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按纳入标准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ASCVD患者174例,充分收集病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归纳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 (1)高血压病合并ASCVD各证型分布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肾精不足证>肝阳上亢证>气血亏虚证;(2)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络证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均高于其他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hs-CRP、FIB是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络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痰湿中阻证和瘀血阻络证是高血压病合并ASCVD患者的常见中医证型,Hcy、hs-CRP、FIB是痰湿中阻证与瘀血阻络证发生的危险因素,痰湿中阻证与瘀血阻络证更易发生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选取中国北、中、南3个地区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设计、填写调查问卷,将筛选出的首次发现、未经降压药干预治疗的47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录入FileMaker数据库软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结果:通过两阶段聚类法,得出结果为聚7类最佳,分别为心肾气虚、肝阳上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痰热(痰湿壅盛亚型)、瘀血阻络及其他。以各证型聚类内百分比较高者作为代表症状,各证型的分布情况为肝阳上亢(24.1%)、痰湿壅盛(27.1%)比例较高,心肾气虚(10.1%)、阴阳两虚(8.4%)、瘀血阻络(9.0%)型比例较低。结论:聚类分析结果与现行的高血压4型分类标准比较,除了阴阳两虚、肝阳上亢、痰湿壅盛型相符之外,还涵盖了气虚及血瘀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炽明  丁有钦 《中医杂志》2003,44(2):150-152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对原发性高血压(EH)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有助于揭示其证的实质,指导临床治疗,是中医治疗EH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兹就近年来有关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证候学的流行病学调查蔡光先等采用多层次选择调研现场以及统一诊断标准和资料处理方法的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案观察EH 1038例,结果表明,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以及肝风上扰是EH的主要证候(构成比>5%),痰浊中阻和瘀血阻络是EH与体质及  相似文献   

4.
张骞  杨学信  李志明  刘建平  张敏 《陕西中医》2013,(12):1611-1613
目的:了解宁夏回族地区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不同地区,民族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及证型分布特征。方法: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七家中医医院作为调研单位,采取多中心回顾性调查方法,抽取2010年~2011年期间在各单位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病病例共计1014例,填写《高血压病临床资料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患者症状,采用系统聚类法分析,将症状条目作为变量进行聚类,根据聚类结果确定证型名称,并对证型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病患者症状主要有46个,包括眩晕、头痛、耳鸣、失眠、少寐多梦等。病例资料按地区统计,其中银川地区259例,银南地区364例,银北地区391例;按民族统计,其中汉族570例,回族444例;按性别统计,其中男性390例,女性624例;高血压病证型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肝阳上亢证、痰浊络阻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瘀血阻窍证,除瘀血阻窍证外的其他证型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川地区证型以肝阳上亢证、气血亏虚证为主,银南地区证型以肝阳上亢证、痰浊络阻证为主,银北地区证型以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宁夏回族地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银川地区以肝阳上亢证、气血亏虚证为主,银南地区以肝阳上亢证、痰浊络阻证为主,银北地区以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高血压病的中医证类分布规律,了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权重,并分析各相关发病因素与证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5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发病中居首位(44.6%),其次为肾阴亏虚证类(8.6%),瘀血阻络证类(7.2%),气血亏虚证类(5.8%),风痰上扰证类(4.4%),阴虚血瘀证类(3.8%),气虚血瘀证类(3.4%),阳虚血瘀证类(2.4%),阳虚痰瘀证类(2.4%),气阴亏虚证类(2.2%),肾阳不足证类(2.0%),阴亏痰瘀证类(1.8%),肝郁痰瘀证类(1.6%),肝阳上亢证类(1.6%),气虚痰瘀证类(1.2%)和阴阳两虚证类(0.4%)。同时,除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外,男性更易患肾阴不足证类,女性更易患瘀血阻络证类和气血亏虚证类;中青年患者肾阴不足证类患病率明显高于老年患者;病程延长则患瘀血阻络证类和肾阳不足证类的机率增加;超重者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的整体机率增加;高脂血症者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风痰上扰证类和肝阳上亢证类的机率明显增加。结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为高血压病的主要多发证类;不同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饮酒、吸烟、病程、血压控制情况与中医的证类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的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科学、合理的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方法。方法: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收集广西区内四家三级甲等医院的328例门诊或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随机分为运算组和考核组,并对其进行量化。运用PEMS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处理,以划分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证候类型。结果:运算组278例原发性高血压证候类型经聚类分析可以被划分为四个证型,即阴虚阳亢证、风阳上扰证、痰浊中阻证和瘀血阻络证,其中阴虚阳亢证占48.2%,这些证型与临床辨证诊断的一致率均达到了86%以上。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的证候分型可划分为阴虚阳亢、风阳上扰、痰浊中阻、瘀血阻络四个证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高血压病的中医证类分布规律,探讨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权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Epidate 2.0软件作为数据录入软件.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 10.0进行.结果: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发病中居首位,占44.6%,其次为肾阴亏虚证类(8.6%)、瘀血阻络证类(7.2%)、气血亏虚证类(5.8%)、风痰上扰证类(4.4%)、阴虚血瘀证类(3.8%)、气虚血瘀证类(3.4%)、阳虚血瘀证类(2.4%)、阳虚痰瘀证类(2.4%)、气阴亏虚证类(2.2%)、肾阳不足证类(2.0%)、阴亏痰瘀证类(1.8%)、肝郁痰瘀证类(1.6%)、肝阳上亢证类(1.6%)、气虚痰瘀证类(1.2%)、阴阳两虚证类(0.4%).