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曾发现淋巴细胞在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发生、发展中有意义,因此,本研究探讨T细胞单抗对小鼠柯萨基B3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心肌炎石蜡包埋组织柯萨奇病毒B3R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从心肌炎石蜡包埋组织单一切片(6~8μm)中提取RNA,使用定位于柯萨奇病毒B_3特异编码区(VP_1)的一对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基因扩增。对PCR扩增产物,采用3′末端生物素标记的柯萨奇病毒B_3的特异寡核苷酸探针进行斑点杂交。结果表明,两例检查的心肌炎标本都是柯萨奇病毒B_3感染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本实验说明,从石蜡包埋的组织标本中提取RNA,进行PCR检测是可行的,为临床病理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小鼠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MHCII类抗原的表达规律 ,探索急性期轻度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 ,以适量柯萨奇B3 病毒感染BALB/c小鼠制成小鼠轻度病毒性心肌炎模型 ,对病鼠的心肌进行MHCII类抗原的LSAB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发现 ,急性期各病程中 ,心肌炎鼠心肌组织内MHCII类抗原呈增强性异常表达 ;MHCII类抗原表达强度的半定量记分(MS)与心肌病变积分 (PS)无相关。实验提示 ,心肌MHCII类抗原的异常表达是轻度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的发病机制之一 ;自身免疫反应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与心肌病变的严重程度无相关。  相似文献   

4.
在两种品系小鼠中建立、优化和规范B组3型柯萨奇病毒(CVB3)诱导的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首先以100TCID50-10 000TCID50之间剂量的CVB3Nancy株病毒经腹腔感染易感BALB/c雄性小鼠,通过体重减轻率、死亡率和心脏病理及心肌CK-MB水平,评估建立最佳病毒性心肌炎的最佳剂量;而后摸索了在C57BL/6小鼠建立病毒性心肌炎的CVB3剂量。通过精细比较发现雄性BALB/c小鼠致心肌炎的最佳CVB3病毒滴度数量级在1000TCID50;进一步确定1500TCID50是在雄性BALB/c小鼠中诱导病毒性心肌炎的最佳剂量;C57BL/6小鼠不是易感小鼠,但在1500TCID50CVB3感染下也可诱导轻微可见的病毒性心肌炎,便于在多数基因敲除鼠内的病毒性心肌炎研究。本研究为规范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的建立、为后续病毒性心肌炎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模型。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主要关注BALB/c小鼠感染柯萨奇病毒B3型(CVB3)后CD4+T细胞亚群格局的变化及其对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的贡献度。CVB3腹腔感染小鼠后第7d,通过小鼠体重下降率、心肌损伤血清学指标肌酸激酶(CK)活性以及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等多项指标证实小鼠心肌炎模型的成功建立。经Real-time PCR检测感染第7d脾脏CD4+T细胞亚群主要细胞因子IFN-γ、IL-4、IL-17A、IL-17F及转录因子Foxp3表达情况;以流式细胞术检测了CD4+T细胞各亚群比例,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评估了各T细胞亚群对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VB3感染小鼠脾脏IL-17A、IL-17F、IFN-γ表达均显著上升(分别约为12、8.5、5倍),而IL-4和Foxp3表达无明显变化。CVB3感染小鼠脾脏中CD4+IL-17+Th17细胞的上调幅度最为明显,约2.75倍,其次为IFN-γ+Th1细胞,上调约2.27倍,而Th2和Treg细胞无明显变化。进一步统计学分析显示,Th17对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的贡献度最高(1.808),Th1次之,贡献度为1.581,而Th2和Treg对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无显著影响,提示CD4+T细胞亚群格局变化与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密切相关,其中以Th17对心肌炎发病的贡献度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汉黄芩苷对柯萨奇B3病毒(CVB3)诱导的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用CVB3感染BALB/c小鼠构建病毒性心肌炎动物模型。取40只BALB/c小鼠将其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VB3感染的病毒性心肌炎组、CVB3感染后给予汉黄芩苷处理的治疗组以及CVB3感染后同时给予汉黄芩苷和AKT激动剂处理的激动剂组,每组10只。于药物治疗7 d后处死各组小鼠。用HE染色检测前3组小鼠心肌组织内炎症细胞浸润情况。用ELISA检测前3组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含量。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前3组小鼠心脏组织中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水平以及AKT/NF-κB通路的活化情况。最后,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全部4组小鼠心肺组织中AKT/NF-κB通路的活化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内存在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而汉黄芩苷治疗显著降低CVB3病毒诱导的心脏组织炎症细胞浸润(P<0.05)。