、GIP、S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D4、Ig G、NK细胞、C3、C4、CH50、S-Ig 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静脉炎、伤口感染、吻合口漏等并发症,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率位5.0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率18.00%,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术后进行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患者免疫状态得到提升,胃肠道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4.
趋化因子是一类调节免疫细胞定向迁移的细胞因子,其与表达于细胞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物学功能.树突状细胞(DC)是重要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其主要的应用是制备成各种肿瘤疫苗,树突状细胞功能的行使与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介导的细胞迁移密切相关,趋化因子在树突状细胞游走与迁徙过程中始终发挥着调节、促进或抑制的作用,从而促使树突状细胞递呈抗原、激活初始T细胞,引起机体免疫反应,杀伤、消灭肿瘤细胞和炎性分子.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36例消化道外瘘病人应用含高支链氨基酸营养液治疗结果。瘘口自行愈合占69.1%,手术闭瘘成功占13.9%,对消化道外瘘病人进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时氨基酸制剂的选择及早期抗感染的重要意义进行讨论,并提出治疗消化道外瘘时,应首选高支链氨基酸作为氮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预防结直肠癌患者切口感染。方法对2006年6月-2010年6月100例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影响其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620例手术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03例,其中切口感染100例,感染率为6.2%,单因素分析显示,切口感染与患者体质量指数、糖尿病、术前低白蛋白血症、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术中输血、围手术期低体温及手术时间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切口感染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为术前低白蛋白、手术方式、围手术期低体温及手术时间。结论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复杂,通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大力推广腔镜手术、避免围手术期出现低体温及有效控制手术时间,可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直肠癌局部切除术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不同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0月间进行直肠癌手术的患者100例,分为局部切除术患者与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各50例,并观察两种手术之后的并发症。结果:两种手术方法患者生存率分别为98.6%和91.2%,两种术式的患者生存率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且行局部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概率低于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对患者的影响(P〈0.05)。结论:直肠癌行局部切除术,方法简洁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胃肠肿瘤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胃肠肿瘤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进行调查,为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行胃肠肿瘤外科手术1290例患者的切口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和统计分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诊断依据。结果发现手术切口感染83例次,感染率6.4%;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监测发现革兰阴性杆菌62株,占74.7%,革兰阳性球菌12株,占14.5%,真菌9株,占10.8%;细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达100.0%,真菌对酮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敏感率均为1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腹部手术史、合并糖尿病、肿瘤类型、术后白蛋白水平、手术类型、切口类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为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切口感染是胃肠肿瘤外科手术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应采取措施控制危险因素,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益生菌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力、炎性反应以及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12月行结直肠癌切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前5d始常规肠内营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益生菌.2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9d进行免疫指标IgG、IgM、IgA以及炎性反应指标白细胞介素-...  相似文献   
10.
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肿瘤免疫中T细胞占主导地位。本文应用流式细胞仪,对67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的T细胞及亚群进行了检测,旨在探讨其外周血T细胞免疫功能状态与患者肿瘤进展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