结论:痰瘀已演变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因,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因以痰瘀为主,痰瘀之毒可并存于高血压病其他各证类及其病程的各阶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运用因子分析统计方法探讨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候规律.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1 03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因子分析.结果 采用因子分析研究,得出消化性溃疡基本中医证候为5类:脾胃虚寒证、肝胃气滞证、瘀阻胃络证、胃热炽盛证、胃阴亏虚证;得出证型的分布情况,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脾胃虚寒证(29.54%)、肝胃气滞证(19.98%)、胃热炽盛证(19.69%)、胃阴亏虚证(17.35%)、瘀阻胃络证(13.61%).结论 "因子分析"统计方法对证候分类、证候分布、证型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庆英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0):883-884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对原发性高血压 (EH)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 ,有助于揭示其证的实质 ,指导临床治疗。是中医治疗EH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兹就近年来有关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1 证候学的流行病学调查蔡光先等采用多层次选择调研现场以及统一诊断标准和资料处理方法的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案观察EH 10 38例。结果 :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以及肝风上扰是EH的主要证候 (构成比 >5 % )。痰浊中阻和瘀血阻络是EH与体质及并发症密切相关的常见或相兼证候 :而其它次证 (构成比 <5 % )有肝火上炎、脾胃气虚、心脾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及与年龄、性别和高血压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高血压病患者762例按是否合并脑梗死将其分为脑梗死与非脑梗死组,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高血压病条件下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证型分布规律: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痰热上壅瘀血阻络气阴两虚肝阳上亢,与非脑梗死比较,证型分布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组以及不同级别的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P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型主要以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痰热上壅、瘀血阻络肝阳上亢和气阴两虚为主,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较非脑梗死患者更多见瘀血阻络证;随着患者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级别的不同,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型出现不同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为深入探讨其病因病机和高血压辨证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2013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北京市东城区38个社区卫生中心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6例,充分收集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各证型分布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气血亏虚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阳两虚证>肾精不足证。各证型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证型患者间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痰湿壅盛证的总胆固醇、尿酸水平高于其他证型,其中与阴虚阳亢证、气血亏虚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痰湿壅盛证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证型,其中与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气血亏虚证、瘀血阻络证、阴阳两虚证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火上炎证的三酰甘油水平高于其他证型,其中与阴虚阳亢证、气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瘀血阻络证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最高,其中与阴虚阳亢证、肝炎上炎证、气血亏虚证、痰湿壅盛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阴虚阳亢证在高血压患者中所占比重最高;各证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普遍高于正常水平;痰湿壅盛证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程度高于其他证型,且血尿酸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中医证候特点,探索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收集260例PBC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选取的条目进行因子分析,并结合证候要素判定标准确定PBC的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再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条目进行聚类分析,探索PBC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 (1)PBC患者多有神疲乏力、脘胁痞闷、胁肋隐痛、两目干涩、失眠多梦、纳食不馨、头晕目眩、口干、舌红、脉细等气虚或阴虚表现。(2)PBC的病性证素主要为阴虚、气郁、湿热、血瘀、气虚,病位证素主要涉及肝、肾、脾、胆。(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PBC的中医分型以肝肾阴虚证占比最多(32.3%),其余依次为瘀血阻络证(23.5%)、肝郁脾虚证(22.3%)、肝胆湿热证(13.1%)、脾气亏虚证(8.8%)。结论 PBC的病位涉及肝、肾、脾、胆,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临床可分为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脾气亏虚证,其中以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占比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101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对各证型间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构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比例依次为: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2)阴虚阳亢证与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比较性别构成不同。阴虚阳亢证男女比例约为1∶2,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男女比例大致相等;(3)平均年龄由低到高分别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4)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病程主要分布在0~10年,阴虚阳亢证病程主要分布在11~20年,阴阳两虚证病程主要在20年以上;(5)1级高血压主要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2级高血压主要为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3级高血压主要为阴虚阳亢证、瘀血阻络证、痰湿壅盛证。结论:(1)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证型以阴虚阳亢证多见;(2)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相关;(3)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主要证型分布随年龄增长、病程进展、血压水平的升高,呈现由实致虚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黄赛忠 《江苏中医药》2017,49(10):40-42