CVB3病毒感染后小鼠血清中IL-1β和IL-6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而给予汉黄芩苷治疗后小鼠血清中IL-1β和IL-6含量较病毒性心肌炎组显著降低(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与病毒性心肌炎组相比,汉黄芩苷治疗显著降低心肌组织内炎症因子(IL-1β和IL-6)蛋白表达水平以及AKT和NF-κB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5);而给予AKT激动剂处理后,汉黄芩苷对NF-κB蛋白磷酸化水平的抑制作用显著减弱(P<0.05),且汉黄芩苷对炎症因子的下调作用也显著受到抑制(P<0.05)。结论:汉黄芩苷可通过调控AKT/NF-κB通路减轻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发病率非常高的疾病,多种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脑心肌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均可能引发心肌炎.研究病毒性心肌炎的细胞(原代Sprague Dawley 大鼠心肌细胞、原代Sprague Dawley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模型和动物(小鼠、猪、狒狒等)模型的特点,可以更好地认识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小鼠轻度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心肌组织MHCⅡ类抗原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小鼠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MHCⅡ类抗原的表达规律,探索急性期轻度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以适量柯萨奇B3病毒感染BALB/c小鼠制成小鼠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对病鼠的心肌进行MHCⅡ类抗原表达强度的半定量记分(MS)与心肌病变积分(PS)无相关。实验提示,心肌MHCⅡ类抗原的异常表达是轻度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的发病机制之一:自身免疫反应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与心肌病变的严重程度无相关。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心肌炎 (VMC )主要是由柯萨奇B组病毒侵犯心脏所致 ,并以心肌炎性坏死和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变化。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而致的心肌损害 ,是VMC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1] 。而多种细胞因子则是VMC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介质 ,我们建立了VMC小鼠模型 ,并观察其血清中ICAM 1、TNF α及IL 2的水平 ,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动物 选取 4~ 6周龄雄性BALB/c小鼠 ,体重 14±2g,由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1 2 病毒 柯萨奇B3 病毒 (CVB3 )、Nancy株 ,由上海医科大学卫生部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鸢尾素irisin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并经柯萨奇B3病毒(CVB3)感染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心肌细胞经10、50、100μg/L的irisin作用后细胞凋亡情况。构建CVB3接种感染Balb/c小鼠的体内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并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10、50、100μg/kg irisin蛋白治疗处理的irisin作用组,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中相关免疫细胞(NK、CD4~+T、CD8~+T、CD4~+/CD8~+)和淋巴细胞中Treg和Th17细胞比例变化;ELISA方法检测各组小鼠心肌组织中炎性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而各低、中、高浓度irisin作用组心肌细胞凋亡率逐渐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NK、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均显著下降(均P0.05),CD8~+T、Treg、Th17细胞比例和相关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则均显著上升(均P0.05);经过不同浓度irisin治疗作用后,各组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NK、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逐渐上升,且CD8~+T、Treg、Th17细胞比例和相关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均逐渐下降(均P0.05)。结论鸢尾素irisin能够抑制CVB3病毒诱导的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凋亡,并可通过调控Treg/Th17细胞比例来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机体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1.
椒蒿提取物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椒蒿为菊科植物 ,民间常作为野菜采食 ,中药认为有抗风寒作用。本文所用的椒蒿提取物含茴香脑 5 6 %。用提取物对病毒性心肌炎的动物模型进行了研究 ,旨在探讨其心肌保护作用。柯萨奇B3 病毒 (CVB3 )Nancy株 ,在Vero细胞上增殖后 ,TCID50 为 10 9;BALB/c雄性小鼠 4~ 6周龄 ,体重 12± 2g,16 0只。分为 6组 ,A组 :为正常对照组 ,取10只小鼠 ,腹腔注射 0 1ml不含病毒的Eagle′sMEM液。其余 15 0只小鼠随机等分为 5组 ,每组 30只 ,分别腹腔接种0 .1ml病毒液 ,建立病毒性心肌炎 (VMC)模型。B组 :病毒模型对照组 ;C组 :黄芪治疗组 ;…  相似文献   

12.
