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痉挛性脑性瘫痪(CP)患儿的运动功能的临床治疗和康复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痉挛型CP的康复首选功能训练,主要是采用Bobath法、Vojta法、上田疗法及Peto引导式教育等方法改善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早期应用矫形支具可以帮助患儿开发残存功能和代偿功能。目前神经阻滞技术和肉毒杆菌毒素的应用在降低CP患儿肌张力、缓解肌痉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而各种矫形手术的日趋完善也为痉挛型CP患儿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2.
康复指导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康复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康复指导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医院进行综合康复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116例,能配合家庭康复训练的56例为治疗组,不能配合进行家庭康复训练的60例患儿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进行运动训练,针刺、低频电治疗、智力训练,治疗组还由治疗师或医师根据患儿病情指导家长进行康复指导;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测试.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各项得分和总分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GMFM各项得分和总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家庭康复训练能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均接受BTX-A注射治疗,治疗后进行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物理疗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及家庭训练。在治疗前与治疗3 个月后,分别用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MAS)评定患侧上肢肌张力、关节量角器法测量患侧腕关节主动背伸角度、Peabody 运动发育量表(PDMS-II)进行患侧手精细运动商(FMQ)的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估ADL 能力以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患儿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结论BTX-A注射治疗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明显降低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虽然能从根本上解除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肌肉痉挛,但要想使脑性瘫痪患儿肢体功能恢复至最佳,还需给予早期合理的功能训练。为探讨功能训练对SPR术后脑性瘫痪患儿功能恢复的影响,对SPR手术的76例CP患儿进行了早期功能锻炼,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5%,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脑炎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病毒性脑炎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技术,并配合传统针刺疗法和按摩疗法,对病毒性脑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儿进行了临床对照性研究。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评分,痉挛用Ashworth痉挛级评分。结果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康复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恢复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运动功能,减少其功能残疾的发生,有效地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患儿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痉挛性脑瘫(CP)多由早产、难产窒息、核黄疸等所致,临床表现为肢体运动和姿势异常,其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肌张力增高、肢体痉挛、肌肉平衡失调所致。目前,临床多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CP,对降低肌张力、解除肢体痉挛有独特效果。从1998年4月起,我院引进脉冲电刺激方法,对38例患儿开展了SPR治疗CP及康复训练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CP)手术前后康复治疗及疗效.方法对208例CP患儿实施不同的矫形手术,并将手术前后康复治疗和非康复治疗的患儿,分组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手术前后进行过康复治疗的CP患儿手术有效率明显优于非康复治疗的CP患儿(P<0.05).结论CP患儿的手术疗效不仅决定于手术本身,还决定于手术前后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3—7岁的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CP)患儿的运动障碍特点进行分析和干预,以探讨该年龄段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差异及对策。方法:对27例痉挛型脑瘫患儿(A组)及12例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B组)在人选时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进行测量,比较两组人选时,6个月后以及治疗前后各功能区评分的改变。结果:A组患儿在GMFM量表B区、C区、D区、E区得分及总分均较B组为高,A组患儿GMFM涉及上肢的和不涉及上肢的任务的平均分、动态任务的平均分均较B组为高,两组患儿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GMFM静态任务平均分,治疗前后各区得分和总分改变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CP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表现不同.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障碍较痉挛型为重,对于不同类型的脑瘫患儿需针对其运动障碍特点采取不同治疗方式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20)、治疗组(n=20),两组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88)中D项和E项评定。结果两组患儿GMFM-88中D项和E项评分治疗前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可提高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脑炎患儿肢体运动功能的障碍康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艳  刘逢光 《现代康复》2001,5(2):40-41
