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4,(7):1215-1217
脉不是专指血脉,还包括经脉、络脉。“经脉”中向心型经脉与循环型经脉的本质不同,向心型经脉代表的是循经脉感觉路线,循环型经脉既能行血又能行气。故脉诊分为经脉诊病与血脉诊病,其中经脉诊病是古代主要的诊病方法。  相似文献   

2.
战国秦汉时期是经脉理论框架的构建时期,也是经脉分支萌芽、发展及成熟时期,经脉分支的萌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先民对自然界河流的观察、解剖发展水平、临床经验积累等,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3条支脉均与病症所在部位相关,老官山经穴髹漆人像以及双包山针灸经脉木人中经脉分支逐渐增多,并且出现了联系经脉的作用,至《灵枢·经脉》篇,经脉分支多达17条,主要作用是串联经脉与脏腑,进而构建经脉“环形”流注体系,代表了经脉分支的成熟阶段。对经脉分支演变的梳理,有助于补充完善早期经脉理论发展史,进一步认识经脉理论的规律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Liu B  Zhao JS 《中国针灸》2011,31(6):526-528
基于初始经脉模式与脏腑-经脉模式的构建,梳理、分析经脉表里关系的真正内涵与核心要义,认为两种经脉模式下的经脉表里关系各具不同的特点与意义,主要体现在:①初始经脉模式下,<灵柩·经别>六合理论是其经脉表里关系的核心;络脉(络穴)对经脉表里关系具有重要的沟通作用.②脏腑-经脉模式下,脏腑相合促进了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的匹配与沟通;气血的环周运行对经脉表里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杨峰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7,27(11):865-868
《内经》中《灵枢.经脉》以外还有一些篇章涉及到经脉病候,其中集中论述经脉病候的大都以足六脉形式表述。研究表明,足六脉病候与简帛经脉病候关系密切,提示我们,一方面,经脉病候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灵枢.经脉》;另一方面,简帛经脉文献的影响相当深远。将观察经脉病候概念的视野扩大,并从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予以审视,有利于深化对经脉病候甚至早期经脉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读解经脉     
林其盛 《中国针灸》2004,24(2):139-141
目的:研究经脉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文化背景,探明底蕴,使之能够更客观地反映经脉的内涵.方法:通过对大量有关经脉的古文献的研究、分析,表明经脉是活体的各器官机能的综合反映.结论:经脉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衍生理论,其形成过程是由经脉现象归纳升华为经脉理论.经脉是有形和无形的完美结合,是中医学整体观的最大体现.经脉及其理论的确立,数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相似文献   

6.
经别求是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8,28(9):691-695
将经别置于经脉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考查,显示其属于十一脉模式经脉理论的遗存,表达阳脉与脏腑的联系及阴阳经脉具一定共性的关系,是《灵枢.经脉》之前的十二脉成分。现代对经脉体系的表述,混淆了其与《灵枢.经脉》十二脉理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经络学说中存在的瑕疵与疑惑,为修正经络学说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内经>、<难经>、<经络学>等记载的经络理论与相关经络研究文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冲脉循行上行四线下行一线,各线阴阳属性有待辨析;跷脉属并联支路,计入经脉总长是错误的;躯干部腹面与背面经脉条数不相等,全身阴性经脉与阴性经脉、阳性经脉与阳性经脉、阴性经脉与阳性经脉皆长度不等比例不同,经穴总数缺乏法度且阴阳经穴数量既不相等又不成比例,无法形成周期性节律和阴阳相贯串联流注;<灵枢·逆顺肥瘦>对十二经脉循行的描述未反映气血运行全貌.结论:客观存在的经脉数目、经脉长度、经脉循行分布、经穴总数及其各条经脉所属经穴数量等.较目前公认状况悬殊较大,现有经络学说有待探讨修正.  相似文献   

8.
尽管《黄帝内经》将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分别相连,但经脉与五脏六腑的联系却各有特点。通过比较经脉脏腑相关特点,认为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建立较早且较为紧密,五脏病证与经脉病候相关性较大,五脏有疾多选取相应经脉五输穴治疗;经脉与六腑联系建立较晚,六腑病证与经脉病候的相关性不及五脏,六腑疾病多选取下合穴治疗。经脉脏腑相关的不同特点与脏腑经脉融合程度、哲学文化因素、古人对脏腑的认识有关。  相似文献   

9.
鉴于"经脉-脏腑相关"是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经脉-脏腑相关"是沟通经络基础和临床的纽带,经脉理论是其中研究的突破口,文章通过系统分析经脉理论,阐释经脉理论的内涵,对"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有着笔者独特的见解,为中医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将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应用于临床,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论中医经脉的实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三部分论述的经脉的实质,一是经脉是古人对对血液循环的朴素认识,二是经脉和神经系的关系,三是经脉和针灸的关系。结论是:经脉是中医对循环和神经系混淆不清的朴素认识,针灸和经脉并确定不移的必要关系,所以经脉和针灸的研究应该分别进行,不应该捆在一起,互相牵制。  相似文献   