PI3K-Akt-mTOR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通路,在细胞凋亡、转录、翻译、代谢、血管新生及细胞周期等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柯萨奇病毒B组3型(coxsackievirus B3,CVB3)导致的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大部分非由病毒直接破坏所致,而涉及免疫反应与细胞凋亡。阐明CVB3感染细胞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有助于揭示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对心肌炎的治疗与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传导通路在病毒性心肌炎(VMC)慢性期心肌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及三参饮治疗机制。方法:110只健康雄性Balb/c小鼠中的30只采用间断多次腹腔注射柯萨奇病毒B3(CVB3)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黄芪对心肌炎小鼠心肌穿孔素mRNA和CVB3m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治疗小鼠柯萨奇B3(CVB3)病毒性心肌炎(VMC)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BALB/c小鼠24只腹腔感染柯萨奇病毒B3亲心肌细胞株(CVB3m)后,随机等分为两组:黄芪治疗组(黄芪注射液每天10g/kg腹腔注射)和对照组。实验第8天留取心肌,分别进行心肌病理检查,心肌穿孔素(perforin,PFP)mRNA和CVB3m mRNA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分析,并对心肌组织PFP mRNA和CVB3m mRNA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心肌组织病理改变:黄芪治疗组明显轻于对照组;(2)心肌PFP mRNA表达水平RT-PCR半定量:黄芪治疗组心肌PFP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1.10±0.07与1.31±0.12,P<0.01);(3)心肌CVB3m mRNA表达水平RT-PCR半定量:黄芪治疗组心肌CVB3m 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1.07±0.04与1.18±0.02,P<0.01);(4)心肌PFP mRNA水平与CVB3mmRN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8,P<0.01)。结论PFP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黄芪对小鼠急性心肌炎模型中心肌组织CVB3m病毒复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心肌组织中PFP mRNA表达水平与心肌组织CVB3m mRNA的表达水平的变化具有同步性,黄芪对CVB3m诱导的小鼠急性心肌炎模型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引起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的病原中,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OX)较常见.柯萨奇病毒的临床检测主要有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毒分离及传统的血清学检查已不适应快速诊断的需要,近年来包括各种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内切酶检测法发展迅速,在柯萨奇病毒的临床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早期应用冬虫夏草提取液(CSAE)治疗对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肌病变、血清IFN-γ水平及脾脏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100只成年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G)、感染组(IG)和CSAE治疗组(CTG)。IG及CTG小鼠腹腔感染柯萨奇病毒B3(CVB3),于感染CVB3后第7天和第14天,计算小鼠的生存率,然后并分批处死,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及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的水平。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脾脏中CD3 、CD4 、CD8 T细胞的百分率。结果与CG组相比较,IG小鼠血清IFN-γ的水平及脾脏中各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均降低;而CD4 /CD8 T细胞的比例升高。CTG小鼠的心肌炎症坏死较轻,感染病毒后14d的存活率为85%,显著高于IG的55%(P<0.05)。血清IFN-γ的水平及脾脏中CD3 、CD8 T细胞的百分率显著高于IG组。CTG小鼠脾脏中各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及CD4 /CD8 T细胞的比例与CG组无显著差异。结论CSAE可诱导VMC小鼠IFN-γ产生并调节细胞免疫功能,对VMC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鼠重组IL-23(rIL-23)对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Th17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腹腔注射柯萨奇病毒B3(CVB3)建立VMC小鼠模型,1周后磁珠分离脾CD4+T淋巴细胞后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加入植物血凝素(PHA)与重组小鼠IL-23(rIL-23)或PHA单独刺激进行体外培养5天。流式细胞术测定培养后Th17细胞占CD4细胞的百分比、RT-PCR测定培养细胞IL-17 mRNA的表达、ELISA法测定培养物上清液中IL-17的水平。结果:与单纯PHA刺激比较,rIL-23刺激后Th17细胞明显增加(1.82%±0.17%比4.70%±1.29%),且培养细胞IL-17 mRNA及上清液中IL-17浓度也增加,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外源性rIL-23可以增加并维持Th17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在柯萨奇病毒B3(CVB3)诱导的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心肌中的表达。