目的 探讨康复治疗对病毒性脑炎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技术,并配合传统针刺疗法和按摩疗法,对病毒性脑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儿进行了临床对照性研究。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评分,痉挛用Ashworth痉挛级评分。结果 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康复组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M<0.01)。结论 恢复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运动功能,减少其功能残疾的发生,有效地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制自制踝足矫形带对痉挛型偏瘫脑瘫足下垂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24例痉挛型偏瘫脑瘫足下垂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两组患儿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行步态训练,观察组佩戴自制踝足矫形带行步态训练,共1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腓肠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D区(站立)、E区(走跑跳)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ROM、GMFM-88的D区和E区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佩戴自制踝足矫形带行步态训练能进一步降低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患侧的腓肠肌张力,增加踝关节活动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康复治疗原则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CP)合并癫痫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从1402例CP中筛查出140例癫痫进行CP类型、癫痫类型、MRI或CT、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分析,并进行康复治疗,方法包括抗癫痫药物、电刺激、针灸、封闭、脑蛋白水解物、功能训练、按摩、中药熏蒸、脑苷肌肽的应用等,观察患儿的疗效。结果本组合并EP的CP患儿以痉挛型为主,癫痫类型以婴儿痉挛、肌阵挛多见;98%MRI或CT异常,90%BAEP异常;抗癫痫药物治疗均有效;电刺激、针灸、封闭、脑蛋白水解物均能加重癫痫发作;功能训练、按摩、中药熏蒸、脑苷肌肽不会加重癫痫发作。结论小儿CP合并癫痫的康复治疗原则为及早、长期应用抗癫痫药物,避免电刺激、针灸、封闭、脑蛋白水解物等治疗,提倡功能训练、按摩、中药熏蒸、脑苷肌肽等治疗。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偏瘫痉挛中巴氯芬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晴霏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6):3149-3149
痉挛是脑血管病运动功能恢复过程的必然阶段,脑血管病所致肢体瘫痪及肌肉痉挛严重影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是神经科和康复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康复技术的发展,运动治疗及针灸、理疗等对脑卒中偏瘫痉挛起着重要治疗作用,但是无论何种方法,因其作用维持时间短,痉挛的缓解只是暂时的,口服巴氯芬结合综合康复治疗,能持续有效缓解痉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上肢多关节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2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6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等速肌力训练、作业治疗、蜡疗、低频脉冲电、推拿按摩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多关节机器人训练,对照组则在相同时间段辅以作业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患儿上肢运动功能情况,采用组块测试(BBT)评定患儿手部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儿FMA-UE、MBI评分及BBT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FMA-UE评分[(57.32±19.35)分]、MBI评分[(90.98±26.91)分]亦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上肢多关节机器人训练,能进一步改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0 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n=30)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抽出10~15 min 接受专门提高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两组均治疗3 个月。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E 区及足印分析法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 区评分、步长、步宽、步速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通过体感游戏实现的动作观察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每日行40分钟动作观察训练,训练方式为进行微软Xbox Kinect平台的体感游戏,先行观察,后跟随游戏模仿练习。2组儿童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d,连续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中文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儿童平衡功能评定量表(PBS)、残疾儿童评估量表(PEDI)对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社会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GMFM、PBS和PED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GMFM和PEDI评分分别为(29.19±8.19)分和(59.81±7.1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体感游戏实现的动作观察训练能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运动能力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引导康复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焦作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法进行分组,奇数纳入观察组44例,偶数纳入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引导康复。比较两组粗大运动功能与平衡能力。结果 训练后,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核心肌群训练引导康复,可有效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60例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按照监护人的治疗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及配戴矫形器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对偏瘫侧下肢进行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在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分别用综合痉挛评分量表(CSS)评定患侧下肢肌张力、关节量角器法测量患侧下肢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以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12周后下肢CSS评分及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GMFM之D区和E区评分均比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核心控制训练方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 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训练配合针灸、电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控制训练。共治疗3 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和躯干控制测试(TCT)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TCT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核心控制训练能加强躯干的控制能力,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疏通法结合Vojta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2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传统针刺及按摩手法,结合Vojta训练;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脑活素等药物。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患儿的GMFM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穴位疏通法结合Vojta训练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