11.
阳性反应点对疏理十四经脉治疗不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四经脉疏理是指在十四经脉上施以推、揉、按等按摩手法,以疏通调节十四经脉,维持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我们对亚健康患者,进行十四经脉疏理时,观察到很多患者的睡眠质量有明显改善,据此我们尝试十四经脉疏理治疗不寐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Zhao JS 《中国针灸》2011,31(11):1035-1039
从学术史角度重新审视阳脉相关理论内容,指出阳脉与脏腑关系的认识经历重大转变,影响阳脉的理论形式和意义指向;阳脉理论的解读,关系对经典经脉理论整体的理解;对经脉特性的认识,终将影响经脉辨证的正确把握.由此着眼,试对经脉表里形式、经脉脏腑关系、经脉辨证的特殊性、阳脉病候及腧穴主治变化等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林磊  图娅 《针刺研究》2011,36(5):380-382
有学者认为,古人在脉诊的基础上发现了经脉。但本文分析认为,经脉的发现与脉诊的关系不那么简单。主要从六方面分析:①早期脉诊部位与病位数量差异巨大,很难一一特定对应;②最早的脉诊部位之一———手少阴经神门处,与早期的经脉循行并不对应;③以手阳明经的上下脉对应关系推论其它经脉,是以偏概全;④以络脉为例证明经脉与脉诊的关系在逻辑上不成立;⑤同为经脉系统的奇经八脉不符合标、本脉规律;⑥既然少数民族医学中有上下对应脉诊,为何没有类似经脉的论述。通过分析认为,不是通过脉诊发现了经脉,而是经脉理论促进了脉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元代滑寿《十四经发挥》论述十四经脉的循行及病候,按经脉循行列出穴位,编写各经脉穴位歌,倡立十四经脉,把任、督二脉提高到十二经脉的同等地位,并对十四经脉进行发挥,确为创新之作。然而该书存在概念运用不规范;“经脉"拆开解释导致后人认识混乱;断句错误没有发现而给予纠正等问题,应被后世医家所注意。  相似文献   

15.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在各版针灸类教材中都有记录,指归属于某一经之穴可主治该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现多用于为某腧穴主治某病症提供依据。笔者以历代针灸古籍中犊鼻穴主治并无“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特点举错辨误。梳理此理论的来源,有经脉所过,经脉主治所及、经脉主治就是经脉之上腧穴主治二类,对此二类来源分析认为此理论无合理性依据。既不能代表一个明确的学术观点,也不能做为腧穴主治立论的一个原则规范,反而无意义地扩充了腧穴主治,掩盖了循行过同一位置的不同经脉、一条经脉之上不同腧穴、临近腧穴主治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古代文献对经脉循行路线的描述能直接反映当时医家对"经脉"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所以不同时期经脉循行路线的变化也必然反映经脉内涵的变化。本文从对照帛书"十一脉"与《灵枢》经脉循行起止点、方向、路径等变化入手,认为引起经脉循行变化的主要因素有:脉诊的发展、古代阴阳术数思想、古代表面解剖学知识、气血营卫循环概念形成,并深入剖析了由"十一脉"发展至"十二经脉",经脉概念本质与内涵发生的重要演变。  相似文献   

17.
经脉感应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卓廉士  李学智 《中国针灸》2004,24(9):631-633
目的:探讨感应这一自然现象在人体经脉上的体现.方法:查阅古代文、史、哲文献,摘录出有关感应的论述,将其与中医典籍中的经脉现象对照分析.结果:感应现象同样存在于人体经脉中,经脉与自然界之间、上下经脉之间、左右经脉之间、表里两经之间的关系以及针刺传导、特定穴的治疗作用都是感应的表现.感应是由"气"和"数"所产生一种趋同性或互补性运动.结论:经脉现象可以用感应学说来解释.  相似文献   

18.
李桃  冯祥  曾理  李武  李江山 《中医药导报》2023,(6):182-185+189
气血以经脉为桥梁与经筋相联系,气血通过经脉濡养经筋,以维持经筋的正常功能活动。气血异常使经脉产生寒热虚实的病理变化,进而导致经筋出现病变。从“气血-经脉-经筋”系统经脉气血出发,理筋整复、辨证论治、顾护脾胃三步推拿法可调节经脉气血,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濡养经筋,恢复其正常功能活动的目的。以项痹为例,阐述“气血-经脉-经筋”系统在推拿治疗经筋病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2012年出土的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已公布内容与老官山经穴髹漆木人、马王堆经脉简帛《足臂》、《阴阳》和《灵枢·经脉》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认为《经脉书》与《足臂》、《阴阳》属于《脉书》流传体系中的不同流派,是经脉理论流传的第一阶段,《灵枢·经脉》以脏腑理论对《脉书》作了改造,属于经脉理论流传的第二阶段,指出《经脉书》可能只是基本的、初级的医学著作,所以流传较广。  相似文献   

20.
脑为奇恒之腑,所有经脉都入脑,形成了以脑为核心的经脉网:脑在头中;经脉纵向排列汇聚于头部,或经百会、风府、睛明和目系这些门户和通道直接入脑,或经六阳经、经别和督脉这些桥梁间接入脑;带脉在腰部横向约束诸经,并经督脉入脑。在这张网中,督脉与脑关系最为密切,对于经脉网的构筑起关键作用;许多经脉有多条入脑途径。所以,脑为经脉循行的核心。两者的结构关系意味着脑就是经脉系统的中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