方法:6周龄近交系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病毒性心肌炎组,分别给予0.1 m L PBS和10-5.69TCID50/m L CVB3注射,第4天和第10天各随机取8只小鼠处死并取血和心脏标本。Reed-Muench法测定接种病毒滴度;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后光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MMP-2和NF-κB p65在心肌组织表达的分布和含量;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MP-2、NF-κB p65和IκBα在心肌组织的表达,用ELISA检测血清TNF-α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提示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中MMP-2和NF-κB p65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感染组IκBα的表达呈下降趋势(P0.05);ELISA结果提示血清TNF-α含量在感染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中TNF-α、NF-κB p65和MMP-2表达显著上调,可能通过相关机制参与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IL-17 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作用。方法:随机挑选20只野生型BALB/ c 小鼠为对照组,20 只IL-17A-/ -小鼠为IL鄄17A-/ -组,20 只L-17A-/ -小鼠为IL-17 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柯萨奇病毒B3(Coxsackie virus B3,CVB3)建立VMC 模型。收集小鼠外周血利用ELISA 法检测血清中IL鄄17 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中Th17 细胞水平。CVB3 处理3d 后,对照组和L鄄17A-/ -组腹腔注射100 滋g IgG 抗体,IL-17 组注射100 g IL-17mAb。分别于CVB3 处理第3、7、14 天收集小鼠心肌组织。将小鼠心肌切片并H&E 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检测小鼠心肌组织中病毒滴度。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心肌组织IL-17、IL-23、IL-6 和TNF 的含量。结果:成功构建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对第14 天收集的组织进行分析发现, IL-17 组小鼠血清中IL-17 和Th17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IL-17-/ - 组。对照组小鼠心肌组织损伤程度明显高于IL-17A-/ - 组和IL-17组,IL-17 小鼠心肌组织损伤程度高于IL-17A-/ -组。对照组病毒滴度高于IL-17A-/ -组和IL-17 组,且随着CVB3 处理时间增加而增加。在补充IL-17 抗体后IL-17 组病毒滴度高于IL-17A-/ -组。在IL-17-/ -组和IL-17 组的IL-17、IL-23、IL-6 和TNF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补充IL-17 抗体后IL-17 组IL-17、IL-23、IL-6 和TNF 水平均显著高于IL-17-/ -组(P<0.05)。结论:IL-17 是参与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炎症因子,而IL-17 缺失可保护小鼠心肌免受病毒性心肌炎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NF-κB蛋白对柯萨奇病毒B3(CVB3)诱导的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细胞焦亡的调控作用。方法:将编号后的45只雄性BALB/c小鼠根据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normal组)、病毒性心肌炎组(CVB3组)和NF-κB蛋白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PDTC)处理组(CVB3+PDTC组),每组各15只。7 d后处死各组小鼠,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内炎症细胞浸润情况;RT-qPCR实验检测心肌组织内CVB3的mRNA表达水平;ELISA实验检测血清中脑钠肽(BNP)和心肌钙蛋白I(cTnI)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心肌组织内焦亡相关蛋白白细胞介素1β(IL-1β)、gasdermin D(GSDMD)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表达水平,caspase-1/pro-caspase-1比值,以及NF-κB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与normal组相比,CVB3组小鼠7 d存活率显著降低,心肌组织内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显著增加,心肌组织内CVB3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血清中BNP和cTnI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心肌组织内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caspase-1/pro-caspase-1比值以及NF-κB蛋白磷酸化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与CVB3组小鼠相比,CVB3+PDTC组小鼠7 d存活数增加,心肌组织内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显著降低,心肌组织内CVB3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BNP和cTnI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心肌组织内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caspase-1/pro-caspase-1比值以及NF-κB蛋白磷酸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CVB3感染可诱导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内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上调,且NF-κB信号通路参与心肌组织内细胞焦亡过程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