目的:观察进展性脑梗死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15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并同时观察发病危险因素、不同时期的NIHSS评分,比较证候分布比例、不同证候之间危险因素及NIHSS评分的差异。结果:进展性脑梗死中医证候分布比例为瘀血阻络痰瘀阻络肝阳上亢风痰阻络阴虚风动气虚血瘀,证候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患者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4种证候,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痰瘀阻络、瘀血阻络证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例数明显高于其他4种证候,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风痰阻络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及瘀血阻络证4种证候治疗后不同时期NIHS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进展性脑梗死的常见中医证候为瘀血阻络证及痰瘀阻络证;痰瘀阻络证、瘀血阻络证与颈动脉斑块密切相关,而肝阳上亢证和阴虚风动证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密切相关;痰瘀阻络证、气虚血瘀证患者的预后差,而风痰阻络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和瘀血阻络证的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中医量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制订DPN中医证候问卷,调查156例患者,所得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医症状条目依次为四肢麻木、刺痛、皮肤瘙痒、脉涩、烧灼感、周身乏力、口干咽燥、气短懒言、舌底脉络曲张、视物模糊等;中医证型聚类分布为脾气亏虚、瘀血阻络49例(31.4%);脾肾阳虚、瘀血阻络57例(36.5%);肝肾阴虚、瘀血阻络29例(18.6%);热瘀交阻21例(13.5%)。结论 DPN患者中医证型以瘀血阻络为主,分为脾气亏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热瘀交阻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回族高血压病(EH)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进行研究,探讨回族EH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分布特征,以指导临床。方法:采取多中心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444例回族EH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相关症状、体征等,填写调查表,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对症状及证型分布进行总结。结果:入选回族EH患者共444例,男174例,女270例。基本证候中肝阳上亢证198例、痰浊络阻证98例、气血亏虚证73例、肾精不足证58例、瘀血阻窍证17例,中医证候分布以肝阳上亢证为主。回族EH患者常见症状有眩晕、头痛、胸闷、胃脘痞闷、耳鸣、肢体肿胀、急躁易怒、气短、心悸、失眠。结论:肝阳上亢证为回族EH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7.
胡志军  丁辉  汪晓军 《河南中医》2012,32(3):303-304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各中医证型与ALT、AST、HCV-RNA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病例,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LT与中医证型关系为: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正虚邪恋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AST水平与中医证型关系为:瘀血阻络型>正虚邪恋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HCV-RNA水平呈一定规律性,即正虚邪恋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湿热内蕴型>瘀血阻络型.结论: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功能异常、丙型肝炎病毒定量异常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组合规律。方法:采集VD患者95例依据中医辨证量表(SDSVD)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比较各证候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文化程度构成差异,分析各证候出现率及证候组合方式,对证候积分进行相关矩阵分析。结果:VD患者各证候间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文化程度构成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D患者证候出现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腑滞浊留证气血亏虚证火热内盛证肝阳上亢证,出现率分别为86.32%、56.84%、54.74%、45.26%、40.00%、33.68%、32.63%。其中单证占8.42%,两证组合占14.74%,三证组合占25.26%,两证组合以肾精亏虚证+瘀血阻络证出现最多,三证组合中以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出现最多。证候相关矩阵分析显示,火热内盛证与肝阳上亢证相关性最大,其次为腑滞浊留证与痰浊阻窍证均呈正相关。结论:VD的证候主要以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最为常见,证候组合以虚实夹杂为其主要特点,肾虚血瘀痰阻为其基本病理机制;证候积分相关矩阵分析提示,清肝泻火有助于平肝潜阳,合理采用通腑降浊法有助于化痰开窍醒神。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选取4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中医证型:将痰湿中阻归为A组,共133例;肝肾阴虚归为B组,共107例;肝阳上亢归为C组,共73例;肾阳虚衰归为D组,共54例;瘀血阻络归为E组,共33例。观察不同类型、级别、年龄段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以及高血压中医证型的24时辰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原发性及继发性高血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分别为:ADCBE及BCADE。(2)正常高值、Ⅰ、Ⅱ、Ⅲ级及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分别为:ABC=DE; ABCDE; ABCDE; CEABD; ABDCE。(3)40岁最常见中医证型为痰湿中阻,41~50岁最常见中医证型为肝肾阴虚,50岁最常见中医证型为肝阳上亢。(4)寅、卯、辰时最常见中医证型为痰湿中阻;巳、午、未时最常见中医证型为肝肾阴虚;申、酉、戌时35.77%中医证型为痰湿中阻;亥、子、丑时最常见中医证型为肾阳虚衰。结论:掌握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即有利于辅助高血压病诊治,也有利于对血压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分布的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近5年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900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其相关资料的抽样调查。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诊断以眩晕病为主,其证型分布呈多元化态势,以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及气阴两虚证为主要证型,且其构成比与年龄、合并病有关(P0.05或P0.01),而与血脂、血糖水平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主要证型以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及阴虚阳亢证居多,其构成比根据合并病之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